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纪录片创作六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纪录片创作六讲读后感100字

2020-05-07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纪录片创作六讲读后感100字

  《纪录片创作六讲》是一本由王竞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纪录片创作六讲》精选点评

  ●短小精悍易读,基本上深入浅出地涵盖了纪录片多种类型。 探讨纪录片真实性虚假性的比例交错,摄影机不在场的情况,如何重现真实,真实电影作者电影之间的矛盾相辅相成。 此类科普向的书,真觉得还是读国人写得更接地气,读得懂,虽然有些例子过,但明白作者在讲什么。

  ●学识浅薄没有把最后几页看完。

  ●不配使用配套教材。王竞是系里我最尊敬老师笔法一贯如往常的温和,只是文字上还稍欠琢磨。"我们反对为电影而电影,为修辞而电影"、"跟焦没有别的技巧,就是练习"、"不过,他的《内陆帝国》我本人确实没看懂"。

  ●王老说大白话 有意思的是他说踹沃尔佐格的那个段子 最后自己又插一嘴 “我也没有想明沃尔佐格这部片子表达什么” 分明是自己想踹人家

  ●非常口语化,像是课堂录音整理出来的笔记结构比较松散,整理不出太多的知识点,但是例子丰富语言活泼,希望那些有用东西自然而然的内化到意识里去。作为入门读物确实可以,读起来没太大压力

  ●对于真实的探讨也是点到为止实践的东西还是得在实践中学习理念先行也不失为另一种选择

  ●小书一本,没啥意思,后面两章有些干货还,前面是真没啥意思。

  ●想要表达了就去拍

  ●很不错的教材,没有废话

  ●深入浅出地普及了纪录片的理念与历史,更有趣的一点是读完此书会更能理解王竞为什么会选择那些敏感题材去拍他的故事片,来日将他的镜头语言拿捏得更纯熟之后,王竞会是这个国家最好的电影人之一。PS:书中不难看出,他还是个doubaner

  《纪录片创作六讲》读后感(一):国人写指南

  写成这样,已经很有水平了。就算不拍纪录片,了解一下纪录片的成片流程发展历史,纪实观念变迁也是很有益的。只不过看完一众指南类型书籍以后,我发现懒惰”是阻碍我们进步的最大阻力,为什么脑海里的点子很多很多,就是懒得动!!!7天消除拖延症不是说做喜欢事情就可以消除拖延症的吗!

  《纪录片创作六讲》读后感(二):话语特权

  “作者不要以为自己没有钱、没有权就是弱势群体,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掌握一样东西——比如掌握了制作纪录片的手法——你就拥有了某种特权,而这种特权是别人所没有的。”

  “头语言不应该局限于镜头本身,而是应该通过组接来发挥力量,并传递更为抽象思想。比如「工人牲畜一样被剥削」是一抽象的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画面能够传达出来。但如果把一个进入屠宰场的羊群画面,和一个工人上班的画面接在一起,就传达出了「工人像待宰的羔羊」这个概念。”

  《纪录片创作六讲》读后感(三):《纪录片创作六讲》书后

  其实读的是修订本,只是之前标记想读时标记于此,故而将读后感记于此。此书篇幅不长,十几万字,作者王竞是有口皆碑的导演,可不是为女学生拍电影的那位院长式的。《大明劫》这部优秀的历史片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书基本讲清楚了纪录片(很大程度上也兼顾了故事片)的历史,流派,观念,并列举了了最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此书对我的最大启发不是对纪录片创作的了解(尽管我确实得益于此),而是对历史研究的思考。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关系就像是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关系,某种程度上都是对真理、真实的追求,如果一件事情扑朔迷离,或者历史文本本身是错的,那么基于此做的研究和拍摄也就是虚假的。在这里,恰恰由于对真实的机械追求阻碍了对真实的追求,其对应的作品是失败的纪录片和太依赖文献而随时被推翻的学术研究。在这种不利情况下,需要使用非常规手段去追求被隐藏的真实,即通过对虚假的要素的合理处理来引出真实,其对应的作品样式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虚构的)和故事片。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历史研究的问题,在历史中,核到底是事件,观念,现象,规律,还是思想?哪一个才是研究者目力所及的终点?我认为是思想。

