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摘抄

2020-05-17 23:0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摘抄

  《教育目的》是一本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Alfred North White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育的目的》精选点评:

  ●好好的一本书被做成了垃圾,可恶

  ●由演讲稿集结而成,每一讲都有核心观点。以及一位数学家对古典文学还有拉丁语非常地钟爱。

  ●译者真的好激动......

  ●翻译说找这本书找了好长时间没找到如何如何,他没上豆瓣啊,否则他应该知道02年三联就出过了。他也没到上海图书馆去找过。这个翻译的前言后记全部是感叹号,太夸张了。所谓的注释,很多是没有必要的。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很多理念是很好的,但是是出于观察和思考,而不是出于实验。

  ●注释很详细,甚至有的注释都可以当做简短的人物简介来读。剖析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希望掌握教育的当权者可以拿来好好读读。我们总说要改革教育,素质教育,甚至是因材施教,但是哪种才更适合我们亟待接受教育的学生呢?这本书仿佛抛出了一些线索和理论。 如果能把书后面正文之外的东西删去些会更好,也许更应该写写译后记

  ●过程教育哲学,教育是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当我们学习了知识之后我们就应该拥有一种责任感,知道无知是一种罪过。

  ●读研时,王健老师推荐的书目。毕业后才读完。没想到其中涉及的三阶段以及黑格尔的三段式竟然可以给我的学位论文这么多启发,恨晚!另外,作为一本书,后面的跋(读后感)广告太多了点,也外行了点,反正大家都喜欢谈教育嘛。篇幅虽少,更不能断章取义,一句句割裂来看,还是要放到时代背景下,融汇到自己对教育的认知体系中才有真正的收获。否则,无非向书中所说所得皆是老生常言,从未真正掌握和实践。

  ●这本将近百年前关于教育的书,初读来,甚至比同时期那本罗素的《教育和美好生活》更加振聋发聩,直指教育的真谛,虽然现实很骨感,我们在实际中有太多的妥协和无奈,但,有一盏明灯在心中指引方向,比摸黑前进要好太多。

  ●本来想正儿八经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透彻,结果看着就囫囵吞枣不知所云。成了昏昏欲睡助助眠的最佳良品。字里行间散发着“我知道你看不懂我但是又必须一个个字啃下去不得不承认某些观点上老子的确有独到的见解的高冷”的气质。每次看的要抓狂想扔垃圾桶的时候还好有书脚的注解,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4颗星都给注解,就是辣么任性。(有木有人觉得好多书,评分三星太低,四星又不值,明明三星半就刚刚好。要是豆瓣这功能完善起来的话,估计会治愈几个纠结症患者吧?) BTW,逻辑不清,文字表达存在语病这真不是译者的问题?我读书少,看不懂英文原著你可别骗我啊。骗我也可以,别整天骗好么?整天骗也可以,别那么明显好么。。。?

  ●要多读书。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一):一本好书被糟蹋了

  这本书是一本经典好书,我读的书2002年三联版,徐汝舟译

  我对比了一下,翻译上有些许差别,王立中版本跟徐版相比,要逊色好多,有点直译,没有中文的意译。最可恶的是王的版本,封面、封底、插页搞得乱七八糟,名人推荐、什么当当、亚马逊评论等。真正好书无需站街吆喝,我前两天在会场上看到这本书(王立中版本),被免费送人,真是觉得被糟蹋了。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二):教育的目的 随想一则

  本书是关于教育非常理想的真知灼见,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因为生存是艰辛的。书中的许多思想在今天广为流传,比如: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学习一个概念的首要途径是去证明它;不能让知识僵化,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但教育的问题依旧摆在大家眼前。

  道理我们都知道,甚至书中对每个学科如何开展也给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但为什么没有实施起来呢?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时间和知识储备来教育孩子,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高考指标是绕不过去的山头。思想的落地需要现实条件。

  从作者怀海特的经历来看,无疑他属于那个时代的精英,精英和底层总是有着鸿沟,就像理论和实践的gap一样。底层的教育诉求根本无从发声,这本是也不是大众会实施的实践指南,现实情况是,高考面前,孩子们刷着同样的试题。我的高中在一个偏远地区半封闭高中度过,所以更加感同身受。虽然读起来痛快,但在这个广泛的具体现实问题面前,思想的力量体现在哪里?

