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些曾经跌落低谷的人,是怎么走出来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那些曾经跌落低谷的人,是怎么走出来的?

2020-05-25 21:00:49 作者:攸也 来源:壹点灵 阅读:载入中…

那些曾经跌落低谷的人,是怎么走出来的?

  今天是5月25日,“大学生健康节,旨在倡导大学生关爱了解接纳自我。

  关注我们公众号粉丝、或者对心理学兴趣的人,往往是那些曾经受过困扰经历痛苦,或是正处于人生低谷的人。

  他们有的曾产后陷入了抑郁,有的和原生存在难以磨合矛盾,有的在情绪反反复复下喘不过气……

  如果你正在经历人生的低谷,压抑难过迷茫无措,心中还在困惑,心理学是不是能够给你改变、让你成长

  那么今天,小壹和你分享三个在心理学中找到出口的故事希望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纠结,痛苦,犹豫,最终我还是迈出了那一步”

  一个刚毕业想家,想突破自己,却又找不到自己

  乔任梁去世那段时间,我才开始审视自己,是否有心理咨询需求

  其实,时我已经有了一些预感,但一直不愿意承认我害怕别人的目光,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曾经跟家人坦露过,但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也不能理解我,我更不奢望获得别人的理解了。

  我每次压抑到极点时候实在办法了,就会下载壹点灵。虽然我下载了,却从来没真正联系沟通过。

  没办法对一个未曾谋面的人交付任,要说出自己最私密事情又觉得羞耻,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防线,犹犹豫豫,最终就只是以文字形式和几位老师发泄情绪,还是匿名的。我非常感激的就是,总有一些人能在我绝望的时候给我一丝温暖,哪怕只是一点点。

  过了一段时间,我情绪稳定下来,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了,又会把卸载掉。

  如此反复了很多次。

  直到今年年初,我实在承受不住了,好像这么多年来所有的压抑,如排山倒海一样汹涌不止。

  我总觉得自己要碎掉一样,情绪反反复复,时间间隔也很近。最厉害的时候,我想去跳井,绝望之至。那一次,我的妈妈在我身边紧紧地扯着我,哭喊着,我要是真的跳了,她该怎么活。

  是的,我走了我的家人要怎么办。我不想再这样了。

  这个时候的自己,经过长期以来的自我磨合,对心理咨询已经没有什么偏见了。我选择了一位咨询师电话上聊,这也是我迈出的第一步。

  再后来,我妈说一个亲戚家的哥哥有认识的人,做类似心理咨询这一块的,让我去聊聊。开始我还不愿意,在经历又一次情绪的“爆发”后,我就主动找了他。现在,我一直定期和他沟通,也尝试通过多方面学习做出改变。

  我后来就没有再卸载壹点灵了。我把这个作是对自己真正的接纳,保留它也不再意味着“我有问题”,而是有那么一些人,在我需要的时候,就会在那里。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度进入‘更多问题’的状态

  3岁男孩的妈妈,60岁母亲女儿,会撒娇又有点强势的妻子

  生完孩子后,我和我妈妈不可避免地要生活在一起,矛盾就爆发了。

  我妈妈是个控制欲比较强的人,在她看来,我做什么事都是不好的,不对的,我也没有得到过她的肯定和夸奖。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她也一如既往地让我按她的方法去做。

  我不想再被她掌控,可有的时候又不忍心违背她,除了我从小就很怕她以外,也担心她会痛苦——每次我试图反抗,她的反应都特别激烈,说我“不孝”,“总伤她的心”,用诸如此类的话来束缚我。

  我很痛苦,怕这样下去会产后抑郁,就约了一位心理咨询师谈,到现在已经两年了。

  这其实是一个慢慢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可能随着老师点破了一些东西,我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转变了,渐渐脱离那种共生的状态

  直到最近,我不再害怕跟她争吵,而是会很明确地告诉她:

  “我已经长大成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一定我是对的,但是我一定要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做,但这样做不代表我不孝顺,也不代表我不爱她。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当我开始用不一样的处理方式,我们的矛盾就减少了,争吵的次数、频率、严重程度都大大的减少了。似乎我的变化,也带动了我的妈妈有一些改变。

  当然,这不是说我和我妈妈的矛盾就彻底不存在了。我只是会去面对这些矛盾, 不把它当成一个特别让我痛苦,特别让我气愤和我无奈的一个问题,这可能是咨询带给我的成长吧。

  在真正尝试心理咨询之前,我可能只是期待它,可以帮我解决一些问题,让我生活得更加快乐、幸福。

  可是,这个观念在慢慢转变。一方面生活中,没有问题的“真空”状态几乎是不存在的。

  咨询不是帮我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认识自己的需求、欲望、情绪、恐惧等这些方面的东西。

