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记》读后感10篇
《印度记》是一本由于坚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记》读后感(一):考虑购入的同学请慎重考虑
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作者自己拍摄的印度的街景
但是真的拍得不怎么好
估计是为了有点意境随随便便加了黑色的滤镜
但实际上你仔细看看会发现好多张照片都失焦了
模糊不清的
这些照片每一个人都可以拍出来 只要你去印度 去尼泊尔 去不丹
我特意往前翻到书皮,看到作者是作家而并非摄影师 我就觉得这些照片拍出来就情有可原了
因为他跟我一样是看到什么东西如果颜色漂亮就会拍下来的喜欢拍照的人
但是问题来了,拍的照片不好看为什么就不能减少照片的印刷,尽量挑一些比较好的照片排在书里不是更好吗
看到这么多页纸都印着不好看的照片 真心觉得铺张浪费不环保(
《印度记》读后感(二):诗人果然不是好的游记作者
最开始在图书馆看到昆明记和印度记两本书,是打算同时借走的,但蹲在旁边看了半小时昆明记之后,我放弃了这个打算,只带走了还没来得及翻开的印度记。我想,毕竟印度记还获得了国家最佳虚构类大奖,而且印度是我一直很好奇的一个地方,说不定这一本就写的更好一点呢,毕竟国家奖在那里放着呢。结果,呵呵,我被现实甩了一巴掌。
印度记和昆明记一脉相承,拖沓,散乱,主线缺乏,而且作者的强行忧郁对我来说并不具有感染力,反而觉着这本书很无聊。首先是写作风格,作者是个诗人,也许也只适合做诗人。这篇说不上是谈古论今的散文还是游记,游记没有游记该有的明快或者鲜活,散文感想有没有特别明确的线,散的像旧时小孩儿穿的百家衣,完全找不出个框框来。最让我感到奇怪并且讨厌的就是作者的大段罗列,好像在标榜自己记忆力超强或者词汇丰富似的。随便抄一段大家感受一下“步行、小跑着、冲撞着、狂奔、跟着、尾随、亦步亦趋、漫步、慢腾腾、独来独往、一意孤行、闲云野鹤、鱼贯而入、爬着、抬着、拉着、喊着、唱着、吼着、撒尿者站起来,靠墙完事;边走边跳、哭泣着、眉开眼笑、愁眉苦脸、浩浩荡荡、熙熙攘攘、沙丽飘飘、赤脚滑滑、摩肩接踵。。。。。。”后面类似的描述还有超过五行。而这超过十行密密麻麻的文字只不过为了表达涌向恒河边的人群神态各异,差别很大而已。什么样的人会耐着性子看完这十行冗余累赘的话呢?而这样的写作在整本书中随处可见,让我烦的透透的。语言的凝练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啰嗦成这个样子我确实是第一次见到。
其次是缺乏该有的标题和分段,我很不喜欢。也许有人说散文就是兴之所至,笔之所达,那里要刻意的分离。但是,通篇的印度记中只有印度、不丹、尼泊尔三个部分,没有什么时间线、地图线,完全没有。前一页还在讲孟买是印度电影发源地,说审查制度对印度导演而言不是什么问题,后面就话锋一转开始了印度是场的集合,是空间、时间、碎片的集合体,而德里也是场的集合,之后就开始了德里的见闻录。中间的衔接让我觉着莫名其妙,如果不仔细一点,也许知道作者写道我的旅店在占帕特大街,首都最著名的大街之一时,我还以为作者还在孟买呢,毕竟孟买是印度前首都。这种不明确的转换地点,在迦叶到瓦拉纳西的时候依然如此。我有时读了两页才反应过来,哎呀,换地方了,真是,不读也罢。
最后说一说,图书的分类的,书封底写着上架建议是摄影,作者简介里也说明这是一个出色的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摄影功底绝对是不弱的。但是,书中的照片是黑白、彩色交错的,如果黑白是为了表现一种沉静或者忧郁,彩色是为了表达鲜活的生命力,为什么同主题的要同时用黑白和色彩两种形式呢?印度神牛、脏乱简陋的德里车站、单独的妇女车厢这些黑白照片与后面加尔各答破旧小学里席地而坐的小学生、摆摊的小贩的彩色照片区别在哪里?还有糊了的三轮车黑白背影是为了表达什么?我不是什么摄影爱好者,对摄影没有多少鉴赏能力,但让我一头雾水的黑白、彩色、黑白彩色,甚至糊了的照片也在其中,我是想不明白也欣赏无能的。如果是我花了68个大洋买的这本书,我猜我会后悔的肉疼。
总而言之,如果你有时间,可以看一看,但如果时间紧张,放下她,去找一本更能打动你的书吧。
《印度记》读后感(三):到远处是为了寻找缺失的自己
