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读后感精选

2020-11-22 02:1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读后感精选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一本由恩格斯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0 元,页数:3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精选点评:

  ●英国文化研究课程读物,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做的田野调查,文笔很好读起来很顺畅,但感觉重复性的东西有点多使得篇幅稍显冗长

  ●在当时来说,已经很伟大了

  ●“在任何地方,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淡和铁石心肠般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是无法形容的贫穷;在任何地方,都是社会战争,都是每一个家庭处在被围攻的状态中;在任何地方,都是法律庇护下的互相抢劫。而这一切都做得这样无耻,这样坦然,使人不能不对我们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后果不寒而栗,而且只能对这个疯狂的循环中的一切至今还没有烟消云散表示惊奇。” 恩大佬出身资本家的家庭,却最终在精神上“背叛了资产阶级“,就凭这种超越阶层桎梏的博大胸怀,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伟大的导师恩格斯永垂不朽!

  ●这不是本阐述主义的书。抛去社会形态,19世纪英国和今日天朝相似处那么的多。现状比某思想某主义更有讨论意义。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Why Marx Was Right, 2011)里面也引用 Tristram Hunt 的话,说:今日第三世界大都市的贫民聚居区,“堪称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现代版”,对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的状况,则说“广东和上海的经济特区总让人不免想起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

  ●片面强调社会阴暗面,看不到大英帝国各族人民团结建设的伟大成就,看不到工人群众对女王陛下统领的上议院的衷心拥护。你这样攻击大英帝国,意图何在?大英帝国再穷也不会少你一口饭吃!你个愤青!你倒是说说,波拿巴每个月给你多少法郎?

  ●如果先读这本再读《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会好理解很多吧

  ●听说《北京折叠》,没想到二百年前就有曼彻斯特折叠;对二百年前的一些场景竟然感到眼熟;恩格斯对“穷人穷是因为不努力,他们素质低下没有道德没有追求活该穷”做了反驳和解答;有评价说恩格斯描写资本家都是邪恶的工人都淳朴善良??书中明明写了工人犯罪乱lun

  ●恩格斯是个文学家

  ●德国人由费尔巴哈克服黑格尔哲学走向共产主义;富有情感的一个报告,关注工人生活状况(居住环境、食物、儿童、健康、教育、工作强度、精神生活);必须的劳苦的工作强度摧毁家庭生活;其中城市建筑面貌描写不错;英国工人吃补剂;酗酒、偷盗;工业化、大城市化与道德,盗窃、行乞、卖淫、酗酒、自杀;童工;对爱尔兰人似有歧视,非文明的,廉价的劳力使得市场上劳力支付价格大大降低,然而仍然是有人性论、人种杂交的分析,英格兰人个性与爱尔兰人个性的糅合形成中庸、更善好的,有利于无产者的性格;新阶级,无受钱物、宗教束缚;劳动与无聊的劳动;工资的下降(其时的货币政策?);工人运动这一部分好,奥尔森书中讲的工会行为与此大概相同;以行业区分无产阶级;英国社会主义者与宪章主义者、煤矿工人大罢工;书应该做过几次修改。英国并未革命。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读后感(一):看了好久了。

  年初读这本书的时候,专门去了清华大学西门的一个小巷子里,那里简直就是19世纪英国的真实写照。

  19世纪英国,也面临很多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包括食品安全,但那时的化学还不像那样滴发达。。即便是有上帝的国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只能说人心奶奶滴都差不多。

  想起了前几年奥巴马给为遇难的矿工的演说,这小子一定认真读过这本书,或者至少是看过马恩相类似的著作。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读后感(二):马读笔记