  《纪录片创作六讲》读后感(四):你幸福吗

  纪录片标准组合:2个人,一个拍摄,一个录音监听声音质量。

  纪录片还包含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纪录片拍摄时广角和贴近是关联关系

  保持拍摄的平衡,降低重心,

  拍摄时跟焦点,变光孔,多练习

  外接话筒

  打灯,三脚架,外接话筒

  人物:1色彩,如职业;2重量,如领导;3矢量,常态

  驱动:事件和人物的驱动。斜坡:失衡状态

  时间是纪录片第一要素

  摄像机抱在怀里,使访问者与被访者之间视线交流,感觉是跟人交流。同时,采访者必须与被访者说的话做出反应,点头或者示意。表示在认真听。

  采访环境:在低调的环境中人物更加放松自然

  真实电影:现象只是表象,用手段揭示表象背后的真实

  人类主体始终是母题,如繁衍,爱情,死亡,对价值的追求

  由一个主题带动整个影片向前发展。

  影片的力量来源于其强大的视觉表现力。

  纪录片是榔头,能敲击人的内心

  纪录片做宣传片

  考察纪录片的立场首先要考察谁是出资方,会受出资方的立场影响

  上帝的视点,解说词的使用:我是专业的正确的,权威的,不容质疑的。解说词是单方面的呈现证据

  话语权

  剪辑应该创造更为复杂的修辞:象征和意会。杂耍蒙太奇(吸引力蒙太奇):两个镜头在一起不是相加,是相乘。

  镜头语言是通过组接发挥力量,传递更为抽象的思想。

  作者视点,不告诉观众结论是什么,而是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跟着摄像机的视点走,结论是自己得出的,我只是呈现。

  心像电影更注重个人内心现实,注重内部和外部现实之间的差异,带有比较强的个人风格印记。

  人类所做的很多努力是为了拓宽认识的极限。

  表演型还原

  拍摄场景是真实的,人物是真实的,行为是真实的

  纪录片滞后于动作

  《纪录片创作六讲》读后感(五):一本有趣不深入的教材。

  最近在读的这一本,是北影的教材,关于纪录片的。

  王竞是这本教材的作者,也是这个课程的教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导演,就是拍《万箭穿心》、《大明劫》的那一位。他的作品不止于此,还有不少长的短的影片。

  如你所知,坐而论和起而行是两码事。作为一位起而行的作者,王的方式直接,也真诚:“如果你对世界有话要说,那么你在读完本书的第一章后,就可以拿起机器拍摄了。”

  这是一位实践者会说的话,一以贯之,他在书中举例每到具体事件,总是生动的,有启发性的。但有趣的是,当他回归理论,又会画地为牢,反复理清基本概念。

  学院派到底不是只要实操的技校,在解决“怎么做”的实际问题之前,要厘清“是什么”、“做什么”之类的问题。一谈至此,王竞身为实践者的那种开放性就消失了,他会把素材和成片,私人和公共分开。

  这并不难以想象,在课堂上你需要画定边界,厘清概念,最终才会落在一个小而具体的拍摄上面去。作为一本教材,这样的界定当然有意义,但作为一个观众,其实不必在意什么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分野,因为它们本质上并无差别。

  无论是故事片或者是纪录片,都是被创作出来的。以往所谓的“真实”,其实究根掘底,其实也是一种虚构的真实。在王竞的纪录片制作中,会大面积的提到拍摄价值和题材选择,即便我们不深入到制作层面,也不难得出结论。纪录片的真实,来自于一种精心的虚构,他就像是一个骗局:不是他呈现了真实,而是他获取了你关于真实的信任。

  这种信任的建立可以是肤浅的,一个残忍的罪案影片,你要你加上根据真实案例改编,感受上的“残忍”就会被自然地放大了。观影者不会纠结于你的“改编”与“事实”的距离有多远。只要导演获得了观众关于“真实”的信任,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观影的体验——即便这种“真实”距离真相很远。

  关于纪录片是什么,约翰格里尔逊在1926年的论述似乎至今仍然最有信服力。“文献性的、有文献价值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是一个较模糊的描述,但它却直指纪录片作为一种影片类型的核心。它不能被磨灭的是文献属性,而文献的产生与其他类型无差,都需要“创造性地处理”。

  纪录片更多的作为一个电影类型而存在,他有一些自我的特点,但与其他影片不存在质的区别。王竞老师的结论也是如此,在教材的末尾他又一次的重复了如上的观点:“优秀的纪录片从来不是靠真实去打动人,而是靠它本身特有的表现。”

  《纪录片创作六讲》是本教材,加之又是一个比较无趣的领域,这些特点都让这本书不容易“好看”。但这又确实不是一本“不易读”的教材。这书的易读是它来自课堂,并且忠于课堂。这让它更像一本包括大量实例和互动的课堂实录,而非严肃教材。

  当然了,正因此,本书行文也多自由散漫,有些观点甚至前后矛盾。关于纪录片的历史和发展,只有点到点的介绍,并无连成线的系统。但它如纪录片一般,也更易得到读者的信任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