  而另一方面,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甚至一度进入到“更多问题”的状态。

  在我和妈妈还没有完全和解之前,又发现了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一些原来的我从没意识到的问题——我与老公之间的“权力争夺”。

  这时我才发现,我与妈妈的矛盾根本不是主要矛盾,毕竟她属于我的原生家庭,我的过去。可我与老公之间的问题就不一样了,我们要共同生活,携手过一辈子的。如果在我们相处的过程中,我在成长他不在成长,问题就会一直持续。

  这个问题的解决,要么就是我妥协,我停止成长,去等待他;要么就是我拉着他一起成长;要么就是我放弃他,我去寻找另一个生活。

  但是,这件事不是像买白菜卖土豆那么简单, 也不是我和我妈妈的问题上那么简单。我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抉择,这个问题不是说轻而易举就能解决掉的。

  

  “原来困扰我的问题,不只是困扰我一个人”

  行行妈(呼豆豆),一个特立独行的有趣灵魂

  以前我觉得,有什么问题,找朋友聊一聊就好了。只要有朋友的支持,这个事情就会过去的,而且会很快的过去。

  然而,在生了宝宝以后,我发现不是这样,有很多情绪上一直让我很难受的地方。比如我会觉得,为什么别人带几个孩子都很轻松,我带一个孩子就那么累呢。

  后来,我就参加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开设的课程,主题是亲密关系之旅。我学下来觉得特别适合自己,有种可以把理论拽到地上来的感觉。

  我们这些参加课程的同学,还组成了一个成长性的小团体,每个月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一次学习交流分享,互相帮助,互相治愈。

  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原来困扰我的问题,不只是困扰我一个人,而是困扰了这个年龄段的每一个人。就像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青春期的少年,他们会遇到相似的心理问题。而不同阶段的成人,其实也存在一模一样的问题。

  同时让我庆幸的是,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他给我最大的力量就是真实——以不伤害别人为前提,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现在我和别人有矛盾的时候,就会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比如“标明情绪”。我会说,现在我感到很生气,很难过。但我不会把这些情绪“行动”出来,也就不会去做人身攻击。

  课程结束后,我也一直跟着老师学习心理学,至今已经三年了。现在我觉得心理问题就像感冒一样,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个疏导的过程会比较重要。

  现在,如果我再遇到一些困扰我的问题,或者是情绪上需要疏导的地方,我就会组织一个有主题的群体小活动,然后自己设计流程。比如说,这件事平时最困扰你的点是什么,举一个事例,大家会互相分享,自己是怎么做的。我们交流的不一定是怎么解决这件事,而是努力去淡化它作为问题的存在。

  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就是把一件事看成是问题,又无法解决,才会一直被困在自己的情绪里。

  在和粉丝朋友聊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我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

  ① 跟朋友聊,还是跟咨询师聊?

  有位粉丝朋友分享说,会跟自己很好的朋友相互咨询,这让我联想到一个问题,可能也是许多朋友好奇的一个问题——

  我和朋友聊还是跟咨询师聊,有什么区别呢?

  在我看来,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但也并不冲突。

  在我遇到困扰,向朋友倾诉时,我希望得到他们情感上的陪伴和安慰,或者听听他们的建议和经验。而且,和朋友闲聊本身就是一件开心的事。

  不过,朋友给出的看法,往往建立在他们自有的价值观之上,又或者出于我们的友情。

  并且,我们在生活上有很多交集,在我困扰的问题上,朋友可能也卷入其中。即使他们试图保持客观,但说的话或多或少表达了他们的个人意愿,也悄无声息影响着我的判断。

  打个比方,假如我被择业的难题困扰已久,犹豫要不要进入设计行业。对设计感兴趣却失之交臂的朋友,可能会大加赞赏;而从事金融业的朋友,就冷静地给我分析,权衡利弊;也有关系很好的朋友会说,无论我如何选择,都会支持我。

  他们的反馈都让我非常暖心,我庆幸自己有这些好朋友。然而,我可能仍然看不清自己内心的需求,不知道真正困扰自己的到底是什么。

  这时,我可以选择和心理咨询师聊聊,因为他们是立场客观、价值中立的,不会给我意见,也不会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而是倾听我、关注我、理解我,以“我”中心进行这场谈话。

  鉴于他们受过专业的训练,关注的方面也会更多,例如我的思维方式、核心信念、防御机制等,有一些甚至我自己都不曾觉察到。也因此,他们更可能从我的表层问题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原因。