  今天看了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用了两个多小时,篇幅有五十多页。这是一个中长篇的调研分析报告,因为比较长内容就不一一介绍了。 有几天感受,第一个就是实事求是。恩格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资料收集,用了七个月的时间写成了这个长篇的这个报告。重要的就是对当时社会情况一个亲自的一个调查,理性的思考。如果没有调查研究,那就变成了一问三不知。这种干部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更不要说提出一些见解,做出一些成绩了。 第二点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节奏很快,但是要想出点真东西。需要沉下心思去做,而不是快餐式的网上找一点儿资料,拼凑一篇文章。但这个现象太普遍了,工作,理论,文化。比如相声,没有人去体验生活,全都是网上段子拼凑起来,就像泡沫一样,过一段时间就什么都没有了。 第三个就是,年轻有为。这篇文章写于一八四四年,当时恩格斯是二十四岁!这个年龄,写出这样的东西,在于他的他的志向,他的这个思考,他深入的实践。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特别是我们作为家长。教育孩子如果脱离了这个社会实践,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真实状况,不是等于把孩子给隔离了吗?长大了再让她回归社会吗? 第四点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他的强大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英国19世纪中成为日不落帝国,也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花了五六十年时。二战之后美国,也是因为欧洲战争,用了100多年才渐渐的成为世界老大。英国再往前,西班牙,荷兰强大过一段儿时间,也都经历了很长一段的时间积累。当前对中国来讲也是一样的,你要想发展特别是在二战之后的新兴国家,别人又处处难为你,自强不息到全世界第二这个水平,放眼整个世界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中国的底蕴,中国的优势,中国的自信!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读后感(三):一百多个光年过去了,贵国人依然视而不见。

  不要笑,也不要皱眉。不要以为讨厌了马克思主义,就是“非主流”的体现。其实,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视而不见,早已是海内外的主流之主流了。(不要看旗号,要看实质。)于是实际得益者就是海内外的资本家和政客。(不要放过这“实际”两字。)

  当今海内外相关城市研究的隔靴搔痒、不知所云,是这种既得利益态势的客观需要,说什么历史性和时间性无关于空间研究啦,什么“第三度空间”啦,张嘴闭嘴都是福柯,对列斐伏尔和大卫·哈维如鲠在喉,睁眼面对一滩屎一样问题重重的洛杉矶而振振有辞,还觉得牛X得很。

  实际得益者当然害怕真正靠谱的城市文化研究出来,让洛杉矶和无数的海内外的屎一般的城市空间现出原形和症结所在。真正靠谱研究的前提,是这一篇。恩格斯仔细又精辟地分析了城市问题。看完以后,你会觉得,恩格斯这哪里是在说英国呀,是在说“初级阶段”的“贵国”吧?

  恩格斯当年的深刻笔触,穿透了英国。间隔一百多个光年之后,也穿透了“贵国”。大师伊格尔顿的新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Why Marx Was Right, 2011)里面也引用 Tristram Hunt 的话,说:今日第三世界大都市的贫民聚居区,“堪称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现代版”,对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的状况,则说“广东和上海的经济特区总让人不免想起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

  但人们视而不见,因为马克思主义这面镜子在贵国多年来总是被当作迷惑人的政治修辞来使,在内斗和外斗中以制造敌人为主,也就是说“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现在连对人也不敢马克思主义了,因为既得利益者都在实质上拥抱“全球化”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而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文,组织上基本上都不推荐给大家阅读,因为怕@……**%¥¥)&~。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读后感(四):工人运动、法律和生命

  “大多数的罢工都是以工人吃亏而告终。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工人明明知道宣布罢工没有用,为什么还要采取这种办法呢?问题很简单,因为工人一定要宣布,他作为一个人,不能去迁就环境,相反地应该让环境来适应自己,适应人;因为工人的沉默就表示同这种环境妥协,承认资产积极在商业繁荣时期有权剥削工人,而在萧条时期又有权把工人饿死。

  ……

  积极抗议把资产阶级贪得无厌的欲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工人对有产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万能权力的愤怒不致消沉下去。它同时也向工人证明,要粉碎资产阶级的势力,除了工会和罢工,还需要更多的东西。但是这些工会及其所组织的罢工,其意义首先在于:它们是工人想消灭竞争的第一次尝试。它们存在的前提就是工人已经懂得,资产阶级的统治正是建筑在工人彼此间的竞争上,即建筑在无产阶级的不团结上,建筑在一些工人和另一些工人的对立上。而正因为工会努力反对竞争,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生命攸关的神经,所以这个社会制度才把它看得这样地危险。

  ……

  工资之所以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由劳动市场上的偶然发生的情况来决定,仅仅是由于直到现在工人还让别人把自己当作可以买卖的物品来看待。当工人下定决心不再让别人买卖他们的时候,当工人弄清了劳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工人不再作为物件而作为一个不仅具有劳动力并且具有意志的人出现的时候,到那时,全部现代政治经济学和工资规律就完蛋了。”

