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明江山三百年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明江山三百年读后感锦集

2020-06-23 23: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明江山三百年读后感锦集

  《大明江山三百年》是一本由灵犀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明江山三百年》读后感(一):风云江山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因其落幕时的浓厚悲剧色彩以及由此引发的华夷变调,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由明初太祖驱逐鞑虏,到崇祯朝河山易主,十六任皇帝治下的大明经历了风云三百年。本书是本通俗作品,从洪武开国讲起,依次叙述了靖难之役、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土木之变以至万历怠政、启桢两朝的故事,中间穿插如特务制度、七下西洋、货币改革、明末党争等专题,最后以简短的一章概述了南明史事。全书截取明史片段,夹以议论,总体以政治史为主,兼及明代经济文化。每章穿插若干小贴士,讲述如王恭厂爆炸、三言二拍、秦淮八艳等朝野八卦,作为对正文的补充,有些意思。

  但受篇幅之限——全书三百余页,算下来一年对应一页——有关叙述有浮光掠影之嫌,如明清之战一章不过7页,叙述万历至天启时期,明清在关外的争夺,这只能是粗粗带过。而叙述崇祯失国的一章亦不过10页,实在无法说尽崇祯一朝经历的民变、辽事和党争。故而对深度读者来说,本书大约是不能解渴的,而对初步读者来说,史事线索繁杂,又可能如坠雾中。譬如这一章叙述祖大寿降清,似乎祖大寿在袁崇焕死后就降清了,下一段讲述松锦之战时,却不曾提及锦州守将正是祖大寿。另外,在议论时,作者似乎受近年来网络影响,对东林党评价不高,指其为地主富商的代言人,并称魏忠贤秉政期间一扫辽东战场颓势,信用孙承宗、袁崇焕等人,并赞同天启所言“(魏忠贤(可计大事))”,这恐怕也不是持平之论。

  全书整体叙述浅易,较为流畅,阅读体验尚可,可以作为了解有明一朝的读物。

  《大明江山三百年》读后感(二):读史明鉴

  高中时期,最头疼的就是历史,对于一个看书记不住的人,好苦闷,就是死记硬背那个时间、历史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历史教训与总结,那些都是条条框框的,让我对历史一点兴趣都没有。真正开始对历史感兴趣,是从大学开始,看到身边的同学再看明朝那些事,看的津津有味,让我也有一种冲动去看看,也就是明朝的历史,让我开始了读历史书的兴趣,也是历代历史中最熟悉的一个朝代,每每看到关于写明朝的历史书,都会想要去看看,看看不同的作者是如何解读的。在北京上学,在南京工作,明朝的建都的两个城市,都有了一些关联,也更对这段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读这本书的时候,不仅让我重温了那段历史,也让我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大明朝的276年,在中国历史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中,是最长的朝代。从建都到兴盛再到衰退再到灭亡,这是每个历史朝代都会经历的过程,历史总是很相似,但是,又各有不同,作者将重要的事件,用很通俗易懂,现代的表达方式,用一个个小事件小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包括各位继承者在军事、文化、社会、外交方面等方方面面的功与过,喜欢作者的每个小标题,直接点题,能够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想法,这种对整个历史事件的高度总结和把控是要有很高的历史积淀和水平的。每一个章节前都会有一段整章内容的简要说明,也可以快速知道本章要讲的内容。

  笔记1 明朝的创建者是朱元璋,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草根,放牛娃、要饭的、穷和尚,他的每一步走的都不是很容易,他能够脱颖而出,靠得不仅仅是个人的武力,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旷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还必有豁达大度的气量。”他采纳了贤才隐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三条创基立国的战略,并以此为行动纲领,因为自己幼年时自己不幸的遭遇,让他能够对于百姓的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他的所做作为深得民心,才能够有如此之成就。

