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追司马》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风追司马》影评摘抄

2020-06-19 22:0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追司马》影评摘抄

  《风追司马》是一部由金铁木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风追司马》精选点评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也是有意识地走了万里路,从而思想超越了他的时代成就史家绝唱

  ●水。

  ●算是对司马迁的一个简单描述,BTV的制作也还算可以,就是太短了,减掉广告那些,总共也就30分钟一集,总共60分钟~只是对司马迁成年后要写史记的,这段时间的一个描述

  ●纪录片本身较短、中规中矩。司马迁是我非常崇敬的人,他以及与他类似的人是我们民族优秀分子,我们民族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人而伟大

  ●纪录片的良心

  ●风追司马,名字特别好。太史公遭此屈辱仍著成史记,三千年历史成于一书,无愧“伟大”二字,非常感动了。可以成就伟大二字的人,应该都是有着极其强大念的人。

  ●韩城 太史祠 徐村 司马迁 韩城 到过湖南 九凝山 庐山 沛县 曲阜

  ●伟人

  《风追司马》影评(一):鲜血为墨,笔写春秋

  又名“你司马爸爸永远是你爸爸”。

  中国的历史上,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司马迁这样的人了。凭着一股执念完成中国史学的框架搭建与进化。

  我读书时并不觉得《史记》有多么了不起鲁迅先生所说“史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我来不过是文人彩虹屁。直到有一天我读了《汉书》,同一个行为,司马迁有一百表达方法,而班固说来说去用的都是一个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习惯了太史公的“一字藏褒贬”,怎么读得进《汉书》的单调表达,更别提后面将传说八卦入史的《新唐书》、为皇权左右的《宋史》,还有那本乱七八糟的《清史稿》。

  我才知道,不是每一个史官会在最青春年少时候壮游天下,不是每一个史官都会自己的脚一步一步丈量历史的痕迹,不是每一个史官会为“后世君子忍辱负重,不是每一个史官会将自己的偏爱批判藏在一个又一个的文字里再传递出最真实的历史。

  这部纪录片好看,只是太短了,还不如我的教授与我闲谈时讲得多。如果只是想了解一下司马迁的一生,可以一看;如果是想了解太史公这个人与他的信念,倒不如把130篇的《史记》多读两遍,还有《报任安书》与《货殖列传》,直接“听他说”,而不是“听说他”。

  《风追司马》影评(二):死亡,是恐惧?是重生?这里有我们想象不到的答案

  第一次知道司马迁,是在那本二十四史的首卷《史记》,模糊的印象就这样印在了自己的记忆当中。

  在学校学习报任安书之后,发现,这位名气极大的史学大师,原来受过那样让人想象不到的灾难,一个轮廓渐渐的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也试图去恢复几千年前的人物。

  自己终于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购买一套完整的史记,可是直到28岁,依旧没有完整的阅读完这本历史巨著,面对先贤,自己着实羞愧。本来计划着几年前就前往韩城,拜谒太史司马,可是迟迟因为时间等缘故,没有完成自己中的目标,再度留下遗憾。

  近几年,由于解读史记的风气,看书的人又多了起来,可因为文言文的晦涩难懂,苦于没有良师细细解读。

  这几日,偶然的机会在网络发现者这部2011年就摄制好的纪录片。用自己空闲的时间,看完,整集分为上下部,主要讲解创作史记的故事,也介绍了韩城的故事传说。

  这位伟人,给我们留下的可查询的资料,实在是有限。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西汉时期,很多士大夫为了名节,通俗称为面子。司马迁在牢狱中,想的通彻,接受宫刑,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完成那部传世的巨著,他可以放弃一切。

  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很多很多的先人,后人,都充满恐惧,而司马迁,看透了世间的一切。死本身不可怕,能完成自己的心愿,付出所有都是值得的。

  《风追司马》影评(三):永远的太阳

  “汉赋在我心中黯然失色,还有一个尴尬的因素,那就是,离它不远,出现了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和《史记》,这是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司马迁在历史学上的至高地位,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说,只说他的文学贡献。是他第一次,通过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写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因此也可以说,他将中国历史拟人化、生命化了。更惊人的是,他在汉赋的包围中,居然不用整齐的形容、排比、对仗,更不用词藻的铺陈,而只以从容真切的朴素笔触、错落有致的自然文句,做到了这一切。于是,他也就告诉人们:能把千钧历史撬动起来浸润到万民心中的,只有最本色的文学力量。

  大家说,他借用文学写好了历史;我则说,他借用历史印证了文学。除了虚构之外,其他文学要素他都酣畅地运用到了极致。但他又不露痕迹,高明得好像没有运用。不要说他同时的汉赋,即使是此后两千年的文学一旦陷入奢靡,不必训斥,只须一提司马迁,大多就会从梦魇中惊醒,吓出一身冷汗。除非,那些人没读过司马迁,或读不懂司马迁。”

  ——余秋雨《中国文脉》

  看过了央视的几部《舌尖上的中国》式的纪录片,这一部纪录片就像一股清流。自从《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央视的纪录片就成了一样的套路,重情怀而轻内容,初看还能让人产生共鸣,看过了几部之后就觉得这种模式近似于无病呻吟,并没有达到纪录片的“纪录”的效果。这一部《风追司马》虽然只有短短三集,每集只有二十多分钟,但是实属精华。