我没读过于坚的诗,而《印度记》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很久了。没有翻看的欲望首先是因为书中所印图片喷墨颗粒感太重,好歹书背建议上架还写的是:摄影,搞得像是用500W像素安卓手机拍的一样。当翻读几页大量不寻常的排比、隐喻又让人发现这不是本介绍沿途风光见闻的游记,那这本书要么是作者哗众取宠以游记之民写出郭敬明一般的飘渺文字,要么是编辑愚蠢得看了标题配图就大手一挥上架出版。耐心读下去,不得不为于坚打抱不平,印度记实乃于坚西亚次大陆忆往昔寻梦记。
这个梦贯穿始终,那是年少时昆明的模样。彼时的人,彼时的物,彼时的单纯。你能在旅途中看到似曾相识的一面,而那种感觉现已淡去,以至于作者不得不用大量的排比、并列词句来描述激动复杂的情绪。做作也好,诗感伤的天性也罢,我觉得这些描述比起一句简练的记实要更加具象化,跟随着作者沉浸在想象之中。你所见无非是心中的折射,于坚笔下的人仿佛都脱离了现实喧嚣,宗教所赋予的精神世界支撑起他们生活的很大部分。实际或许并非如此,是作者对信仰的诉求,对日益浮躁的生活的抵触,导致他过度夸大了这般成分。在书中,我看到了与往日获取信息的另一面,另一个印度。我们已经丢掉的东西。
你若是想来一发偏颇怀旧的旅行,这本书很适合你。
《印度记》读后感(四):体型庞大的废话
之前在"单读"里头读到这本书的节选《在喜马拉雅的不丹》,当时读着不好不坏,算是中规中矩,又看见这本书写的是印度、尼泊尔、不丹的游记,恰好三个国家都是我特别想去的地方,就买了下来。
追悔莫及。
读了大约四分之一,就差点憋死在裹脚布一样的行文里,可是由于自己的书非读完不可强迫症,以及认为不读完没资格评论的潜意识,硬着头皮往下读。谢天谢地,现在我终于取得了批评它的合法资格。
一本配图的游记,能够失败到这个程度,无非两点,一是文字了无新意之余,非要把最多只能写两万字的内容撑到十几万字,二是配的图片毫无视觉上的吸引力或感染力。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造诣。
quot;通过百度我知道,加尔各答XXXXX⋯⋯"
quot;通过对印度作品的阅读,我知道印度人民无比热爱这片大地⋯⋯"
quot;巴特岗,这是个值得人虚度一生的地方⋯⋯"
quot;博卡拉,这是个值得人虚度一生的地方⋯⋯"
即使撇开内容与见解不谈,这本书的语言也贫乏得可怕。偶尔读到一些让人兴奋的闪光点,一大段后面加了个括号才发现是引用,多半来自奈保尔,看来作者去印度前还真是精读了《印度:受伤的文明》。至于其他的引用,比如形容一个建筑是"小暴君",旁边非要括上川端康成,看见尼泊尔寺庙前的一场雨,非要扯上博尔赫斯形容迦太基僧院的几句诗,我只能表示笑而不语。
大量的引用,通常是作者犯虚的体现。
这本体型庞大,售价昂贵的作品,按我看取题还是叫做《傻游客印度见闻录》比较合适,简而言之,书里每一行都散发着中年大叔的秃顶气味:自以为渊博,自以为深沉,自以为人文,自以为行走,其实所见所谈无非是有限的阅读与百度百科的拼拼凑凑。而在中年大叔游记写作这个门类里,余含泪大师明显比于坚高出了不知道几个层次。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语言朴素与语言贫乏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从极浓极绚烂中褪洗出来的道归自然,后者是缺乏精密编织语言的能力。至少在这本书里,我读到的明显是后者。
《印度记》读后感(五):这本“印度记”应归为散文,而非“非虚构文学”
今年夏天去印度之前看了几本有关印度的书,那时这本“印度记”还没有出版。夏天看的几本中的一本好书是一美国女记者Miranda Kennedy写的“在印度住了五年”,其实原英文书名是“Sideways on a Scooter: Life and Love in India ”(侧坐摩托车)。那本记录了一个外国人在印度德里亲历5年的生活,对印度妇女,种性制度观察以及全球化对印度人生活的影响。
我8月份去了德里两个星期,为一个跨国公司作电脑系统项目。 住在德里附近的古尔冈,古尔冈相当于我们中国大城市边上的高新开发区,各大国际跨国公司都在古尔冈设分公司。古尔冈是印度走向全球化的一个典型样板城市。
