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15 14:42: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是一本由齊柏林著作,圓神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 290.00,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精选点评:

  ●很期待《看见台湾》纪录片在大陆上映,实在不行的话也希望可以让我在网上看看。原来里边的原创音乐配乐人是《赛德克巴莱》的那位,配音竟然是吴念真!!!真的很期待。

  ●今年齊柏林因為空難事故去世,再看這本書有一種特別的感受。 對自己的城市,如此了解如此熱愛, 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本以为只是一本摄影集、一部纪录片的回忆谈,但后来读到作者对整个社会、是自然环境的思考,令我非常动容。摄影让齐柏林从发现台湾的美,到承认它的“丑”,再到思考如何凭自己的力量去保护环境。他的坚持、责任感与担当令我钦佩。

  ●在台湾看了电影觉得很震撼,DVD太贵就买了书做个纪念,看到作者这么多年来对梦想的坚持,还有身上背负的那份社会责任感,着实让人感动

  ●很用心的作品,主人的眼光呈现出本土人都不曾注意到的风景

  ●感恩我哭得稀里嘩啦時被浪費掉的紙巾,感謝老師送我這本書!我會繼續加油的!

  ●真实的感受到作者对这篇土地的热爱。小伙伴从台湾运回来的礼物,很喜欢。文字不够优美胜在平实朴素,图片很美,大赞。摄影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记录方式。

  ●看完纪录片紧接着看完这本书。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遗憾。

  ●对比台湾人的公民意识,深感汗颜。空拍的景象角度不同于平常,震撼,有冲击力。

  ●其实要比电影好。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读后感(一):用心、看见

  农田铺装了水泥、森林转成了果园、平地拔起了高楼、海岸建成了港湾,得到满足的可能仅仅是不自觉地受控于自身荷尔蒙的人群,甚或仅仅是某位好大喜功的长官。当飓风袭来,水土不再,废墟中的人们除了考虑如何将那些人造物复原,可曾思考过这一切的由来...

  从空中俯瞰,只要距离足够,即使是巨大灾难的现场也可以是那么的渺小、不足观,更别提生活中(或者仅仅是地面生活中:))的那一切一切的些微执着了。《看见台湾》给了我们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及周遭的一切。

  世间的每一份坚持和努力终将得到回报,齐柏林的工作也使我们更加确定这一点。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读后感(二):书评

  《看见台湾》第二季尚未制作完成,齐柏林先生却陨逝长空。消息传来,全台湾政党不分蓝绿,人民不分南北,皆痛惜齐先生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翻阅此书,尾页显示2013年11月初版,2018年3月35刷。冥冥之中,齐先生依然在世界的另一头,遥望着他一生钟情的宝岛土地。

  2015年初,我与家人第一次踏上宝岛台湾。东航飞机穿越台湾海峡,即将降落桃园国际机场前,正是温暖的午后,阳光均匀地铺洒在桃园台地大大小小的陂塘上,如同孩子清澈的眼眸,正如岳阳楼记中所叙,浮光掠金、静影沉璧。

  齐先生在千米高空,南北穿驰,记录下工业化下的台湾大地:都市高楼林立,海岸被人工改造,甚至出现一边海滩嬉戏,一边化工飘烟的奇景。我方才了解,台湾也有土地下沉(南部农民抽采地下水养鱼),也有山岳退化(每年的台风豪雨造成土石流),也有河川消瘦(地方势力在河岸违章采砂),也有惊人的污染(比如流经台北的淡水河,水质远不如大陆的长江)。。。。。。触目惊心,不胜枚举。

  我关心台湾时政,更在意那里的水土风物。记得夜晚在101大楼,举目四望附近的台北平原,观音山脉,台北市繁华似锦,灯火万家,街道放射,车流不息;观音山大屯山连绵不绝,东北角海岸处可见点点渔火。斯时斯景,我不禁想反问那些主张与台独势力拼死一战的人,当你们真实看到这块土地,还会有那种“玉石俱焚”的意气吗?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读后感(三):为以梦为马而感动

  音乐搭配文字,有多美妙我无法形容,我只知道,昨天在等电影开场的前两个小时空档,走到金石堂书局打发时间,随手翻开这本用摄影讲述台湾的书,正好搭配书局播放的轻音乐,拿起就没在放下,直到电影开场必须离开。

  他用很平静的口吻在述说,平静的后面,有深情款款,爱的深沉。他用一点也不矫情的文字,却能让我被自己的感动吓到。有很多事情不能等,有机会就去做,顾虑太多也就成了羁绊。