  摘自“工人运动”一章,可以作为对一些事情的解释和意义的澄明。

  不止这一处,书中很多描述和当下现实都构成互文,阅读是一个勾起回忆的过程,所以才觉得他简直是催泪恩格斯。

  关于法律。恩格斯认为法律被赋予的“神圣性”成为了资产阶级社会地位的可靠支柱,毕竟穷人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贫穷本身就已经使得无产者有各种罪行的嫌疑,同时也剥夺了他对付当局专横行为的法律手段。”想起了很多事情,之前新华社和工人报道的偏差,尘肺病上诉不得,在宁夏时见到的暴力执法,以及陪工友吴姐去庭审时的愤怒和无奈。吴姐因为工作的原因,身体出了毛病,想要索要赔偿,可是在和老板商量的过程中没有达成一致,最后决定上诉,老板让律师否认劳动关系,律师则只能昧着良心说谎。尽管最终的结果是双方调解成功,但这个过程实在是让人恶心和心寒,她没有保障,没有劳动合同,法律不要求资本家去履行义务,但要求工人去承担后果。

  书中提到两种实践方式,我觉得很有意思。第一种是创建一个试验区实行共产并试图推广,第二种是等待和促进国家政治发展使得过渡成为必然。两种方式很不一样,前者会让我想起乡建的一些试验。

  阅读过程中,对三和大神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人们相信喝醉了至少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忘却生活的困窘和压迫。”“死亡使他们摆脱了充满贫穷和苦难的、痛苦多而欢乐少的、漫长的一生。”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读后感(五):政权的合法性&社会正义

  “我那本书的读者还会记得,我主要是描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的必然性,而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证明无产阶级的这一斗争是完全合法的,是要用英国资产阶级的丑恶行径来戳穿他们的花言巧语。我写的这本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就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的起诉书。”

  ——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补充评述

  若非应作业的要求,来阅读恩格斯的著作之念头是万万不会从我的脑袋里产生的。想来惭愧,虽从小两位伟大思想家之名已如雷贯耳,但不知是过于懒惰还是对于越是“熟悉”的越是排斥的心理作祟,却从未看过甚至是了解过与其相关的内容。终于,在作业的鼓动下,好好的看完了这本恩格斯在24岁时完成的第一部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我选择的文本是由网上下载的CHM格式的电子书。虽是CHM版的,但较流传更广的PDF版多加了一些内容:“15、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补充评述(1845年)”、“16、美国版附录(1886年)”、“17、美国版序言(1887年)”、和“1892年的英国版序言”,以及“1892年的德文第二版序言”。这些内容中,恩格斯提及了其对自己青年时理论的看法、对40年后美国的工人运动和美国工人面临的新状况,以及英国所进入的资本主义剥削的新时期的思考。以下从文章的几个核心问题简要对这本著作回顾。

  一、工人是如何产生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导言中详细论述了无产者产生的过程:机器劳动战胜了手工劳动,工厂战胜了作坊,因此本来还处于中等阶层的劳动分子变成了无产者,小资产阶级也由于竞争而被挤入了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手工业、商业、矿业、农业无一幸免。因此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演变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战争。

  二、工人的状况是如何变得恶劣的?哪些因素是其中的决定性的因素?“大城市”、“自由竞争”、和“爱尔兰移民”成为了导致工人状况恶劣的主要因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人口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形成了大工厂企业,加上工人在附近的住宅,产生了村镇,接着需求使得手工业和商业以及新的厂主向这里集中,村镇变成小城市,小城市变成大城市,城市越大,对于搬到这里的工厂就更有利,于是大工厂城市迅速的成长。大城市和工厂制度相互依存的特性加剧了工人的悲剧,在大城市中提供给工人的住宅、饮食和义务都是严重伤害了他们的健康、欺骗了他们的财产的。以曼彻斯特为例,工人被赶到遗弃的旧曼彻斯特的几百所老房子里去,这些房子不仅剥夺了他们仅剩的那点财产,还侵害他们的健康。饮食和衣着一样,给予工人的都是资产者认为太坏的东西。如果说大城市为工人的糟糕境况提供了堕落的空间,那么自由竞争应该是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内部的供需矛盾及其导致的危机,使得工人就如商品一样,出现“过剩人口”的现象。这些“过剩人口”导致了工人之间的持续的竞争,加剧了工人生活状况的持续恶化。而这种现代各种关系中最坏的一面,也是资产阶级对付无产阶级最有利的工具。然而,爱尔兰移民作为英国“过剩人口”的后备军,由于其自身的悲惨境遇,更加剧了竞争的恶性化。

