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作为激情的爱情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作为激情的爱情读后感精选

2020-05-26 23: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作为激情的爱情读后感精选

  《作为激情爱情》是一本由[德] 尼克拉斯·卢曼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2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11-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作为激情的情》精选点评

  ●不同时代/社会/文化/作品分化出各种符码,决定了每个人的爱情模式概念库存储备的大量剧本指导我们上演预设的角色伴侣双方无法直接沟通,只能各自和媒介达成一致。现代爱情最重要的三个语义资源:中世纪理性爱情、古典主义风雅爱情、浪漫派爱情,们从理想化悖论过渡问题化的阶段行动体验同时发生、瞬间和永久共同在场,做一个合格的爱人,就是将悖论无限拖延交流成功标志不确定性维持,这种状态极致就是亲密关系

  ●帮助理系统论。亲密关系作为系统,建立差异之上,无法“建立”任何东西。而amour passion本身就是低概率事件。想要将爱情理性化的尝试是难以成功的,爱情使不可能成为可能,重叠的悖论本身就是反理性的。

  ●新年好书

  ●太无聊了,难道我们不知道爱情是概率极低但又应该相的东西吗?【【

  ●譯者非常有,買之前不知道如此硬核,第一次接觸語義學這個概念,所幸不太難懂。

  ●爱情是双重偶然的低概率事件。卢曼的系统论让个体的偶性困境交往实现可能性

  ●晦涩难懂似懂非懂,无法评分。卢曼是系统论的代表主张将社会及其不同分支领域视为纯粹由交流构成的诸社会系统。本书中他考察了17世纪以来爱情的历史语义学演化,呈现爱情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从社会中分化而出的过程。“闭合和自我指涉成了爱情核心,爱情的自由化源于社会的结构性变迁。”

  ●爱情始于化学反应,却难逃归于平淡亲情命运,而事实上陌生人有时或许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同他们讲话没有所谓负担顾虑短暂的intimacy反而能够让人获得极大的宽慰

  ●喜见卢曼进入中文语境译者导读非常好,翻译也很好,术语处理用心。这是Luhmann接受最广的一部作品吧,但绝对绝对不只是表面的“感情指南”,希望系统论进入更多视野。但是说到最后还是建议读德语原版

  ●愛情是一種概率極低的關係,一個卓越的悖論系統。人們一方面膜理想愛情,一方面又意識到其空洞。愛情的真偽無可交流,只能自我理解。不確定和高風險,既是愛情的悲劇之源,也是愛情的活力之源。愛情與其他交流媒介頗有相同之處,愛情通過悖論機制發揮整合作用,讓人學會適應悖論世界。從社會學角度來說,作為激情的愛情說明瞭自由作為秩序的可能性,愛情是自由和秩序、個體性和社會性最成功、最奇妙的鏈接—身為自由主義者的我對本書實在不能同意更多了!

  《作为激情的爱情》读后感(一):爱情是个奇迹。但奇迹救不了婚姻。

  理性的包办婚姻功利市侩,双方毫无乐趣可言。但爱情至上的现代婚姻真的能带来幸福吗?怕不见得。因为爱情很可能被过誉了。

  且不论性欲和孤独让人误解了爱情的情况,作为最难捉摸、几乎是非理性的人际关系,爱情本身就是个效率极低、且概率极小的事件。爱情双方的当事人都是迥异的两个“孤岛”,使用一套感知/行动模式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滑行,导致在正常情况下,双方即便相遇,也根本不知道如何进入爱情、维持爱情。

  但爱情还是顺利发生了。

  因为我们早已从文学作品中学到了爱情的所有过程、套路和结局,爱情的戏码已经在我们的脑子里演练了无数遍。等契机到了,让现实中的Ta上钩;等理由找到,让自己堕入情网。人们之所以会一见钟情,是因为早就学会了一见钟情。

  真爱情只存在于瞬间中。维系爱情?难。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是如此盛行,以至于和他人的共识变得极为困难。因为讲话者永远从自身出发,以自我为中心设计世界,交流伙伴沦为确认者的补充角色,去被动地承认对方的世界设计就是最普遍的世界设计。导致本应共同成长、互相促进的亲密关系因为双方的种种分歧而最终分道扬镳。

