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风日好读后感精选
《今朝风日好》是一本由贾平凹 / 毕淑敏 / 史铁生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一):走在名人名家的四季轮回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对于身居城市的人来说,二十四节气代表的农业时令似乎已经淡忘了。作为古人总结出来的的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则,注定有着无限道理。即使不参与农业劳作,何妨直接阅读那些名人名家的篇章,走在名人名家的散文世界里呢?
《今朝风日好》即是这样的一个汇聚,其将名人名家的散文篇幅,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犹如四季轮回的道理,走得缓缓而有力。很多时候,我们忘却了光阴,实则在于匆忙的脚步下人们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前行的无奈。
放慢脚步,品读时光,万事万物就变得有意思起来;在《今朝风日好》里,读者能够欣赏到贾平凹的小桃树,看到在小桃树在作家眼中的生机无限;可以看到丰子恺儿时的模样,一代画家的童年时光如何;也能够看到季羡林的往事,读懂他从乡野走到大家的心路历程……
名人名家,何以影响到后来人?这似乎也是《今朝风日好》提出的课题。名人的人格魅力如斯,名人名家的作品如斯,更多的乃是通过阅读名人名家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之中捡拾点滴岁月时光,看到名人名家的来时路。由此,才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路有些许借鉴意义吧!
当然,对四季的感悟,对相同事物的把握,即使放在名人名家的世界里,也会是迥异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读者进入到《今朝风日好》的点滴篇章时刻,应该有多元化的思维相伴,读懂每个名人名家文字里的唯美与哀愁。
每个篇章,独立而又联系。随意翻阅,也能够晓得世界多美好。对《今朝风日好》这样的散文随笔集,又是适合多元化人群的,学生可以,职场可以,居家也可以。
在品读四季的篇章里,为游走唯美的文字里,在名人名家的记录里,我们也是在品读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来来往往,浮浮沉沉。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二):《今朝风日好》:平淡生活里的美好
看了一本散文合集《今朝风日好》,收录了贾平凹、丰子恺、毕淑敏、沈从文、朱光潜、汪曾祺、傅雷、老舍等十二位文学大家的散文,他们书写了日常生活,隽永又深刻。 书名很美好,“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 生活里有四季,也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意义,立春、雨水、惊蛰、立夏、小满、夏至、白露、立秋、寒露、立冬…… 春夏秋冬,每个时节都有其规律,我们的生活,日复一日,也总有很多平淡的美好与回忆。 玄鸟至,半夏生,草露白,麋角解——四季岁时记·今朝风日好。 这本书真的很精致,它以流传千年《礼记·月令》为底本,精选12位文学大师代表作,重现文化瑰宝“岁时记”。每一个节气都是我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庄严仪式。 书里有26篇至美散文诠释岁月静好、人间值得,再现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间烟火滋味。 比如贾平凹《一颗小桃树》、史铁生《想念地坛》、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国风复古装帧,唯美花卉设计,翻读时满满春意在手。 书里还收录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全解析,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古典时光,解读国人千百年信仰的时间与文字之美。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在元旦时“进屠苏酒”,立春需“彩仗驱牛”,清明则扫墓踏青…… 以古人千百年传承的岁时记为线索,以春夏秋冬为四章节,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核心脉络,12位名家书写时间美好、人间可爱,带领我们重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间烟火滋味。 很喜欢书里的一些句子:“有一颗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像春天般,万物蓄势待发,等待你的是无边的光景。” “什么叫真谛?好比一颗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人生须有趣才能如盛夏般有生机。” 平淡生活也可以有很多细碎的美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你要相信,再喧嚣的人生,也有岁月静好的一刻。 万千平淡的日子,都值得敬畏。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三):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
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故人何处在,何妨今日来?
