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抗日援朝1592(上)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抗日援朝1592(上)的读后感大全

2020-06-15 23:3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抗日援朝1592(上)的读后感大全

  《抗日援朝1592(上)》是一本由李浩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255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抗日援朝1592(上)》精选点评

  ●没有什么好说的,确实不怎么

  ●这是我读过的最差的一本书,然也是买过的最差的一本,推荐的人太垦人了

  ●泱泱大国,何以至此!!!!!

  ●离历史偏差不算大,市面上讲这段历史的书和文章不多,算是补了个空白吧。结合此时的日本史来惠更有趣

  ●龟田小二,真有你的啊。

  ●文笔糟糕

  ●高中语文课上偷偷看完

  ●小日本真是和咱们纠缠了上千年了

  ●一本模仿二月河,当年明月等人写的所谓的历史小说,这本书只能这样说,除了看了浪费自己时间,就是降低自己的智商,我很好奇的是,居然还有人推荐和作序,这些人真的看过这本书里面的内容了么??

  ●上部还是可以的,如果你能忍受对万历、郑贵妃的无限美化、万历之治等,战争场面紧凑作为历史小说,人物形象虽然有些脸谱化,但是很立体。二倍速。

  《抗日援朝1592(上)》读后感(一):一部速成的跟风之作,亮瞎了好题材

  粗略翻过,将看法做个罗列:

  1、作者的历史功底较差。粗看还以为只是对日本和朝鲜历史了解不多,多少表示理解。可多翻几下,感觉对了。申时行都不在了,许国还补缺做了内阁首辅,就这么个硬伤,让我感觉作者莫说明实录、李朝实录这样的一手史料可能就连明史纪事本末什么的大路货都没认真明白

  2、文笔幼稚对白苍白乏力。小说的画面感还可以,只是对白就像港台剧台词一般,像是拼凑出来的。

  3、对明朝方面的人物拔高过甚。整个整成了君明臣贤,上下一心主旋律,连郑贵妃居然都成了贤惠妇人。而对日本和朝鲜的人物,则极力打压特别是朝鲜宣祖选美,整出来的那个朝鲜女将,真是让人反胃到了极点。最离谱设计就是关于张居正之死了。居正为了替少年万历树立权威,不惜拿全家老少性命赌注,请万历在自己死后拿张开刀。不能不说作者很有想象力,只是想象力泛滥了也不是什么好事,事过反常则为自由发挥还得把握一个度。这是张居正吗?分明就是高呼“向我开炮”的王成嘛。

  4、小说避重就轻,越到后面的情节越是粗粗带过。个人估计原因有二:一者平壤大捷、火烧龙山仓之后,明军的战场表现不够漂亮拖泥带水的烂仗多了,不容易制造G点;二者何谈期间三国的政情和彼此的互动让人眼花缭乱需要沉下来细心研读筛选史料。

  《抗日援朝1592(上)》读后感(二):感觉作者对日本历史常识了解不多

  历史方面的考证不是很严谨,人物对话白痴。不客气的说,这应该是一本跟风的速成作品,想借着朝鲜半岛的局势捞点钱,而且在网上不敢公开太多的内容,全凭广告在吹,在书店看了实体书才知道极差。

  历史方面的考证不是很严谨,人物对话很白痴。不客气的说,这应该是一本跟风的速成作品,想借着朝鲜半岛的局势捞点钱,而且在网上不敢公开太多的内容,全凭广告在吹,在书店看了实体书才知道极差。历史方面的考证不是很严谨,人物对话很白痴。不客气的说,这应该是一本跟风的速成作品,想借着朝鲜半岛的局势捞点钱,而且在网上不敢公开太多的内容,全凭广告在吹,在书店看了实体书才知道极差。历史方面的考证不是很严谨,人物对话很白痴。不客气的说,这应该是一本跟风的速成作品,想借着朝鲜半岛的局势捞点钱,而且在网上不敢公开太多的内容,全凭广告在吹,在书店看了实体书才知道极差。历史方面的考证不是很严谨,人物对话很白痴。不客气的说,这应该是一本跟风的速成作品,想借着朝鲜半岛的局势捞点钱,而且在网上不敢公开太多的内容,全凭广告在吹,在书店看了实体书才知道极差。历史方面的考证不是很严谨,人物对话很白痴。不客气的说,这应该是一本跟风的速成作品,想借着朝鲜半岛的局势捞点钱,而且在网上不敢公开太多的内容,全凭广告在吹,在书店看了实体书才知道极差。历史方面的考证不是很严谨,人物对话很白痴。不客气的说,这应该是一本跟风的速成作品,想借着朝鲜半岛的局势捞点钱,而且在网上不敢公开太多的内容,全凭广告在吹,在书店看了实体书才知道极差。历史方面的考证不是很严谨,人物对话很白痴。不客气的说,这应该是一本跟风的速成作品,想借着朝鲜半岛的局势捞点钱,而且在网上不敢公开太多的内容,全凭广告在吹,在书店看了实体书才知道极差。