  他爱台湾的山、水、河、城市,他说他以为台湾的山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白,银装素裹的苍茫;一种是绿,茂密成荫的翠绿。没错,爱用相机记录一切美好事物的我们,大凡拍照,都尽量找好的角度,好的光影,好的事物,为什么人们总说“照片看起来美多了”?有没有可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射呢?我们希望世界如此,看起来比现实美,镜头看比肉眼看来得更美好,美丽的事物总会被人称赞,被人称赞又满足了拍照者内心的虚荣。回想自己曾经拍过的照片,哪一张不是照片比现实美呢?知道最后,他找到了山的第三种颜色,那是天灾过后,泥石流画出的黄色,像是大地的伤口。单纯的摄影爱好者,决定不再等,不再迟疑,他决定背上相机飞上空中,俯瞰台湾,用他的眼他的心告诉你另一种性格的台湾,做他想做的,一刻都不能等。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刚到过的垦丁。我骑着机车、闻着海风行驶在沿海公路,风很大,沙子扬起来加上机车车速不低,打到脸上都是痛的,但海水与海岸线带来的苍茫浩瀚,让我暂时忘了风吹沙的痛苦。我也拍了很多照片给大陆亲人朋友看,干净、适合拍偶像剧、辽阔……太多赞美的形容。直到我碰上这本书,我开始为自己的浅薄与得意感到愧疚。就像看起来平静无比的东部太平洋海岸,藏着多少暗涌,谁又能用肉眼真正看见?

  除了这些感动,我还为看到“以梦为马”的影子而感动。突然有一种很强烈的冲动,去追寻心中的“月亮”,管他什么“六便士”。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读后感(四):無非是愛與行動

  很久很久沒看過帶著個人感情色彩的散文書了,謂之作者20年空中攝影的“心路歷程”,一開始以爲也不過如此,讀著讀著就意識到這是“海内存知己”啊!

  回頭再看,打動我心的句子真是太簡單了,以至於在我看書過程中時時都會遇上鼻頭眼角開始發酸的時刻,不禁暗自覺得自己真是心太軟了。

  書中第一句引起共鳴的話是——“我對自然有種莫名的熱愛”,這完全就是我自己的感受,相信也是很多很多熱愛自然的人們之心聲,大自然真的真的太迷人了!於是我意識到,我和作者有著共同的一個按下快門的動機——在那一刻,我們都“滿足了對大自然與藝術的狂熱”。

  從小時候到現在,作者人生的河流由不同支流,即人生的各種遭遇和經驗組合,隨時間流逝從上游走到了下游,由一個當初祇是對攝影有興趣的學生,到成爲今天投入極大精力飛上天空,記錄臺灣的自己。是啊,未來的一切都是如此無法預測,但是時間過去,這些經歷又真真實實地成爲了我們各自的人生。每每想到如此,都會覺得未知的一切其實都是命中注定的。

  從剛接觸攝影,到自己的作品得到別人贊許時的欣喜,再到拍照成爲固定的例行公事,那些“固定的模式,固定的燈光,固定的角度,拍出固定味道”的片子,心中的熱忱漸漸消逝,但也帶來了我們人生河流中更大的暗湧——要去打破和改變。

  於是作者便開始了自己的“空拍”,而其拍攝的對象就是書中内容的骨架——山,河,海,城市,人。

  臺灣的山一度祇有兩種顔色,白雪皚皚和綠林蓊鬱,所以高山很美,美得人心醉。“河的上游永遠是最美的”,書中鵝鑾鼻的空拍圖像被一圈白色浪花包圍著,就像一顆綠寶石,在湛藍大海的映襯下更加熠熠生輝,“澎湖有很多低度開發的島嶼,拍起來真是美極了”,這些美好的圖片“反映了作者所信仰的事物,也傳達了作者的美學觀念”——“我祇拍美好的事物”,“我覺得這個世界本該就是充滿美好事物、有秩序的狀態”。

  但是事實是,漸漸地,臺灣的山林出現了第三种颜色——土黃色,那些泥石流的痕跡像大地的傷口,“愈往人多的下游走,人工化的痕跡愈發明顯,像是不斷加高的河堤、濫挖的盜砂采石場、工廠廢水……”,“花蓮和平溪的出海口原本是塊非常漂亮的河口衝積扇地形,政府爲了發展東部水泥產業,在左半邊建了一個水泥專用港”,這些東西都糟糕透了,讓每個看過的人無一不觸目驚心,可是爲什麽我們還要去拍呢?

