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读后感精选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是一本由赵声良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精选点评:
●可爱的赵院长 致敬一代代敦煌学家们
●敦煌入门
●作为去敦煌前的教材来看的,感觉介绍的还不够详细,但足以一窥敦煌全貌了。
●很好的入門書,私以為比樊院長那本淘寶上炒到600元的敦煌石窟要脈絡清晰。優點之一是有許多印度中亞和國內其他石窟藝術風格的橫向比較;之二是每章都按石窟形制、彩塑、壁畫(尊像、佛傳、因緣、經變)、裝飾紋樣一一道來,便於按主題翻找,在一個領域看到發展沿革及變化;之三是大開本分欄排版看起來很爽。缺點是少量鄰段重複、漏字(35頁146頁和後記),以及部分可以再展開一點的內容卻點到即止。
●入门必备
●(终于看完了╮(╯▽╰)╭一整个假期又荒废掉了)
●入门的一本书,如果已经是有所了解的人就不用看了。
●用来扫盲还不错。
●青山绿水
●期待再去敦煌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读后感(一):敦煌石窟艺术简史
入门书,作为一名菜鸟觉得非常棒,书中讲了敦煌壁画的来由以及在历史中的演变,因为是参观完莫高窟以后现买现读的,所以很好上手。不过和预想有点偏差,本来以为书中会有透过各个朝代艺术作品讲历史什么的,能宏观的感受下中国历史,不过事实正如书名一般确实是艺术“简”史。但参观完博物馆再看书还是深深感到敦煌学者们面对种种艰苦的研究条件下依旧坚持不懈的、令人动容的匠人精神啊,研究不易,且看且珍惜~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读后感(二):不错的导游
昨天没出门,花了一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
本书的意义,在于以合适的篇幅,合适的深度,引导读者对一千多年的敦煌石窟艺术作一匆匆巡礼,以赏其精华,观其流变。
敦煌石窟艺术博大精深,涉及佛教、建筑、雕塑、绘画、丝绸之路、中外历史等等,每一门类都会让人有“一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所以,对于普通读者,匆匆作此巡礼便足以。
作为讲艺术史的著作,作者的叙述语言却缺乏艺术功力,最后居然出现了“但由于曹氏政权把开凿石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样粗俗的句子,实在可惜。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读后感(三):一花一世界
莫高窟的建成本就是佛教从印度传来的一个产品,印度的佛教徒为了修行和传播佛教文化,除了在城市兴建寺庙佛塔,在郊区也挖掘石窟来修行礼拜,而石窟也成为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所以一座莫高窟,是文化的综合体,不仅是我们熟知的飞天,菩萨,佛像,佛经还有历史的脉络。而种种看似辉煌的神迹,还原但当时,无非是把自己放得极其卑微的佛教徒修行之地,是人信仰的寄托。这本书完全不够讲解齐全和周到,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这精选的片段中,可见历史上的精彩。一水遍滠一切月,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如来,就是从小处领悟大智慧了。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读后感(四):适合初学者
特色
全彩,图片精美,分析到位,简单易懂
全书六章:绪论,十六国北朝,隋代,唐前,唐后,五代宋西夏元
总体以时间线记录了石窟的发展,个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
石窟的起源印度的佛教崇拜,石窟的发展过程是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过程,敦煌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展现出独特的特点。
石窟艺术的发展从抽象到具体,只有更具体才能使观看者增加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石窟艺术的发展从找到仙道到人道,石窟壁画的发展过程与文艺复兴中艺术的变化相似,从天堂到人间,石窟后期的山水画的增加,五台山等风景的加入与文艺复兴艺术变化相似。
文明与宗教密切不可分。
佛教在中国的盛行,唐代国力达到当时最大值,其作用巨大,缓解社会矛盾,人的心也能得到很好抚慰。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也密不可分,带来了基督教文化体系的繁荣与社会的巨大发展。
有信仰才能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西方教堂与中国的石窟意义是相同的。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读后感(五):忍冬纹,越冬而不死,莫高窟如是,敦煌亦如是。
今日读罢《敦煌石窟艺术简史》,作者赵声良,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中国青年出版社。全书绪论先行,按时代分期编排章节:十六国北朝、隋代、唐代前期、唐代后期、五代宋西夏元代。
莫高窟之石窟按功能分为:礼拜窟、禅窟(用于坐禅修行)、僧房窟(用于僧人生活)、瘗窟(用于埋葬死者)、禀窟(用于贮存物品)、大像窟(供奉巨型大佛)、涅槃窟(供奉涅槃佛像)。
莫高窟开凿在沙砾岩上,不能雕刻,只好壁画。现存壁画约45000平方米,按内容分为:佛像画、佛经故事画、经变画、中国传统神话题材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其中说法图、故事画或经变画的单位称“铺”,而不说“幅”。如,“一铺说法图”“一铺经变画”。