  三、这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工人阶级生存的恶劣状况是其最明显的结果。恩格斯在文中的所有详细摘录的引文,还有其自身的观察都反映了他们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在健康、子女教育、德行、家庭等等方面。同时,这也导向了工人作为一个群体、作为社会战争一方的觉醒。“它(产业革命)却以此迫使他们(工人阶级)思考,迫使他们争取人应有的地位。”在恩格斯(1845年)看来,在工人阶级的积极反抗下,社会制度正在全面的解体,“在这个国家里,社会战争正在炽烈地进行着。每个人都只顾自己,并为了自己而反对其他一切人。……这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战争并不使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它不过是自由竞争所包含的原则的彻底实现而已。”接下来,恩格斯在对工厂工人及其相关的其他劳动部门、矿业工人、农业工人等的状况及其斗争的必要性和已经展开的工人运动进行了论述。

  总的说来,这本书“描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的必然性,特别重要的是要证明无产阶级的这一斗争是完全合法的,是要用英国资产阶级的丑恶行径来戳穿他们的花言巧语。我写的这本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就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的起诉书。”

  “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造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段来自《独立宣言》的名句宣告了人人平等的自明性。而这并不是自古有之的,从柏拉图所谓的“正义”是“每个人都有他或她的‘位置’”的社会阶层等级制度,到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平等的对待不平等者,恰如不平等的对待平等者一样,都是不公正的。”这些古代的正义理论都是建立在“人人生而不平等”的思想上。那么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呢?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1651年)中就首先论述了平等是人的“自然状态”,“人天生平等”。而后天的竞争使得平等走向了差异,从差异又走向了战争。所以“在文明国家之外,总是存在着每一个人反对每一个人的战争”。在此基础上,需要一种“社会契约”来保护人和人之间残忍的战争。而将近40年后,约翰•洛克在《政府论》(1689)中发展出了人的自然权利理论而反对“君权神受”的主张。他提出了一套正当政府的理论,并且主张当政府违反这个理论时,人们就有权推翻其政府。因此让-雅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中继承了洛克的主张,并且发展了“社会契约论”,认为社会契约的目的不是约束人的恶,而是发扬人的“自然的善”。自此,在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道路上,政权(国家)作为维护正义的使者,其合法性就与公众利益和公众的个人利益直接联系起来了。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对当时政权的合法性提出的质疑。

  而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暗含了一个逻辑,即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这一非民主的论断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国家权威主义的诞生,正义成为了保证公众利益的指标。“倘若一个人不赞成公意,那很有可能发现他或她自己被迫顺从国家,如卢梭所说的那样‘被迫自由’。”那么这样的社会正义是不是真的平等的正义呢?显然不是的,基于精英主义的城市规划所持的价值观正是这样的社会正义的反映。因此如何避免权威主义指导下的城市规划实践,似乎可以从新的正义理论的转向(机会平等与分配平等的差别)中找到答案。

  在阅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一直不自禁的与我国现在工人情况作对比。其中“富士康”状况成为了最鲜明的比较对象。从2010年到2012年连续的“跳楼事件”一度将富士康的工人工作生活状况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最后,个人和社会的“心理压力”成为了的开脱之词。

  现在再来看那时少数媒体的深度挖掘,发现其工人的生活状况竟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描述相差无几:高强度的工作、身体健康失衡、工作之余私生活堕落等。怪不得“伊格尔顿的新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Why Marx Was Right, 2011)里面引用 Tristram Hunt 的话,说:今日第三世界大都市的贫民聚居区,‘堪称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现代版’,对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的状况,则说‘广东和上海的经济特区总让人不免想起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豆瓣,王熊daddy)那么面对当今中国的城市研究,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缺少的正是恩格斯这样直接的真实的社会研究实践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