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钢铁海滩》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钢铁海滩》的读后感大全

2020-06-09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钢铁海滩》的读后感大全

  《钢铁海滩》是一本由[美] 约翰·瓦利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2.80元,页数:7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钢铁海滩》读后感(一):在笼子里为所欲为的时候,除了醉生梦死,还能做些什么?

  看小说的介绍,似乎这位作者以类似的背景写了相当多部长篇小说,这本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与其他几部几乎没有互动,但背景是一样的:地球早就被外星人占领了,月球上的居民都是被放逐的亡球奴。

  关于地球是如何沦陷的,作者几乎没有着墨,只提到了数十亿人的死难,以及发生的时间点——两百年前。

  从小说中只言片语的信息来看,小说里的外星人从设定上就拥有超天无敌的力量,对于被流放人类而言,外星人就意味着存在一个绝对的天花板,一面无法逾越的障壁,一个没有可能逃脱的牢笼。

  在这样的牢笼中,作者又给流放月球的人类配备了几乎为所欲为的生活环境:

  建筑施工队可以用核弹作为工程装备;最年长市民的寿命已经接近三百岁;成年人可以在染色体水平变性,像18+漫画里一样,男变女之后还可以体验一把货真价实的怀孕分娩;牧场里养着雷龙,农场主骑在带着口嚼子的霸王龙背上放牧;城市里的每个人可以随时与维持城市运行的中枢电脑对话,而中枢电脑会尽心尽力地为每一位市民排忧解难。

  就种种细节而言,作者对月球居民的生活状态的描绘,也是照着当时对地球人科技最高规格的想象来安排的。差不多除了超天科技,人类应有尽有。

  这种状态似乎有些似曾相识:这些人在笼子里为所欲为了,与此同时,他们也就进入了一种挺彻底的醉生梦死状态:性、暴力,以及变性,都成了家常便饭。道德和娱乐都重新划定了范畴。

  而在这样的醉生梦死之中,关照着每一个人的中枢电脑发现了一个问题:月球居民的自杀率正润物细无声地增长着。

  以月球居民醉生梦死的生活状态而言,自杀应该也只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中的一种而已,但关心着人类的中枢电脑没有忽视这点,而有理由忽视这个问题的主角,也因为一波又一波无从抗拒的生活浪潮,卷入了揭开谜底的种种事件之中。

  种种纷乱,在小说里扮演着牢笼的外星人依旧没有登上舞台,但主角在醉生梦死、身不由己、兵荒马乱之中,似乎找到了某种生活的意义。

  在笼子里为所欲为的时候,除了醉生梦死,还能做的,大约就是寻找生活的意义吧。

  【完】

  《钢铁海滩》读后感(二):八星宇宙与22个奇妙故事

  由于众所周知的讨厌原因,有些信息挡在深海里大家看不到,这篇介绍是从英文维基挑选了一些搬运过来的。

  “Eight Worlds”是作者约翰.瓦利架构的一个未来世界观,随你高兴可以翻译成“八个世界”或者“八世界”。“22”是虚指这个世界观下故事的总数,我数了一下,可能是22个,也可能我数错了。反正差不多这样,十八个短篇,加四个长篇。

  在八星宇宙里,因外星人入侵而逃离地球的人类,四散在太阳系各处,月球和一些其它行星的卫星成了拥挤的人类殖民地,科技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更好或更坏? 不好说,不过旧的道德体系已然土崩瓦解,随时随地的“性的交换”成为时尚,性别不再有区分,人类源远流长的各种性禁忌也不复存在。这22个故事就差不多是这这样的世界观设定下展开的。

  由于这些故事写作时间跨度较大,所以各自的人物、机构组织、甚至发生背景并不是十分一致。

  关于八星宇宙里面的奇妙科技有不少,比如:

  ullfield (清零力场): 一种力场,可以包裹住任何物体,除了引力和某种光线之外,任何力量都无法穿透,所以这种力场可以像第二层皮肤一样,成为一种终极版的太空服。在月球上、水星、金星上面,它可以呈半球或穹形罩住生命。在力场之外的人看来,这个力场像一个完美的镜子,其形状则是里面包裹物体的形状。在小说中,人们在这种力场包裹之下掉落到木星大气层中、在太阳的外层气体中滑行、在金星表面行走,但如果被射击击中,累积的子弹动能可以在内部造成致命的热量聚集。两个力场可以融合,所以不同的人即使穿戴着这种力场也可以互相触碰。它还可以构成一种连接真空与有压环境的通道,如果你自带力场发生器,则可以在跃入真空的瞬间自动生成这种力场,成为太空服,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其它好玩概念我要是有时间并且还记得就慢慢补充过来,原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Eight_Worlds)

  ymbiotic spacesuits:

  Genetic manipulation:

  ersonality recording:

  lack holes:

  ingularity:

  《钢铁海滩》读后感(三):无端开脑洞,有泪品乡愁 ——《钢铁海滩》译后随想

  看了全书第一句话,我就想,这位客我接定了!

