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树又见林》读后感锦集
《见树又见林》是一本由艾伦·G·约翰逊 (Allan G. Johnson)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9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00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树又见林》精选点评:
●看到盒子,跳出盒子,见树又见林 翻译不太好,很多话直接译过来逻辑很奇怪,根据痕迹反推一下英文可能的表述方法,反而更好理解。仿佛看了一篇加长版的阅读理解
●非常好的一本社会学入门读物~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社会学里的一些基本概念 这本书让人觉得社会学并不是冷冰冰的!
●内容是挺有意思的,但是翻译得实在太别扭,别扭到没办法读下去。。
●老师推荐的
●“它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子,一面照见自我的镜子,让我们知道,在于这个社会、世界的关系中,我们是谁。”推荐。偏左,像是马哲用到了社会学上,但的确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简单的、简化的视角。
●我的社会学入门书,通俗易懂。
●一口气读下来非常有趣。
●开首的树与林的比喻令人眼前一亮,林比树的总和更多,不管多私密的行为往往都沾染了社会色彩,系统对人的影响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完!接下来的内容就是重复演绎这个主张,才两百页的书看到后头已经很累因为内容太重复,行文水平亦下跌到一个点,如同读教科书一样乏味。可惜,此书最终也没有改变我对社会学的观感。
●社会学的入门读物,感觉对社会有了新的理解/关于社会系统 个人主义等3
●我们永远逃离不出文化的酱缸
《见树又见林》读后感(一):一句话概括
这本书的一句话简介,就是第214页最后一段第一句:
社会生活能产生各种后果,包括形塑我们如何感知、如何思考他人、如何行动的最小阻力路径。
之所以摘这句话,是因为,“形塑”和“最小阻力路径”是这本书里出镜率最高的两个词。这本书也在提醒我们,我们到底被社会塑成了什么美形和恶形——于后者我们当然并不自查,以及我们是否总在选择最小阻力路径行事但明明是既得利益获得者却还不自知,以至于哭天抢地以为被社会摆了一道。
学社会,还是为了学自己。被形塑也只能认了但要认清塑成了什么德行,走最小阻力路径时别以为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天下好事都是自己的。
《见树又见林》读后感(二):社会的灵魂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 但如同生命不仅仅是细胞的集合一样,社会不仅仅是人的集合。 这多出来的部分,就是本书探讨的话题。 我给他起了个名字 - 社会的灵魂。
社会是有灵魂的,灵魂通过人和人的相互活动而形成,却又能超越每个人的生命而存在, 甚至反过来影响每个人的行动、思考。 如果不理解这点,我们往往很难解释很多奇怪的行为背后的根本动力。
同时,灵魂虽然捉摸不定,却也是可观察可描述的。每个个体都可以和它对话,甚至我觉得每个个体都是社会灵魂的一部分。 如同电影matrix描述的那样,每个人都只是一个母体产生的一个片断、一个进程。
这里面交织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 不过做为中国人,我们或许比西方人更容易理解这点。 毕竟我们是被5000年的灵魂所塑造,我们更适应面具化的生活。
有趣的是,通过西方的社会学角度,我倒发现了我们道家和儒家的清晰界限。 一个强调极端的个人和自然,一个强调极端的社会和道德,恰恰是本书所给模型的两个极端,十分有趣。
《见树又见林》读后感(三):一本思想启蒙的传道书,一本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书的内容相当震撼,已经超出了一本社会学书的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我们这些在当前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起到了一种类似于价值重建的作用。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社会科学学习方法。
人类的互动构建了社会系统,社会系统通过文化的力量将人类无意识地桎梏在前人构建的固有模式之中,跳出圈子,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重审我们的社会,将是难能可贵的。同时,当我们站在圈子之外去透视这个社会,那些困惑我们已久的问题将获得令人欣喜的答案。
下面是对全书一些章节的总结:
社会化
人通过与他人的比对来发现“自我”,但所谓的“自我”大都只是对现有社会角色的诠释,真正的“自我”很难被发现。
社会互动
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来互动,传达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并且共同维护这些符号,用于传递特定的意义。
个人在社会系统中占有一个以上的身份,身份与不同的人相连,呈现出不同角色,不同的角色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最小阻力路径。这些路径有时候会产生冲突,即为“角色冲突”。
有时候,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我们本身的品质和素质,还在于我们所处的身份,所扮演的角色给我们铺设了“易于肇事”的最小阻力路径。
“越轨行为”:价值与达到价值的路径冲突
结构的二层含义:
人们扮演的角色与他人扮演的角色互相关联,形成角色结构
以财富的分配作为划分标准,形成一个社会的权力结构
权利即为对时间,资源和反对者的控制,控制强者即为权力大者,地位高者。
权利的衡量带有主观的因素,并以一种“合法化”模式得以维持。
阻挠制度改革者,必是这个系统权利结构中的利益占有者,资源控制者。
系统与系统:一个系统的结构变迁会引起另一个系统的结构变迁
结构与文化:文化信念塑造行为,行为集结成角色,角色互动形成结构
构建真实:
符号 —— 信念 —— 价值 —— 规范
(界定事物)(相信存在) (这个事物是好是坏) (如果做这个事情会有什么后果)
规范:
规范不仅是维系社会运行的工具,同时具有一种界定的功能,界定某种特定的信念和价值,并且强制着你拥有这种价值,如果没有,便会受到排斥。
规范有可能被滥用,基于一种纯粹非理性的价值,用规范去挟制不承认这个价值的人。