  我们能做什么,又有那些人正在做着些什么? 19世纪发表的这本书完全解读了教育的真谛,90年过去了,90年间有那些进步? 这些都是接下来需要了解的问题。

  人类是一个协作的团体,当你将毕生精力用于思考,得出一些社会共有问题或者领域难题的解答,你的思想会存入人类智库,后来人从中学习,有些人会在此基础中继续发展思想,有些人则会吸收归纳,结合现实问题,得出当代的解法,然后推动执行。会发展出不同思想,会得出不同解法,现实会选择最有利于生存的那种。

  实践和理论是并生的关系,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实践的过程中离不开思想的指导。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作者一直到美国大学任职,所以是在他的大学教职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思想。但是教育改革,是涉及到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是需要几十上百年时间来进行的变革。

  如果你想要改变某个现状,你需要深入了解其历史渊源和真实现状,然后找到突破点,进行改造。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三):摘抄

  我们需要的理解是一种对现在的理解。过去的知识为其有价值在于它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我们面对现在。再没有比轻视现在给青年人带来更严重的危害了。 现在包含一切。现在是神圣的境界,因为它包含过去,又孕育着未来。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一个200年前的时代与一个2000年前的时代同样古老。 先贤们的思想交流是启发灵智的社会,但聚会只可能有一个殿堂,那就是现在,任何先行来到这个殿堂所经历的时间没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我所说的利用一个思想概念,是指将它与一连串复杂的感性,知觉,情感,希望,欲望以及调节思维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构成了我们的生活。 在科学训练中对一个概念,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去证明它,证明其价值。 在我们最初接触一系列命题时,我们从评价它们的重要性入手。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证明或在逻辑上证明其主题的真实性。 互相联系的原理作为整体一起加以利用,各种不同的主题,按任何顺序反复使用。 从理论科目中选择一些重要的用途,通过系统的理论阐述,对这些用途同时进行研究。 理论阐述需剪短,但应严谨精确。它不能太长,否则人们不易透彻准确的理解。 头脑里装满大量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其后果令人悲哀。 被证明的应该加以利用,被利用的应该加以证明。 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 人的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接受外界的刺激,对刺激做出反应。 你不能延迟大脑的生命,像工具一样,先把它磨好,然后再使用它。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代数学无论在表面上还是事实上,都退化成无意义的所谓知识。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悲的例子,说明如果人们对自己希望在儿童生动活泼的头脑里唤起的特性缺乏清晰的概念。 生活与所有智力和情感,认知能力的某种基本特点之间存在着关系。 人类天生是一个适应并局限于一定生存模式的专门化的物种。 我肯定在教育中,只要你排斥专门化,你就是在破坏生活。 最优秀的教育在于能够用最简单的工具获得最多的知识。 我的意思不是只就这个题目做一次含糊不清的演讲,而是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通过正确无误的理论知识来确定真实的事实。 促进普通脑力活动的一种方法,是培养一种特殊的专注。 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 对思想条理的领会是有文化教养的人,通过专门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四):目的正确,才有教育成功的可能

  在经历了去年给娃选择幼儿园的艰难后,就很自然地想到了以后幼升小、小升初这些事。原来觉得为时尚早,可是身边处在这些阶段的朋友的各种经历告诉你务必要早做打算。有时候觉得很没意思,现在教育的全部似乎就是升学的打拼以及赶场一样的课外班。妈妈群里每天都有人抛出各种课程的团购优惠、各种考试信息、各种课外班的消息资源,每天都有妈妈在群里问“孩子马上上小学了,拼音还不会怎么办”,“孩子报了线下英语班,要不要再报一个线上英语作为辅助”这些问题。

