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今朝风日好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精选

2020-06-23 23: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精选

  《今朝风日好》是一本由贾平凹 / 毕淑敏 / 史铁生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一):走在名人名家四季轮回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对于身居城市的人来说,二十四节气代表农业时令似乎已经淡了。作为古人总结出来的的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则注定有着无限道理。即使不参与农业劳作,何妨直接阅读那些名人名篇章,走在名人名家的散文世界里呢?

  《今朝风日好》即是这样的一个汇聚,其将名人名家的散文篇幅,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犹如四季轮回的道理,走得缓缓而有力。很多时候我们忘却了光阴实则在于匆忙脚步下人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前行无奈

  放慢脚步,品读时光万事万物就变得有意思起来;在《今朝风日好》里,读者能够欣赏到贾平凹的小桃树,到在小桃树作家眼中的生机无限;可以看到丰子恺儿时的模样一代画家童年时光如何;也能够看到季羡林往事,读懂他从乡野走到大家的心路历程……

  名人名家,何以影响后来人?这似乎也是《今朝风日好》提出课题。名人的人格魅力如斯,名人名家的作品如斯,更多的乃是通过阅读名人名家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之中捡拾点滴岁月时光,看到名人名家的来时路。由此,才能够对自己人生路有些许借鉴意义吧!

  然,对四季的感悟,对相同事物的把握,即使放在名人名家的世界里,也会是迥异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当读者进入到《今朝风日好》的点滴篇章时刻,应该有多元化思维相伴,读懂每个名人名家文字里的唯美哀愁

  每个篇章,独立而又联系随意翻阅,也能够晓得世界多美好。对《今朝风日好》这样的散文随笔集,又是适合多元化人群的,学生可以,职场可以,居家也可以。

  在品读四季的篇章里,为游走唯美的文字里,在名人名家的记录里,我们也是在品读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来来往往,浮浮沉沉。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二):《今朝风日好》:平淡生活里的美好

  看了一本散文合集《今朝风日好》,收录了贾平凹、丰子恺、毕淑敏、沈从文朱光潜汪曾祺傅雷老舍十二文学大家的散文,他们书写了日常生活,隽永深刻书名很美好,“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 生活里有四季,也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意义,立春、雨水、惊蛰、立夏小满、夏至、白露、立秋、寒露、立冬…… 春夏秋冬,每个时节都有其规律我们的生活,日复一日,也总有很多平淡的美好与回忆。 玄鸟至,半夏生,草露,麋角解——四季岁时记·今朝风日好。 这本书真的很精致,它以流传千年《礼记·月令》为底本,精选12位文学大师代表作,重现文化瑰宝“岁时记”。每一个节气都是我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庄严仪式。 书里有26篇至美散文诠释岁月静好、人间值得,再现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间烟火滋味。 比如贾平凹《一颗小桃树》、史铁生《想念地坛》、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国风复古装帧,唯美花卉设计,翻读时满满春意在手。 书里还收录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全解析,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古典时光,解读国人千百年信仰的时间与文字之美。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在元旦时“进屠苏酒”,立春需“彩仗驱牛”,清明则扫墓踏青…… 以古人千百年传承的岁时记为线索,以春夏秋冬为四章节,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核心脉络,12位名家书写时间美好、人间可爱,带领我们重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间烟火滋味。 很喜欢书里的一些句子:“有一颗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像春天般,万物蓄势待发,等待你的是无边的光景。” “什么叫真谛?好比一颗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人生须有趣才能如盛夏般有生机。” 平淡生活也可以有很多细碎的美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你要相信,再喧嚣的人生,也有岁月静好的一刻。 万千平淡的日子,都值得敬畏。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三):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

  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故人何处在,何妨今日来?

  这本书封面粉粉嫩嫩,本身喜欢清浅色系的我是有点不敢恭维的。但翻开来读之后,却立马被引到了书中。

  书里以春、夏、秋、冬为篇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按照二十四节气各选一篇名家的文章附在后边。每一个节气都有古书中最初的含义。节令气候离现在的我们来说其实已经很遥远了,所以每一个节令的解读都令我感到新奇有趣。况文字实在优美,令我想一再品读。

  书中的每一位作家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甚至从小就读着他们,听着他们的名字长大的。除了毕淑敏等比较后期,各位都堪称大家中的大家。有几位是我一直以来就很喜欢的。

  比如,沈从文。自打看了《边城》后就一直很喜欢他。

  季羡林季老,我家有他《一生的远行》,在德十年。前一阵还读了他的《清华园日记》,果真是青春年华啊。大佬也有怕考试的时候。非常得幽默。留德十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是日日月月坐冷板凳钻研出来的。

