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菲》观后感100字
《曼菲》是一部由陈怀恩执导,罗曼菲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曼菲》观后感(一):生如夏花死如冬雪
想到了杨丽萍,杨丽萍都成仙了。
被李安抢镜了,那时候的李安真是个大帅哥啊,迷死人了吧?虽然不是个有钱公子。
背上的汗水是真实的,还是人造的效果? 反正很美。
生命的最后,曼菲坚持在舞台上表演,让人想起了梅艳芳,她离世前夕决定完成告别演唱会。不少表演的人(尤其话剧演员)都希望假如要死,就死在舞台上,在演出中离开。舞台带给表演者的满足感投入感,有时候是现实生活无法满足的。不久前有位粤剧名家也是在台上突然离世的。舞者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刻永远定格在舞台,死也无憾了吧?曼菲说人活50岁足够,在生命最美好最旺盛时告别,而不是在不堪的时候苟且中离开。
不懂欣赏现代舞的人表示,看完片子,想去看一次云门舞集现场。
《曼菲》观后感(二):生命 真实 舞蹈
《曼菲》是台湾舞者罗曼菲献给自己挚爱舞蹈艺术的一首动人情诗,陈怀恩导演执导的这部纪录片回顾了曼菲绚丽而璀璨的舞蹈生涯。
曼菲5岁习舞,虽是文学系毕业,但对舞蹈爱得深沉,并毅然走上了这条道路。但怎料天妒英才,2006年3月24日,曼菲因肺癌病情恶化而病逝,年仅51岁。
影片通过对曼菲亲友、学生等人的大量采访素材,还原出一个真实动人的舞蹈家形象,尤其是对她生命最后阶段的描绘,那种对舞蹈艺术的坚守和执着,催人泪下。
影片不仅关于舞蹈,也关于生死。当得知自己时日不多之际,一个艺术家对生死的参悟已渗透到了自己的作品中,那份释然和坚毅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摘自:QQ最新电影(么么踹)
《曼菲》观后感(三):《曼菲》——献给舞蹈的光影情诗
前日,下了班匆匆忙忙参加了丝绸之路电影节影展的影迷观摩。一切都可以归于偶遇,只是因为时间合适,因此观看了纪录片“曼菲”。而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让我认识了一位大师——罗曼菲。
不同于大多数知名舞者,曼菲不是舞蹈科班出身,甚至她的专业是与舞蹈并不相关的外文学。但是她热爱舞蹈,专业不对口没有放弃跳舞、肿瘤骨转移的痛苦没有让她停下起舞的脚步,甚至直到重病在床仍不忘排舞。
我羡慕曼菲,羡慕她找到了愿意终其一生追寻所在,羡慕她遇到了一群与她有同样坚持的人们。我时常感到自己的脚步没有踏在实地上,因为我在飘,我不知道我追求的是什么,我没有梦想,我没有方向……我只能日复一日地过好每一天,似乎吃饱了、玩好了就是善待了这一天。纪录片的结尾,曼菲可能最牵挂的友人,一个年近半百才得到稳定收入的舞者,让我不禁反思,我是否该跳脱稳定的工作与生活?或许对于一些人而言,稳定,却是他们的追求。
《曼菲》观后感(四):《难忘的观影之夜》
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来到福州。昨晚(2017年11月29日)好开心,来到南后街的中瑞南华影城观看台湾电影《曼菲》。先看红毯走秀,收获不小。 两个小时的电影看完后,意外地发现还有互动环节,台湾著名导演、摄影家陈怀恩在影院和大家亲切交流。 纪录片的画质一流,最特别的是没有一句旁白,只有台湾著名现代舞舞蹈家罗曼菲的生前好友、学生对她的娓娓道来的生平回顾,还有台湾艺术大学舞蹈系的学生们的日常排练场景,穿插大量曼菲的珍贵影集,让人感受到曼菲在台湾舞蹈届的崇高地位和亲友们、学生们对她的深切怀念。 结尾的配乐超赞,看到台艺大她的雕像和设立的奖助金(台湾不叫奖学金),不知不觉感受到主题的升华~贡献良多的人会被大家永远缅怀。 导演陈怀恩现场回答了影迷们的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曼菲病逝于2006年(享年51岁),却直到2015年才开始拍她的纪录片,还拍了三年。他说因为离她逝世久一些拍才能拍出大家怀念她的真正原因,如果太早拍的话,亲友们的讲诉就不会这么自然、真实,而会带上很多情感因素。他还介绍用一些舞者的现代舞舞蹈动作来代替旁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我请他在我的电影票上签了名,陈导演非常地配合,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站着为我签了名。
