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读后感1000字

2022-03-12 11:14: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读后感1000字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是一本由陈思和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精选点评:

  ●文本细读的间隙是陈老宛若十七八岁的钢铁直男的心。

  ●文本细读!

  ●很有启发,会再对照文学史读。不仅仅讲了读书也讲了人生。想听陈思和老师的课(ಥ_ಥ)

  ●选本不够经典

  ●7.13夜 匆匆过一遍 文本细读

  ●几篇名著的导读,读起来颇有意思。另外作为作品参考读物使用也是不错的。

  ●三星半吧,还是学会很多东西的,可惜张爱玲往后几章开始有点失望

  ●一本烂书,作者毫无创见,误入学术界,误己误人

  ●晓帆推荐。

  ●《生死场》《长恨歌》《秦腔》待看 民间和广场的提出貌似很了不起,但是陈思和老师所说的民间是真的民间吗?04.26.2017《我叫范雨素》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读后感(一):现当代文学十五讲书评

  陈思和教授的文学评论,包含对十二部作品的分析。我读文学评论类的文章,一般会跳过对我没读过的文本的分析。没读过原著先读分析是一件太煞风景的事情。因此这本书里跳过了对《生死场》、《长恨歌》和《坚硬如水》的分析。 先生的文字晓畅而有见地,很多观点醒人耳目,尤其是对《雷雨》文本的分析。此前很多固化的印象被打破,阅读使人破除成见。将来不用教科书的思路重读《雷雨》,一定会有更丰富的体会。先生讲鲁迅对绝望与希望的审视,从知识分子岗位意识重建的角度谈周作人,以生命意识谈《边城》,各有创见,不一一举。对于先生对巴金茅盾张爱玲的评论,我则有一些保留意见(我向来不喜欢巴金茅盾)。 当然文学评论毕竟是他人的观点,即便是说出我隐而未彰的感受,也只是基于阅读的共鸣,归根还是要继续私人性质的阅读。用先生话讲,要“欢悦地、投入地、感性地”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读后感(二):好想上复旦

  真的好喜欢陈思和老师哇,本科学文学理论的时候看到老师的一篇文学评论就对这个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老师文笔很好,表达流畅,因而即使陈老师分析的这些作品大多我都没有仔细去阅读过,但看完我也能理解个七八了,并且陈思和老师分析作品的角度不是文学史中和大多学界口中“刻板”的观点,真的给了我很多启发。

  如文学的价值与意义、《狂人日记》为什么称得上是第一篇白话小说、周作人,贾平凹的民间立场、巴金的乌托邦理想、《雷雨》中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感情分析、笔者对萧红和张爱玲的态度、为什么张爱玲的地位被提的越来越高、莫言的成长心理分析等等,看完都收获很大,因为这些作者和作品虽然我都很熟悉,但都没有深入地去阅读这些作品,所以也算不上熟悉吧。因为我自认为自己过于浅薄,可能自己去读作品看不出什么花样,因而我更喜欢看别人的分析与理解,但是这理解的前提还是要自己去读作品本身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读后感(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读书笔记

  非中文系学生,甚至说是一个非文科生,又是一个对现当代中国文学知之甚少的非文科生,阅读这样的书比起争辩,更多地还是吸纳了,毕竟其中大半作品并没读过原文,也是很惭愧,对于它们也就停留在一个浅薄的“听说过”的层面上,故而不敢妄言。

  陈思和老师的风格我是很喜欢的,讲文学而不晦涩,读起来不累。这段时间不是偏头痛就是赶论文,基本上是在病床上和电脑前靠听书听完了这本书,但居然也能吸收进去了,算是这段时间的宽慰吧。

  中国作家尤其是男性作家常常难逃对女性的不公正看法,但好在陈老师在解读的时候是很客观并多角度的,这让我读起来非常舒服。如果有幸能再多读一些他的解读就更好了。

  最后引用他在解读莫言作品里的一句话作为收尾:

  “如果我们只赞美广场上大声呐喊而无视铁屋子里默默挣扎的人们的努力,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知人论世”。

  对于这个人世,我了解的还是太少、太浅。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读后感(四):從陳思和看張愛玲說起

  事先聲明,這本書我只看了張愛玲的部分。別的沒有看。不讀的原因一個是沒時間,一個是不想讀。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读后感(五):解梦人:文本细读的魅力 -----读陈思和先生《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所得

  不管是阳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文学的魅力都可以说是通过文字来展现当下的、未来的、过去的,已发生的,正在行进中的,即将开展的,人对自身的,对家国的,对社会的,认知,体验,情感。文字一旦成为文本,从作者手中流淌到读者手里,自然会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的历程。设若顺利抵达彼岸,是为共鸣;假若旅行艰难,半途而废也不一定,一面之缘就此别过也是常事。作者要面对的是如何书写的冲动,如何按捺思绪让其随着文字缓缓流淌;读者要解决的是如何持续阅读,如何顺利进入秘境造访未知,缺了一丁半点儿趣味都会随时折返。所以在这条道路上,维系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就是评论家之言。譬如对当代小说一直提不起兴致的我,因为看了陈思和先生的这本《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十五讲》,居然因为其中的只言片语,萌发了兴致不如去探个究竟,这本书的桥梁作用算是真正起到了,感谢文学评论家,感谢陈思和先生。

  名家通史讲座书系整体质量上乘,这是本学期看的第二本,前一本是关于历史地理,这一本是关于现代文学。高中历史老师看这些个书,也算提升教学素养的手段之一,毕竟文综政史地是一家嘛。

  这本书主要选择了十四位优秀文学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文本细读,同时这十四位人物的选取也代表作者对文学流派的一个厘清与梳理,每个人自成一派,在其展现的文学世界内都达到了旁的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本书的内容源自陈思和先生在复旦大学开设的通识课程,历经十余年,既是教学方法与内容的精炼,也是陈老的研究成果。老规矩,一讲一讲随我慢慢道来。

  第一讲文本细读的意义和方法。在这一讲里陈老将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看作文学史学习和教研最为重要的过程,认为应该通过欢跃地、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使自己真正进入文学。并提供了四个方法:直面作品、解读“经典”、寻找缝隙、关注原型,直面作品是阅读文字最直接也最基本的要求,首先要有感性的认识,然后才是对技巧的分析,寻找经典,进而发现缝隙,最终看出故事原型。在文化和教育的熏陶之下,作为结果就是让阅读直抵心灵,进行灵魂的碰撞和交流。阅读能提供给人怎样的体验呢?那就是将现实生活环境里找不到的乐趣,通过阅读在文本中感受并抵达人生的完整与美好心境界。

  第二讲中国新文学第一步先锋之作:《狂人日记》。鲁迅参加《新青年》,他深刻的悲观主义的怀疑精神与《新青年》同仁们的乐观主义战斗精神其实是不同质的。陈老对于《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意象的演变做了重点解读:题叙以及第1-3段提出历史上的吃人传统,第4-10段回归到现实遭遇的吃人威胁,第11-13段是对吃人问题的反思:对人性黑暗的批判。最后那句著名的话: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发现自己身上也有难以摆脱的吃人原罪,对吃人罪恶的反省,希望未来不重蹈覆辙,其实就是“人的忏悔”,这个对“人的忏悔”的要求就超越了时代的“共名”,不只是反帝反封建、个性解放、爱国主义等等,在人文主义高扬的五四时代,《狂人日记》唱了时代的反调:人身上具有吃人的遗传,有着野蛮的因子,需要人的“忏悔”。在对人的认知上面,鲁迅所达到的深度与当时世界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同步的,相当的了不起。