  起跑线一再提前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最近看过一篇文章,说5岁孩子识字量近3000,但是却不爱看书了。我相信家长让孩子认字的初衷是想让他从自主阅读到爱上阅读吧。记得有一句话说:“中国人的学习开始得太早,也结束得太早”,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中国教育的现状,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提前灌输很多东西,被动接受的孩子逐渐厌恶学习,只为应付考试,大学毕业以后,再也不想学任何东西。关键是,在从小学到大学这求学的16年中,孩子也许完全感受不到任何主动学习、探索的快乐,我真的不忍心让我的孩子到时候这样度过。

  其实很多家长也在反思这个问题了,一次偶然看到数学微课群里有位家长分享了《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家长po出其中一页的照片,读到其中被画着线的句子,我毫不犹豫地下单把这本书买了。这本写于1929年的著作里面提出的问题和矛盾,在当今教育中依然存在。尤其是本书前三章的内容,读完颇有收获。

  作者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巨大进步,被称为永久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罗素起初是他的学生,后来他们成为同事和朋友。怀特海出身于教育世家,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很感兴趣。他早年就读并留校于英国剑桥大学,中年任教职于英国伦敦大学,晚年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的目的》(1929)是他的教育代表作,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并影响深远,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

  对于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节奏的阐述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

  一、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提出:“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填鸭式的教育说白了未能很好地尊重学生,没有把学生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并且很好地承认这个人本身也有自己的思维和接受能力。教育绝不是往行李箱里塞满物品的过程。所以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灌输知识,尤其是违背孩子发展年龄和发展能力地灌输。

  同时,他非常反对同时教授太多科目而又教得不透彻。“教授大量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这些孩子自己的发现,就是一些普遍的、基础的概念,这些概念能够帮助孩子理解他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层出不穷的各种事情,孩子就是要这样来生活。”

  让我理解的话,我觉得作为教育者,要给予孩子在大脑中形成思维流的空间,并且尊重孩子拥有自己的思维流,让他们主动在大脑中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结,允许孩子从具象到抽象,进行属于自己的归纳总结。“在教师的意识里,孩子们是被送到望远镜前来观察星星的;在儿童的心目中,教师给了他璀璨星空的自由通路。”所以我就在想,给学前、小学的孩子报那么多课外班,赶场一样的学各种各样的东西,不就是把孩子送到望远镜前吗,也许孩子还没来得及看清这个望远镜中的星空,就被带到了下一个望远镜前面。

  不要把学习安排得太满,要给孩子留白,给他一定的自己能够去“琢磨”的时间、空间非常重要,回想婴儿成长与认识世界的过程其实就是这样的,在语言还无法起作用的时候,婴儿所做的恰恰是靠自己去观察和试探来认识世界,掌握各种“生存技能”。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的,能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作为教育者应该相信并且引导孩子的这种自我发展能力。

  怀特海主张教育的目的是教授为现实所用的知识。比如他用代数所举的例子,“代数是用来量化世界的一个智力工具。你无法回避它,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被数量所影响着,要想说话有道理,就得用数字来描述。说这个国家很大毫无意义——到底有多大?说镭很稀有也毫无用处——到底有多缺乏?你不能逃避数量的概念。你可以转向诗歌或是音乐,数量和数字还是会在节奏和音阶里和你碰面”。

  我们的教育常常太过关注知识点的细节,不论是讲解还是课后练习或考试,都太过关注知识点本身,孩子可能练就了解题或记忆的技巧,可他从头至尾不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以及这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让孩子理解这一点是教育者的责任,正如怀特海所说,“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 。

  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运用,在于我们对它的能动的掌握——也就是说,在于智慧。不管你向学生灌输什么细节,在他以后的生活中正好遇到这个细节的机会微乎其微,就算他真的遇到了,他可能早就忘记了你教给他的东西。真正有用的教育或者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透彻地理解一些一般原理,这些原理能够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具体细节中去。

  二、教育的节奏

  怀特海所说的教育的节奏(rhythm of education),意思是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涉及到智力发展过程,怀特海把它们命名为:浪漫(romance)阶段、精确(precision)阶段和综合(generalisation)运用阶段。

