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903》读后感精选
《读库1903》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903》精选点评:
●《生命摆渡人》看完加上官方的报道,我去注册报名了遗体捐赠,作者说自己从不劝捐,非常专业。《拍摄生死》人世间我没看过,看看书挺好的,不会太难受。《最早的中国摄影》再次感谢摄影的力量,记录了历史。《文史掌故》再次全面了解名人。《霍金简史》读下来霍金是一个又普通又不普通的人,简的形象很丰满。《从空间上看教育》那些时期特殊的美好回不去的,但文字记述下来可以重温体验也很好。《不可言说之病》简直是太长知识又太有趣了哈哈哈印象深刻,以及《我们胡同的大诗人》本来以为挺没意思最后读的,反倒觉得文字生动历史,没有文采但是读完印象深刻,像看自己隔壁的爷爷的故事,不讲啥深意,就说故事,挺好,喜欢。
●比较喜欢李怀宇笔下的金庸、蔡澜、余国藩和周策纵。。。以及《大胡同里的诗人》中的臧克家。
●霍金 臧克家的两篇 看得动情
●喜欢我们胡同的大诗人,质朴动人,情真意切。
●《生命摆渡人》原来做遗体捐献的公益工作是如此艰难,如此崇高。《拍摄生死》记录医疗新闻纪录片《人间世》的拍摄幕后故事,流淌了满地忧伤,对人生的感悟却又增一分。《最早的中国摄影》目前存世最早的中国影像,背后的故事并不寻常。《文史掌故》又是一堆名人,特别让人感兴趣的是蔡澜。《霍金简史》了解霍金的故事。《从空间上看教育》中国的现代教育曾是多么精彩,对比之下,如今的教育反而愈加沉沦。《不可言说之病》从绘画之中挖掘麻风,梅毒,痛风等疾病。《我们胡同的大诗人》原来臧克家是这么可爱、可敬、可佩的一个老人。
●霍金的故事很有意思,写科普作品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渐冻症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很多物理学家表示不服。 看完《拍摄生死》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后,把纪录片《人间世》也看了,推荐。
●喜欢《生命摆渡人》、《拍摄生死》的主题,喜欢我们胡同的大诗人的笔调,很平实却让我读哭了
●选题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我现在读书的品味,亦或是如今《读库》文章的质量。
●喜欢《我们胡同的大诗人》。 除了那首选入课本的现代诗《有的人》,此前对诗人臧克家的生平几乎一无所知。 感谢这位与臧老在同一胡同生活多年的有心人,从孩子视角记录下普通传记绝写不出来的老人往事。尤其旧时邻居间那种充满人情味儿的交往细节,令人怀念。 北京的很多胡同应该都发生过文中诉说的类似故事,只是极少有人愿意并能够这样记录它们。
●感觉不错的有:霍金简史(克韩)、从空间上看教育(傅国涌)、我们胡同的大诗人(安枫)。
《读库1903》读后感(一):才看去年的读库,看书速度之慢如我。
一开场的《生命摆渡人》和《拍摄生死》,让人觉得健康活着是一件多么重要和幸运的事啊。《最早的中国摄影》那个年代的摄影让自诩喜欢拍照的我长见识,也许回到那个年代我也能成为一个好的摄影师,记录那个年代的故事。《文史掌故》讲了蔡澜、金庸,之前看过蔡澜的书挺有趣,立马书架上又可以多几本蔡澜了。《霍金简史》让我想到看过的万物理论,现代伟大物理学家,经受常人受不住的苦难也有常人不可思辨的宇宙理论。《从空间上看教育》想到看过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在战争年代四处流转的知识分子们,还是在专心做学问,真让人敬佩,想想现在条件多好,又有多少人在专心做学问了,浮躁。《不可言说之病》,文艺复兴时期的梅毒、痛风、麻风病折磨人。《我们胡同的大诗人》最喜欢了,臧克家爷爷如此亲切和蔼,那个年代的文人性格好好啊,没有架子又谦虚又亲民,马上下单了臧克家的《烙印》。
《读库1903》读后感(二):一如既往的阅读
