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河读后感精选
《走河》是一本由谢旺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河》读后感(一):《走河》开卷
这本书刚买来,正好看到“婴儿浮尸”,“草从女尸”那一章,最开始的序介里都有提到这两个场景,让我期待后面作者会怎么深入描述这令人惊骇情景。结果很快看到这一章,却发现作者根本就一笔带过,真真这也只是路过所见而已,继续彼时自身状态的书写。我猜想是否这种现象在印度根本就是少见多怪之事。
有人说看这本书的时候很难与作者共情,诚然,很少会有人有类似的动机并且真正脱离正常的生活去做这样一次旅行。但是看到目前为止,我其实是把它当做一本从侧面了解印度的书。我没出国旅行过,对印度这个国家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大可以借作者之眼一窥这个以其最大的国土面积及文明古国之姿傲立于南亚次大陆,但实际上又传统问题颇多,发展受阻的国家之一貌。
所以阅读书籍应该是一件可以更加开放自如的事,不是非得跟着作者的情感主题走,它也可以是打开另一扇认识之门的钥匙。
《走河》读后感(二):向死而生不是说说的轻松
/闰闰
作者孤身一人在十年前走完青藏高原,而今沿着恒河从出海口继续孤身一人走到了恒河的源头。
第一个感想,大大地服气两个繁体字浮现眼前。第二个是体会,这本书的味道是两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是纸质本身的味道,第二个层面是来自内容散发出来的味道,很重。如同前一次独行进藏到拉萨,作者这次也是由下而上的旅途,从入海口出发,沿途“采风”(画面瞬间很美了吧),不可能。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母亲河,有一点点了解就知道恒河除了供水给日常使用之外,还有更为圣洁和圣神的起源,所以恒河从物理现象而言的脏是由来已久,沿河生活的不论村落还是城市,环境都是很困难的,而印度种姓的情况存在更加深了阶级差异。于我而言,别说一人徒步,连去旅游的勇气都没有。沿途有风景,有历史,但还有太多太多的危险,作者好几次都差点葬身其中,勇气与实力皆可被证明。书中,有作者内心的沉淀与坚持,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念支撑着他,半途而废已经是很高的赞赏了。另外,一路上,也叩开了好多关于印度的传说、历史、人物等,也开启了我对印度文明和历史的兴趣。合上书后,不禁感慨,故有玄奘一路西行取经,后来人看来也应该有很多,而真正达到巅峰的还能流传至今的,想来也是没有几个吧。更应该是作者自我灵魂洗涤和净化的一次《走河》。
《走河》读后感(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遇见形形色色的人
旅行,或可形容为一种行为艺术————“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 对于印度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用张爱玲的金句形容似乎更能体现出那种苍凉之美。而此番“走河”或许可以形容为“时间蜿蜒的河流里”, 路线是沿着恒河的下游、中游、上游上溯,直到源头。
比起十年前的《转山》只为逃离失恋的流浪冲动,如今的作者,行文简洁而生动,愈见返璞归真的洒脱。殊不知,相对于《转山》的信手拈来,《走河》难产了将近八年。作者改了又改,有太多的话想要说,一度也曾陷入矛盾中。只是再大的迷宫,有的人总能走出来,一旦走出来,这样的经历必然难忘,而且为自身增添无穷力量。
在作者笔下,这个国度充满了强烈的对比——“生与死,圣洁与秽浊,富丽与贫穷,耽溺感官和禁欲苦修,开放包容却也封闭保守……看似种种矛盾杂陈,竟也谐和相生”。书中一些重口味的描写,诸如“青紫凸肿布满蠕动虫蛆的女尸”,或“巴掌大的长脚黑蜘蛛(爬上手背)”,哪怕只是“各种人畜气味交互混杂”,都令有些读者感到“无法共情”。而这正好说明,作者视角的客观性,所写即所见,没戴有色眼镜——真实的白描更有力度。
试想,我们面对的是司空见惯的繁华都市中的水泥森林和红男绿女,那又何必长途跋涉去看那遥远异邦的风景?尤其,作者屡陷险境,眼前那些令人看来“无法共情”的字句,很有可能就是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才记录下来的啊!影视剧中常见的鲜艳衣着和欢乐歌舞,那并不是作者的视角所在。流浪的苦行僧、残疾的乞丐、淳朴的乡村人家以及同样到印度旅游的台湾“老乡”旅游团,途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才是作者笔下格外出彩的亮点。
想起徐志摩《偶然》“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故而作者也说“……理当学会习惯跟别人告别,我尽量不在一地做过长的停留,避免自己升起怠惰,或眷恋的心。因为我知道,还有很多的路,必须独自去走。”虽然告别总是有些不舍,但这何尝不是对人一辈子生老病死的感悟?——想不到就这样浓缩到了“走河”的过程之中。
《走河》读后感(四):走河也是在走自己的心
选择读此书的初心很简单:我觉得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度,我想跟随作者的视角去看一看。
我对了印度的了解,是从影视资料里得来的,通过几部影片,如《三大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我的个神啊!》。观影时就会觉得这里有各种美好:鲜艳的莎丽,浑身的首饰,林林总总的宗教,虔诚的教徒,说唱就唱说跳就跳的热情.......当然,这里也有种种黑暗和脏乱:随地大小便,抢劫,拥挤的人群,磨磨蹭蹭的警察,对妇女的歧视......