在德里两个星期,我们被安排在美国品牌的五星酒店里,当地印度同事来酒店和我们一起工作,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叮咛为了安全不能随便走出酒店,不能随便和当地人搭讪。开进酒店大门的所有车都被检查底盘是否安装炸弹。和我们一起工作的穿西服带领带的当地印度同事给我的印象就是其中一部人对女同事的蔑视和工作上的偷奸耍滑。
“印度记”是一本游记加文化宗教反思再加摄影照片的合集。封面介绍于坚这些印度的照片曾获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什么奖, 不知原版的照片是不是黑白色,但色彩丰富的印度被照成黑白加在书中跨页印刷,图片未免失去些震慑和感染力。
如今书的分类出了一个叫“非虚构文学”的时髦词,其实就是从英文“Non-fiction” 转过来的,原来我们老的说法“写实文学”。此类作品就是真人真事,与之对应是虚构的小说。
“印度记”获得2012年《人民文学》“非虚构文学”作品奖。
于坚的“印度记”我猜是基于他不到两星期的印度几个城市和圣地的走访并拍下大量的照片。去印之前,于坚有大量的阅读, 包括熟读“泰戈尔的诗集”的与几十年对印度佛陀,梵文化的神往。去印之后,于坚对照拍摄的照片做了大量的回忆, 引经据典,当然书中有很多于坚作为一个诗人的对文化,宗教的思考。
我的意思是说为“非虚构文学”, 应该有作者实地长期的考察,走访,交流。比如何伟(PETER HASSLER), Miranda Kennedy , 他们在中国或者印度化几年的时间和当地人一起生活,用人文的胸怀与当地人乐与痛的交流,碰撞出文化差异和反思。才会写出“江城”,“甲骨文”和“Sideways on a Scooter: Life and Love in India ”的触动读者心灵的好书。他们的“非虚构文学”用朴实的文字记录生活由而自然的揭开生活下的文化价值观。
我觉得于坚这本书归为散文才对。
诗人于坚的文笔很美,初翻“印度记”前四分之一,我被于坚文字所感染,但随之过多过于的渲染,慢慢让我腻了。于坚是是诗人,但用劲过猛了。
截于坚书中几段文字,我当初看到这些段落时折了书角。
加德满都机场永远是一个乘兴而来、失落而去的机场,不是喜马拉雅缺乏乌托邦气质,而是它太乌托邦了,除了那些永恒的土著,外来者很难在此落地生根,得道成仙,大多数人最后都要重返他们的现代化囚笼,黯然归队。他们唯一的安慰仅仅是,把喜马拉雅作为一个传奇或者一首诗带往各自的家乡。
与印度比起来,中国最近一百年的历史,就太像一场大扫除了,一个忙着搬新家的国家。印度没有焕然一新,那显而易见的历史感沉重得令人窒息。这使得人们的表情呈现出某种尊严、某种自我意识,自信、安详、平静。不知道为什么有的民族会那样地自卑自残自我否定自我毁灭,那么热恋归零。
。。。
平心而论,诗人于坚这本散文集算是当今的中国作家出的书中,难得叫读者可以看得下去并让人有些思考的书。
《印度记》读后感(六):那不是河流 ,那是一座液体的圣殿
虽然这本书最后的篇章在枕读时实在昏昏欲睡,但还是在睡着之前读完了它。《 印度记》,这本书可以称作是作者(诗人于坚)的喜马拉雅地区旅行暇思录,分了 印度、尼泊尔、不丹三个篇章。初买到此书时,是去年刚刚从尼泊尔回来,当时 翻翻了书的内容,有点读不进去,读了尼泊尔篇也没留下什么印象,就搁下了。 反倒是书的装帧,包括用纸和插图,就凭“印度记”这三个字,和作者硬派的诗 人身份,就编排得如此浮夸,令人不免咂舌。
这次再拿起此书,也许是因为双休时间,有虾米上的Agnes Obel一组呤唱作了背景 音乐,刚好又是雨后阴转晴的天气,窗外的光线忽明忽暗,游移变幻,于是就很顺利 地读了进去,也就习惯并接受了作者那种特殊的叙事方式(诗人文化学者博览群书 并理性思考引用者以及摄影者诸多身份的视角和思维),还能读出些意境来,偶 尔也有些醍醐灌顶的醒悟。
作者的叙述洋洋洒洒、絮絮叨叨、林林总总、细细碎碎,极像一个手频繁转动着 魔方的人,随意地调配着各个界面和色块,极尽眼花缭乱,却未必那么容易就将 读者带入他本想呈现的真实境界,“无数的空间、场合、碎片的集合体”。于是 ,在书中动辄就会看到他用几十个名词排列来表述自己所置身的街景,大有要把 所见的所有物品全都罗列成清单的意思;他还会按照自己的方位感,把所进入的 城市按360度全景接拍形式对人、事、物进行列举;在描述某种城市氛围时,他会 用上所有可能表达的形容词。在描述人群时,他会用上几十个表示身份的名词和 一股又一股可以叠加的动词和形容词。最要命的是,这些词是密集排列着的,顿号 恐怕是这本书中他使用最频繁的一个标点,这无以形容的密集感也许正是作者所需 要的,却令人感觉他玩弄词汇的娴熟、随意和过度,或者他的个体本身是被这些场 景掌控了感觉,他所有的罗列都像是被动的。他更会按照个性的跳跃思维,时时 进入臆想,时时揣摩,时时抒情,时时反观对照,时时引入一些他汲取过的哲思 ,时时灵光闪耀一番。这一切,的确像喜玛拉雅南麓他所进入的城市布局一样凌 乱,却又浑然一体。你不得不说,不能强求一个诗人,按大众的阅读习惯来表述 。