  连弟弟也可以作废?!能不往下看看么?

  现在想来,自己作为译者的心路历程从没这么复杂过:从捧腹、好奇,到惊愕、犹疑,再到百爪挠心地期待结局,在死线一步步逼近的日子里,我就这样被牵进了一个无比巨大的脑洞里。

  有意思的是,这个二十八年前的脑洞在今天看来依然极为新鲜。作者构建了一个集盛世与末世于一体的乌托邦,又在这个丰富的世界里讲述了好些精彩的故事。

  作为‘八星’系列中的一部,《钢铁海滩》也延续了这个未来历史系列小说的背景设定:地球被外星人霸占,人类被迫流亡于太阳系之间。借助人工智能、纳米科技等技术手段,人类不但没有灭亡,反而在许多本来不宜生存的地方安居乐业、衣食无忧。

  无病痛之患、无衰老之忧,相貌可控、性别可控、天气可控、万物皆可控,还有一位仁慈而极具服务精神的超级人工智能……这一切造就了人类史上最为美好的人造环境:两百年后的月球聚居地。然而,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新世界里,有的人安于现状,有的人浑浑噩噩、有的人醉生梦死,有的人放纵堕落,殊不知,无节制的欢愉享乐是有代价的,人类社会已经一步步陷入绝境,滑入未知的深渊。主人公希尔迪貌似众人皆醉独我醒,却在大时代中身不由己,最大的劫难降临时居然毫无察觉。作为译者,一路沿途走下来,一直隐隐有不祥的预感,就好像头上悬着一把利刃。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在揭盅之时还是有种切肤的痛楚。

  回到这部小说本身。“钢铁海滩”,顾名思义,就是人造的海滩。作者用“困在海滩不停挣扎的鱼”来比喻人类:在湿润松软的沙滩,鱼儿尚且有机会寻找水洼跳回海里;可是人类却被困在一片冰冷坚硬的钢滩上,再也没有机会重返大海——也就是地球家园——的怀抱了。而这也正是本书题目的出处。整本《钢铁海滩》就在极致的狂欢中,泛着浓浓的乡愁。故事中段的一个小高潮中,月球居民在地球沦陷两百周年时举办了一个特殊的纪念仪式:月球日落时分,天空中只剩下了半颗地球,随着星空中的那颗蓝星缓缓转动,旧世界那些早已湮灭的国家一个个地出现在阳光里,迎来了新的一天;而每当一个国家出现,烟花就在半空中展现出她的国旗,同时奏响国歌。那个场面异常美丽壮观,却也异常悲怆。全书翻译完成之后,某日偶然与编辑聊起,仔细回味之下,我突然意识到,整个故事里贯穿始终的竟然就是这“乡愁”二字。而这种情感,让去国怀乡的我本人瞬间感同身受,潸然泪下。

  在我看来,这本书只有结尾,没有结局。说是管窥也好,浅尝辄止也罢,读者看到的只是人类在月球上某个时期的生活片段。在“八星”系列的其他作品中,作者会把这个后地球时代更多地展示在读者眼前,甚至还从不同经历者的角度去描写同一件改变历史的大事,就如同罗生门般妙不可言。而“八星”系列中的角色也彼此互有交集,最后则殊途同归,一起参与了一个关乎人类命运的盛举。从1974年第一部《月球野餐》到2018年的《铁镇蓝调》,“八星”系列已经长跑了四十五年。有生之年,永远期待它的下一个故事。

  仇春卉

  2019年1月25日于加拿大

  (代发)

  《钢铁海滩》读后感(四):流浪者之歌——雨果奖得主评《钢铁海滩》

  《钢铁海滩》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接近乌托邦的作品。然而,生活在这个乌托邦里难以置信地无聊。希尔迪像一只被困在果酱罐里的蜜蜂一样,在书中反复残酷地折腾自己,试图逃脱。