看上去只是支持一个价值的规范,也会影响到其他规范。(看上去只是保护财产的规范,同时也在维护建立在特权和不平等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秩序)
态度:
态度是一种文化的态度,基于生理,更基于文化。
人口环境:
社会系统受生态系统(空间、环境)的影响,社会系统反作用于生态系统
人口数量对社会系统的结构有影响。
分清楚生态系统的变化究竟是由人口数量(人的参与)导致的还是社会系统本身导致的。
系统与系统,系统与个人,个人与个人:
1. 系统与系统如何连接到一起,如何运作
2. 个人如何选择在某一时段参与其中,不断创造和再造系统,包括它们的文化、结构模式、社会生态和人口变迁。
3. 个人与他人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互动时,个体也总是不断地被创造和再改造,以成为一名社会成员。
最后的总结
考察社会的三个层次:
层次一:文化塑造行为,行为集结成角色
层次二: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角色,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加强这一路径
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社会结构
层次三:社会结构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见树又见林》读后感(四):生活是社会的生活,人生就是一张社会关系网
一、社会互动
在这一部分,作者从米德和戈夫曼的社会学理论入手,从“我是谁”来探讨角色认定和社会互动。作者用很多事例来表明,个人只有在和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才会产生“我”的概念,而这样的“我”是他人所认定的自我。
接着作者引入了“一般化他人”的概念,从文化层面上指出互动和共享的重要性及其手段,并指出我们是谁,不在于我们自身,而是由我们对社会体系的参与,以及学习如何学会参与其中的社会化过程决定的。“我们总是在一个比我们自身更广大的世界中参与社会生活,而且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对身处其中的人的影响,我们就必须了解那个更广大的世界是什么,以及我们是如何参与其中的。”
约翰逊用树木和森林打了个比方:森林虽然是一棵棵树的集合,但又远不止那么简单,因为它们“在以特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换句话说,理解社会生活的关键,既不只在于森林,也不只在于树木,而在于树木、森林、树与树之间的关系都要了解。关注更多的树(不管是家庭、公司还是整个社会)更要关注彼此间的关系,这正是社会学的实践的核心。
作者对“我”和他者的互动的论述并没有跳出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也可以看出其受互动理论和角色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之深。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认为个体的所有行动都受制于角色的限定,而是承认个体的能动性,承认个体在角色选择和扮演面前的创造性。可以这样说,“我”既需要他人的承认,需要在他人面前扮演既定的角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突破原有的角色要求,能够这样做的基础是个人在更为深广的社会互动中,具备了改变他人对自己扮演某种角色的“一般化他人”概念的改造能力和社会条件。武则天可以称帝,而慈禧只能垂帘听政,可以说前者具备了改造“女人不能当皇帝”传统概念的能力和社会条件,而后者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公众人物想要轻易改变自己的形象和角色,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也要做好“转型”失败的准备,刘翔退赛引发的“口水战”便是明证。
二、社会文化
作者认为,我们所参与的社会是有文化的,文化包括词语和概念,人们可以用词语和概念来命名和解释他们的经验。他将文化定义为“主要由符合构成,特别是语言中的词汇,以及各种各样的概念,形塑我们对万事万物的看法,从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到生活的意义”。很难说“爱”这种情感是否真实存在,但是我们却能真实地触摸香蕉。文化中的符号使我们想象的范围比我们实际接触的世界要大得多。例如,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这就是通过文化符号建构的真实。
文化建构使我们具备了进一步认识事物的能力,也使不同群体具备了不同的文化观念。不同观念会形成不同价值观,不同价值观会发生冲突。不同群体为了让下一代遵守本群体的价值观,使其成员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会制定激励和惩罚措施,形成所谓的规则。王室成员有王室的行为规则,海盗有海盗的规则,演员有演员的规则。除非选择做“狼孩”,只要身处社会中,个人就会身处某种文化之中,受其浸染,受其影响。
作者对文化及其关联物的剖析层层深入,鞭辟入里。突出了文化的建构能力和对社会互动以及社会系统的整合能力。作者对不同的文化观念秉持公正的立场,实现了价值中立。与其是对文化的解释,不如说是向我们展示了该如何面对不同文化和各种冲突,该如何以“文化人”的身份参与社会系统的运行。
三、社会结构
在本部分,作者引入了社会结构的概念,并与文化相结合来论述社会各系统间的结构性关联,从更为宏大的层面上解释社会何以可能。作者认为结构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关于社会关系如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组织起来,其二是社会系统中各种资源的不同分布。前者关系到个人在系统中的位置或者系统之间的位置,后者关系到社会稀缺资源在不同系统间的分配格局。文化和结构相互作用,对社会生活产生基础性影响。特定的社会结构伴随着特定的文化,并影响其中的个体,个体通过互动强化着既有的结构性特征。
作者对文化与结构的论述颇有吉登斯“结构性理论”的风采,结构是社会的骨架,而文化是流淌的血液,有了结构性关系和文化,才有人类持续发展的可能和文化代际传递的可能。虽然我们不愿看到诸如贫困、种族冲突、性暴力等负面问题,但是与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联系起来看,这种社会系统的结构性传承有其必然性。
选摘自宋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