  结婚前,到底要考虑什么?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结婚前要考虑的是:对方来自哪个阶层的族?对方有多少土地和财产?在真爱至上的时代,选择结婚对象要考虑的是:我一刻也不能停止对Ta的思念、Ta完全符合我对完美另一半的想象。2020,婚姻进入了新纪元,我们不妨考虑以下问题:双方各自有哪些让人不爽的地方、如何养育子女、彼此能否共同成长、继续做朋友。

  《作为激情的爱情》读后感(二):喜欢一起说废话,是衡量亲密关系的标准。

  作者认为:爱情并不是被理解为一种情感,反而是一种“沟通的符码”,根据这样的“符码”规则,人们可以表达他们的感情,可以建构、诱发、甚至否认他们的情感。 谈谈我对沟通的理解:前两天还和媳妇聊天,谈到沟通视窗,亲密关系里面,扩大公开象限,降低隐私象限简直太重要了。我们俩经常遛狗就分享当天的发生和所得,甚至可以一整个下午坐在广场石凳上聊天,从生活细碎,到事业发展,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沟通扩大了公开象限,增强亲密关系,说出了问题,共同去寻找答案。就像吉德林法则:把难题写出来,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半了。说出来其实也一样。 多久没和那个他/她聊上一个没有手机打扰下午呢?

作为激情的爱情8.4[德] 尼克拉斯·卢曼 / 2019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沟通视窗:

  《作为激情的爱情》读后感(三):爱情是通往复杂亲密系统的编码

  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在被爱撞击,害怕自己过于天真,思考了一宿才决定投入。可结果依然是悲剧,并没有领悟亲密性的编码,最终心碎,隐疾而终。

  真的是命中注定啊,对于通透的理解差异那么大,终结于不可知的玄学。卢曼大师啊,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媒介通达的编码,到底是什么啊?卢曼说是爱情。

  若要我定义什么是爱情,我会推荐每一个问我的人去看《爱在~》三部曲,再没有比这更迷人和通透说明爱情的了,而《爱在~》三部曲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卢曼的爱情理论。

  书中卢曼大师并没有把爱情理解为一种情感,而是将之定义为沟通的媒介,它建构、诱发、表达,甚至否认我们可能的情感。他认为爱情是概率极低的事情,这也是爱情的魅力,而如何从极低到极高转化,避免悲剧性的不对称性,这里则需要由象征而一般化的交流媒介。他认为象征即神秘化,最终需要以人格为中心的个体爱情在性、爱上得到统一,既是个体,则是独特的和差异的,而人格预期和社会结构彼此协调,最后的药方则近乎是性、爱情和友谊在婚姻中合一。

  书的翻译有点拗口,有些句子其实读起来不顺,理解起来也会出状况。我们继续聊《爱在~》三部曲。

  《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前》、《爱在午夜降临前》,从一见钟情,到浪漫重逢,再到相爱相守,单单影片就横跨18年,几乎是以最真实的方式,传递爱情最纯粹的样貌。整个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谈话,话题范围极其广泛,各自的回应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换看法,非常的浪漫。

  我们回到卢曼的爱情理论,来看看作为亲密性编码的爱情是怎样的可见?首先是互动性很强的聊天,不是一问一答,也不是某个人滔滔不绝;其次是亲密动作,牵手、忘情接吻,眼波流转,都弥漫在他们的字字珠玑中;他们不是在尬聊,而是趣味相投。卢曼说爱情有引导性意义,以偶然的启动机制取代理性思考和风雅技术。是的,就是这种感觉。

  而最后一部则进入婚姻生活,生活除了爱情更多的是琐事,也有争执、抱怨和懊恼,但怎么吵都是在有效沟通,而不是无效信息,给人感受到的是深深爱意,并在互相妥协中归于平静。

  是啊,爱情终究会归于平淡,激情终究会融化在柴米油盐之中,但爱会始终深藏于心中,这也是爱情最真实的样子。正如杰西说的,如果你想要真爱,那么真爱就在这里,它不完美,但是现实就是如此。而这也正是书中卢曼所说的亲密关系的复杂系统,这种个体和社会,人格和非人格性的统一,实在是让人惊羡。