  查尔斯·斯特罗斯(英国著名幻想文学作家,三届雨果奖得主) 文,姚姚 译

  初读《钢铁海滩》,很容易打上“海因莱因主义”标签,或者认为约翰·瓦利“无意识地模仿海因莱因”。很显然,瓦利这一代阅读海因莱因长大的作家,或多或少会追随偶像的写作之路。但是第一眼也往往最具有欺骗性。如果继续读下去,你会发现瓦利聪明至极。这个故事缓缓把最初的走向完全扭转了过来。

  《钢铁海滩》是瓦利四年磨一剑的大作,带着我们回到了他未来历史系列的“八星宇宙”设定之中:外星侵略者将人类驱逐出了太阳系的顶级豪宅——地球,人类被迫搬到劣质住宅区——其他行星、卫星和小行星带。关于”八星宇宙“,瓦利曾在多个作品中描述过,比如《蛇夫座热线》,不过,你不必在意自己没有读过这些作品。和那些喜欢沉醉在自己设定里的作者不同,瓦利并没有沿用已经定型了的设定,而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展现这个无比绚丽而矛盾的未来。而且,故事背景只是故事背景。”八星宇宙“是那种复杂到让人恐惧的设定,充斥着各种典型的硬科幻想象,一个二流作家会去炫耀这个设定,而瓦利则拒绝让设定主宰故事,甚至不刻意强调故事背景。

  故事的大半围绕着主人公对自身处境的探索,以及如何摆脱自身处境展开。希尔迪·约翰逊,《新闻奶嘴日报》(月球最大的电子媒体)的王牌记者,开始察觉人生价值的缺失。他所居住的世界是经过彻底改造的、模仿被入侵前地球所打造的人工环境。人类流浪到“钢铁海滩”这种完全不宜居的环境里,维持着脆弱的平衡。然而,这里(月球)的人却纵情享乐,人人试图回避人类的窘境,包括治理月球的超级A.I.中枢电脑。希尔迪得了一种病理上的抑郁情绪,因为这里的环境让人窒息(既是隐喻也是现实)。这里每天都生产大量耸人听闻的头条,但除了真正的死亡,其余的都是无病呻吟。一种束缚感在整部作品中时不时地出现。所有事情都是被束缚的,确实。似乎只有死亡才能真正地得到自由。

  情节的表面之下果然在暗流涌动。表面上,希尔迪是个抑郁的记者。在几次自杀的尝试失败之后,中枢电脑承认,是它自己一直在挽救希尔迪,并试图搞清楚,弥漫在社会上的自杀风潮究竟是怎么回事。故事情节在一个个“迪士尼乐园”——月球岩层中间通过核爆打造的聚居地——间漫无目的地跳跃,时而穿插对这个社会和人性的短暂一瞥,直到剧情猛然加速, 进入了一个突如其来的世界末日剧情。期间,我们还遭遇了一群海因莱因主义者(我绝对没忽悠你),以及一群住在垃圾场里的自由主义者(垃圾场下方是一艘废弃的星际飞船残骸)。瓦利描述这帮人,也许是因为他想在书中看到他自己这个群体(海因莱因主义者)本身。这个群体自我放逐于文明之外,是月球上真正有创新思想的群体,但也是真正危险的群体。他们梦想要逃离,这一点没错。但瓦利同时暗示,你在这里(现实中的美国)没法办到。

  这种漫无目的的剧情最初看起来像是失控了,而更让人恼火的是,故事像是在山寨海因莱因晚期的作品。不过,我们暴脾气的主角绝不会让情节如此发展。希尔迪·约翰逊,咱们来回忆一下,这个名字在百老汇歌剧《满城风雨》里的角色是男性,在好莱坞影片《女友礼拜五》中的角色是女性。而在本书中,希尔迪确实男女都当了。在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就去变了性。仔细想想吧。不考虑变性带来的性别认同——瓦利完全没深入探讨这个事——希尔迪的性格塑造非常有说服力:至少,他/她在故事中的所有行为和反应,都是合情合理的。你肯定被他/她逗笑过,我打包票。《钢铁海滩》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接近乌托邦的作品。然而,生活在这个乌托邦难以置信地无聊。希尔迪像一只被困在果酱罐里的蜜蜂一样,在书中反复残酷地折腾自己,试图逃脱。实话实说,缺乏构架的情节就像一个搅拌棒,它搅乱了构架,却让情节顺滑如一碗浓汤,浓郁且醇厚。

  小说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主角的遭遇无比苦涩。希尔迪几次试图自杀,作者对于希尔迪大脑活动的描述异常出色——似乎他/她负责欲望满足的大脑部件完全腐烂了,还似乎在说:好吧是的,我想知道,尽管这里生活无忧,为什么我却还要跑到房顶上大声呼救?我想,这部作品是一剂很好的解药。对于那些描述无比美好的乌托邦,和折射现状的严酷反乌托邦低俗垃圾而言,这部作品就是答案。

  《钢铁海滩》读后感(五):专题报道:地球沦陷两百周年!