  第三讲现代知识分子岗位意识的确立:《知堂文集》。“五四”新文学传统,如果按照政治标准的划分,鲁迅所代表的是新文学左翼文化传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与探索,这是一股强大的救亡启蒙力量;而周作人的传统被视为右翼文化传统,右翼不像左翼从“庙堂”之高生发为“广场”的布道启蒙,而是退回到民间社会,寻求和建立以劳动为本的工作岗位不是传播斗争精神,而是从人的智力层面谈论价值取向,在文字中容纳人性的温润与从容。中国的知识分子心理上有士大夫情节,即所谓“道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知”是有范围和局限的,周作人强调自己的“无知”,不愿像野和尚谈般若,安心立命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不高谈阔论,不再做启蒙型知识分子,在爱智的传统上确立自己的民间岗位意识,是为周作人的“胜业”。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艺术有两个特别之处“一个是文体的迂回,另一个是文体的丰腴。在不断自我消解的修辞开路之下,在翻来覆去的表达中推进是为迂回,每一句话后面跟着一大堆的中外典籍,彷佛带领千军万马只为攻克一个小小的城池,知识的渊博和细节的丰富是为丰腴。

  第四讲现实战斗精神的绝望与抗争:《电》。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电》是唯一的一个完整描述中国安那其(无政府)主义运动的文本。无政府主义是人类的乌托邦思想,而非教科书中所宣扬的凶恶的反动思潮,这一点在信仰无政府主义的巴金作品里面有丰满的体现。无政府主义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以巴枯宁为代表的阴谋暴动和民粹派革命传统;一个是蒲鲁东的合作经济思想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传统。前者主要搞暗杀,后者更加强调人道主义和道德力量。显然巴金的信仰属于后者。

  第五讲新文学由启蒙向民间转向:《边城》。《边城》之所以后来被现代文学史接受、陈颂,很大程度上因为都市人需要有一个寄托内心向往的理想空间。沈从文的文体体现在把湘西文化转化为一种人生态度,以一种悠扬的文化节奏来看现代人的生活。就像他自称“乡下人”就别有意味。写到这,想起前同事,辟楚的一次讲演,首先也是自称乡下来的。这是有追求的人用自嘲的方式展现他对现实的排斥与抨击,幸而斯人已离开让他逼仄的小环境,去到学术的世界寻求真谛。我还在这里,继续打磨自己的棱角,希望自己能够更加从容淡定的面对生活,咂摸出滋味来。

  第六讲人性的沉沦与挣扎:《雷雨》。雷雨这个作品的问世之初,并没有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反而是在日本以话剧形式上演后,出口转内销才引起国人的瞩目。写这个作品时,曹禺才二十多岁,对世界是充满了朦胧的生的欲望,作品里面的八个人,每个人都在为生而奋斗挣扎,但命运最终将他们一一导向死亡的悲剧,是一个完全不受控制的结果。周冲的形象,表达的是乌托邦的文体,让爱与美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周朴园和鲁侍萍总是回忆“三十年以前”,那是他们相爱的起点。鲁侍萍是剧中最悲壮的人物。清高不愿做妾的她毅然离开周家,对爱情本身所展现的尊重是为一层;嫁给鲁贵,抚养鲁大海成人,为了孩子忍受多少的屈辱,对子女深沉的爱和对自己的牺牲是为二层;无视血缘伦理的戒律,保护子女不再受罚,答应了子女的私奔是为三层。这种大无畏的性格,是“五四”精神传统中最为辉煌的内和力量。蘩漪性格中的恶魔性因素,这个女人从头到尾是个传统的中国女人,从头到尾只为实现自己渴望着的爱情。蘩漪爱上周萍,是一个人性欲望的大爆发。

  第七讲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作:《十四行集》。冯至创作与1941年的《十四行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德国浪漫派文学影响的产物。尤其是德语诗人里尔克。朱自清的观点认为“这部诗集建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将里尔克式的沉思中国化,并置身于中国抗战背景下,显现了中国诗人在国际化语境里与世界级大师对话的自觉。陈老用了将近60页的篇幅分析冯至,尤其重点落在诗歌的文本细读上,可惜我对现代诗歌实在是不大爱的起来,草草带过。