  史铁生。《我与地坛》让人很心疼。正是一个年轻热望有着无数希望和未来的青年,却飞来横祸,人生顿时失去希望。这样的情形该如何撑过?最让我难过的除了他备受打击的身心,还有日夜焦心又忧心的母亲,希望儿子能找到生的希望,却没能见到他有成就的那天。那一把凝结着友人母亲关爱的轮椅,被哥们推着开的会,看的世界,摇进了就再也没摇出来的爱情……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感动。

  ……

  除了本来就很喜欢的,还有一些初识的作家也让我颇感欣喜。

  最大的欣喜来自周作人。以前只知道他是鲁迅的弟弟,是当时文名很盛的作家,不是左联作家,其他了解不多。这次读到他的北平的春天,突然就被他的清新的抒写深深吸引,方知盛名不假,哀叹现在才知道也不算太迟吧。

  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初春的情景,冬日读书的感觉,也让人心向往之。

  最印象深刻的来自丰子恺与季羡林。

  丰子恺认为养蚕缫丝从赚钱养家来看是好事,但建立之基却是一场大虐杀。自己幼时喜欢钓鱼,亦是残酷的杀戮。他已变为一个完全的素食主义者。对我来说,这种说法虽不是第一次听,却颇为震动。这几日都没吃肉……

  季老这样一个大家,身世却尤为坎坷。从父辈开始就颇为不易。后来,叔叔在济南站稳了跟脚,父亲和叔叔为了培养他这家里唯一的儿辈成材,七岁就把他接到了济南。可怜他从小离开母亲,虽然物质生活好到天上地下,孩童心里的惶惑却难以驱除。只是毫无办法,只能慢慢习惯。后来,他终于有了出息,但母亲也没来得及享到福就去世了。这种痛和遗憾,真是人生最大的痛了。

  季羡林回忆自己儿时的生活,虽然如今的我们看起来会觉得很苦,但也有很多是如今体会不到的乐趣。他回忆到当时有两个玩得特别好的小伙伴,其中一个后来成了绿林好汉,飞檐走壁不在话下,但却从不在本地作案,他觉得是个英雄。

  他也说自己从小就不是一定要拿状元的那种孩子,不喜欢死读书,却喜欢看“闲书”。说起之前暗度陈仓偷读小说的经历,我简直像看到了自己。但季老明显是可以坐冷板凳刻苦研究学问的人,他的话都是谦词了。

  这本书节选的各个作家的文章几乎都是他们的名篇,非常好读,形式又很新颖。如果读的时候,像我一样不小心被谁吸引到,一定要去找来他的整书读一读哦~比如我,就很想读周作人的作品,还有季老童年时候的回忆。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四):大师们的四季轮回

  贾平凹、毕淑敏、史铁生、沈从文........

  12位近现代文学大师......

  24篇思念、怀旧的散文.....

  用24节气,一年的变幻反复,记录逝去的时光......

  这就是《今朝风日好》的由来。

  “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

  为什么?

  好的文章,不应该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吗?

  答曰:再喧嚣的人生,也有岁月静好的一刻。

  经历岁月沉淀, 曾经的记忆通过文字存于纸,如今与你我相见。即刻,过去与现在相通,有一些情感,虽跨百年,亦仍就感动人。所以,相见亦是因果,这种因果是厚重的寄托,是心灵深处的相交。

  这样的交互是深刻地、触动灵魂深处地。所以说“或恐有人来”,终是理解。这样一本书,不用怀疑文章的质量,不会觉得虚度时光。闲余时光,一壶茶、一根烟……捧上《今朝风日好》,就是最好的时光……

  可以跟着丰子恺回忆儿时旧事,养蚕、赏月、钓鱼…….记的是好玩趣事,实则是对父亲、母亲深深的爱……

  看沈从文《常德的船》,没想到文人对船的类型、用途如数家珍。同时船、河、人家相叠而写的描写如此深刻,那是作者对厢西刻在骨子里的爱。丁玲、戴修瓒、余嘉锡出现文中,好山如水下自有好儿郎。

  周作人《北平的春天》,冬去春来,自爱故乡的春。冬转春之际,灰色中破土而出的绿,是希望,也是内心地冲动。那样的北平,缺少江南水灵之春色,灰灰的。只有老北平人才知道灰的美。气候稍稍变幻,春就来了,灰色之中有了绿的气色。风和日暖的日子,感受着北方独特的春色。

  这些文章收录在第一章“春·和”之中,或多或少和春天有一点关系。不激烈、有点温柔,像饭前开味菜。转眼,第二章“夏·盛”来到。

  初夏汪曾祺带着《端午的鸭蛋》迎接夏的到来,不看其文,始终不知道文字也能诱发食欲,高邮的麻鸭、老蛋,那一筷子捅下去的快感,剩下的蛋壳装萤火虫的乐趣跃于纸上。

  跟着朱光潜,炎炎夏日从慈慧殿走到北海后门,找寻老北京不再呈现的过往。老朱说:《后门大街》,对于一个怕周旋又不甘寂寞的人,你是多么亲切的一个朋友!