  笔记2 明成祖朱棣,“凭借“靖难之役”上位”,也是改写历史的人。他提出了和平的外交政策,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郑和的不幸,做了太监,郑和的幸,他遇到了朱棣,并深得朱棣的信任,委以重任,可能郑和的出使,不仅仅是为了扬我国威,还有秘密的任务,查找朱允炆的下落,毕竟自己是篡权多位,也有不心安之处,这就是一个悬在心头的箭,总担心它会掉下来。但是,朱棣的成就也是也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在所有的明朝皇帝中的佼佼者。

  笔记3 “特务机构,三厂一卫”,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情报机构在任何时期,都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不同时代的名称不一样。锦衣卫始于朱元璋,但是,到了朱棣就变了味道,因为东厂的兴起,也开始明朝的宦官开始干政了,祖训被他打破了。明宪宗朱见深时期,宦官汪直的建议下,建立西厂,明武宗朱厚照,宦官刘瑾的建议下开设了内行厂,但随后随着刘瑾的倒台,撤掉了西厂和内行厂。而锦衣卫与东厂一直伴随着明朝时期。

  知史明鉴,我们经历的每一天也都将成为历史,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名垂青史,建功立业,千古留名,最为最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为什么我们还要去了解历史呢,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识,我们只是换了朝代,但是,很多的道理和经验教训,古人已经替我们总结出来,有些事情,我们无法经历,但是可以从古人的身上,去经历这段,体验不同的人生,看到不同的结局与命运,能够在结合现在的处境,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可以如何去处理,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错路。

  《大明江山三百年》读后感(三):276年,最硬气的大明王朝

  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

  说起明朝,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郑和七下西洋。作为被封建社会所残害的“阉人”,幼时的他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且对异国风光非常感兴趣。但因为丧父后又被明军俘虏至军营,遭受了宫刑,后期凭借自己的才智和过人的能力有了从龙之功,才有了七次下西洋的机会。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在我的印象中,西方很多国家出使外国(并不指全部),都是烧杀抢虐,将别国变为自己的殖民地,而在大明朝,郑和下西洋,却采用的是睦邻友好的外交。在经济上拓展海外贸易,在政治上宣扬国威,这个国威不是指欺负别国,而是恩威并重,也就是“还在蛮夷之国,有为患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

  要知道,在当时,明代的海军是非常出色的,与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相比,远超数倍不止。毕竟从朱元璋1368年在应天府称帝到郑和第一次下西洋(1405.7.11)中,大明朝经过三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已经称得上是一个国力强盛的国家了,而这么一个大国,却选择了和平外交而不是侵略,也能从中看出为何大明朝在当时能这么国泰民安了。

  然而郑和过世以后,大明朝渐渐衰弱,最后罢去了有关航海的事宜,大明朝的峥嵘岁月也缓缓消逝了。

  16位皇帝个个是奇葩

  除了出色的外交政策,大明朝的皇帝,也个个是奇葩。

  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也被后世戏称为和尚皇帝,不过我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当时的环境不同,朱元璋也是为了生存才选择了当和尚。但后面几个皇帝也个个不是省油的灯,比如工作狂魔-朱棣,还有吃货始祖-朱高炽,死都是胖死的,也真的是为了吃命都不要了,还有蟋蟀天子-朱瞻基等等,几乎每个皇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是相当有趣了。

  最硬气的朝代,不和亲、不割地……

  虽然个个皇帝很奇葩,但是对于治国这一块,他们都统一的特别硬气。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很多皇帝会为了外交或某些原因而选择和亲,有名的一些和亲有汉朝的昭君出塞,唐朝的文成公主等等,而大明朝两百多年,从来没有出现过和亲,除此之外,也从未出现过赔款、割地、纳贡等不平等事件,就算到了国亡的危机时刻,皇帝也不苟延残喘,而是选择了自缢。