《曼菲》观后感(五):记录一个美丽的生命
和大陆的纪录片不同,台湾的纪录片通常都不会很残酷的展现生与死的课题,无论是主人公的日常生活还是旁人的描述,在拍摄手法上总是给人一种温柔而坚韧的感觉。
影片通过采访曼菲的学生、友人及家人,进而还原主人公一个真实的样貌。在曼菲人生的最后阶段,以一个舞者对生命的渴望让人看到了她对这份职业的爱。无论是她的学生还是好友,在回忆起她的时候不无感怀。
看她用肢体语言极力展现人物的内心矛盾与冲突,尤其是回放的一段与张晓雄的舞蹈,是她在患病期间的演出,让人动容。最让人喜欢的应该是她的性格,独立、乐观。她的一个学生还谈到了自己课上的一个片段,十分有趣,她因为不满自己的舞蹈动作愤而脱口而出了一句“FXXK!”,但不曾想正好被曼菲听到,路过她身边的时候淡定而调侃的和着拍子的节奏说出一句”F-X-X-K”......害得这个女生尴尬的不行,这样有个性的老师恐怕不多见吧。
其实片子整体比较平,除了挖掘了一些友人的追忆和影像资料,对她家人的采访其实并不多,比较遗憾,感觉对人物层次的展示相对单薄了。
通常我们把死亡看做是一个忌讳的话题,遗憾的是,它不被允许用来谈论自己和家人,却可以让我们以一种猎奇的心态分享别人的悲惨和不幸。我们从来没有正视它的勇气,却可以名正言顺的对别人的死亡加以评论。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面对各类频频发生的负面新闻,绝望和悲凉的字眼让我们一边宣泄着心中的愤怒和不满,一边麻木的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无奈。生命的谢幕总是无声无息,却总有各自的精彩,好在我们还有感受力,去平和的看待一朵花由盛放到衰落,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学会接纳这个过程。
《曼菲》观后感(六):真实的舞者
台湾舞蹈家罗曼菲的纪录片,看之前不知道罗曼菲是谁,因为莫子仪推荐所以去看,没想到是北影节至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部影片。
关于人物的纪录片很难拍的面面俱到又不落俗套,《曼菲》通过曼菲生前的好友的叙述和曼菲舞蹈作品的片段呈现了曼菲的生活轨迹。传统的叙事方式,细腻却坚韧的镜头,摄影师出身的导演把握住了光,一些看似无关的叙述、无关的风景成为了最好的留白和注脚。除了曼菲的舞蹈片段,还插入了几段曼菲学生的现代舞独舞,舞者光洁的后背上布满汗珠,光头女生灵动的身体还有叠加在水上的倒影,让人为之惊艳,这是现代舞的魅力,这是曼菲一生热爱并坚持的东西。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感慨于台湾艺术家的态度,他们好像有一种特别美好的创作环境和特别单纯的创作初衷,舞蹈不仅仅是身体在动,同时也是思考,在思考中去达到或者超越一种状态。看到那种叫做才华和境界的东西就让人觉得:哇,好厉害!乌托邦化的艺术界,很美好,很台湾。后半部分则是感受到了曼菲和这些艺术家们的人格魅力,因为热爱一件事情所以坚持下去,不惧年龄不惧病痛,不止是对跳舞,也是对生活的态度。也许不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但从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可以没有天赋没有一技之长,但既然活着就要真诚,对他人真诚对自己真诚,全力以赴,不然难免于心有愧,对不起的是自己。
映后见面导演很诚实地谈到他只是接到这个拍摄的案子,他跟曼菲只有早年的一面之缘根本不熟,对此感到诧异,他把曼菲拍得很美,虽然一定剪去了不愿给人看的部分,保留下来的也足以令人信服。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客观,这部人物纪录片才能既服务于主题又保持了技术性。
林怀民、李安、刘若瑀、李烈……曼菲的朋友圈就是大半个台湾艺术界,她的朋友都带着笑来回忆她,想来也是美好的事情。
曼菲的朋友说因为她走得早所以大家记住了她最美的样子。曼菲去世后宜兰演艺厅有了曼菲挽歌的雕像北艺大有了曼菲剧场,当年的曼菲会和学生打成一片,为学生的生计着想,现在的曼菲除了她本身以外也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她不是一个时代中最伟大的舞蹈艺术家,但她对于现代舞的追求和热爱值得人们去缅怀与纪念。
《曼菲》观后感(七):我在想我们了解的是否是真正的她?