  历史方面的考证不是很严谨,人物对话很白痴。不客气的说,这应该是一本跟风的速成作品,想借着朝鲜半岛的局势捞点钱,而且在网上不敢公开太多的内容,全凭广告在吹,在书店看了实体书才知道极差。历史方面的考证不是很严谨,人物对话很白痴。不客气的说,这应该是一本跟风的速成作品,想借着朝鲜半岛的局势捞点钱,而且在网上不敢公开太多的内容,全凭广告在吹,在书店看了实体书才知道极差。历史方面的考证不是很严谨,人物对话很白痴。不客气的说,这应该是一本跟风的速成作品,想借着朝鲜半岛的局势捞点钱,而且在网上不敢公开太多的内容,全凭广告在吹,在书店看了实体书才知道极差。

  《抗日援朝1592(上)》读后感(三):读了一半的小说——评《抗日援朝1592》

  首先要说明的是,《抗日援朝1592》是一部小说,而我只看到了它的上部——确切的说还只是“上”,没有“部”,而那个“下”我还没有看。那么或许有人会问:一部小说,只看了一半就敢来写书评?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我没有办法,因为这部书目前只出了一个上,没有下。

  既然人家敢出“一部”不完整的小说,那么我自然就敢在没有看到整部小说之前就来写评论——虽然我的底气并不足。

  我倒是非常钦佩现在的出版商,半部书他们就敢出。像以前的《侯卫东官场笔记》那倒也罢了,因为该书每一部结尾的时候都是主人公侯卫东的事业走到了一个阶段,相对来说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而这部《抗日援朝》可倒好,十章的书,先把前五章出了一部单行本,真不知道出版商是要读者买还是不买,看还是不看,等还是不等?

  反正我个人来说,读完了这个“上”,对整个故事的走向并没有一个了解,我不知道后面的故事会是什么,不知道这场战争的结局会是什么,连过程其实也不知道。当我看完书的最后一页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像去理发,理发师给我理了一半说停电了不理了;也像洗澡的时候全身打上肥皂而没水了一样。

  只看了一半的小说,让我怎么评价呢?只能说些技术上的问题。这部小说有学者王立群先生作序,王先生的序里说此书是“二月河小说的笔法”,对于这个评价,我实在是不敢苟同。本书作者李浩白的文学功底倒也还算可以,但是与二月河先生相比还是相去甚远。小说中有很多的冗文,完全可以跳进过去不看。至于在包装上宣传的此书的人物形象创作方面的艺术性,倒也不算虚言,虽然某些人物有些脸谱化,但是像朱翊钧这个形象刻画得还是比较立体的。

  小说作者受到通俗文学的影响比较大,相当多的人物情节的设置都很像评书。但这倒不是缺点,如果把中国的传统的东西发扬光大,也是一种成功。

  其实小说的题材是相当不错的。早在明朝时期,日本就有觊觎中国的野心,一直持续到现在,也会持续到未来。其实有一个用心险恶的邻居倒也未必完全是坏事,它会一直提醒你要自我壮大,否则就会有被邻居侵占的危险。坏邻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没有警醒之心,只要我们自己强大,“豺狼来了有猎枪”,外敌又能奈我何?所以,我们应该读一读那段历史,只不过,我们需要的是一段完整的故事。

  《抗日援朝1592(上)》读后感(四):大有向名家之作看齐之势

  公元1592年,明朝万历二十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66藩国(相当于中国66个乡镇)后,自信心膨胀到了极点,一心要实现织田信长“天下布武”的梦想,遂扬言要“饮马海滨、扬威域外、俯取朝鲜、征服大明”。于是,一场足以影响此后三百年东亚政治格局的战争就此拉开序幕。彼时的朝鲜为大明属国,全国上下对大明天朝膜拜有加,就连朝鲜国王的龙椅都是大明皇帝龙椅的小型翻版。不过,朝鲜国王李昖骄奢淫逸,不思图治,以为有了天朝的庇护就将一切无恙,以致国力衰弱,军备废弛。在丰臣秀吉不宣而战的突袭之下,朝鲜在短短几个月内便丢失了大部分领土,朝鲜政权被迫迁至邻近大明的义州城,只能向大明求援。而此时的大明王朝,正面临着宁夏哱拜叛,名将李如松带兵西部平叛,分身乏术,是该援朝抗日,还是冷眼观望?在朝廷内部的反复争论后,年青的万历皇帝最终决定出兵朝鲜。本书是《抗日援朝1592》的上册,写的正是大明正式出兵朝鲜前各方进行政治考量和博弈的精彩过程。

  在拿到本书前,我还以为又是《明朝那些事儿》那样的诙谐历史笔法,实则不然。说实话,近两年受《明朝那些事儿》大获成功的影响,很多作品都纷纷仿效那种诙谐写史的笔法,成功者有之,但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我对这类作品已经感到厌倦,还是觉得二月河,熊召政,唐浩明这些名家的历史小说可读性更强。本书正是这样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也写作手法上类似于熊召正先生的《张居正》,字里行间便能看出这般迹象。但是显然在文字上作者还不够纯熟,与二月河等名家还有差距。以熊召正先生的话来说,“假以时日,当成大器”,这是前辈对作者的鼓励,从另一面也说明,作品的整体水平尚有可提升之处。文字以外,我对作者的叙事架构能力是很佩服的,故事情节进展张驰有度,不显得过于紧凑,亦不显得拖沓。作者从中,日,朝三个角度分别出发,但终始不脱离抗日援朝这一根主线。从这点来说,倒有些《雍正皇帝》的水准了。