这本书封面粉粉嫩嫩,本身喜欢清浅色系的我是有点不敢恭维的。但翻开来读之后,却立马被引到了书中。
书里以春、夏、秋、冬为篇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按照二十四节气各选一篇名家的文章附在后边。每一个节气都有古书中最初的含义。节令气候离现在的我们来说其实已经很遥远了,所以每一个节令的解读都令我感到新奇有趣。况文字实在优美,令我想一再品读。
书中的每一位作家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甚至从小就读着他们,听着他们的名字长大的。除了毕淑敏等比较后期,各位都堪称大家中的大家。有几位是我一直以来就很喜欢的。
比如,沈从文。自打看了《边城》后就一直很喜欢他。
季羡林季老,我家有他《一生的远行》,在德十年。前一阵还读了他的《清华园日记》,果真是青春年华啊。大佬也有怕考试的时候。非常得幽默。留德十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是日日月月坐冷板凳钻研出来的。
史铁生。《我与地坛》让人很心疼。正是一个年轻热望有着无数希望和未来的青年,却飞来横祸,人生顿时失去希望。这样的情形该如何撑过?最让我难过的除了他备受打击的身心,还有日夜焦心又忧心的母亲,希望儿子能找到生的希望,却没能见到他有成就的那天。那一把凝结着友人母亲关爱的轮椅,被哥们推着开的会,看的世界,摇进了就再也没摇出来的爱情……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感动。
……
除了本来就很喜欢的,还有一些初识的作家也让我颇感欣喜。
最大的欣喜来自周作人。以前只知道他是鲁迅的弟弟,是当时文名很盛的作家,不是左联作家,其他了解不多。这次读到他的北平的春天,突然就被他的清新的抒写深深吸引,方知盛名不假,哀叹现在才知道也不算太迟吧。
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初春的情景,冬日读书的感觉,也让人心向往之。
最印象深刻的来自丰子恺与季羡林。
丰子恺认为养蚕缫丝从赚钱养家来看是好事,但建立之基却是一场大虐杀。自己幼时喜欢钓鱼,亦是残酷的杀戮。他已变为一个完全的素食主义者。对我来说,这种说法虽不是第一次听,却颇为震动。这几日都没吃肉……
季老这样一个大家,身世却尤为坎坷。从父辈开始就颇为不易。后来,叔叔在济南站稳了跟脚,父亲和叔叔为了培养他这家里唯一的儿辈成材,七岁就把他接到了济南。可怜他从小离开母亲,虽然物质生活好到天上地下,孩童心里的惶惑却难以驱除。只是毫无办法,只能慢慢习惯。后来,他终于有了出息,但母亲也没来得及享到福就去世了。这种痛和遗憾,真是人生最大的痛了。
季羡林回忆自己儿时的生活,虽然如今的我们看起来会觉得很苦,但也有很多是如今体会不到的乐趣。他回忆到当时有两个玩得特别好的小伙伴,其中一个后来成了绿林好汉,飞檐走壁不在话下,但却从不在本地作案,他觉得是个英雄。
他也说自己从小就不是一定要拿状元的那种孩子,不喜欢死读书,却喜欢看“闲书”。说起之前暗度陈仓偷读小说的经历,我简直像看到了自己。但季老明显是可以坐冷板凳刻苦研究学问的人,他的话都是谦词了。
这本书节选的各个作家的文章几乎都是他们的名篇,非常好读,形式又很新颖。如果读的时候,像我一样不小心被谁吸引到,一定要去找来他的整书读一读哦~比如我,就很想读周作人的作品,还有季老童年时候的回忆。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四):大师们的四季轮回
贾平凹、毕淑敏、史铁生、沈从文........
12位近现代文学大师......
24篇思念、怀旧的散文.....
用24节气,一年的变幻反复,记录逝去的时光......
这就是《今朝风日好》的由来。
“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
为什么?
好的文章,不应该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吗?