  1. 浪漫阶段

  浪漫阶段是开始有所领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各种题材对于孩子来说,新奇而生动,其本身亦包含着种种未经探索的可能联系,孩子们好像懵懂地面对着若隐若现的大量内容,不知所措却又兴奋异常。这时,孩子们处于对事实的直接认知中,只是偶尔对认识的事实进行系统化分析。浪漫的情感,主要表现为一种兴奋,这种兴奋是从我们所接触的单纯事实——由到开始认识事实间未经探索的关系的重要意义而带来的。

  2. 精确阶段:

  精确阶段也代表了一种知识的积累。在这个发展阶段,知识之间的广泛关系居于次要地位,从属于系统阐述的准确性。这是文法和规则的阶段,包括语言的文法和科学的原理。在这个阶段,要使学生一点一点地接受一些特定的分析事实的方法。

  3. 综合运用阶段:

  最后的综合运用阶段是在增加了分类概念和有关的技能之后重又回归浪漫。综合运用阶段的本质是,脱离那种被训练的比较被动的状态,进入到积极主动应用知识的自由状态。

  教育应该是这些周期的持续不断的重复。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自始至终地存在。但是交替地占主导地位,这种交替形成了不同的循环周期。

  怀特海认为,浪漫阶段一直延续到十三、四岁;十四到十八岁,是精确阶段,十八到二十二岁,是综合运用阶段。其实,一般来说,教育的全过程都受这三重节奏所支配。所以不管出于年龄的哪个阶段,学习的是什么课程,其实都应该按这种发展阶段进行。

  对于4岁的我娃来说,浪漫阶段还将持续很久。就他现在的英语和数学启蒙来说,我也会提醒自己让浪漫阶段中的教育更加“不经意”一些,避免提前引入属于精确阶段的知识(比如纠正音标、语法、在搞清数量关系之前进行计算练习、刻意刷题……),保护好他的兴趣和新鲜感。数学微课里面的数学游戏我打算反复和他玩,玩很久,而不是过早教他计算。如果计划学一种乐器,也希望他先有机会去接触,去“胡乱”触摸、感受,而不是在有一天把他强行带到老师面前从学习乐谱和精准指法开始。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降低了我的一些焦虑,坚定了一些信心。正如怀特海所说:“在成长的早期,应该注重自由;在稍后的中间阶段,重点放在对指定知识的确切掌握上。我确信,如果浪漫阶段得到了适当的安排,那么第二阶段的训练问题就不会那么明显,孩子们知道如何学习,渴望把事情做好,我们对他们所做的一切大可放心。”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五):不能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教育的目的》

  嘻嘻,瞧见这图图一次乐一次

  (1)

  不能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利用”俩字,请读重、重重读。

  (2)

  IQ,大家都知道,叫做智商。人若是一台电脑,情商是软件,智商便是硬件。硬件跟不上,啥软件装进去都是个瘫痪,装的越多瘫痪越厉害。测智商的法子很多,各种常识类、理解类、算术类及字词、图像、拼图等等可多达几十种,但其鼻祖只有一个:斯坦福-比内量表。这么宠杂的系统测试其结果不外乎两种,正常、不正常。所谓正常,就是我们这样的,占绝大多数的。不正常有两个端,一端是120分以上的高智商奇葩,一端是低于70分的低智商奇葩。如果我们想测一下又怕麻烦的话,有这么一张图,你瞅上一眼,智商大致就能给划了界,七七八八的准。

  这图在哪呢?《教育的目的》封面上。

  (3)

  大雨,既定出行改期,于是理旧物。见一本旧书,《教育的目的》,怀特海的,薄薄的、小小的一本册子。又瞅见封面正中那张小图,顺眼一瞟:13张脸——翻开封面折封处,小小的两行字——

  封面图案解读:

  心理学测试:测试你的智力。你能看到多少张脸?1-3张:轻度弱智。3-6张:正常人。7-10张:超于常人。11-15张:天才。

  呜哈哈——绷了绷,没忍住,我得意儿笑,这笑响亮直贯五年前。

  (4)

  五年前初见这本书,有点没看上。和惯常读的动不动二三斤重的那种大部头相比,这个拿手里轻飘飘的,一点没斤两(鄙视脸:斤两重就是好书?)翻了下,146页,还没二年级娃们的语文书厚。书册幅面也小,是英语课本一半大。

  最终,还是纳入书单了。

  三个原因,第一就是那张图。

  当时无意中一瞅,一张小图里瞅见那么多张脸,惊奇的咦了下。飞爸忙跟声打吆喝来凑热闹。把这新奇事说给他,他仔细地找了找,找到6张人脸。

  咦?就更惊奇了。再数,13张呀。乐了,这肯定有玄机的吧?翻找,果然在封面折封处找到答案。对照一查,乐子大了:敢情我家飞爸是“轻度弱智”啊?笑趴了。笑倒爬起来再笑。笑过之后的几年日子里,每每他有甚错处恼了我,纤纤玉手像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那般威武雄壮的一挥豪气道:多大点事儿!我一个天才,跟个弱智较什嘛劲!

  如此这般,这书简单是我家的快乐大本营了。

  (5)

  第二个原因,是“怀特海”这个名字。这名字如雷贯耳简直,可如雷贯耳的名字多到炸,个个都找来读,读死,也读不完。但怀特海不一样,对他印象奇好,为嘛呢?那个绕死人的《数学原理》就是他的杰作,那个20世纪最招骂亦最招爱的、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就是他“生育”的——这就很了不得了。更了不得的是,他还是逻辑学家、哲学家、教育理论家、过程哲学创始人等等。而逻辑、哲学、教育,都是我的大爱。

  所以,他的书么,无二,得选。

  (6)

  第三个原因,是封面上很不低调的一句话:“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此一语,醍醐灌,当头棒啊。

  怀特海本人,论出身,是教育世家,祖父乃当地极有名望的教育家,其父先后从事教育、宗教工作;论经历,早年就读并留校于英国剑桥大学,中年任教职于英国伦敦大学,晚年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教育方面,他简直太有发言权了有木有?他出这么一本教育学专著实在是水到渠成的事。或者说,他不出一本老宗祖级别的教育学专著,简直对不住列祖列宗,对不住人民群众啊。

  瞅瞅封面折封处的那张作者小像,典型的哲学貌,智慧藏在笑与不笑之间,眼睛藏在眼镜后面,亮闪闪的脑门直延到后脑勺——“得嘞,就是您啦!”于是把他带回家。

  (7)

  《教育的目的》到底说了什么呢?

  除了作者小传、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中文版推荐序之外,主干内容分7章。

  第一章、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教育的节奏。

  第三章、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第四章、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第五章、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第六章、数学课程。

  第七章、大学及其作用。

  这七章内容,除第四章之外,其他都是怀特海在一些相当份量的教育和科学团体的演讲,都是不同层面的、历经时间与实践双重锤炼考验的,被整个人类广泛认同,闪耀着不朽智慧光芒的经验、反思和批判。

  哲学是教育学的源头,是人性的源头,是生命终极关怀的源头,这本《教育的目的》,便是从源头上来,从一切人类教育的源头上,给教育下了个定义,正如柏拉图给正义下了个定义一样,“正义就是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责。”

  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自我发展之路,即“各得其所”。

  (8)

  怎么个激发,怎么个引导,怎么个各得其所呢?