  比如说,我想进入设计行业并非完全是自己的意愿,还有完成母亲梦想的想法,以及我和母亲之间关系的问题。

  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往往以促进来访者自身的成长为目标。

  在谈话中,他们可以启发我的思考和自我反思,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在成长中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遇到相似的困惑时,就不至于停滞不前了。

  但在和朋友的谈话中,我不可能只围绕着自己的成长来进行,而总是会考虑到朋友的感受。还有一些困扰,可能对着再好的朋友,我也说不出口。

  那么这些话,我可以选择对咨询师说,他们局外人的身份,咨询中的保密设置,咨询室这个隔离的空间,都能让我感到安全。

  也因此,我可以更加坦然地呈现自我的真实状态,不必顾虑他人看法,也不用背负他人的期待,这种状态就足以让我如释重负了。

  只不过,在谈话的过程中,咨询师很少会有自我表露,无论是他们的生活经历,还是理想、三观等等。他们不像朋友那样,可以一个电话就叫出来约饭玩耍,一起哭一起笑,共同经历一些事。

  在咨询这段时间之外,咨询师就是来访者最熟悉的陌生人。

  因而,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关系,我们会称之为专业的同盟关系,而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② 可以找有一点点“沾亲带故”的咨询师吗?

  在生活中,一些朋友倾向于找亲友推荐的咨询师,或者某个很少见面的远方亲戚就是自己的咨询师。

  那么,可以找一个有一点点“沾亲带故”的咨询师吗?

  之所以有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心理咨询的伦理守则中,有一条不可触及的红色警戒线——多重关系,即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存在其他形式的关系,比如亲属、恋人、社交往来、商业合作等等。

  只是,在关系社会的文化背景下,当我们想要寻求一些帮助,就会习惯性地找亲人、朋友推荐。像有法律问题时,更想问问朋友认识的律师;骨折了,也想找亲戚家认识的骨科医生。即使是一点点的沾亲带故,都能让我们更加安心。

  而开始一段咨询关系时,也是如此。

  毕竟我们要向一个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诉说自己最隐秘的心事,难免会感到惶恐。如果这位咨询师和我之间有那么一丝微薄的联系,就会更容易信任对方,有助于咨访关系的建立。

  且有研究调查发现,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咨询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越是信任彼此,越能带来积极的改变。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一点点沾亲带故也可能为来访者带来风险。

  举例来讲,假如我的咨询师,是我舅舅的儿媳妇的舅舅的女儿,我们已经咨询了一段时间,我也十分信任她。

  可在一次和远方亲戚的饭局上,我见到了我的咨询师。在吃饭的过程中,有长辈问起我的感情状态。我说没有对象,因为在关系稳定前,我不愿透露自己在恋爱这件事。可明明两天前我才和咨询师聊过我和恋人的感情问题,内心十分尴尬。

  我不知道我的谎言会不会让她对我产生看法,也担心她会不会无意间说漏了嘴。这些顾虑可能让我在之后的咨询中,有所保留。而咨询师见到我饭局上的表现,或者听了其他亲戚对我的议论,她对我的理解和判断也可能受到影响,产生偏差。

  这就是多重关系存在的一些潜在风险。

  在我看来,短期内,一点点沾亲带故似乎更有助于咨访关系的建立,让来访者更容易信任咨询师。

  不过从长期来看,如果来访者和完全陌生的咨询师,也已经在多次咨询中,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那么此时,这一点点的沾亲带故,反而可能成为未知的隐患。

  也因此,心理咨询的伦理守则中注明,须尽量避免多重关系。这其实是为了保护来访者的利益,确保在谈话过程中表露的内容,不会以其他任何形式在生活中影响或伤害到来访者。同时,也确保咨询师可以客观中立,不会因为多重关系影响专业判断。

  当多重关系不可避免地出现时,咨询师们往往会更加谨慎,采取措施来预防可能存在的影响,也会和来访者有一个沟通,告知他们存在的风险。

  无论如何,来访者的福祉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今天是心理健康日

  这些心理亚健康的表现,你是否已经中招?

  近期处于紧张压力,焦虑迷茫的状态

  经常陷入负面情绪,感到压抑、抑郁

  身体出现不适但检查却无异

  怀疑自己是否有心理疾病

  感觉难以快乐,提不起精神

  ……

  送自己一份彻底的心理健康体检

  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扫码进行测试↓↓

  点击阅读全文,好好爱自己

  【点个“在看”

  爱别人之前,先要爱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