  回想自己刚刚结束的,真是面目全非啊!同样的散步聊天,竟然连牵手都没有,你都觉得倒带重来都不致于此。夜幕下的浦东,夜幕下的浦西,夜幕下的复旦同济,余晖下的1933,多少次的想触碰而不得,多少次的目光回旋而不被看到,而在心力耗尽之时,也没人愿意哄你。

  爱情是什么啊?这种不对称性太悲剧了,那一瞬间的电光火石早就被冷静下来的策略性问题所终结。“跟你聊天聊不下去了” 这句话瞬间摧毁我的IQ,EQ ,一个对你没有好奇心的人如何寻找到相处的感觉?也实在无法相信那个开始还跟你说感觉生命被打开了的人真的对你有感觉。

  卢曼大师说得对,爱情产生本就是概率性极低的事情,我们只能跟那些相信的人当真,而不是需要一再的确认再进入下一步。作为激情的爱情并不是一种感情,而是亲密关系的编码,需要的是不断强化,而不是消磨。

  《作为激情的爱情》读后感(四):桑田 | 爱情何以可能?:评《作为激情的爱情》中的社会学

  爱情何以可能?其实仔细想一想,爱情几乎是一个不可能达成的奇迹。为了诱导两个人坠入爱河,相知相恋,直到相守一生,实在是需要千方百计的支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差池,都有可能使之前辛苦维持的成果分崩离析。爱情是一种独特的沟通,而沟通本身即是概率极低之事。为了促使这种沟通的达成,人类演化了千百年、构造了各种制度与工具,只为创造条件让两个人相遇到一起。 不过稍等,这样说可不是什么浪漫的抒怀,而是非常正经严肃的社会学论断——既然沟通那么不可能,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又是怎样成为爱侣的呢?顺着这个疑问,许多社会学家都将发现一个不易理解却又不乏深刻的结论:与其说是两个人在谈恋爱,不如说是“社会在谈恋爱”。而卢曼的《作为激情的爱情》一书就是其中的杰作。 卢曼素以冷峻闻名,即使开玩笑也通常只说冷笑话,看着大家莞尔一笑而自己一丝不苟,仅作礼貌性的回应。我们几乎难以想象这样一位探讨社会分化、功能系统和演化理论的社会学家来探讨激情与爱。但恰恰正是爱情这一主题,成功将其理论给串联了起来,释放出了强大的解释力。如前所述,卢曼需要解决爱情这种极难达成的沟通究竟如何实现的问题,这正是他毕生打造之社会系统理论的一个“试剑”机会。 为此,卢曼给出了激情与爱的语义学考察,也即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梳理了中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派对爱情的不同认知,他发现:从最初与某种高尚的品质相关联,爱情一直在走向自我关联,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为爱而爱”——爱情本身就是价值,不需要依托其它品质、财富与地位等等,而反倒是要从这些因素中脱离与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演化成就。卢曼曾借用箭头与圆环来象征这样两个阶段,如果说之前的爱情总是要“为了点什么”的话,那么现在,爱情终于可以是自足的了。当然,自足并不意味着爱情变成了一座孤岛,因为在系统论的原理中,这些被“排除出去”的因素绝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在系统的环境中不断对系统自身发生着激扰(irritation),而这正是社会学分析的用武之地。 一方面,人们常常以为“爱情是只有两人的小圈子”,但实际上,这个小圈子之外还有无数“不在场的在场者”,带着他们那无数双“潜伏着的眼睛”,等待着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特定情节浮出水面。这些人可以增进爱侣的感情,但也可能破坏这种感情。比如“前女友”和“恶婆婆”就是这种虽处于环境之中、但却始终对两人世界产生激扰的极佳范例。但无论如何,这种外在的刺激与打扰都将推动着你们的交往延续下去,遭遇各种丰富的细节,除非这个小圈子本身的运作停滞了。 另一方面,在这个属于两个人的小圈子里,爱侣之间也并不是永远心意相通的。根据系统论的原理,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黑箱子,无法彼此直接联络。