  如果你对大明朝的历史也有兴趣的话,可以考虑看看这本《大明江山三百年》,这本书将大明朝的建立到衰落直至消逝写的一清二楚,一本书,就可让你读懂明朝史。

  《大明江山三百年》读后感(四):从和尚建国,到君王自尽――关于明朝的那些事儿

《大明江山三百年》

  对于明朝感兴趣,是因为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穿越题材的电视剧,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当电视剧刚播出的时候,我就着迷的不行,那部电视的名字,就叫《穿越时空的爱恋》,里面有老顽童一般的朱元璋,不苟言笑的朱棣,和“傻白甜”的朱允文,还有前不久播出的《锦衣之下》,锦衣卫陆峄和他的小娇妻携手破案保家卫国,顺带公费恋爱的故事。

  我空涨起来对明朝的人事物的无限热情,促使我去找这方面的书来看,于是就发现了这本宝藏书籍――《大明江山三百年》。

《大明江山三百年》

  书封上写着的和尚皇帝、将军皇帝、道士皇帝和木匠皇帝,分别指的是谁;又为什么明朝会从万国都来朝拜发展到君王自尽;为什么说明朝的知识分子有还不如没有;这些问题都能从书里找到答案。

  我们就这样跟随着作者的文字,进入了这样一个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

  读历史是因为好奇,可读完了总是不胜唏嘘。

  我惊叹于朱元璋可以真正的草根翻身做皇帝,也唏嘘于最后一个明朝皇帝崇祯能把万里江山都葬送;也惊叹于有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军,也有内部明争暗斗你死我活的党争之乱。

  历史总是不断重演,人们总是不断重蹈覆辙,没有人学会吸取教训,总是在安逸中磨掉了棱角,忘记了居安思危。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冷静客观的记述,精彩纷呈的观点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明朝画卷,同时用精炼的笔法总结出明朝为何会在朱元璋手中建立,他又有什么能力可以从白手起家到建立帝国。

  说真的,如果你不和我说这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我会觉得这本书其实是晋江文学网上的一个作者YY的杰克苏小说,充满了刺激和冒险,充满了血泪和教训,也充满了阴谋和诡计,值得人反复阅读,也不会觉得无聊,因为每一次都有新发现,都有新的观点。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在这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作者的评点,关于朱元璋为什么可以建立明朝。

《大明江山三百年》

  首先他初通文墨,所以说读书写字很重要,

  其次就是作战勇敢,在打仗时敢于冲在前面,且有勇有谋,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这样,敢于冲锋在前,也敢于承担责任,

  再有,志向远大、高瞻远瞩,知人善任,同时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第四,有豁达大度的气量,宰相肚里能撑船,皇帝的肚子里更是要有能包容体谅万物的气量。

  这些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虽然我们现在不会再有封建王朝,但是想要在短暂的人生中成就一番事业,以上四点,都是必须的。

  希望我们都能从书里学到智慧,并应用在生活里,成为更好的自己。

  End。

  《大明江山三百年》读后感(五):明朝的那些钱儿

  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维护江山社稷,做出许多努力,制定出完善的政治、经济各项制度,甚至到清朝依然沿袭。但在朱元璋的国策中,有一项堪称败笔,可以说他间接导致明朝末期的统治危机,促进了明朝的毁灭。

  朱元璋思虑深远,善于思考和学习,相信自己,不贪小便宜,懂得感恩,终成大器。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也可以叫朱八八,他原本是农民,当过和尚,化缘要饭,被逼无奈,投军造反,经过老乡汤和的介绍成为郭子兴的贴身士兵,在军队里自学认字,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元璋”,意思就是诛杀元朝的利器(璋)。他爱学习,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不是显示他与其他农民不同?

  成为九人长(小职务)之后,每次战利品都如数上交,这是不是不贪小便宜?郭子兴赏给他的东西,立即与战士分享,这是不是大器?