  第八讲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陈老对萧红的评价特别高,认为萧红在坚持启蒙立场,揭发民间的愚昧、落后、野蛮的深刻性上,以及展示中国民间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并认为她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的女作家。尤其在展现生命力的伸展发面,她所包含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远在张爱玲之上。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一度也想看看萧红的作品,尤其是许鞍华执导了《黄金时代》,一度心心念念去观影,却因为家庭矛盾导致兴致全无。如果说这本书对我最有启发的篇目,那或许就是看萧红的《生死场》。

  第九讲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骆驼样子》。老舍作为市民文学的代表,《骆驼祥子》是他的扛鼎之作。虎妞的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最有光彩的女性形象。是一个血肉分明、活力四射的生活的原生态,但明显老舍的男性视角下其实是不大喜欢的。关于虎妞,和侯哥还有一番深入的探讨。从文本的角度,我们可以达成一致,都觉得虎妞特别有张力,人性中的勃勃生机体现的淋漓尽致。可是回到现实,我反问了一句,如果一个五大三粗,口不择言,暴力粗俗,又一点儿也不美丽的女人在你身边,你会爱她么?侯哥的回答就有明显的迟疑。所以男人啊,欣赏归欣赏,一到爱不爱的问题,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我爱挖坑设套的优良品质,必须坚定不移声东击西变化花样发扬下去,嗯。

  第十讲浪漫·海派·左翼:《子夜》。陈老认为《子夜》中有两个特别显著的艺术元素:浪漫和颓废。因其浪漫,所以有现代英雄般充满人格魅力的的吴荪甫。而吴荪甫就像一个骑士,周围是一群带有颓废色彩的“小资”。《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比较成功地用阶级关系和阶级分析的的方法来描述那个时代的作品。

  第十一讲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张爱玲的小说发展了《海上花列传》以来的现代都市市民文学的传统。张爱玲的文学生涯,辉煌鼎盛时期只有两年,1943年到1945年,上海沦陷,“孤岛”的反抗连声音都丧失了,而寄希望与沉醉往昔生活的记忆和迷醉之中的特殊环境造就了张爱玲的成功。陈老对张爱玲作品中的虚无主义和无爱感知力是持批判态度的。

  第十二讲怀旧传奇与左翼叙事:,《长恨歌》。这又是一本出口转内销然后声名鹊起的作品。文本分三部分,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40年的时间跨度,囊括了主人公王琦瑶梦幻般的一生,也恰好完成了伤害怀旧梦的一次历史循环。王安忆在这部作品里面成功地抛弃了意识形态化的桎梏,即便在无产阶级革命呼声最高最热烈的年代里,也合理展现了一个潜在的、柔软的、市民社会的伤害,将对都市民间世界的关注提升到一个审美化的高度,这是王安忆的都市民间叙事与革命叙事和怀旧叙事的重要区别。

  第十四讲法自然与重返民间:《秦腔》。贾平凹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是沈从文的重复和延续。但《秦腔》所描述的是自然形态的人世社会,清风街的故事反映了近五十年来中国农村文化经济的变迁史,更集中反映了市场经济在农村渗透后,对传统农业经济及其伦理文化所带来的恶果。贾平凹善于用形象思维来认识生活和感知生活,他的思想和历史观始终停留在生活细节之上。

  第十五讲站在诺贝尔讲坛上的报告:《讲故事的人》。莫言的小说,语言丰富,感觉怪诞,小说叙事彷佛是夹带着大量泥沙的洪流滔滔不绝,一泻千里,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创作风格和福克纳相似,每一部小说都离不开家乡东北高密东北乡的背景,他能够听见土地开裂的声音,能够意识到鱼在水里的感受。他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处处凸显了民间文化力量的存在,是站在农民立场上抗议他们所遭遇到的不公正命运。莫言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