这也是偶然性最突出的表现——既然无法直接连通心意,那就只能诉诸交流,而交流就意味着双重偶然的不确定性。 卢曼常举的例子就是:我要考虑ta,还要考虑ta怎么考虑我,进而选择怎样对待ta。而有趣又颇为无奈的是,对方也是这么想的。于是我们不得不彼此基于对另一个人的想象而去与之打交道。谎言、滞后、歧义、拒绝沟通,任何一种情形都将带来意外的风险,步步惊心。 这时候,“社会”要登场了。在每个人都以各自为中心的世界里,如果没有密集的沟通与移情的能力,亲密关系就无法获得维持。社会在分化,情感在变得复杂,每一步的选择都如下棋,原本都有其它“走步的可能”,于是社会不得不演化并储备一些结构来应对各种情形。这种结构的作用,即在于确保双方认知与沟通的一致。事实上,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的规范化,每个人在遇到自己生命中的“真命天子(女)”之前,可以说都已被社会训练十几年了,从对于爱情的憧憬,到对具体恋爱环节中交流方式的想象,也都已在太多范例中“演习”过无数遍了。在这种基础上,人们可以直接展开沟通,尽管在旁人看来很多情况都是不可思议的。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普遍熟悉的许多观念,都是被社会塑造多年的,深深刻入每个人虽无意识、但却近乎本能的内心之中。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17世纪以后的人们越来越能够通过印刷品来了解和想象爱情,卢曼看似很严肃地开了一个冷玩笑:“女士读过小说,知道了规则,这提升了她的注意力。……她们也读到了属于勾引技巧的套话和姿态,女士们识破了它们,尽管如此,它们也仍然管用。”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那些美丽的爱情故事了,这在西方近来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而到当下,影视与网络的传播更是带来交往脉络的迭代。比如,就算没那么熟悉祝英台或茱莉叶,也很难逃过“还珠格格”吧?而谁能说在一个八九岁的小孩那里没有将自己“亲身代入”过这种角色中的体验呢?这正是社会媒介普及的全面与深入之处。即使人们未必对于这样一个角色有多么深入的了解,更不会去下一个精准的定义,但作为象征符号,人们往往可以做到迅速掌握要点。最简单地,当有人捧着一束红色的玫瑰花对一个女孩说“我爱你”的时候,她便已然悟透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社会为人们打造好了的武器,顺手拈来,现学现用,不需太多解释,甚至不需要一句话语——“我懂,都在花里了”。 在系统论的术语中,这意味着借由象征而一般化的交流媒介。 当又一对男女感叹冥冥之中缘分不可思议的奇妙时,在爱情被促成的这一刻,“社会君”一定会露出一丝欣慰但又得逞般的微笑。坠入爱河中的男女更像是被某种精心设置的结构给诱入情网中的,甚至对一个好伴侣的标准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社会创造出一系列美好而带有迷惑力的词汇来竭尽全力维持沟通的延续,即使“合拍”无比奢侈、概率极低。进一步地,一旦“诱骗”女性做了母亲,社会又很不近人情地要求其代入慈母的角色,督促和延续对于孩子的爱。人类演化了几十万年,这样一种社会功能既残酷又温馨,但无论怎样评价,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这些高明而深入人心的规范。 卢曼的书艰深而充满晦涩的术语,通过社会系统论来理解爱情简直是一种“痛苦”,它绝非教人爱情的宝典,却毋宁说是一位高冷的、身着工作服的专家在用显微镜审视社会与历史之后提交的一份考察报告。没有浪漫气息的报告或许难以打动人心,但却给人以理智。卢曼在一阶观察的基础上强调着二阶观察,当沉浸在甜蜜太久的男女突然冷不丁地认识到所谓的命中注定和天长地久可能都是社会狡黠的设计时,可能会感到残酷与扫兴。但也只有在跳脱出情境来反思自身的时候,人才是片刻自由的。而且,我们大可不必因为理论的冷峻而失却对生活的激情,毕竟,为爱而爱,也就是爱情“自我满足”的真意了。