  司马迁,一个中国历史和文化上响当当的名字,他的一声一叹凝成《史记》,在华夏大地上发出掷地有声的声响。

  从其父亲司马谈做史官开始讲起,修史是司马家族的传统和夙愿。取“升迁”之意,司马迁的名字里寄托了父亲美好的祝愿。从小,父亲对他加倍培养,加上他四处游学,司马迁胸有丘壑学识渊博,入职后得汉武帝赏识,做了一个职位小但权力大的官。可是司马迁终不能和他的名字一样,文人的清高与直言让他一步步走向汉武帝的对立面,也将自己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从为汉武帝写本纪直言不讳的评议武帝功过起,居功自傲的老年汉武帝就对司马迁心生不满;加之司马迁力排众议为李陵进言,后李陵归顺匈奴使司马迁背上了欺君的罪名。欺君之罪即死罪,要想活命,只有拿巨款来赎或者被施以宫刑,想到父亲编定史书的遗愿,司马迁忍辱负重选择了接受宫刑以活命。他以残缺的身体,书写了三千年完整的中华历史;以脆弱的精神,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以孱弱的体格,扛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身处大牢的司马迁,在接受宫刑之前,想到的同样为了理想而忍辱负重的周文王和孔子。周文王著《周易》,孔子编《春秋》,而司马迁终于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终于成为了像周文王与孔子一样的人,一样伟大的人。

  一个人的荣辱,并不在于当下,而在于自己给后人留下了什么,自己的功过自有后人去评说。司马迁就是靠这样的信念支撑着自己,挺过旁人的冷嘲热讽,挺过自己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为了让自己的心血能流传下去,司马迁将《史记》交给自己的女儿,让她藏于家乡的深山中;又刊印成册,在民间流传,以防不测。直到汉武帝死后很多年,司马迁的后人才将家中传下的《史记》原稿公之于世,人们才看到了完整的《史记》。

  看到这里,不禁想起那部品味不尽的《红楼梦》,曹公会不会也和司马迁一样,将倾注自己毕生心血的作品藏在世上的某个角落里呢,只不过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罢了。

  《风追司马》影评(四):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严格来讲,这部片子制作不算特别精美,但某些镜头、情节加上配乐,还是狠狠戳中了我的泪点。

  全片其实讲述了太史公的一生。其祖先重黎氏曾掌管天地,司马氏时代掌握天下典籍,秦汉之际,家族一度沉寂。直到汉帝国建立,父亲司马谈担任太史令(中下层官员,但掌握天文历法和史书修撰)

  少年时期无忧无虑地生长在黄河边上的龙门(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

  随父亲诵读经史、学习六艺。

  十岁全家搬至茂陵邑,随孔安国学习《尚书》,董仲舒学习 《公羊春秋》(这强大的师资力量!)

  二十岁走出家门,行游天下。

  两年多时间,走遍大半个中国,行程将近三万里。

  途中考察历史遗迹 、搜集遗闻轶事、体验社情民生、实地走访山川地理和古今战场, 细心记录 、取真去伪。

  二十三岁入太学,经考核选拔后成为郎中(作为皇帝侍从,办理日常杂务,接近权力中心)

  曾经被任命为“郎中将”,以皇帝特使的身份,出使巴蜀以南,招抚西南少数民族。

  父亲司马谈病危,未能赶上武帝封禅大典(泰山祭天 梁甫祭地),留下令其继承祖业的遗言。

  司马迁奔赴泰山参加大典,后跟随武帝来到黄河瓠子口,目睹治理黄河的壮观场面。

  三十岁,司马迁成为太史令。

  他曾向上大夫壶遂谈论过自己的史学志向: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希望自己能继孔子作《春秋》之后,写出一部记录三千多年历史、评定天下、褒贬是非的史书。

  武帝晚年狂妄自大,连年战争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司马迁在《帝王本纪》中对此有所微言。武帝看后勃然大怒,君臣渐渐疏远。(此处我对武帝的童年滤镜再次破碎)

  苏武出使被扣匈奴境内,李广利及李陵领兵出战。(李陵因苏武事件领兵出征,被匈奴俘虏后,经历了家破人亡;若干年后,他又跑去北海劝降苏武,真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啊)

  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触怒武帝(“千人之诺诺 不如一士之谔谔”!太史公高光时刻!)

  为不负祖先遗志,太史公选择忍辱负重接受宫刑。此时他已做了十年太史令。

  第二年,武帝起用司马迁为中书令(此职多由宦官担任,地位卑贱但职权重大),但司马迁耻与和阉人为伍,内心十分痛苦。

  益州刺史任安见其意志消沉,写信劝他平时要多向陛下举荐贤才,司马迁却一直未有答复。

  直至巫蛊之祸,任安受牵连困于牢狱,司马迁才提笔写下那封名传千古的回信——《报任安书》。(其实这段特别戳我,太史公害怕好友带着对自己的误解死去啊)

  据研究,五十二岁前,司马迁已经完成《史记》。此时距离他担任太史令动笔写史书,已经过去了十五年。

  《报任安书》后,司马迁再未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有人说他自杀了,也有人说他隐居了。但司马迁消失前,曾安排女儿将《史记》副本藏入深山。(后来宣帝时期,其外孙有感政治清明,呈献《史记》,这才得以刊行天下)

  《史记》曾因其只是一家之言,一度被认为是谤书

  直到东汉时期才被认可,之后甚至成为了文言文教科书。(现在已经被誉为“正史之首”)。

  西晋因为司马氏掌权,太史公的地位也被抬高。汉阳太守感怀司马迁,在韩城为其修祠立碑。

  结尾这段是最令我感动的。跨过千年的时光,秦皇汉武已不复在,汉家陵阙也归于尘土,但“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在韩城一个遥远偏僻的徐村,竟然还有传说中司马迁的后代在默默纪念着自己的祖先,而几千年来,太史公的精神也一直在影响着文人们的著书立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