  在人物刻画方面,作者对德川家康的隐忍,申时行的老成谋国,努尔哈赤的英雄豪气等描写的比较到位,但作者仿佛有意于美化万历皇帝的形象,还给他配了个那么知书达理的郑贵妃,一改以前史书留给我们的“怠工皇帝”的印象。尤其作者写到万历对张居正“明贬暗褒”的态度,并认为这是张居正生前授意要万历如此行事,这一下颠覆了历史的惯常说法。要说作者的这种推断也似乎合理,但要联想到作者对张居正清算的严重程度,仍是觉得不太靠谱。或许作者打算像二月河写雍正一样,也想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万历皇帝形象,但雍正皇帝的确有那么多历史政绩的支持足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可万历皇帝又有什么可以凭藉呢?所以,如果作者真想通过这一部历史小说来改变万历皇帝的形象,那是有很大难度的。当然,这毕竟是一部小说,小说总会有虚构成分,我们也不必对此太过苛责,就当这事是真的也并无坏处。

  总体来说,作者这部小说,还是让我看到了想要的精彩,也让我看到了新一代历史小说作家正在崛起的事实,希望作者有更好的作品出现,同时期待下册尽快到来……

  《抗日援朝1592(上)》读后感(五):防日之心不可无

  防日之心不可无

  评《抗日援朝1592》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同样可以从这个古老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从应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历史上看,中国一般采取的是抵御的战略,很少会主动侵占别国地盘,所以就谈不上“害人”了;而近现代以来,中国遭受到了列国诸强的侵略,通过血的教训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更是明确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理念。对于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这个看起来温良恭顺的民族,背后隐藏着多少仇恨和贪婪?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屠戮和掠夺的灾难。可是我们多数人不清楚的是,在1592年,这个岛国已经开始了全面占领中国的企图,《抗日援朝1592》讲的就是这个企图。

  熟悉日本历史和甲午战争的可能还会思考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战后(壬辰战争,即书中所说的抗日援朝战争)日本会闭关锁国200余年?为什么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是声称报仇?为什么朝鲜在明亡后仍然对明朝忠心耿耿,甚至为神宗(明神宗万历皇帝)设立“大报坛”?或许可以从《抗日援朝1592》中寻找到一部分答案:1592年,日本发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侵朝战争,意在全面占领中国。朝鲜方面溃不成军,国王逃到中国,宫殿被焚毁,老百姓被杀上百万(晋城遭到血洗,百姓无一幸免),被割去耳朵羞辱的不计其数,粮食也被抢光。中国出兵驰援,经过血腥厮杀,日本最后退军,战争直接导致了丰臣秀吉政权的倒台。

  按照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相对于西方力量的崛起,明王朝从万历十五年开始就走向了没落。日本海盗从十四世纪开始就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历史上称其“倭寇”;1592年是万历二十年,日本政府开始了侵略朝鲜的计划,并冀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而明王朝内部的矛盾和腐朽已经慢慢地显现出来了,文官制度的弊病逐渐影响到整个帝国的正常运转:皇帝不勤政,官员尸位素餐;官员之间的权力争夺激烈,而置平民百姓死活于不顾。帝国的希望不得不落在了少数人手中,他们一方面在政治上努力取得皇帝的信任,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励精图治,锻炼出一支精兵队伍,通过运筹帷幄而决胜倭寇与千里之外。明王朝的胜利还应该归功于帝国整体的实力雄厚,而当300年后的1894年,当帝国逐渐腐朽、国力衰退之后,中日战争出现了另外一个结果。

  四百多年前的故事似乎已经远离我们的思索,南京大屠杀的惨痛也逐渐随着时间流逝被冲淡,而在《抗日援朝1592》看到了日本劳师以远,不惜举全国之力侵略朝鲜,进而掠夺资源和财富。即使是较为太平的目前,即使是已经被称为资源储备大国的日本,这个貌似谦恭的资源穷国和经济大国,依旧在寻找各样的机会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财富。而《抗日援朝1592》其中的 “晋州屠城”更有足够的力量让我们重提昨日仇恨,并且谨记:防日之心不可无,警惕日本之狼子野心。

  关于书中内容的讨论,还是觉得应该多说几句。一是张居正。关于张居正的问题,历史上没有定论,因为他生前的辉煌和死后的落寞,中间存在很多蹊跷,而在书中作者却通过万历皇帝,将他描写得神乎其神,大有“生前为你卖命,生后为你铺路”的慷慨,作者对于历史的态度,值得推敲。二是关于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如果说朝鲜国派往明王朝的使者可以说汉语或者可以翻译的话,那么宋贞娥和丰臣秀吉这两个“死对头”之间的对话给这个故事增添了个问号:他们之间如何沟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