  本文刊于2020年4月8日《中华读书报》

  《作为激情的爱情》读后感(五):解放日报:弄懂爱情,才能弄懂卢曼

  尽管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但在德国学术界,作为哈贝马斯劲敌的社会学系统科学代表人物卢曼,常常被认为其重要性甚于哈贝马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快与慢”文丛引进出版卢曼代表作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作为激情的爱情》,爱情现象学在卢曼系统论中具有范式意义,该书译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范劲教授甚至在最近一次读书分享活动中称,“弄懂爱情,才能弄懂卢曼”。

改成“社会的爱情”会更合适

  翻译卢曼确实很不容易,因为他是出了名的晦涩,这是德国学界对他的普遍印象,他在德国被看成是最复杂的哲学家。

  卢曼的社会系统论极其庞大,目前已经出版了60多卷论著。但这个庞大理论体系有个核心秘密——爱情。如果你把卢曼的爱情问题弄懂了,你才能、也就弄懂了卢曼。

  卢曼所有的书都是在讨论:社会的经济、社会的科学、社会的法律、社会的道德……爱情也是社会的爱情。“作为激情的爱情”这个书名也许改成“社会的爱情”更为准确。

  首先,在卢曼看来,爱情显然与社会规则相关。举两个例子: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1659年上演的莫里哀喜剧《可笑的女才子》,讲一对外省姐妹来到巴黎,她们邯郸学步学巴黎的“规则”,非常卖力地要表现出自己的清高和优雅。一开场是两个求婚者吃了闭门羹,一出来就骂,说要报复这两个高傲的女孩,还制订了报复计划。而门里面俩姐妹的父亲也一肚子气,质问两个女儿为什么要赶走自己挑选的两个准女婿。姐妹俩解释说:求婚者不懂巴黎求婚的规矩,他们应该先费尽心思寻找在公园或某种公开场所和她们见面的机会,表现出一见之下就对她们神魂颠倒的样子,继而郁郁不乐,拼命想隐藏爱情,但终于忍受不住相思之苦,最终在林荫道上拦住她们倾诉衷肠,而这时俩姐妹一定要大怒,要把他们吓得好长时间不敢再上门……总之,有这么一整套的规矩。

  这么说下来,父亲已经听得晕乎乎了。这时候,来了一个新的求婚者。此人气度不凡,很懂“规矩”,也很会说话。他说自己待在这里很危险,害怕自己的心会被人窃走,自由被人“暗杀”……还吹嘘自己是大才子,在巴黎“往来皆鸿儒”。说着说着,外面又来了一位子爵,子爵和前者互相吹捧对方的显赫身世,这下可把俩姐妹迷得七颠八倒,当场配成两对情侣。结局可想而知,这两个人其实是被拒求婚者雇来捉弄她们的。

  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在1784年上演的:宰相瓦尔特的儿子斐迪南爱上了音乐师米勒的女儿露易丝,瓦尔特不同意这桩婚事,和秘书伍尔姆搞阴谋,结果害死了这对青年男女。悲剧的原因还在于婚恋规则,剧中有一个场景是男女主人公在讨论爱情。斐迪南对露易丝说:你、我以及我们的爱情,是三个要素,构成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包含了整个天空,不需要第四种要素,除了这个圆,别无世界,只要你露易丝爱我,你就是我的祖国。露易丝反问:你除了爱我,难道不承担别的职责吗?斐迪南想不出还有什么职责。

  露易丝是个教条主义者,她说你不能就这么把我带走,宰相会报复我的父亲。斐迪南说那就带上你父亲一块走,到别的国家去,甚至走前还去提些父亲的钱出来。露易丝说:这样不行,你的父亲会在背后诅咒我们,诅咒会让上帝不高兴;如果用罪孽来换取我得到你,那我还有失去你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段对话涉及编码和秩序乃至社会区分问题,涉及社会系统建构的关键性问题。在传统社会中,爱情很忙,不光管两个人的事,还要管家族的事,管宫廷的事,甚至管国家的事,在与国家需要有冲突的时候,爱情就靠边站了。爱情编码的矛盾才是该剧冲突的核心,才是真正孕育阴谋的土壤。斐迪南的爱情编码太新潮,露易丝的编码是正统的,她没有爱情自治的奢求,但特别在意秩序。斐迪南父亲不同意这桩婚姻而他们选择在一起的话,就是一种叛逆,而叛逆意味着打破固有秩序,露易丝离开了原来的秩序,灵魂就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在她看来,斐迪南从属于他的父亲,他应该服从父亲所属的阶层的婚恋规矩。而作为女儿,她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自己的父亲,保护父亲就是保护自己的家族。她是位社会系统理论专家,知道自己的爱情小事情会导致阶层的崩塌。