  怀特海给出了相当靠谱的方法,针对不同人、不同年龄段,施之以不同教育节奏,自由、技术、科学、数学以及古典文化、大学教育等,都有其不同的训练与节奏。

  是的,封面上的智商测试图所昭示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正如世上没有同一片叶子、同一条河流一样,“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所以大一统式的、填鸭式的生硬灌输教育,是必须要断然反对的,“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

  《教育的目的》其不朽处,便在于“智力教育”,便在于怎么样“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怎么样才能“不让知识僵化而让它生动活泼起来”,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

  (9)

  “我们必须记住,不能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这简直是天塌地陷性的颠覆——这也是祁祁认为的,怀特海最具丰碑意义的提法。在我们从小到大所有的认知、被认知里,“一切知识都是有用的!”在那个书籍极度缺乏的年代,甚至于一切“有字”的“纸张”都是文化的,都是必须如同狗见了那啥一样不惜一切代价奋勇当先的。“不能利用”的知识,竟然是有害的么??

  “是的,”怀特海说,“一个人仅仅是见多识广,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里是最无用且无趣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只这读,就让人由不住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无限向往啊。在这段话的旁边,我批注说,“我愿我的飞儿活成这样的美和自由。”

  这句批注的旁边,后来再读时候,又加了批注:“曾经,我就是那个最无用且无趣的,如今,正在朝专业化的哲学般深邃、艺术般高雅的路上狂奔——发现并觉悟这个过程,我用了整整30年。假如,能早些、再早些遇见怀特海,10年前或者20年前的我早就是如今我的样子了吧?换句话说,如今的我,早已经到达了10年或者20年后的我的样子了吧?总之一句话,恨恨恨、恨相见晚!”

  (10)

  “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这门艺术,而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怀特海说。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便是这样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祁祁说。

  祁祁第一次读,是在五年前,那时候断续用了三个月才读完。

  想想啊,即便如荷马诗史《奥德赛》那般雄浑壮丽汤汤乎流水的、伟大的诗,若然边查字典边读,还有什么趣?第一次读《教育的目的》便是这样感觉和读法,把个国色天香的不世美人肢解成断肢残躯,自个得不到美、美人也难受啊。

  第二次读,是两年前,顺畅多了,小半月读完,收获比第一次多百倍。

  第三次,就是此刻,一天读完,收获是前五年所读所有书籍收获的总和再乘100——包括非教育类书籍哦。换言之,这本书,是哲学、教育学、逻辑学、心理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等等之集大成。册子本身是薄薄的、轻轻的,但这薄薄的、轻轻的册子,却很明显是象限是标尺,能从中读出多少东西,全在各人综合素养是哪个象限里,是哪个刻度上。

  (11)

  当然,读不那么深、那么广也没关系。只牢牢的、死也不松手的记住一句话,自己一辈子受用、养出一个优秀的娃儿,就都足够了。

  “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都是二手货,甚至是三手货。那么,一手货在哪里呢?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对,就是这句。

  OK,死也不松手地记住并践行之,那自我的生命体验,时时都能有从黑暗来到桃花源豁然开朗的惊喜哦——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候,有人说得亏他没上过大学,为嘛?人家收归已用的全是一手货啊。中国13亿人至今没有一个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为嘛?二手货、三手货可以用但不能“只用”二手货、三手货啊。

  作为孩子作为学子,你明白教育的目的吗?

  作为老师作为家长,你明白教育的目的吗?

  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你明白教育的目的吗?

  去读《教育的目的》吧。

  不想读?好,偷偷懒也成。玫瑰园里花朵太多太多懒得摘,那就死也不松手的抓住祁祁读来的“玫瑰精油”级这句话并践行吧。

  什么?这句也懒得记?那也成,就记五个字,这总成了吧——思想的自由!

  (12)

  还有,这本书译的相当精到,言简意赅,却意境悠远,“可与唐太宗时代的孔颖达媲美。”

  不知道孔颖达?《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左传》总知道吧,这些就是孔颖达所疏或正义的。孔颖达,盛世鸿儒,孔子嫡孙是也。

  总之是,如今,书比天上星星多,挑本如意书,比挑郎君还难。

  “不染纷华别有神,乱山深处吐清新。”于这“乱山”深处“别有神”的,便是《教育的目的》。

  祁云:资深媒体人,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华夏国语文教学探索者,“平凉家长之家”创办人。一手孩子一手文字,不很成功却绝然用心的70后妈妈。(ID:qiqi-0933 微信号plqiyu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