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1: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读后感10篇

  《上海资本家国民政府:1927—1937》是一本由[美]帕克斯•M. 小科布尔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读后感(一):研究历史的中立视角

  我对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向来感兴趣。同样的史料和依据,是否经过“阶级偏见”的有色眼镜过滤,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而学术研究本身是中立的,不允许有先入为主的阶级立场,只允许让数据和史料说话,因此,外国学者可以为我们回顾自己的历史提供一个新鲜的视角,例如KMT创办的实业并非没有任何进步性。

  本书截取民国1927-1937年间的历史,通过研究KMT入主南京之后穷兵黩武的资金来源问题探讨其与上海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全书按照时间顺序、重点详查KMT政府对上海金融业及其他实业的控制手段、政策,得出与其他研究该问题的学者不同的结论:KMT政府并不代表城市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一种依靠武力支撑的“为我”的自主政治力量。由于江浙财阀能为南京专制政府军事、政治力量的扩张提供财源,因此KMT政府的强大也意味这江浙财阀这个阶层的速朽。KMT为了维持它的统治,对一切可能威胁它权力的社会集团都要用孤立和平息的手段来对付,不允许某个社会集团成为及专制统治的掣肘。

  这个结论颠覆了我们一直以来学习的“政党代表某个社会阶级(阶层)利益”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中学历史向来只是告诉我们结论,而没有解释原因。例如“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高频词汇,但是我们无从得知为什么将其界定为“官僚资本主义”。实践远远比理论更复杂也更精彩,从上述命题中可以衍生出如下一些列问题:政党是否从生到死都一直代表某个社会阶级利益?有没有可能在某个时间节点、事件契机催变、特殊背景环境下,政党脱离了其原先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政党与其先设的阶级利益相背离时,会导致党派内部怎样的分化或变异?

  本书可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示范:以广泛的数据基础作为坚实的论证,得出合理的结论。其间对于宋子文、孔祥熙等人施政方案的描绘,既让读者看到政治家把朝野运于股掌之间的权势,又可窥视国际国内环境的诡谲嬗变,还可读到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倾向。浮在字面上的是南京政府、上海资本家、黑帮组织、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博弈,而隐在文字之下的是民生凋敝、产业萧条、穷兵黩武、大厦将倾。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看到外国学者描写这段历史中民生的部分,让我们了解一个更全面的民国。

  最后还要说一下,蔡静仪先生翻译得很好,翻译历史类的书籍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资料考证和原文引用上,这部分的工作量并不比主文的翻译更轻松。我作为一个阅读后得到启发的读者,得向作者和译者致敬。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读后感(二):还是社会主义好

  资本家与政治家的利益是不相同的,书中作者也说了上海资本家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系,亦近亦远。这是因为资本家追求的是钱,而政治家追求的是权,只有权钱二者交易,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时,资本家才会与政治家推杯换盏,挽手言笑,否则,触动了任何一方的切身利益,他们都不会坐以待毙的。

  都说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国与国之交往就是如此。看新闻上播报的国家总统、主席、总理等领导外访他国时,总会有一堆经济学家、企业家、投资者随行,就是为了经济合作,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赚外国人的钱。资本家一味的追求钱,政治家一味的追求权,他们统统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无法在中国长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现在,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阔步前行。中国正是有了无产阶级的出现,才打破了资产阶级的平衡,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消灭了国民政府及其政治家群体,使人民大众看到了希望,过上了好的生活。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消灭了剥削,消灭了阶级,实现了人人平等和当家做主。所以,今天的我们能过上这么好的幸福生活,不能不感谢共产党,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蒋介石与上海资本家联盟,造成的后果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失业、社会动荡。无非富足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而已,确置于人民大众的疾苦于不管不顾。正如书的封面所述:“半部民国史,写尽资本与权力的合谋与斗争。”是的,上海资本家与南京政治家互相合作,互相利用,在实现自我的最大利益之路上缓慢前行,谁也不完全信任谁,谁也不完全迁就谁,只想达到自己的利益目的。

