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溯源读后感1000字
《相声溯源》是一本由侯宝林 / 薛宝琨 / 汪景寿 / 李万鹏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相声溯源》精选点评:
●为什么相声演员喜欢攀高枝?因为现代意义上的相声可追溯历史较短,仅到清末穷不怕朱绍文。但像生-象声-相声的雏形脱胎于口技,随着时代的演变,说和逗压学和唱一头,由于草根性质,讽刺旧社会是相声界的政治正确,倒不是新中国真的多么伟大,主要是衬托得好,旧社会艺人地位低属于下九流里老七。
●相声终究还是门艺术,不能只按照玩意儿的标准去要求。
●说学逗唱,万象归春。有一部分还指出了江湖丛谈的问题,里面有些小段也好玩。唱不仅是太平歌词,也包括学唱
●侯宝林先生牵头、由几位深通曲艺理论的文化学者通力合作、为相声艺术正本清源的学术著作。让相声从江湖之远登堂入室、在古籍文献中寻根追源、破除了对于相声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某些误读和成见,考证丰富、理论扎实。即便史观带有时代烙印,但学术范式仍然正路。只可惜侯大师呕心沥血让相声摆脱了过去艺人们因为生活现实所迫迁就观众趣味而做的妥协,现在却依旧有人要利用人性阴暗和低俗品味来恢复某些已经被清除的糟粕,人最终为何常常会变成当初自己憎恶的模样?可悲。
●俗事物的严肃文章。似乎只适合行内人看,起源这类的大问题容易写得复杂,不容易写得“可爱”。(算读过吧。做的笔记几乎就是章节标题。。。)
●前一阵看完了相声百年纪录片后又翻了下这本书,其实郭德纲有时讲的也有出入,老先生们真是太有魅力才华了
●作为曲艺入门狗的大体了解还是不错的吧,重点还是要不停的听作品,嗯。。#论民间段子手的自我养成# 202002二刷,发现以前完全没理解这书很多术语都在干啥,果然还是得多听,多听。
●#纪录片项目资料整理# p324,侯宝林,“平地茶园”。 “讽刺艺术像压在巨石下的野草,只有经过曲折的变形才能保持生存的权利。讽刺的笑绝不是轻佻和肤浅的表现,而是沉郁和正义的迸发。”(《相声溯源》,第3-4页)
●因为同时在读四大本,发现他的这个观点是被姜昆较为含蓄的反对的,郭德纲闲扯也说穷不怕是始祖,不往前推了。读完后,觉得很多证据挺生硬的,有硬拉关系的感觉,最后对穷不怕的描写里一些地方明显毫无逻辑。
●侯先生千古
《相声溯源》读后感(一):相声是什么
相声是什么
现在,每年春节联欢晚会,相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
其实,相声是在我国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笑声可以说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发展在新时代。
一、 相声是嘴的艺术
相声有四门基本功是说、学、逗、唱。这四门功课都与嘴巴功夫有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说和逗。
所谓说,是相声表演的基础工具,确定了相声是一种语言形式。是相声演员与观众交流的主要工具。
所谓逗,就是就是各种让人逗笑的技巧,行话叫做抖包袱。是相声区别于评书、唱歌的主要风格。
二、 相声是乐的艺术
乐是相声的武器,也是相声希望达到的性格。没有了乐,就没有了相声。
《相声溯源》读后感(二):何谓万相归春
“万相归春” 的春,作“讲”,相声,归根到底还是说话的艺术,说学逗唱,最重要的还是说。
本书主要是厘清相声说学逗唱的概念,并为之追寻历史源头。
说实话,我并不欣赏侯老这种继承自延安座谈会的创作理念,也不赞同把相声追溯到秦汉(甚至春秋战国都到了)。但我赞同侯老升华相声所作的努力——虽然现在看起来,不太成功。
说到相声,我个人无法避免不谈郭德纲。除了央视动画版的相声,成年之后接触的相声基本就是德云社——没办法,就他们家的录音最清晰。侯老本书,至少有两点点跟郭德纲的口号是不同:1. 相声不应该低俗,本书出现最没品的哏就是《树没叶》里面的伦理哏;2. 相声还是以说为主,但唱分太平歌词和学唱(这里就大不相同了,郭德纲把学唱归到学那里,但这也不太重要),侯老本人不太看重太平歌词。
郭德纲很厉害,德云社的运作也很成功。但他对相声的保守态度(“相声好的东西老先生都钻研透了”,“学相声必须得会太平歌词”),我不太佩服,从长远来看,他的这种思想,对相声是有害的。当然,他说是一回事,看张鹤伦和孟鹤堂,感觉教学实践中他也不如他说的那么保守。
建议下次知乎吹捧郭德纲的人先读读本书,不用每次都抬姜昆出来——毕竟打倒姜昆哪比得上打倒侯宝林厉害。
《相声溯源》读后感(三):《相声溯源》笔记