答曰:再喧嚣的人生,也有岁月静好的一刻。
经历岁月沉淀, 曾经的记忆通过文字存于纸,如今与你我相见。即刻,过去与现在相通,有一些情感,虽跨百年,亦仍就感动人。所以,相见亦是因果,这种因果是厚重的寄托,是心灵深处的相交。
这样的交互是深刻地、触动灵魂深处地。所以说“或恐有人来”,终是理解。这样一本书,不用怀疑文章的质量,不会觉得虚度时光。闲余时光,一壶茶、一根烟……捧上《今朝风日好》,就是最好的时光……
可以跟着丰子恺回忆儿时旧事,养蚕、赏月、钓鱼…….记的是好玩趣事,实则是对父亲、母亲深深的爱……
看沈从文《常德的船》,没想到文人对船的类型、用途如数家珍。同时船、河、人家相叠而写的描写如此深刻,那是作者对厢西刻在骨子里的爱。丁玲、戴修瓒、余嘉锡出现文中,好山如水下自有好儿郎。
周作人《北平的春天》,冬去春来,自爱故乡的春。冬转春之际,灰色中破土而出的绿,是希望,也是内心地冲动。那样的北平,缺少江南水灵之春色,灰灰的。只有老北平人才知道灰的美。气候稍稍变幻,春就来了,灰色之中有了绿的气色。风和日暖的日子,感受着北方独特的春色。
这些文章收录在第一章“春·和”之中,或多或少和春天有一点关系。不激烈、有点温柔,像饭前开味菜。转眼,第二章“夏·盛”来到。
初夏汪曾祺带着《端午的鸭蛋》迎接夏的到来,不看其文,始终不知道文字也能诱发食欲,高邮的麻鸭、老蛋,那一筷子捅下去的快感,剩下的蛋壳装萤火虫的乐趣跃于纸上。
跟着朱光潜,炎炎夏日从慈慧殿走到北海后门,找寻老北京不再呈现的过往。老朱说:《后门大街》,对于一个怕周旋又不甘寂寞的人,你是多么亲切的一个朋友!
转眼,来到丰收的秋,跟着郁达夫《故都的秋》,体会南国、北国的秋。虽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那郁达夫笔下,不论南、北的秋,各有各的美,都割舍不彼此的爱。
老舍也喜欢秋天,《济南的秋天》里秋天是诗一般的境地。也许真没那么美,但有思乡之情加持,不太高的山,不太状美的水也散发着瑟瑟金光,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在自己的心底就是那么的美……
来到冬日,老舍还是不忘济南,《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小雪最是妙,山上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似给天边镶上一道银边。
不忘冬的还有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中,那里的冬也许没有雨没有雪,不似北方那么硬朗,却也有着南方独有的委婉。
四季轮回中,跟着大师的脚步,体会着旧时的风光。《今朝风日好》,放下书,茗一口茶,仿佛已经时空穿越,行走在旧时的老街……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五):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
“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
是一本散文的合集,作家里面有散文的大家们,比如贾平凹、毕淑敏、史铁生、沈从文、丰子恺,老舍,季羡林等。
这一本散文合集的编排,编辑是按照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来进行排序和分类的,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所以,这些作者们所聊到的话题,比如端午,高邮的盐鸭蛋,比如,爱吃螃蟹的父亲,比如,为我牺牲的父亲,母亲。比如,济南的秋天,比如,北平的春天。
这是一本很“美”的书。
美在封面,粉粉红红的少女颜色,恰如春天的开始一般,让人神往,拿在手中,人也自然的温柔下来了。
美在文字上,丰子恺、老舍、贾平凹,对于自己生活中遇见的食物,生命给予的母亲、父亲、老师、都是细细的赞美,温柔的书写着。这样的文字,看了之后,让人的内心也安静了下来,让人心里也更宁静了不少。
美在价值观导向上,用了中国特别的二十四节气,把这一系列的散文就这样串起来了,自然带着中国文化特殊的美,中国的文人,自然要书写中国文字的美。
“诗意的栖居在这世界”这些大家们,不论是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高邮双黄咸鸭蛋,极小的食物,在汪曾祺的眼中,笔下,都是具有诗情画意的物品。或者是老舍笔下,济南的秋天,请你在秋天来济南,那桥,那河,那古城,一年四季就是为你留着的,但是秋天的韵味又是增加了一分的。
丰子恺的回忆儿时,父亲爱吃螃蟹,吃蟹的步骤和动作都是十分规范和讲究了,我们一家的小孩们也是极其和父亲一起吃螃蟹,家里的也有一个缸里面,专门用来养蟹。
老舍回忆母亲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是安定的”
母亲亦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根,即使花朵再娇艳,没了根,也会败得很快吧。与我而言,所有的大事、小事都爱问母亲的意见,母亲同意了的,无论是如何,便觉得是对的。虽然现在,我目光骄傲,埋着一颗心,只去理会文字和书本,静心潜心修炼自己的行为和修养,但是唯独家务事,厨房,洗衣,这些技能却没有得到一点点的锻炼。只因为母亲为了我而挡开了。牺牲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只为了自己的女儿,即是我,能够安心静心的学习,丰富自我。所以,母亲在我的心中,是一生为我而牺牲的人,现在啊,母亲在我身边,我尽力让她舒心,但未来的某天,母亲假若先一步离开了我,那我真真是这世上无根的浮草罢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六):不得已深居简出的日子里,如何安定这颗心?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里的这段话,多么精辟地描述了身处日益喧嚣的世界里,许多人习以为常而不自觉的状态。我们总是把困顿、迷茫和焦虑归结为外在的压力和不顺遂,尤其近半年,太多的意外令人措手不及,深居简出成为每个人必经的考验,如何安定这颗心?
