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这辈子坚持定了
有一次和一个00后聊天,小我十岁的她读过很多书。
和我聊历史、人文、科幻、政治、物理……各种知识娓娓道来,甚至给我科普许多我不知道的东西,简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小小年纪的她,通过读书,便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让我很感慨……
我91年出生在贵州省毕节地区的素朴镇,祖辈靠务农为生,家里有姐弟三人,我是老大。记得我小学时每个学期的学费是200多块,只要一开学,三姐弟读书就得花掉近七百块钱。
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报名都快结束了,家里怎么都凑不满700块钱。为此,我跟着妈妈辗转到好几个亲戚家去借钱。最后终于借到,我发誓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
现在,我已经出版自己的第三本书籍。
面对生活中凹凸不平的真相,我也会焦虑困窘,但只要想到还可以读书,就不觉孤独——纵然我孑然一身,依旧能感受到充满智慧的灵魂作伴。
书里凝聚了写作者的智慧,它们如同耳语一般告诉我,无孔不入地,渗入生命的每一个罅隙,使我像颗灌浆的麦子一样充盈饱满。
2008年,全国凝冻灾害,整个小镇都停电,当时我在上高二,17岁,因为停电的无聊,便将束之高阁的《红楼梦》拿了过来,在寒假作业、家务和寝食之间,见缝插针地读。
没有想到的是:那些传奇,随着书页的翻卷走了过来,带着被想象所复苏的声音、影像、信念、矛盾与牺牲,在大雪茫茫中风起云涌,我竟然废寝忘食……
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在稼穑桑麻、犁锄镰磨、粥饭茶酒之外,还有这么有趣的东西。
每每读到苏轼、鲁迅、李碧华等大家的文字,胸中感觉万分痛快,思想获得共鸣,灵魂上也受到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阅读他们的文字,是我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也隐隐约约启发我走入文学的殿堂。
大学里,我学的是文学,需要阅读很多文学作品,所以只要有时间,就会往图书馆跑。
记得当时学校的图书馆一楼是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期刊杂志,我和闺蜜两人乐不知疲,一本一本的看着,直到没有书再看。
有时候只有上午的课程,我们匆匆吃完午饭就赶往图书馆开始精神大餐,相互推荐书籍给对方,然后一起交流体会和感受,一起为共同的一个理念而欢欣鼓舞。
书海里遨游的经历,让我们在小小的世界里依然看到大大的天空。变得内心柔软,因为在书籍里见过世间至纯至美,所以满眼潸然,内心永远不会被生活欺负成铜皮铁骨石头心。
博尔赫斯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深以为然。对图书馆,我也有一种执念,曾经大学图书馆里奋勇的时光,塑造了今天的我。
通过阅读,启发了我更多思考,获得更多见解、拥有更为宽广的视野。
我定下每个月最后一天为自己的“阅读日”,无论那一天多么忙,我都会去书店坐一坐。这对我而言是一种纯洁而又廉价的幸福,在我阴郁而孤独的时光中,是那些书的指引,帮助我指认高处的光,远处的爱和深处的智慧。
即使是忙碌一天后,手捧起枕边的小册子读上半个小时,也会觉得倍感心安,而后便可踏实的安然入睡。
此时,前邻后舍灯火阑珊,家人也已入梦,惟钟声之“嘀嗒”为伴。世界莽莽,时间荒荒,我举目四眺,也不过这四面白墙,视界如此之微渺,此生此身,永远处于局限之中。
承认了这一点,便愿意向自己的缺陷服输,愿意承认平庸,愿意低下头颅,将所见所闻所知所思,都算是恩赐。
读书,让我得以凝思人生、宇宙和历史,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真是一大乐事。
林语堂先生曾说:“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我想,每本读过书,都会一生中的某个时候派上用场。也许有些读书的记忆犹如过眼云烟,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每本书,都是一套“思维模式”。读的书越多,就会理解越多不同的思维模式,越有助于打开“思维转换”的开关。
而我也坚信:读书,对于我的意义,必是我串联一生的事情,只有它能说服我,无论生命如何繁华或虚无,都要天真、虔诚、满含悲悯。
推么推签约写手|张婷
编辑|琪鹅
审稿|薛笨笨
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推么推文化传媒()立场。
图片来源:照片授权自张婷本人,请勿作为其他用途。另有部分图片授权基于CC0许可协议,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 推么推精选推荐 ▼
猜你喜欢?
你所羡慕的光芒万丈,背后都有你未曾吃过的苦
到了一定年龄,不要再纠结有没有人懂
成长的阵痛,愿你日后可以笑着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