读完《走河》,我在回顾作者途中遇到的种种经历时,总是忍不住想告诉他:“你要是早看几部印度电影,可能就能多有点心理准备了。”可是,每每这样想的时候,我也在反驳我自己:“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是依赖从影视作品中了解印度,那么走河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所以,我更觉得“走河”是在“走自己的心”。
你去看看作者独自每天徒步几十公里的疲累吧,你去看看他见到信徒们虔诚地念经时的入境吧,你去看看他面对阉人“妓女”和真正妓女调戏时的无措吧,你去看看他在恒河边徒步时遇到被泡的发胀的尸体时的惊慌吧,你去看看他在腹泻时遇到蟑螂的愤怒和蚂蚁直接蟑螂后的敬佩和胆怯吧......
作者在走河时也遇到过朋友,得到过朋友的帮助,甚至是陌生的麻风病小女孩的信任,所以我读此书时总会觉得,作者的旅行(可能称之为流浪更好一些)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放逐,一种心灵的放逐。这种放逐让他见识遇到的种种,听天由命似的遇见,合眼缘似的相信陌生人,总之就是凭心。
在流浪的过程中,陌生的国度,陌生的周围人,陌生的文化环境,给作者各种心灵的洗礼。当然,这些洗礼有好有坏,但终究都是印度的,都是这个玄奘取经的圣地的,都是这里甚至世界其他各地很多人都认可的神圣国度的。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对作者来说,走河的过程是苦的——身体劳累、种种不顺。可是他潜意识里坚持的原因,可能也就是孤独自处的意义吧——一种挑战自己忍耐的意识,一种“增益其所不能”的心意吧。
看完《走河》,我想再去看看《转山》。
《走河》读后感(五):大河大容
佛原是个凡人,也有过凡人的彷徨与挣扎。无中生有,悟生于迷,在纷乱喧嚣、杂乱无章的印度社会巡视四周,逆河北上;在佛法信仰的至高圣地,谢旺霖虔心记录周遭。出走本是不确定的事,在推翻过往自己,迎面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即使那崭新如破败),无论自己的命运如何轮转或移轨,踏出界限新生的萌芽总会是意外与意料之中的得到如新。在读到这本书,让我有深深的认同感。
印度之于我的异质性和神秘感是强烈的。在世纪之初的今天依然摸不清思维模式迥异的他们是什么路数,见闻总是意外之举,剩下的只有《午夜之子》。她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形态运转无碍,画面落到滞后、贫穷、疾病、欺骗、肮脏、混乱一系列污垢之词。作者一行体悟到“不垢不净”万法唯心的心境。说来奇怪,各种主义总在碰撞,互相揭短。却在宗教里得以升华,每个不同主义的人都能在信仰里圆融自己,包容他人,且不论你在走出其中之后又做了些什么,思考了什么,创造与践踏了什么。眼前看的真相,心里也在此时有另一个真相。
沿河而上,是一次莫名的朝圣。印度的人情是庙宇与破败的缩影,善美与丑恶并存互溶的场景在这本游记中多次出场,它是一面镜子,映照人的内心。一时面对乞者多次回避逃跑,鉴心。“那些状似卑微如尘的乞者,会不会其实是某个神祗或天使的化身”。用极端的行为勾起人心底的善意。很多人都说过,苦难是最好的洗礼,塑造耐久品性。在这个国度人的耐性是宗教力量的实源之本,无可替代。我们中庸的本质无法完全感同身受。
《走河》捕捉了真实的画面,一个臆想之中的画面。它是印度赖以生存的社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各类形色的人循序着固有的生存本领与伎俩。可以是神的旨意,虔诚与亵渎总在一线之间,无处不在也无处可寻。印度是最后的圣土,在瓦拉纳西恒河边的火葬场,人如尘般把罪业洗净,古老地延续着轮回之命,活着的人也在恒河水中洗涤身躯,净化沐浴。读到的一切仿佛在另一个时空维度,脱离了自己的环境,没错,我们与之的距离是那么远。
这场景无疑是和谐向善的,也异常简单自然。之于绝对的真相,身在其中的人有话语,旁人都是旅者。
被神化的恒河孕育的生命也充满敬畏,也更加包容罪身之人。说到底那层神秘的面纱是来自西方的信仰,玄奘求取真经,也不过是普度了少数人的信仰,却无意成就了一部巨著。对于东方人来说,脱离信仰更理性的经营才是生活的本质。一些所谓的信仰被物化,少了敬畏之心了。往往更容易产生多变复杂的人性,大路很宽,心路很窄。
这样的旅程是过于艰辛的,《走河》更像是作者为自己布置的任务,无目的性却有目的地。如果在印度的表象之外,在走河的字里行间之中参悟启迪了些,以此翻阅了些,在佛法里自得片刻,就算稍少感悟到印度人的生活之道。那起源的黑洞之说,把古老的信仰与宇宙天际相连;泰姬陵的圣洁,也依然照亮人心;还有无数困苦的人,把持着初心,不生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