或许在这本收录了二十多篇名家散文的经典里,能找到答案。
《今朝风日好》精选12位文学大师的代表作,如史铁生《想念地坛》、朱光潜《谈交友》、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老舍《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郁达夫《故都的秋》等,有深沉的思索,有细腻的对天地万物的感知,沉静诗意的文字如精神的庇护所,给予我们安于当下的力量。
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命运的劫难面前,地坛成为他“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在《想念地坛》中,他写道: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 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五百年来,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的地坛,荒芜沉寂却并不衰败,草木枯荣虫鸟来去从未停歇,安静得生气盎然,自有深意。
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再看那些老柏树,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人生的加减法,离不开努力,更需要安静的思索叩问,找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对季节变化的敏感,需要一颗温柔细腻的心。历经人间沧桑的文学大师们,并未因世事沉浮失却对万物的爱与深情凝视。
在《昆明的雨》中,汪曾祺说“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济南的秋天》里老舍惊叹于济南秋阳下山色的变幻: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他还以孩童般的眼光描述济南秋水中的绿藻:
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别让生活的重压剥夺了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越是困厄的生活越需要精神的滋养。
二十四节气有了形象与趣味
尽管六七岁的小学生就能背诵“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可那古老智慧里蕴藏的自然秘密和古典生活,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本书很特别的是,每篇文章都有各自的扉页,正中是作者、题目和文中的经典片段,页眉是按四时之序排列的一个节气名及其简单说明,页面下方是《礼记·月令》中对这一节气的详细描述,让二十四节气在抑扬顿挫的字句里,有了形象与趣味。
一位人类学家说,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那些时刻。那些与爱人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听着雨声,感到美妙的时刻;爬山时,看到日出的时刻。重要的是生活的每个片刻,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万物有灵且美,与那美在一起,便岁月静好。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七):这人间可可爱爱
“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
此句出于丰子恺的一幅漫画中。
如若再往前一些,那可能是李白的一首《宫中行乐词》:“今朝风日好,宜入未央游。”
好个悠然得意。
《今朝风日好》共收录了26篇名家散文作品,按照二十四节气来排序,极是雅致。
三餐四季,岁月静好。
谈价值
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讲的是他儿时埋下的桃核长成的树。
那棵树长得不是地方,样子又是委委屈屈瘦瘦黄黄的,大家都笑话。他的奶奶也说,这样子是没出息的,得嫁接,他却不信,执拗地要等它开花结果。
不过那都是小时的事情了,他去上学,去工作,这小桃树自然就忘下了。再回来见时,物是人非。
乍见满树桃花开,是一惊;转眼又在风雨中零落,心头千般失望;哪知不经意抬头,还有个粉俏俏的骨朵立在梢头,又惊又喜。
这多像生活啊,起起伏伏。可能生得有那么一点点不凑巧,但也和其他草木一样,见过明媚春日,也经历过无情骤雨,有那么些被嘲弄的记忆,但也有被精心呵护的时候。
日子啊,总不见得全是大好晴天,可以自在招摇枝干;也不见得全是恶狠狠地狂风,一心想着摧残。
可能结不成市面上那种甜蜜的桃子,可能一辈子老是这副病恹恹的样子,但依然有满树花开灿烂,依然可以成为他笔下的好景。
奶奶说,谁要是梦见桃花开了,会一生幸福呢。
谈生命
丰子恺在《忆儿时》这一文中,谈到了他怀念儿时的三件事情,又为自己所做的这三件事情而忏悔。
一是养蚕;二是吃蟹;三是钓鱼。
都是杀生取乐的事情。
养蚕——“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生灵的杀虐!所谓伺蚕,是养犯人;所谓缫丝,是施炮烙。”
吃蟹——“文人有赞咏吃蟹的,什么‘右手吃蟹,左手持杯’,什么‘秋深蟹正肥’,作者读者,均囚于习惯,赞叹其风雅。倘质诸初心,杀蟹而持其螯,见蟹肥而起杀心,有什么美,而值得在诗文中赞咏呢?”
