《病毒来袭》经典读后感有感
《病毒来袭》是一本由[美] 内森•沃尔夫(Nathan Wolfe)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病毒来袭》精选点评:
●病毒来袭:病毒来自吃了带有病毒的食物或接触到了。金枪鱼高汞。如果恐怖分子掌握生化武器好可怕。很多病毒来自猩猩或猴子和大森林,以前的sars传说来自果子狸是有道理的。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美国小孩捡了一个生病的蝙蝠就感染病毒去了,一个医生吃了路上撞死的野兔而感染病毒,幸好去医院去的及时。有些人在做病毒防控和检测工作,希望系统很快完备,病毒会远离人类
●关于病毒的科普,以故事为引导,写的还可以。病毒只有一招,就是快速迭代进化,但就凭着这一招,却可以把人类按在地上捶。最后在宏观上,竟然能呈现出某种高等级的智能形式。人类对抗病毒,本质上是以“自上而下”的设计对抗“自下而上”的演化,互有胜负已经很难得了。人类离真正的上帝只差最后一环,就是战胜病毒,战胜病毒,才能说凌驾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上。
●很通俗的科普读物,2天读完。
●很乐观,看得有点鼓舞
●整体真的值得一读,尤其是前半部分,长知识。
●封面丑,排版也不怎麽樣。内容可以更精煉些,美國人寫科普感覺都挺囉嗦的。
●关于微生物学的科普知识挺浅的,主要是在介绍人和病毒抗争的历史,在现如今流行病学研究的介绍上……我真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这群人真的挺伟大的。
●难得湛庐文化 出了一本好书。鼎力推荐!
●专业性和文字功底经常不能共存,这大概是很多科普读物翻译的小硬伤,本来就有一定学术性了你还不把句子捋顺了让人读一遍就明白,还要自己捋一遍,三联的新知文库在这方面就做的不错。这类的作品也许还是看专门的出版社会更靠谱。
●121016
《病毒来袭》读后感(一):美国流行病专家关于病毒的科普。
作者是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现在创办了一个独立研究机构,致力于流行病的早期检测和控制。
作者是TED演讲者,比较会讲故事。书中也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场景。阅读起来比较轻松。
主要内容大致有三块:
病毒的传播与演化方式:人类的狩猎、屠宰、注射、输血、器官移植等行为都加速了病毒的传播,病毒在不断进化;
病毒对人类的影响(有好有坏),坏的不用说,有些慢性病也被发现跟病毒有关。有些病毒对人有益,有些病毒可能可以作为精确摧毁癌细胞的武器;
流行病预测的前景:目前有一些手段,还很不完善,还在完善中。
《病毒来袭》读后感(二):看的到危机,看得到结果,永远在等待靴子落下的一刻
疫情宅家期间看过之后,让人心里很悲凉。看的到危机,看得到结果,永远在等待靴子落下的一刻。
人类自带的病毒库在不断缩小,已知存在的病毒库在不断扩大,各种致病基因排列组合,还有在物种之间的传递扩散。再回顾全球这一周的发展,明显是无法统筹的,只是看最总在哪一块木板上崩溃。我们可以提升自身抵抗力,但只能在人类自身抵抗力的范围内,别说蝙蝠这个魔王,连大猩猩的生存能力都比我们要强N多倍。别说埃博拉,在小小的肺炎病毒前都不堪一击、陷入恐慌。这些病毒击溃人类,貌似只是时间问题,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
再换个角度,病毒的终极目标是永生么?还是消除人类、再扶植新的物种,在没有人类的星球上永生?也许全球流行的病毒,是对人类基因和体质的筛选,最终通过筛选的人类,和病毒融为一体,成为另一个角度上的进化?
《病毒来袭》读后感(三):疫情后能学到什么
新流行病出现的最大风险之一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野生哺乳动物的密切接触。在理想的预测体系变成现实以前,改变人类行为,减少这类接触。
——不意味着一刀切掉所有贫困地区的不安全狩猎,真正的敌人是农村的贫穷
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公众提高风险素养,即了解并能恰如其分解释流行病信息。
日常生活须知:
乘坐公共交通后洗手
减少触摸脸
杜绝不安全性行为
打喷嚏对着肘关节而不是手
只要生病就在公共场合戴口罩
公众必须向政策制定者施加压力,让他们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未来流行病控制通用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支持对流行病采取长期预防之法。
理想的预测体系:
1. 锁定新型微生物演变成流行病过程中的传染门户—哨兵人群
2. 监测处于病毒传播网络中心的关键人群(例如定期接受输血的人群、健康护理人员、空乘等)
3. 监测动物死亡事件
《病毒来袭》读后感(四):微生物、流行病与公共卫生意识
因为2020年初中国经历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引起了我对于中国城乡公共卫生意识的思考,也同时激发了我对于病毒和细菌的兴趣(尽管我并非相关专业的学者)。此书的作者内森·沃尔夫与《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是同仁,曾共同做过研究。但是相比枪炮,《病毒来袭》显然更扣题。作者从看不见微生物的角度展开全书,阅读过程中,我真是一次又一次的感叹人类的脆弱,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细菌,就可以摧毁整个生物体。
很有趣的一点是,在读这本书的某个中午,午睡的时候我梦到给自己未来的孩子用集合的方式讲述生物分为可见生物和不可见生物,可见生物只占极小的一部分,而不可见的生物,我们称之为微生物,比如细菌、病毒却占有很大一部分,且有丰富的多样性。我还告诉我的孩子,正是因为它们不可见,所以一定要注意咳嗽打喷嚏用手肘捂住嘴巴,外出不要乱摸乱碰,随身携带消毒湿巾和洗手液,生病了要戴口罩等等。我自认为是一个公共卫生意识很强的人,经过2020年初的肺炎疫情加上这本书,看来我已经走火入魔似的想要教育我的下一代了
《病毒来袭》读后感(五):前半部分比较精彩
#2020书账# No.16 病毒来袭
这本比病毒星球难读一点,干货很多,“快给我的研究项目打钱”的暗示也很多[笑cry]
gt;> 一系列早期事件为一场完美的病毒风暴创造了条件。我们生物谱系中狩猎行为的出现,使得一大批新型病毒进入了类人猿。我们曾经沦为濒危物种,这可能令我们在对付这些病毒时有些措手不及。
我们看到一个人口越来越稠密、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如何将我们推向了风暴中心。动物种群的驯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令人惊叹的人类运输系统,以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空前的方式将人口紧紧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人类的繁荣发展,包括移植和注射技术的发展,为疾病感染源提供了传播和制造大破坏的全新路径——不管它们是天然的还是有目的引入的感染源。
第9章和第10章让大家了解了我们当代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它们也许能协助我们应对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威胁——包括用于诊断微生物的新技术和监测人们和生物群落的新方法。与书中大部分内容展示有害的微生物相对照,第11章探究新兴的、对很多无害微生物的使用和这些微生物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