虽然读起来实在有些凌乱,但在读印度篇时,发现虽然没有去过,作者所描述的 格局和内容实际上与尼泊尔并无二致时,便还有些津津有味的阅读感觉,实在是 因为对尼泊尔这一地的亲身体验。庆幸的是,在作者长篇累赘、梦呓般的描述中 ,会突然跳出一句充满哲思的话,很有诗句的奇妙。如写到恒河,“那不是河流 ,那是一座液体的圣殿”,写到瓦拉纳西,会有“黑暗之神坐在星空下”,“黎 明,瓦拉纳西油锅般地翻滚起来”,还会突然跳出一长段充满激情的内容,有点 点史诗的味道,可以高声吟诵,可以激情澎湃。想想,这所有的表达中,最能稳得 住的还是他骨子里的诗人气质。按我自己读书的坏习惯,便将这些我在这本书上 感觉有意思的地方画线,画线,不停地画线。于是这些画线内容的句子带着力量 和光辉,便使整篇印度章节被透映出光和力量了。至于后面的尼泊尔和不丹两个 章节,不看也罢,实在是那光和力量在印度那儿已经折腾完了。
《印度记》,作者于坚,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
《印度记》读后感(七):心灵的淡然
其实要做到心灵的淡然是不容易的,在印度的圣河恒河的具体情况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很早的时候,我就看到了关于恒河与印度人关系的相关资料,恒河不论是在佛教时期还是现在的印度教时期,都已经是印度人心中不可侵犯的圣河,他们也都把在恒河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做一个目标。恒河在外界看来水质污染、水色浑浊,当中漂浮着垃圾和油污,这在一般人看来根本就不可能接近的污水河,却在印度人看来是可以洗澡、饮用的,甚至可以在一具在恒河自杀者的尸体旁边洗澡,这说明了印度人心灵已经和恒河的宁静融为一体了。印度的贫富分化和生活环境的恶劣可以通过《印度记》一览无余,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国家竟然还常常被拿来和中国比较。我一直认为印度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是不可能和中国真正的竞争的,因为两者之间的差距是一条难以想象的巨大鸿沟了,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印度这个国家的稳定度要高于中国。在这样的一个印度,尽管有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等组织仍坚持局部武装斗争,却仍难以建立自己的基础,关键在于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意并没有到达他们普遍的临界点,想想看这样的印度如果换做中国人会怎么样?因此,我非常佩服印度人,但我并不认同他们的主流文化,这样的文化只能让这个国家在现代性和前现代性中挣扎,或许有人会说只要印度人自己没有意见就好,但是这并不是逆现代性的理由。
物质和精神永远是一对难以调和的概念,桑德尔教授的《公正》课中提及到了幸福层次的问题,在这里印度人似乎在追求的就是高层次的幸福,他们更渴望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知足,相比之下中国人目前普遍追求的还是一种低层次的幸福,甚至更低要知道桑德尔教授的高、低之分起码也是在精神范畴中。那么,我认为印度人现在需要的是和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进行互换,相信结果对印度是好的,对中国更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