  转眼,来到丰收的秋,跟着郁达夫《故都的秋》,体会南国、北国的秋。虽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那郁达夫笔下,不论南、北的秋,各有各的美,都割舍不彼此的爱。

  老舍也喜欢秋天,《济南的秋天》里秋天是诗一般的境地。也许真没那么美,但有思乡之情加持,不太高的山,不太状美的水也散发着瑟瑟金光,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在自己的心底就是那么的美……

  来到冬日,老舍还是不忘济南,《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小雪最是妙,山上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似给天边镶上一道银边。

  不忘冬的还有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中,那里的冬也许没有没有雪,不似北方那么硬朗,却也有着南方独有的委婉。

  四季轮回中,跟着大师的脚步,体会着旧时的风光。《今朝风日好》,放下书,茗一口茶,仿佛已经时空穿越,行走在旧时的老街……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五):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

  “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

  是一本散文的合集,作家里面有散文的大家们,比如贾平凹、毕淑敏、史铁生、沈从文、丰子恺,老舍,季羡林等。

  这一本散文合集的编排,编辑是按照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来进行排序和分类的,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所以,这些作者们所聊到的话题,比如端午,高邮的盐鸭蛋,比如,爱吃螃蟹的父亲,比如,为我牺牲的父亲,母亲。比如,济南的秋天,比如,北平的春天。

  这是一本很“美”的书。

  美在封面,粉粉红红的少女颜色,恰如春天的开始一般,让人神往,拿在手中,人也自然的温柔下来了。

  美在文字上,丰子恺、老舍、贾平凹,对于自己生活中遇见的食物,生命给予的母亲、父亲、老师、都是细细的赞美,温柔的书写着。这样的文字,看了之后,让人的内心也安静了下来,让人心里也更宁静了不少。

  美在价值观导向上,用了中国特别的二十四节气,把这一系列的散文就这样串起来了,自然带着中国文化特殊的美,中国的文人,自然要书写中国文字的美。

  “诗意的栖居在这世界”这些大家们,不论是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高邮双黄咸鸭蛋,极小的食物,在汪曾祺的眼中,笔下,都是具有诗情画意的物品。或者是老舍笔下,济南的秋天,请你在秋天来济南,那桥,那河,那古城,一年四季就是为你留着的,但是秋天的韵味又是增加了一分的。

  丰子恺的回忆儿时,父亲爱吃螃蟹,吃蟹的步骤和动作都是十分规范和讲究了,我们一家的小孩们也是极其和父亲一起吃螃蟹,家里的也有一个缸里面,专门用来养蟹。

  老舍回忆母亲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是安定的”

  母亲亦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根,即使花朵再娇艳,没了根,也会败得很快吧。与我而言,所有的大事、小事都爱问母亲的意见,母亲同意了的,无论是如何,便觉得是对的。虽然现在,我目光骄傲,埋着一颗心,只去理会文字和书本,静心潜心修炼自己的行为和修养,但是唯独家务事,厨房,洗衣,这些技能却没有得到一点点的锻炼。只因为母亲为了我而挡开了。牺牲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只为了自己的女儿,即是我,能够安心静心的学习,丰富自我。所以,母亲在我的心中,是一生为我而牺牲的人,现在啊,母亲在我身边,我尽力让她舒心,但未来的某天,母亲假若先一步离开了我,那我真真是这世上无根的浮草罢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六):不得已深居简出的日子里,如何安定这颗心?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里的这段话,多么精辟地描述了身处日益喧嚣的世界里,许多人习以为常而不自觉的状态。我们总是把困顿、迷茫和焦虑归结为外在的压力和不顺遂,尤其近半年,太多的意外令人措手不及,深居简出成为每个人必经的考验,如何安定这颗心?

  或许在这本收录了二十多篇名家散文的经典里,能找到答案。

  《今朝风日好》精选12位文学大师的代表作,如史铁生《想念地坛》、朱光潜《谈交友》、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老舍《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郁达夫《故都的秋》等,有深沉的思索,有细腻的对天地万物的感知,沉静诗意的文字如精神的庇护所,给予我们安于当下的力量。

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命运的劫难面前,地坛成为他“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在《想念地坛》中,他写道: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 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五百年来,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的地坛,荒芜沉寂却并不衰败,草木枯荣虫鸟来去从未停歇,安静得生气盎然,自有深意。

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再看那些老柏树,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

  人生的加减法,离不开努力,更需要安静的思索叩问,找寻属于自己的答案。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对季节变化的敏感,需要一颗温柔细腻的心。历经人间沧桑的文学大师们,并未因世事沉浮失却对万物的爱与深情凝视。