  狗仔娱记是一群会魔法的人,每当我们打开微博热搜或八卦小报,就会被变成一只猹,在瓜群中乱窜,一时不知从何吃起……

“男人那玩意儿可以作废了”“女王走私军火案今日开庭”“惊!明星聚众不可描述”……

  这是一份两百年后的报纸,报道的是美国科幻大师约翰·瓦利在《钢铁海滩》中塑造的未来世界的日常。

  有人说,如果你想快速了解一个时代,就去看属于那个时代的“微博热搜”;现在,跟随你内心熊熊燃烧的“八卦”之火,我们通过这份报纸一起来看看地球沦陷两百年后,人类蜗居月球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你没有看错,在《钢铁海滩》的未来世界里,人类生活在月球温床中。之所以称作温床,是因为那里的人类基本实现了财务、性别、性取向的自由,几乎永生的时间、无病无痛的肉体让月球成为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你可能会问,那地球呢?其实“沦陷”二字已经充分表达了地球人被外星人赶出家园的情感矛盾。作者约翰·瓦利在设定上的功力几乎超越了偶像科幻大师海因莱因的硬核与通透,完全将“包看包爽”印在了扉页上。

  最巧妙的是,故事从记者主角为对比地球沦陷前后人类生存状态,撰写专题报道而去月球各地调研出发,一步一步将月球物质丰富、科技先进、极度舒适的享乐主义环境展现出来,堪称未来史诗。如果你也羡慕这样的生活,那么恭喜你,你也和主角一样掉入了作者的哲思陷阱。在书中,主角选择了不停自杀来逃离、挣扎。这是作者想和你玩的游戏,阅读之前,你绝不会相信自己最后的选择。

  作为吃瓜大师,热搜中的故事虽然是主菜,但许多细节还是非常吸引我们细品的。嗨,巧了嘛不是,作者约翰·瓦利最擅长的就是科幻奇观的展示,在《钢铁海滩》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随时变性的主角、被恐龙踩死的爱恐龙人士、随意操控的天气,甚至还有用脑机接口完成特定的记忆植入。爆炸式的点子和惊艳的社会奇观点缀在故事的每一个角落,让你欲罢不能。有人说,作者约翰·瓦利就像一个野人,满脑子都是大胆的想象。

  作者约翰·瓦利在把扎实的设定与惊艳的故事放到我们面前时,当然没有忘记加入鲜活的人物。上到英女王、气象学日本天皇、神秘的东方富豪,下到恐龙饲养员、时尚变性医师、迪士尼乐园规划员……跟随这些鲜活迷人的角色走一遭,未来月球的各行各业就都清晰又完整地呈现在眼前。作者约翰·瓦利十分擅长在对比中寻找人物行为的合理性,作为主角的暴脾气记者展现出易怒、刻薄又神经质,甚至有些抑郁的性格,但跟月球形形色色人物尽情放纵的交往中,你会发现似乎主角才是最清醒的那一个,这种方式塑造的人格魅力会让你深深爱上这个角色,得到比爽文来得更直接的代入体验。

  如果用特总统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人比约翰·瓦利更懂乌托邦”。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史上最舒适的人造环境,又让流放月球的居民在里面为所欲为。最终,月球成为一片人类的钢铁海滩,在这张钢铁温床中,人类好比被圈养的鱼儿,虽然可以无忧无虑地狂欢,可是一旦欲望腐烂消失,生活的意义也就不在了。作者约翰·瓦利正是用这个乌托邦向我们发问:除了死亡,我们应该如何解救自己的生活?

  吃完这份报纸的瓜,相信此刻的你就像深夜刚刚刷完微博头条时,进入了“贤者时间”。事实上,《钢铁海滩》想要带给你的,正是这种奇妙的体验,惊艳的设定、畅快的故事、密集而奇妙的奇观轮番轰炸你的大脑,将你变成一只瓜群中乱窜的猹,将这一切消化之后,你又会意犹未尽地进入作者为你准备的终极哲思。一句话,用咱们瓜友乔治·马丁老爷子的话来说,这就是——

  “最狂野的想象,最原汁原味的科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