  这不是大器?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我们说一说“郭子兴”这个“小器”之人,就知道朱元璋多么大器和知恩图报。

  在军队里,朱元璋娶了老婆,与后来的那些众多妃嫔相比,这个老婆可以算是朱元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个女孩是郭子兴的义女,她的父亲姓马,是郭子兴的朋友,后来死去,将这个女孩托付给郭子兴,女孩名字不详,军队里的人都叫她马姑娘。就这样,朱元璋成了元帅的女婿,而郭子兴则多了一个帮手。

  有一次,因为某事,郭子兴把朱元璋关了起来,落井下石一向是某些人的优良传统,郭子兴的儿子就是某些人中的一个。他吩咐守兵不能给朱元璋送饭,想要把朱元璋饿死,善良的马姑娘为了救朱元璋,便把刚烫好的烙饼揣在怀中,到牢中探望朱元璋时送给他吃,每次胸口都会烫伤,但每次都送。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郭子兴毕竟还是不想杀朱元璋,于是将他放了出来,朱元璋经历此事后,终于下了决心,和这些鼠目寸光的人决裂。他向郭子兴申请带兵出征,郭子兴高兴地答应了。

  朱元璋打了很多胜仗,显示他的与众不同,有一次孙德崖绑架了郭子兴,还是朱元璋救了郭子兴的命。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最怕大臣们说一个字,那就是“钱”!堂堂大明王朝的皇帝,富有四海,为啥这么小家子气?其实还真不是崇祯帝小气,是朝廷国库真的没有钱了,那么钱都去哪了呢?这事就得从朱元璋制定的一项政策说起啦!

  话说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知道没饭吃的滋味,自己做了皇帝后,就替子孙后代们着想,于是他制定了宗藩制度。明初的王爷们拥有极大的政治、军事权力,还在物质上享受极高的待遇,比如在岁禄(通俗理解为年薪)上,亲王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两百石。

  从亲王到奉国中尉,那是朱元璋制定的爵位制度,按照血缘的亲疏、嫡庶关系来划分的。另外,不仅男的有份,女的也有,比如公主两千石,郡主八百石,最低的乡君也有两百石。说白了,只要是朱元璋的子孙后裔,无论男女,生下来就有工资拿,而且是终身享有的。

  如果子孙少,这笔开支对于大明王朝来说确实不算啥。在洪武年间,明朝宗室有男女58位,但朱元璋的数学显然不是很好,经过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明朝宗室的人数如同滚雪球一般飞速增长。到万历年间,宗室在籍人数达到163800余人,到崇祯时期,宗室在籍人数达到332855人。

  这33万人,可不是平头百姓,他们身上留着朱元璋的血,与崇祯帝一样,都是天潢贵胄,享受着朝廷的供养。另外这事,朱棣也有责任,他由藩王举兵称帝,因此限制宗室的权力,但相应提高了宗室的物质待遇。对于高级宗室人员(亲王),除了俸禄外,还会赏赐大量金银,土地。

  到明朝后期,出现严重的收支不平衡,比如山西一省存留米麦152万石,但山西宗室的禄米高达321万石;河南省的情况更不妙,一省存留米麦84.3万石,河南宗室禄米192万石。随着宗室人口的激增,到万历四十二年,全国出现收支不平衡的现象,当年全国田赋收入2836万石,而宗室所需禄米3075万石!到天启年间,这个缺口更是达到43%!

  明朝的国库已经被掏空,此时加上后金的崛起、农民起义,朝廷不得不征收“三饷”增加开支,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更加激化矛盾,造成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对于宗室问题,明朝虽然采取一些列政策,但治标不治本,没有根本改变朱元璋对待宗室的优厚条件。相反这些宗室享有大量财富,却对政局冷眼旁观,非常吝啬。

  比如福王朱常洵,有田地数万顷,民间甚至传言“洛阳富于大内”。但在李自成兵临城下之际,他依然不肯拿出钱粮招募士兵,援兵甚至叫嚷道:“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直到最后,洛阳被攻破,万贯家财化为乌有,福王被李自成当成“下酒菜”。庞大的宗室阶层,最终让明朝的财政陷入崩溃状态,拖垮了大明江山!

  参考资料:《明史》、《宗藩条例》、《明神宗实录》、《徐文定公集》、《明会典》、《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