爱情是一种交流媒介

  爱情规则是来自社会的,爱情表现也是来自社会的。德国浪漫派和我们隔着200年的时间距离,但其实它特别具有现代性,我们今天所有的现代性因素都在那个时代被奠定了。

  比如浪漫派的亚当·穆勒早已意识到,货币、文学和爱情是同样的交流媒介:贷款和爱情都是无限的占有要求和无限的失落的交替游戏,没有这个,爱情就没有魅力,货币金融也是如此。爱情让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感到缺失,又让他们在共同的缺失中得以沟通交流。缺失是交流的前提,这在爱情里和金融场上是一回事,最大魅力是缺失。

  卢曼也非常懂这个道理,或者说,他的现象学往深里挖就是浪漫派。一般人印象中的卢曼是一个古板的社会学家,但看了他关于爱情的描述,说明他不是科学怪人,而是非常懂得爱情,不仅从男人角度而且从女人角度。

  他讲到,爱情中的提升效果、延缓满足和经济当中通过贷款所达到的效果是可以比拟的,都是基于间接性、迂回性以及专有功能的保障。“一开始意中人可以通过赠予希望作为游戏投资,将自身的赠予推迟,情郎却愈加欲罢不能,珍视捕猎甚于猎获,时间延展服务于强化、言语化、崇高化,他们构成潜在的共享的利益,尤其它还是端庄淑女和浪荡公子相互交融的形式,浪荡公子和端庄淑女这两种形态都是为了强化情感效应。他们是爱情游戏的称职的游戏者,希望长期汇票的兑现将比人们预期的要昂贵,人们之前没有想到的额外费用也得计算在内,而立刻可以实现的激情不足以作抵偿,恋爱者自反性的预期结构只会加强这种不相称,相同的过度阐释倾向,以及拿希望和现实做比较,都加速了瓦解。”

家庭变了,社会也就变了

  从来没有所谓的爱情自己的表象,表象只能来自社会。没有社会表象的爱情是无法想象的。社会是怎么发生的?社会发生的场所在哪里?不同于传统社会学家认为社会是一个国家组织,卢曼认为社会是在媒介中发生的,爱情是媒介的一种,社会通过爱情达到他的目的,而且这个目的很重要,也就是说,所有谈恋爱的人都帮了社会一个大忙,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爱情是世界建构的事业。这就能理解为什么五四新文化运动肇始于家庭小说,然后才是社会小说,因为家庭结构变了,整个社会也就变了。

  现代社会是高度复杂的社会,个体化的增强会导致每个人对切近事件有很强烈的需求,这就是亲密系统、爱情系统分化出来的社会理由。亲密系统分化出来,社会就卸掉了一个大负担,本来在传统社会中,社会很忙,社会要管民族的事、政党的事、家庭的事,还要管两个人谈恋爱的事。但现代社会这么复杂,而且越来越复杂,还这样搞下去社会就要崩溃,没有办法专注于自己做的事情,所以发明了爱情媒介,把大负担卸掉。爱情成了一种高难度的艺术、高风险的事业,为什么?因为爱情没有外部动力了,需要自己发明依据,自己触动,自己阻碍,自己诱惑自己,自己让自己失败。闭合和自我指涉成了爱情核心,爱情的自由化源于社会的结构性变迁。