  南京国民政府举办的工商业对上海资本家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政府的工商企业大部份财富也只掌握在了几大家族手中,所以,政府的企业也是完全的私有制。从这一点讲,还是社会主义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的体制。只有公有制,老百姓才能有话语权和享受生活的权利。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人,应该说当局者迷,一个外国人,用西方的眼光和中立的观点来观察民国时期的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可谓更具可信度,作者分析透彻、观点新颖,对我们了解那个历史时期的经济、资本及社会人文情况,具有很好的借鉴性,推荐大家认真、仔细阅读此书,我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它,你也一定会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读后感(三):书生治国宋子文

  发现这本书是无意瞥见豆瓣读书的推荐,而决定买下来完全是被其仿旧式报刊的复古封面所吸引。

  也许是因为作者的行文通畅,抑或是译者的用心严谨,这本书并不像很多译制的学术专著那么晦涩难懂。本来打算用来消磨掉往返行程的这本书,被西瓜君在单程火车尚未行驶过半便读完了。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读后感(四):国府与社会中坚阶层关系互动过程初探

  作为一本80年代的书,不能要求太多,毕竟作者的资料和专业局限要比现在大的多。本书的优点在于:

  1. 大致梳理了整个过程

  从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37年抗战开始,十年之中政府与以上海银行家为代表的精英阶层从强迫到短暂的合作再到后者被控制,本书都进行了作者视角下的介绍

  2. 初步总结了以上互动过程的特点

  a. 27年4月到28年6月北伐成功

  为打击劳工运动进行合作,到以绑架为手段强迫购买国债与捐款

  .宋子文财长时期的继续合作

  宋以平衡预算为目标与银行家进行合作,以打折出售变相提高利率,换取银行家对公债的支持,同时提高关税保护国内产业,宋以上海银行家的支持为后盾获取政治影响力,同时也在机构中吸纳银行界人士,但该措施无法应对KMT军事行动对财政的巨大需要

  c.孔祥熙财长时期对银行业的控制(以及实业部对工商业的控制)

  利用白银贬值,美国收购白银导致中国实体经济危机,以公债捆绑银行业,同时又借由工商业势力趁机打压银行业,实现政府对银行业的整体控制,从而变相控制公债发行,解决财源问题,最后利用银行资金对工商业的救济间接实现国家对实业的控制

  这点上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统制经济实际上开始于政府借由控制银行业实现对经济危机下实业的控制,而不仅仅是开战后的资源委员会

  3. 有意义的结论

  也正因为以上C点举动再加上资源委员会,才有了出现所谓的“四大家族”说法产生的具体条件,作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私人通过这种借由国家对银行业直接控制以及对实业的间接控制的途径从而一味的谋取个人或者家族私利(孔家也许是个例外,实际上这种控制有三个相互纠缠的直接目的:一是解困;二是借解困予以控制,这方面有孙中山提出的意识形态基础;三是借此与地方军阀/势力 争财权),还不如说这是清末开始的官督商办或者官商合办模式的在银行体系出现后的进一步继续与深化,这种控制模式在当时社会中并无思维上的障碍,媒体社会本身并不反对,与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劳工运动的诉求相比,这种经济上的权责划分意识反倒并不明显,在这点上作者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换个角度来看,在股份制运作形成共识的条件下,国家必然通过代理人对其参股控制的银行和实业企业履行出资人的监管职责,代理人也必然是核心或者中间官僚阶层或者是与政府有联系并一定能力的间接代理人—以张嘉敖来看,其最终也被纳入政府系统,于政府来看,当时可选的代理人名额实在有限----和其经济规模以及政府吸纳的不同势力的多寡有关,加之又是通过有限的几家国有银行进行持股,当时同一人在不同机构拥有的众多的兼职实际上无法避免)

  除此之外还有两点

  a. 资本家形成独立利益群体的前提条件通过本书也可以看出,即在于因为北洋政府下的军阀混战导致国家控制力的减弱,加之公共租界提供的保护,从而产生了独立性较强的资本家利益集团——江浙财阀。