钓鱼——“所谓‘羊裘钓叟’,其实是一个穿羊裘的鱼的诱杀者;所谓“游钓之地”,其实就是小时候谋杀鱼的地方,想起了应使人寒栗,还有什么高雅、什么可恋呢?”
我常常在疑惑着,为什么吃猪牛羊能被接受,吃人就会被说残忍?蚂蚁与大象,除了外表,它们的本质究竟有什么不同?
所谓道德,就是一种不相犯的契约罢。
因为猪牛羊一类的,对于人类而言,实在没什么抗衡的资本,它们根本无法坐下来跟人类谈一个“平等”契约;而对于个人来讲,是很有可能被他人杀死,即使再身强力壮的小伙,也有垂暮老矣的一天,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想要长久,就要和别人定下这种契约,互不相残。
而当有人自作聪明不去遵守原本约定下的契约,整个人类社会就必然会陷入一种“人吃人”的恐慌。所以这种违背契约之人,必要受到惩罚,社会才能正常维持下去。
除非,违背契约之人,其力量对契约另一方而言,已经是无法匹敌的存在。像蚊子和蜂一类,大多人还会用手去拍蚊子,多少人会用手去拍蜂呢?蜂有毒针,所以人自觉避其锋芒,但通常还是无须考虑与它们讲什么道义的。
但人若视自己为更高等的生命体,由人类不可自相残杀,人类为了自己也应保护老幼病残、保护环境等道理来推演,这世间,又有何处不可怜?
猪羊牛,只是些无法反抗的生命而已;居高位者,不该将这种无法反抗的生命的牺牲,当做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因其弱而相残,和豺狼虎豹也没什么两样,又为什么要做个人呢。
丰子恺因信佛而食素,在佛看来,每一种生命的残害都是世间悲剧。
谈感情
朱光潜《谈交友》一文,讲人生的快乐有一大半要建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
我想是不错的。
之前杨丽萍作为一代文艺工作者,终身未婚未育的事情,引起了很多关注,有人评论: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所谓活出自己都是蒙人的,让你再年轻30岁,到了100岁,你的容颜难道还能保持30岁样子,即使你再美再优秀都是逃不过岁月的推残,到了90岁,儿女满堂那种天伦之乐。”
这么一句评论,引起了广泛争议,有很多人点赞,也有很多人唾弃。
初时见这一句,也是气愤不已,如今再读,又有一番滋味。
在我看来,此评论最大的不妥当之处,就是太放大了不可知的未来,而忽视了当下的幸福。
也在想,年轻的自己爱独身,不耐烦应付些无聊的事情。可年老呢,当眼也花了,耳也聋了,腿脚不便时,我该去做些什么?
年少不懂事时,总不耐烦老人的唠唠叨叨,没等说几句就跑开了。如今,悔之晚矣。
等我老了,会不会也无人理我?
“人是一种怪物,自己是个人,却要显得瞧不起人,要孤芳自赏,要闭门谢客,要把心里所想的看成神妙不可言说的,‘不可与俗人道’,其实隐意识里面唯恐人不注意自己,不知道自己,不赞赏自己。”
他们总说什么老伴老伴,老来伴,便是一手抚养成人的亲生儿女,也常有不耐烦听的话,也常要跑去些新鲜地儿。所有的话,都只好讲给老伴儿听,老伴儿老了,就是欺负他老了,跑不动了;欺负他除了自己,再没旁人陪着絮絮叨叨。
当然,这种关系,可以是夫妻,也可以是那种经年的老友。到了那个年龄,大家再不会为了什么身外事,而心存芥蒂。
至于儿女为什么会被看重,大概是人总希望和社会有些牵扯吧。
到老了,孤身一人,总像是到了社会的边缘,那种日渐增加的剥离感,似乎必要与年轻人有些牵扯,才稍稍稳住。
所以杨丽萍才会将自己的侄女抚养在身边吧。
也是那种评论里之所以如此赞扬的天伦之乐的原因罢,这是一种亲密社会关系的富足。
少年人可以浪迹天涯,记得游必有方,记得让老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