  作者有著世上某部分人類的共識,孔夫子曰:“知其不可而爲之”,用加繆的話來説是“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徐賁也説:“人以人性道德的理由来记忆”,“为苦难作证”。作者輕描淡寫——“讓美麗的與缺憾的,同時存在一個空間,這是真實的世界,也是真實的人生。”“臺灣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要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不管這個影響是好還是壞,我们都得去面對它,而不是假裝一切都沒發生,大家集體假裝沒看到。”“現在的城市生活像是一個安全的網路,把人包覆在其中,隔絕了自然,看不見災害,看不見破壞。如果選擇一輩子躲在城市里,不往外探索,人很容易有種錯覺,覺得世界十分安全美好,沒有任何問題需要解決。超市买得到任何你想吃的農產品,天氣熱就開冷氣,假日就到大安森林公園和建國花市逛逛,接觸一下所謂的‘大自然’。人生也可以選擇最穩當的路,選擇什麽都不去看、不去想,日復一日地工作,等待退休的那一天,領著一筆錢,好好度過餘生。我也可以選擇那樣做,但空拍好像是一條不歸路,因爲空拍我把視綫延伸到了城市之外,看見了大自然,看見了土地,也看見了破壞。其中當然也是充滿了無力感,想爲這塊土地做點什麽,也許就是這個念頭一直驅使我往前進。”

  當我們起心動念想要去“行動”的時候,一定是因爲你心中有一股“愛”的力量。

  “動物就是有這種神奇的力量,我相信所有跟動物相處過的人,内心柔軟的部分必會被喚起,并不是人類需要豢養,而是人類需要跟動物相處,借此提醒自己作爲一個人應該有的同情心、應該有的柔軟人性的部分。”作爲一個剛剛失去四隻小狗的人,對於這段話,簡直是cannot agree more。我們熱愛大自然,但其實最終的關懷還是人類自身,人如何與自然共處,人如何與自身共處。在書中的最後,作者提到與空拍相關的人物——海灘婚紗照的幸福與溫情;賣西瓜大哥的滿足神情;自己焦慮等待好天氣拍攝時,一旁老農們的豁達和淡定;玉頂山上布農族孩子們獨樹一幟的歌聲;還有鼓勵和幫助自己實現心願的人們……似乎,祇有感恩自己所擁有的,和繼續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這些事情能够帶給其它一些人或多或少的意義,才能對得起我們大自然里的山河海洋、天地萬物,對得起我們生命里遇見的每位天使,對得起我們自己擁有的唯一生命。

  感恩我哭得稀里嘩啦時被浪費掉的紙巾,感謝野馬老師送我這本書!我會繼續加油的!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读后感(五):《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節選

  試閱:Chapter 1 山 夢想的起點

  一次大戰期間,德國發明了一種飛行器,是商用飛機的前身,用於軍事轟炸和氣候偵測,這種飛行器叫做「齊柏林飛船」,那是人類對飛行夢想的初始試探。我的父親來自河南,他從來不知道有這樣的飛船存在,對飛行也沒有任何夢想,卻幫我取了「齊柏林」這個名字。

  我的大半輩子都在「飛」,能有一個「人如其名」的名字,聽起來很夢幻,很多人以為是個假名。也許是這個名字帶來的影響,我從小就迷戀各種會飛的事物,童年最喜歡的卡通是《科學小飛俠》,青春期之後最大嗜好是養鳥,最高記錄曾經在家中頂樓養了一百多隻各種品種的鳥類。

  我相信,每個人的血液之中,都隱然藏著神秘的瘋狂因子,有人瘋狂於購物,有人瘋狂於賺錢,我則是瘋狂於飛行。

  這二十年來,我跟著直升機飛上天空,拍遍台灣各個角落,有山、有河、有海、有城市,從天空看自己生活過的土地是一項很迷人的工作。這些工作大多是我自費趁工作空檔做的,拍這些照片最初始的念頭,只是想把一切記錄下來,沒多想什麼,更別說是算計到日後這些照片可以賣多少錢。