  自由的爱情是用来对冲系统复杂性的,也就是说在高风险、高度不确定的系统当中,最好的稳定机制就是风险和不确定性本身,复杂性的自由互动是为了防止系统崩溃。

存在两个悖论共在场

  爱情存在两个悖论性共在场:行动和体验的悖论性共在场,瞬间和永久的悖论性共在场。

  什么叫行动和体验的共在场?行动和体验分属于不同的交流系统,行为属于社会行动,以实在情境为导向;体验属于心理系统、意识系统,是以想象中的实在,以对方心中的实在的想象为导向。如果行动和体验同时出现在一个事件中,共识性是不可能的,偏偏爱情就是要实现这个不可能。而且我们会这样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陷入了爱河:如果一个人以另一个人的体验为观察和行动的理由,而不分辨后者的想法是不是正确,那他就是在谈恋爱。

  什么叫作瞬间和永久的共在场?永久是爱情的编码形式,所以凡是真爱都是永久的,都要使用永久这个形式。只不过有一个悖论,必须在瞬间的媒介中造成永久的形式。瞬间和永久的矛盾在爱情交流中不构成障碍,反而造成交流的有效性,因为它造成媒介和形式的交替。系统论道出一个秘密:交流是需要时间的。交流需要时间,听起来是无甚新奇,但它是哲学上的转折性发现。为什么交流需要时间?因为所谓的意义就是由时间实现的。恋人最大的特征就是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说废话,以无休止的口角谈话制造自己的时间。

  对这两个悖论性共在场的回应,卢曼认为:每一次亲密性的忍受都是一次学习,学习如何更好地忍受;爱情是一个学习过程,很少有人想到,如果没有悖论的逼迫,人怎么可能暂时放弃自身,暂时走出自己的笼子?

  悖论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消除的,卢曼认为,只有通过区分把悖论展开。区分就是观察,但观察也就是在制造标识区和不能标识的盲区,又在制造悖论。观察造成的盲区,有可能在下一次别人的观察中被看到,下一次或者别人的观察又必然产生他自身的盲区,但是你可以不断地接力下去,悖论的展开无形中造成了世界的运作、系统的运作。反过来,以悖论为中心的系统会随时崩溃,所以需要不断地得到拯救,维持系统的努力还在,系统才会在,因为根本没有任何所谓的内在的存在的理由,相反,所有的评判标准不管好与坏、真与假、理性与非理性、成功与失败,都是为了维持系统运作,在系统内部通过交流制造出来。

探讨社会治理新思路

  探讨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是我介绍卢曼的深层目的。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当代环境下社会组织的问题。德国是擅长社会组织的民族,卢曼又是德国专门探讨社会组织的,所以他的东西对我们会有用。

  社会治理需要新思路,其中很关键的是,我们需要超越共识模式,要以自身的悖论化适应世界悖论。就像恋人一样,恋人通过把自己变成悖论来适应世界的悖论。正因为爱情是双重偶然的极致,编码的反身化最早实现是在十七、十八世纪,恋人是现代社会功能系统自治的引导者,社会帮了恋人忙,恋人也帮了社会的忙。

  差异共存成为处理系统间关系的原则,这个对我们意义很大。首先是现在面临的人机关系,怎么处理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人工智能显然是技术系统的隐喻,技术系统实现自治,人无法要求自治的系统遵循共识原则,因为机器听不懂你说的话。这时候你可能还是要采取差异共存的原则,相互学习。金融系统也是如此,金融系统会跟我们达成一致吗?不可能。金融系统和人的意识系统存在结构性的差异。同样,这个时候也需要在差异共存的原则下相互学习,管理者和基金经理都不希望系统崩溃。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也得遵从差异共存原则来处理关系,才不致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

  此外,以人口为治理对象的当代社会,安全稳定机制是核心问题。卢曼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意思是,风险是系统运作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释放风险是帮助这个系统实现稳定最关键的因素。风险本身就源自决定,每个用来解决问题的决定同时在制造盲区和风险,所以你用来治理的社会措施越多,造成的风险越多。消除风险的办法不是寄希望于某一套理想决定、某一个理想机构、某一条理想道路,而是像在爱情关系里一样,以复杂性对冲复杂性,这也可用来作为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理论的一种系统论阐释。(本报记者顾学文整理)

本文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范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