  . 随着欧洲/美国工业革命的深化,由其主导的海外贸易扩大至全球范围,被动/半主动的,中国的沿海地区也被卷入这一进程,与实业相伴,国内的传统金融行业如钱庄也开始适应这一浪潮,由此出现了与现代经济相配套银行业,中国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因为还处于现代经济的底层,银行业、钱庄和各种实业相互持股由多人/多家族控制,乃是必然

  c 有意思的个案,从此书可以看到,荣家在30年代,特别是33年之后一点也不好过,惨淡经营,某工厂被抵押还债也无人支援,抗战时期就更是如此,抗战之后,回乡重建也需时间,但此时内战又起,以此考量49之后,公私合营前的荣家产业,除了摊子大点,也没有太多称道之处。

  3. 不足之处

  作者缺乏经济知识背景,对于当时KMT的经济结构缺乏介绍,对于白银贬值如何冲击国内经济的机制几乎是照抄时文,让人看不懂;另外偏重银行业,对实业的介绍极为有限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读后感(五):那个十年

  对民国历史感兴趣,因为那是一个传统社会与现代文明激烈碰撞的年代,充满无数种变化可能。

  这本《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写的是1927-1937年“黄金十年”里,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情况。这十年间,中国社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整体为近代中国较高水平。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社会又是如何从清末的衰败、民国初年的乱象,逐步走向稳定的呢?

  作者在这本书里给予了详细且深入的分析。

  序言中,作者对这十年情况进行综述,抛出观点,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上海资本家与南京政府既有合作,又有冲突,并不是许多人说的,密切联合。虽然双方都反对社会革命,但却是一种紧张的敌对关系。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首先阐述了上海资本家的起源和发展。上海从一个普通的长江下游城市,成长为繁荣商业中心,是因为清末《南京条约》。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大批中国人涌进外国租界,渐渐变得西化,仿效外国思想、技术、经商本领。继而有了为西方商行服务的中国商业代理人(俗称买办),他们不仅具备中国经商实践,也学会了西方经营商业的方法,进而进入近代银行业、航运业和工业领域。逐渐成长为现代资本家。

  世易时移,无论哪个年代,顺时代潮流而动,做时代的弄潮儿,大抵是没错的。

  上海资本家们,便在时代中成长起来了。

  作者对国民党统治前夜的上海资本家群体进行了描摹,也对他们恐惧与担心进行了研究。

  因为,1927-1928年,国民党到达了上海。在蒋介石带领下,北伐从广州出发,攻到上海。为了在上海站住脚,蒋一到上海就与商界头面人物见面,取得经济援助。这也是蒋与上海资本家的联盟。

  但当时社会情况复杂,终于,南京与武汉分裂,北伐劲头消减,蒋辞职,上海的中国资本家在一系列高压中,暂时得到喘息。

  紧接着,就是宋子文和上海资本家的合作。宋有哈佛大学专业训练,废除高压手段,采取多方合作政策,努力谋求在财政和政治问题上的合作。

  毕竟,宋子文既要筹措到军费,又要找到政府开支。

  作者在本书第四章中,特别对宋子文的财政政策进行专门研究论述,数据极为详细,甚至给出了1928-1932年间,政府借款、军费开支、债务支出及上海钱业公会所属钱庄购买政府债券的详细数据表。

  第五章,宋子文与上海银行家,专写宋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以及上海资本市场情况、对全国经济的影响。中间分析了政治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还有宋子文与蒋介石在政策上的争执。一直写到宋子文辞职的影响。

  让人不尽感叹,所谓的金融变化,也是各方面势力的博弈。

  作者认为,南京政权的繁荣经济局面在1932年发生逆转。

  世界银价上升,长江流域水灾,日本侵略东北,淞沪战争等,都导致了后来的经济萧条。但是,宋子文辞职,直接让上海金融界和实业家们与南京政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得1934-1937年间,资本家受政府的控制日益加剧,也是不争的事实。