  我專科念的是工業管理,正職一度是公務人員,原本我可以安安穩穩等著退休,過著悠閒的日子,但這種安穩的日子卻時時刻刻受到血液裡瘋狂的飛行夢想召喚,而蠢蠢欲動。四十七歲那年,離退休只剩三年的時間,我辭去公職,成為全職的空拍攝影家,我把剩餘的人生全投入我畢生最愛的事情上了,很惶恐,也很快樂。

  拍過這麼多景物、地貌,最令我「有感覺」的是拍山。這個感覺是恐懼。

  有一次,拍完玉山主峰正要離開,直升機突然間遇到了強大不穩的氣流,副駕駛幾乎無法控制飛機的飛行姿態,正駕駛連忙接手飛行,那一瞬間,直升機幾乎以垂直的角度向上飛行。我腦子一片空白,還來不及唸阿彌陀佛,本能地尖叫大喊,那幾秒之間,我真的相信飛機就要失控了,我大概就……我還記得當時飛行員緊急處置的語調,還有額頭上米粒大的冷汗。

  這不是唯一的一次,有時候碰上不穩定的氣流,飛行員來不及閃躲,一直顛簸,災難隨時迫在眼前。還好我們一路都有驚無險地度過,但無論遇到多少次,還是一樣會怕。這些事,我從來不敢跟家人說,怕他們擔心。

  每遇到一次這種生死交關的事件,我都會告訴自己:別拍了,不要再冒生命危險做這種沒有任何報償的事了!可是,一覺醒來、或過一陣子之後,看到天氣又好、能見度又高的日子,我又忍不住想要飛了。血液裡那個瘋狂的因子又再度被喚起。

  尤其,當看到一張好照片被拍出來,即使沒有任何酬勞(我大部分的拍攝只是為了想記錄台灣),心中的滿足卻是無比巨大,好像不惜一切生死危險的代價,就只是為了看到一張好照片的那片刻幾秒。

  熟悉飛行方式之後,我會要求飛行員將直升機水平傾斜四十五度左右,讓我的身體能探出整個機艙門,用更靈活的角度拍照。飛機上的門通常是不關的,我的身體只有一條安全帶綁住防止掉下去。照理說是非常安全,早期經驗不足,就曾有一次下了飛機之後,竟然發現我的安全帶並沒有扣住安全環!

  想到這裡,我嚇出一身冷汗,從此以後我一上飛機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將安全帶扣上扣環。雖然我愛飛行,又人高馬大,事實上,我也會懼高,甚至連雲霄飛車、海盜船我都不敢搭。只有飛行,能讓我整個人變得大膽。

  如果要挑一樣台灣最美的地貌,我認為是山。台灣的山只有兩種顏色,一種是白,下雪;一種是綠,終年森林的蓊鬱。它沒有像高緯度國家的山,四季顏色分明,但仍有獨特的「氣味」,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棲蘭山拍攝,飛機靠近山林,旋翼片攪動了空氣,把山裡的空氣往我們機艙裡送,才知道原來森林也有味道,是淡淡的檜木香,整個空氣是清爽帶著淡淡的甜味,我從來沒聞過這樣的味道。

  高山遠離人群,但別以為這樣就逃得過人為的破壞。比如從桃園復興鄉經新竹尖石、五峰,台中和平再到南投仁愛、嘉義阿里山,這一整條帶狀中高海拔的山區,全是高山農業,不是果樹就是蔬菜農場及高山茶園。密密麻麻,看起來怵目驚心。我來自公務員家庭,從小就聽大人說十大建設如何偉大,所以我一直以為,梨山上的果樹菜園是一種人定勝天的表現,不僅征服了自然,還讓老榮民有個安家立業之處。但其實高山農業所造成水土的破壞是難以恢復的。拍照之後,我開始不買高山蔬果,算是我對這塊土地能做的一點小事。

  我也拍了很多山裡發生的災難畫面,而台灣最常見的就是土石流。在九二一之後,我大規模拍攝了台灣山林的變化,處處都是滑動的土石,蓊鬱的山林常常就中間滑掉了一大片,留下醜陋的土黃色。我原本認為,台灣的山只有兩種顏色,一種是白雪的白,一種是常年的綠,現在多了第三種,是滿山遍野、殘破的土黃色,像是大地的傷口。

  Chapter 4 城市 活在被包覆的世界,甘心嗎?