这一期的读库有八篇文章,非常喜欢其中的三篇: 《文史掌故》作者将当年香江四大才子描绘的栩栩如生,那是个有侠气的年代,聚合了一群有侠气的有趣有深度的人儿~令人遐想。 《霍金简史》这篇文章的资料主要来源于霍金以及其妻子简的两本自传,信息综合融入得恰到好处。 霍金真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能做到如许科研贡献,值得每个人认真了解并记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那真不叫事儿。身体健康头脑正常,然而一生却活得庸碌~再深入思考,感觉自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生命。 《从空间上看教育》是讲述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情况的短篇。民国时期的大师辈出,与教育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有着因与果的直接关系。看看现在的教育制度和环境,不仅感叹,凡事并不会总是进步的~ 其他几篇如《我们胡同的大诗人》《不可言说之病》《最早的中国摄影》也还不错。 今年的《读库》选题和内容感觉不错,希望再接再厉,除了历史、回忆,增加多一些未来视角的文章。
《读库1903》读后感(三):1903笔记
生命摆渡人
器官捐献者的故事,读了这篇有在思考是不是也成为一个遗体捐献者。
拍摄生死
人间世还没有看过,不过通过文中所述,多少能启发一些对于死亡的思考。
最早的中国摄影
清朝后期外国人留下的关于中国的影像,没什么意思。
文史掌故
作者对金庸、蔡澜、余国藩等的采访记录,涉及名人众多,但不太熟悉,观感一般。
霍金简史
对霍金一生的概述。多数人们对他的认识是科普畅销书作者的身份,而他的知名度是否和学术水平成正比呢?有待商榷。
从空间上看教育
新学兴起与旧派教育私塾的冲突和由于战乱导致学校向内地迁移,对内地教育分布的影响。之前读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有对这一历史的浅显了解,不过此文章也是概括性的,因涉及面较广,没有深入。
不可言说之病
麻风梅毒与通风在历史上与宗教和艺术等的关系。
我们胡同的大诗人
臧克家邻居的回忆录。文笔一般,像读中学生作文。
《读库1903》读后感(四):觉得45两部分可读
1 【生命的摆渡人】讲器官捐献的,无话可评。 2【拍摄生死】讲医院那些抗癌人的最后时光,无话可评。 3 【最早的中国摄影】法国人:于勒.埃及尔,用达盖尔银版相机拍摄的1843年10的澳门和广州。达盖尔银版法(Daguerreo type),又称银板照相法,公认为它是照相的起源。由达盖尔发明于1839年。在研磨过的银版表面形成碘化银的感光膜,于30分钟曝光之后,靠汞升华显影而呈阳图。 达盖尔法可能是公认的摄影术发明人。 当时是,这种摄影方法的曝光时间约为30分钟,大大地短于尼埃普斯日光硬化的摄影方法。用这种方法拍摄出的照片具有影纹细腻、色调均匀、不易褪色、不能复制、影像左右相反等特点。这种摄影方法是用达盖尔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又称为达盖尔银版法。 4【文史掌故】讲金庸和很多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很温情和欢愉。 5【霍金简史】参考了霍金自传和他前妻简.怀德尔的自传的交叉对比,还原霍金的一生,有些事情挺普通人的。 6【从空间上看教育】为了躲避日军,中央国民政府号召大学、中学、小学内迁。有一块净土,就有一大块成就。几千年的私塾、宗祠的教育,让内迁有文化和空间上的落脚地。 7【不可言说之病】麻风病人受到严重的歧视,每段历史似乎都有抗疫,苏格兰的玛蒂尔达和匈牙利的伊丽莎白是2位关爱麻风病人的皇后。列宾的油画《伊凡杀子》,是因为沙皇有可能因为治疗梅毒的汞中毒造成的精神影响。莫泊桑和福拜楼都是梅毒患者。查理五世饱受痛风之苦。 8【我们院的大诗人】臧克家活了99岁,是闻一多同意转到自己系的学生,虽写现代诗,但有很强的古文基础,跟季羡林关系非常好。
《读库1903》读后感(五):生之意义、死之价值
不止首尾触人泪点的《生命摆渡人》《拍摄生死》《我们胡同的大诗人》三篇,《读库1903》所收诸文,均呈现了生之意义、死之价值。