  作者在第六章分析了白银危机和经济萧条的原因。继而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专门写了孔祥熙与上海金融家。孔任南京政府财政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后,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使得政府对上海银行家的控制更加明显,继而直接接管银行业。

  1935年,经济恶化到了顶点,于是,1936年和1937年间,出现了一股大办官方公司和代理机构的热潮。社会经济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历史没有给予机会,1937年,一切都暂停了。

  在本书中,作者对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看似紧密联合,却相互牵制,甚至是内里疏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数据翔实,非常有说服力。

  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分析事件,而是对其中关键性的人物进行了全方位分析研究。带动历史的,恰恰是关键性人物,在此书中也能看出。

  这是一本写于20世纪70年代的书,此次再版,作者在前言里明确写出,再版的意义,以及此书对当前经济体制的借鉴意义。

  所以,即使并不懂经济,相信看此书也有收获,毕竟,太阳底下无新事,以史为鉴,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助力剂。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读后感(六):资本家玩不起政治

  1927年至1937年的上海,正是中国的特别时期,国共两党纷争,小日本的铁蹄侵犯,可谓多事之秋,里忧外患,人心不稳,大上海的资本家们也不得安宁。蒋介石当时还没什么根基,国民党中孙中山的余力尚在,很多势力都不把蒋介石放在眼里,汪精卫就不买他的仗。但是蒋介石就是个老狐狸,他一到上海,首先就去找资本家虞洽卿,利用他是商帮头面人物来笼络资本家们,获得资本支持。

  那时候上海纱厂的工人运动正闹得火热,资本家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打算依靠政治力量,来控制资本市场动荡不安的气氛。资本家们当时最怕共产党,工人运动的头目多数都是地下共产党,共产党吓坏了上海的资本家们,如果政府出面,如果能有强有力的政权维护他们的利益,那正中资本家们的下怀了。蒋介石就是利用这一点,成功取得了上海资本家们的支持,发动了对付共产党控制的上海工会的“四一二政变”。但是老蒋积非成智慧的大脑不会这么简单的,他又暗自跟上海的黑暗势力(黑帮)“青帮”头目杜月笙勾结上了,这两人后来做了太多见不得人的事了,杀黑了很多好人。蒋介石知道自己的势力不稳,所以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军队,必须的时候,黑帮势力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他真是别有用心啊,毕竟当时的军阀们势力都很强,并且好多人都不看好蒋介石。

  上海的资本家们缺少政治眼光,只顾眼前的利益,所以就进入了蒋介石的埋伏圈了哦,恐怖势力再加上政治强力手段,上海资本家们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但是蒋介石却越来越好过了,获得了资本技持,他就掌屋了话语权,从而成功上位了。

  当政局动荡不定的时候,资本市场必须受到冲击。而当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时,政治家们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政治使民。地方势力总是强大的,无论是白势力,还是黑势力,政治家们绝不能忽视。就算是当今社会,也存在这样的潜规则。新来的政府领导,也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势力,他们会跟本地的大企业家们接头,会邀请成功的企业家们吃饭,力图获得他们的支持,因为有了资本市场的支持,政治家们的野心才能付诸行动。通常人们说,玩政治还不如玩经济,政治家们是深谙此道的。民间也有传闻,说某某新来的头目,也会拜见一些其它势力。通常意义上讲,也无可厚非,世局平稳过度比什么都重要。

  《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把民间期间大上海的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合谋及斗争都呈现了出来,再现了一些商业精英的崛起与沦落。资本家仍然是不怎么会玩政治的,或者说是跟政治家们的政治手腕不可抗衡的。政治家们开始的时候依靠你,但是有了实力的时候就会发展自己的企业,当政府的企业发展壮大的时候,原有的资本市场就发生了翻转性的变化,于是他们之间的斗争是必然会发生了。

  这里有半部民国史,乱世之中,暗流涌动,机会与危机同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