  我的生活範圍大都在城市裡,公務員的日子過得算是穩定。現在的城市生活像是一個安全的網絡,把個人包覆其中,隔絕了自然,看不見災害,看不見破壞。如果選擇一輩子躲在城市裡,不往外探索,人很容易有種錯覺,覺得世界十分安全美好,沒有任何問題需要解決。

  超市買得到任何你想吃的農產品,天氣熱就開冷氣,假日就到大安森林公園和建國花市逛逛,接觸一下所謂的「大自然」。人生也可以選擇最穩當的路,選擇什麼都不去看、不去想,日復一日地工作,等待退休的那一天,領著一筆錢,好好度過餘生。

  我也可以選擇那樣做,但空拍好像是一條不歸路,因為空拍,我把視線伸展到了城市之外,看見了大自然,看見了土地,也看見了破壞。其中當然也是充滿了無力感,想為這塊土地做點什麼,也許就是這個念頭一直驅使我往前進。

  四十七歲前後,我做了一個人生中的大賭注。我工作的單位長官很通融我對空拍的熱情,我常常上午臨時請假到外地空拍,下午再趕回台北上班,再過三年,我就能退休。我一直告訴自己,沒關係,再等一等,等個三年,有了退休金,時間也多了,要做什麼都有餘裕。

  但是,我等不及了。

  這個決定我想了很久。空拍二十多年了,按相機的快門已經無法滿足我。一開始,我是在NHK和BBC看到HD的空拍影片,感覺相當震撼,於是我開始動念做更具挑戰性的動態拍攝。常在好萊塢電影中看到空拍壯觀的城市景色,我也想拍這樣的影像,但那必須用一種特殊的拍攝機器,不是隨便一部攝影機扛上飛機就能拍。機上震動嚴重,一般攝影機都會因為震動搖晃造成影像畫面抖動,這部美製的Cineflex攝影系統有內建的陀螺儀穩定器,可以抵抗震動、提供穩定平順的畫質,但要價兩千多萬台幣(當時美金兌換台幣匯率約一比三十三),我一個小小的公務員,要擠出這些錢非常不容易,只能靠房子貸款和友人借款籌錢。

  很多人問,再等三年,難道三年真的等不下去嗎?長年拍照用眼,還有高空飛行的疲累,我已經意識到體力開始走下坡的事實。比如,以前飛一整天都不會累,現在飛三個小時,背就痠,腿就麻。我的眼睛也開始出現些微的老花眼現象。我不知道,三年後我還有沒有體力去執行動態拍攝的工作。

  我也考慮過另一個折衷的方式:辦理留職停薪去拍片子,拍完再回來把工作的年限做完,剛好可以退休。不過,拍片是一項長遠而不確定的計畫,留職停薪的年限有限,萬一我沒在年限內把片子拍完,那要怎麼辦?最後,我還是放棄這個選項。

  這項決定,我前後考慮了一年,在只剩三年退休的時間點上,我選擇離職了,因此拿不到任何的退休金。會做這個決定,除了擔心創作能力和體能退化,無法應付龐大的拍攝工作,另一個考量是,三年後,五十歲了,多三年的安逸生活,我還有沒有轉換去拍動態影像的勇氣?這是一個資金、人員都缺乏的計畫,除了對夢想的堅持之外,還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而真正臨門一腳,讓我痛下決心的原因是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

  二十年來,我拍過各種災難的現場,九二一地震、桃芝颱風、敏督利颱風……對於災難的影像,我已見怪不怪。直到二○○九年的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在災變後直升機許可飛行的第一天,我就租機進入災區,那景象讓我嚇到了──我以前拍攝的土石流崩塌規模,不過是八八風災目擊規模的一丁點而已。

  看到這樣的景象,我心痛不已。我深深覺得,這樣的記錄工作不快點做,可能以後也就來不及做了。我們只記得災難來臨的慘烈狀況,卻從未從頭去細究,何以災難會發生?我覺得,記錄工作的意義不僅是單純記錄台灣這片土地的景色、樣貌,還能進一步去觀察和警戒環境災難。

  當時新聞上說,有很多人被困在災區裡,飛行拍攝時,我也想著,這些被泥地淹沒的村落,是住著怎樣的人,過著怎樣的日子?在那些崩落的泥流裡,我看到了被沖出來的沙發、家具、家電,我甚至不敢去想這些人去了哪裡?是不是還健在?這幾年的氣候愈來愈極端,雨量瞬間破千釐米也愈來愈常見,這麼多的悲劇不斷發生,難道我們都沒有意識到嗎?難道我們都沒辦法去防範嗎?

  於是我立志拍攝一部記錄全台灣的空拍影片,就是《看見台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