这部纪录片是关于云门舞集2的艺术总监罗曼菲的。它记录了曼菲从大学刚开始接触现代舞、两次赴纽约求学,到成长为云门舞集2的艺术总监,再到后来患肺癌去世的历程。
片子很喜欢的一点是没有画外音,都是她的朋友们很自然的交谈和讲述,跟唠家常似的,曼菲是肺癌复发去世的,影片也没有刻意渲染遗憾和伤感的氛围,让人觉得真实、熨帖。其中印象深刻的部分,记录一下。
(一)
曼菲第一次到NYU求学,学习现代舞,林怀民那时候到美国会跟她们几个学生碰面时说,他感受到那时候的她们是在拼命的吸收,觉得很兴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所以跟她们说,你们不会一直住在纽约,所以就尽量的去经历去感受吧。后来曼菲毕业,回到了台湾,会常跟林怀民说“台湾怎么是这样……”诸如此类的话。林怀民听后会讲,“台湾一直都是这样,它不会因为你去了美国就有什么改变”。那时,一位演员向林怀民推荐曼菲跳他的舞剧《白蛇传》里的主角,“等她先把自己整理整理好吧”,他如是答道。
在林怀民眼中,“那时候的曼菲只是在用身体去感受”,“但当曼菲第二次到美国求学”,他说道,“去念人类学相关的内容,加上年龄渐长,更加包容了,有了一些文化性的东西,她也会去看一些印度的表演什么的”。影片里,林怀民和曼菲其它的朋友都提到,她大学修的外文学对她编舞的帮助。可能一个好的艺术创作者,灵感远远不止于来自于这个艺术的技巧本身,更来自于一些更深刻的、文学性的、哲学性的东西以及自身的阅历。
(二)
“舞蹈演员的职业生命是很短的”,这句在影片里面也许不经意出现的话,让我感慨。读大学的时候,看了一部芭蕾舞者的纪录片,那时其实就对中国芭蕾舞职业寿命的短暂有所了解,但无论国内外还是有很多舞蹈演员在并不年轻时仍然活跃在舞台。包括影片中出现的那些舞者,已经三十多、四十多的时候,重新开始创办“越界”,延续舞台上的生命力。所以当这句话出现时,还是让我惊讶。与之相对,曼菲对年轻舞者的提携,让我触动。她把云门2编舞的任务交给年轻的演员;他们有任何困难的时候,她总是很直接的给到他们帮助,又能够做到不去支配他们的想法,无论对还是有偏颇,都给他们时间、机会去尝试。
(三)
这部影片里面有很多的舞蹈片段,有三部记忆很深刻。
《挽歌》
这是曼菲还很年轻时候的一部作品,林怀民是编舞。看到影片中她和林怀民在排练室,林怀民的指导声下,她翩翩起舞,仅仅是最简单的旋转,但美有时就蕴藏在最极简的事物中,恰到好处!
《女人心事·芙烈达》
这是曼菲癌症复发之后表演的一部作品,影片播放了她在浴缸中跳舞的片段,很有感染力。这个舞蹈的编舞黎海宁说当时找曼菲时,有一些担心,“曼菲是平时看起来很快乐、很有感染力的人,但弗烈达这个角色有比较悲伤、多重的一面”,那时,她并不确定曼菲是不是能演绎这样的角色,但最后看了曼菲的表演,她再没了担心。
转天,看了林怀民的一部纪录片。他到贡嘎恒河边,对着河流感叹,This river blessed the living, carried the death. 这条河流看起来不动声色的表面,却包容了所有的乐与哀。乐,自然是好的;重要的是哀,哀与伤不同,伤当中有忧愁、有焦虑,而哀包含着巨大的慈悲,这条河流也许恰能比拟那时候的曼菲。
《胭脂扣》
这是曼非编舞的最后一个作品,在她病情严重的时候。她病情很严重时,还是想去排练现场看整个排练的过程。影片描述,救护车就在排练厅外随时待命,她坐在轮椅上,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可是,陪同的医生透露,在排练厅的这段时间,是她精神最好的时候。
结尾,就用影片中曼菲一个朋友的话吧,”我有时候在想,我们了解的是否是真正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