1937年,松本荣一出版《敦煌画研究》。2019年,此书始有中译本。《敦煌石窟艺术》22册,详细公布部分重点石窟的图像资料。《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1卷,按时代顺序全面介绍各时期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与成就。《敦煌石窟全集》26卷,是在石窟考古、艺术、宗教文化诸领域研究的集成性著作。《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记录洞窟492个,但对北区洞窟记录不多。
人物画中的衣服褶纹,讲究“曹衣出水”或“吴带当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你现在是曹衣带(出)水,我就是吴带当风。”思琪听后,快乐地说,“我们隔了一个朝代啊。”
忍冬纹,越冬而不死,莫高窟如是,敦煌亦如是。南北朝最流行。火焰纹,神圣而威严。莲花纹,纯洁之净土。
《观无量寿经》有“十六观”:日想观、水想观、真身观、观音菩萨观、宝楼观、华座观、普想观、杂想观、上辈生想观、中辈生想观、下辈生想观。并有“九品往生”,从上品上生列到下品下生。
在弥勒世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每天夜里有龙王洒水,罗刹扫地。一种七收,树上生衣,人们用力甚少,收获甚多。人寿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才出嫁。老人自知寿尽,便进入墓室平静地死去,没有痛苦。
动心的石窟:
第57窟南壁,菩萨与他所佩戴的饰物溢出盛美。
第225窟吐蕃供养人像,寥寥几笔画出一个生动女子,头戴红巾,眼神坚定,“笔才一二而象已应焉”(吴派的特点)。
第257窟西壁,鹿王本生故事。九色鹿正在午睡,它的好友是乌鸦。
第272窟有佛光图案,头光与背光各五层。窟顶中央有方形藻井。龛内南侧有胁侍菩萨,眼睑半垂,惬意的苦行。胸与腰是错乱立体感的圆,如毕加索的画。身边的波纹弯曲飘带,像是如旋律如电波的蛇。
第275窟阙形龛交角菩萨,头戴三面宝冠的中央的圆盘上部,有类似波斯风格的所谓“三日月”装饰。
第285窟北壁说法图中菩萨,衣服如烟蓝色雾气,面容轻盈而自信,竟能见魏晋风度。
第407窟,隋代藻井中出现了三兔造型。三只兔子在圆环中奔跑,但只画了三只耳朵。
颜料褪色,往往变黑。万庚育、段文杰有复原临摹。“但在很多洞窟,由于变色严重,底色形成了深褐色与蓝色交织的状况,犹如一道道奇妙的色光,反而使这些飞天透露出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感。”第423窟窟顶西披,无数紫衣的黑佛。
过去世庄严劫千佛,现在世贤劫千佛,未来世星宿劫千佛,是为三世三千佛。“进入洞窟,就像进入了佛国世界。”
另:此书详述石窟及地点:
(山奇大塔:印度中央邦波帕尔市附近。
巴尔胡特大塔:印度中央邦萨特纳县以南约15公里的巴尔胡特村。
阿玛拉瓦提大塔:印度克里希纳河下游南岸,今安得拉贡土尔县城附近。)
阿旃陀石窟: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的奥兰伽巴德市的瓦戈拉河畔的峭壁。
埃罗拉石窟:离奥兰伽巴德市区29公里的山崖上。
巴米扬石窟: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以西一百多公里的巴米扬河畔。《大唐西域记》记载为“梵衍那国”。
龟兹石窟:在克孜尔、克孜尔尕哈、森木塞姆、库木吐拉等地有多处石窟群。克孜尔石窟规模最大。今新疆库车县和拜城之间的木扎提河北岸。
吐鲁番地区的石窟:有伯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石窟、胜金口石窟、雅尔湖石窟、奇康湖石窟。
马蹄寺石窟群:张掖市南60多公里的祁连山脉之中,属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南40多公里处。
文殊山石窟: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距酒泉市肃州区南15公里处。
炳灵寺石窟:甘肃省永靖县西南三十五公里的小积石山中。
麦积山石窟: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处。
云冈石窟:今大同市西约15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
龙门石窟:河南省洛阳市南约12公里的伊水之滨。
巩县石窟:洛阳东五十多公里的巩县石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宕泉河畔。
西千佛洞:甘肃省敦煌市西约35公里处党河北岸的断崖上。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南部的榆林河(也叫踏实河)畔,西距莫高窟约100公里。
东千佛洞(又名接引寺):瓜州县城东南90余公里处(距桥子乡东南约30公里)。
肃北五个庙石窟: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西北约20公里处。
此书叙述地理时,时而先说省,时而只说市,体例并不完美。再如介绍壁画的七种内容分类时,定名常有些许不同。未能统一前后文字的体例,使得此书像是作者不同时期文章的汇编。
在巴米扬石窟,人们信仰未来。用巨佛的形象来塑造未来佛弥勒,对隋唐以后的佛教产生巨大影响。
榆林窟第6窟有八层楼高的大佛,与莫高窟第96窟北大像和第130窟南大像交相辉映。龙门石窟奉先寺佛像,武则天出资营建。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巍峨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