宋代张山人擅长做十七字诗,近世又称三句半,也成瘸腿诗。最后半句以谐衬庄,跟前三句形成矛盾失调,实际是全诗诗眼。风格在于“不合”。
不合出荒谬,荒谬多可笑
表现方法:
一 见景生情,针砭时弊
(文章合为事而作,应时应景才可乐)
二虚拟情节,似戏非戏
(假作真时真亦假,姑妄言之姑妄听)
三顺其所好,攻其所蔽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逻辑上的荒谬不言自明)
四谈论经史,纵横捭阖
(巧发微中,足以称焉,小聪明大智慧尽在其中,说小了只为博人一乐)
五谐音打岔
(语言的魅力)
六三番四抖
(虚虚实实,包袱在于落差)
七现身说法
八夸张表演
不管是相声,还是脱口秀,逗乐几乎总在这八个方面,不同的人各有侧重,各方面结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才对得起汉语,或者别的什么语。
参军戏里有扑击动作“磕瓜”(打脑袋)逗趣。相声继承了这点,为图效果,有的相声艺人甚至剃光头,打起来啪啪作响。
两个联想:1似乎好多相声艺人都是光头,特别是老艺人,不知有没有渊源。
2看过一个老舍和梁实秋的段子,两人曾登台表演相声,其中有打头的情节,梁实秋打的太投入了,真用了力气,把老舍的眼镜震了下去,碰巧老舍反应快一伸手接住了,底下以为是安排好的满堂叫好。
《相声溯源》读后感(四):《相声溯源》笔记
宋代张山人擅长做十七字诗,近世又称三句半,也成瘸腿诗。最后半句以谐衬庄,跟前三句形成矛盾失调,实际是全诗诗眼。风格在于“不合”。
不合出荒谬,荒谬多可笑
表现方法:
一 见景生情,针砭时弊
(文章合为事而作,应时应景才可乐)
二虚拟情节,似戏非戏
(假作真时真亦假,姑妄言之姑妄听)
三顺其所好,攻其所蔽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逻辑上的荒谬不言自明)
四谈论经史,纵横捭阖
(巧发微中,足以称焉,小聪明大智慧尽在其中,说小了只为博人一乐)
五谐音打岔
(语言的魅力)
六三番四抖
(虚虚实实,包袱在于落差)
七现身说法
八夸张表演
不管是相声,还是脱口秀,逗乐几乎总在这八个方面,不同的人各有侧重,各方面结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才对得起汉语,或者别的什么语。
参军戏里有扑击动作“磕瓜”(打脑袋)逗趣。相声继承了这点,为图效果,有的相声艺人甚至剃光头,打起来啪啪作响。
两个联想:1似乎好多相声艺人都是光头,特别是老艺人,不知有没有渊源。
2看过一个老舍和梁实秋的段子,两人曾登台表演相声,其中有打头的情节,梁实秋打的太投入了,真用了力气,把老舍的眼镜震了下去,碰巧老舍反应快一伸手接住了,底下以为是安排好的满堂叫好。
《相声溯源》读后感(五):就凭这几句话,我对侯宝林先生作为大师的地位毫不怀疑。
其次,相声是笑的艺术。相声是以笑为武器来揭露矛盾,塑造人物,评价生活的。没有笑,可以构成任何其他艺术,但,不能构成相声和喜剧艺术。也就是说,相声艺术具有幽默讽刺的特长。它反映生活不是平面的,而是夸张的,甚至是变形的。……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机智和勇敢。讽刺艺术是阶级压迫的产物。……没有政治民主和言论自由,人民就常常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向统治阶级进行斗争。讽刺艺术象压在巨石下的野草,只有经过曲折的变形才能保持生存的权力。讽刺的笑决不是轻佻和浮浅的表现,而是愤怒和正义的迸发。我国劳动人民索以开朗乐观著称,擅于以笑为武器鞭垯嘲弄反动统治阶级,否定蔑视一切丑类。与此同时,又以笑为手段批评和匡正自身的缺点错误,清洗和荡涤统治阶级强加的污泥浊水。此外,还通过畅快的大笑或会心的玩笑来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生活信念。他们的美学观念和艺术情趣在小说、戏剧、故事、笑话特别是说唱艺术里表现得极为鲜明。我国人民酷爱喜剧艺术,即使在极其野蛮残酷的统治下,人们也从不未动摇过他们生活的信念;即使在极其黑暗的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人们也从未低下过他们高贵的头。这是我国民间戏剧里严格意义的悲剧并不很多,而且常常跟喜剧结合在一起的原因,这也是在戏剧艺术兴起以后,人们并不以欣赏喜剧为满足,而要求一种更快意、更酣畅、更直接的抒情方式,即近代相声应运而生的原因之一。
——节选自《相声溯源》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