两年之内,我先后送别两位父辈:父亲与岳父。家乡将曾祖父称为老爷。儿子还小时,我的爷爷、他的老爷尚健在,为避免因读音相同而混淆,我们让他唤姥爷为外公。如今,他的老爷与姥爷都已不在。人到中年,经历了长辈乃至同辈的故去,我再读这些文章,难免时常走神。
故乡流传着许多有关生死的言语:“今天脱了鞋,都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穿上”,这话无需解释,有些谐趣,也有些预支的感伤;“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这说的是老年人患水肿,如果男的从脚肿起,女的从头肿起,是不祥之兆,意味着难以医治,家人应该准备后事了;“人都是瞎活的”,这是安慰之语,说给失去亲属的生者,试图减轻对方的悲痛……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长者的话语,及其语境下的事理。童年的我,在年前蒸馍煮肉炸丸子时,负责烧火。这活儿说简单也不简单,起初,我往灶里塞满柴火,弄得黑烟乱窜,灶里没火,自己心里尽是火。爷爷见状,上前抽出部分柴火,一番整理,火苗蹦出,越来越旺。他说,“人心要实,火心要虚”,空气进不去,火怎么出得来?
因为我平日写点东西,在亲人的葬礼上,总被委以写作逝者生平。彼时,他们生前的教诲纷纷浮现于脑海,汇聚于笔端。然而,由于那些文字过于文绉绉,总是被弃用。转引九年前我为爷爷写的两段:
马作生老先生一生俭朴,在扶持子孙的成长上却毫不吝啬。除了在经济上积极支持之外,他还在生活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教育晚辈。他说,“人心要实,火心要虚”,要子孙做一个实实在在、讲求诚信的人;他说,“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并以身作则,引领后代做事要有计划讲方法,以免走弯路;他说,“要想公道,打打颠倒”,训导晚辈要换位思考,理性为人处事……
马老先生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他育有一子一女,又有一孙女三孙,再有五曾孙,儿孙满堂皆孝敬,是为福;他勤俭持家,精于育人,留下无价的精神财富,子孙走正道,家庭殷实,是为禄;他早年颠沛流离,壮年兢兢业业,晚年安享太平,八十七岁无疾而终,是为寿——福禄寿三全,马老先生的一生,又是不寻常的一生。
《读库1903》立体封面转引《读库1903》高敏口述、叶小果整理《生命摆渡人》的几段话:
国际惯例要求,器官捐献遵循“双盲”政策,就是捐献方、受捐方对彼此信息不了解。所以,我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在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中起着桥梁作用,发现潜在的、符合条件的捐献者,征得捐献者或其家属的捐献知情同意,并协调捐献者、捐献者亲属、医院和相关部门,让器官捐献完成,然后到殡仪馆办理手续,给家属颁发遗体捐献证书,向遗体告别。包括后期对捐献者亲属的关爱、慰问。
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规定,捐献者必须已经脑死亡,只能依靠人工设备维持生命体征,经家属同意后,遵循无偿自愿的原则才能进行捐献。……当家属犹豫不决时,我能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候。毕竟签完字,便是永别。……根据规定,家属不能进入,手术室里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的我,见证手术全程,并拍照记录被取走的器官。
器官移植手术对器官新鲜度要求很高,捐赠成功者多是突发性脑死亡。对于器官捐献者而言,心脏停跳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关键。器官允许热缺血的时间是:心脏三到四分钟,肝脏五到八分钟,肾脏三十分钟,骨和眼角膜是二十四小时。每次器官捐献,都是一场时间和生命的赛跑。对于我来说,必须快一点,再快一点,才能跑赢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