  在《昆明的雨》中,汪曾祺说“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济南的秋天》里老舍惊叹于济南秋阳下山色的变幻: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他还以孩童般的眼光描述济南秋水中的绿藻:

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别让生活的重压剥夺了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越是困厄的生活越需要精神的滋养。

二十四节气有了形象与趣味

  尽管六七岁的小学生就能背诵“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可那古老智慧里蕴藏的自然秘密和古典生活,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本书很特别的是,每篇文章都有各自的扉页,正中是作者、题目和文中的经典片段,页眉是按四时之序排列的一个节气名及其简单说明,页面下方是《礼记·月令》中对这一节气的详细描述,让二十四节气在抑扬顿挫的字句里,有了形象与趣味。

  一位人类学家说,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荣誉,而是为了那些时刻。那些与爱人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听着雨声,感到美妙的时刻;爬山时,看到日出的时刻。重要的是生活的每个片刻,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万物有灵且美,与那美在一起,便岁月静好。

  《今朝风日好》读后感(七):这人间可可爱爱

  “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

  此句出于丰子恺的一幅漫画中。

  如若再往前一些,那可能是李白的一首《宫中行乐词》:“今朝风日好,宜入未央游。”

  好个悠然得意。

  《今朝风日好》共收录了26篇名家散文作品,按照二十四节气来排序,极是雅致。

  三餐四季,岁月静好。

  谈价值

  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讲的是他儿时埋下的桃核长成的树。

  那棵树长得不是地方,样子又是委委屈屈瘦瘦黄黄的,大家都笑话。他的奶奶也说,这样子是没出息的,得嫁接,他却不信,执拗地要等它开花结果。

  不过那都是小时的事情了,他去上学,去工作,这小桃树自然就忘下了。再回来见时,物是人非。

  乍见满树桃花开,是一惊;转眼又在风雨中零落,心头千般失望;哪知不经意抬头,还有个粉俏俏的骨朵立在梢头,又惊又喜。

  这多像生活啊,起起伏伏。可能生得有那么一点点不凑巧,但也和其他草木一样,见过明媚春日,也经历过无情骤雨,有那么些被嘲弄的记忆,但也有被精心呵护的时候。

  日子啊,总不见得全是大好晴天,可以自在招摇枝干;也不见得全是恶狠狠地狂风,一心想着摧残。

  可能结不成市面上那种甜蜜的桃子,可能一辈子老是这副病恹恹的样子,但依然有满树花开灿烂,依然可以成为他笔下的好景。

  奶奶说,谁要是梦见桃花开了,会一生幸福呢。

  谈生命

  丰子恺在《忆儿时》这一文中,谈到了他怀念儿时的三件事情,又为自己所做的这三件事情而忏悔。

  一是养蚕;二是吃蟹;三是钓鱼。

  都是杀生取乐的事情。

  养蚕——“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生灵的杀虐!所谓伺蚕,是养犯人;所谓缫丝,是施炮烙。”

  吃蟹——“文人有赞咏吃蟹的,什么‘右手吃蟹,左手持杯’,什么‘秋深蟹正肥’,作者读者,均囚于习惯,赞叹其风雅。倘质诸初心,杀蟹而持其螯,见蟹肥而起杀心,有什么美,而值得在诗文中赞咏呢?”

  钓鱼——“所谓‘羊裘钓叟’,其实是一个穿羊裘的鱼的诱杀者;所谓“游钓之地”,其实就是小时候谋杀鱼的地方,想起了应使人寒栗,还有什么高雅、什么可恋呢?”

  我常常在疑惑着,为什么吃猪牛羊能被接受,吃人就会被说残忍?蚂蚁与大象,除了外表,它们的本质究竟有什么不同?

  所谓道德,就是一种不相犯的契约罢。

  因为猪牛羊一类的,对于人类而言,实在没什么抗衡的资本,它们根本无法坐下来跟人类谈一个“平等”契约;而对于个人来讲,是很有可能被他人杀死,即使再身强力壮的小伙,也有垂暮老矣的一天,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想要长久,就要和别人定下这种契约,互不相残。

  而当有人自作聪明不去遵守原本约定下的契约,整个人类社会就必然会陷入一种“人吃人”的恐慌。所以这种违背契约之人,必要受到惩罚,社会才能正常维持下去。

  除非,违背契约之人,其力量对契约另一方而言,已经是无法匹敌的存在。像蚊子和蜂一类,大多人还会用手去拍蚊子,多少人会用手去拍蜂呢?蜂有毒针,所以人自觉避其锋芒,但通常还是无须考虑与它们讲什么道义的。

  但人若视自己为更高等的生命体,由人类不可自相残杀,人类为了自己也应保护老幼病残、保护环境等道理来推演,这世间,又有何处不可怜?

  猪羊牛,只是些无法反抗的生命而已;居高位者,不该将这种无法反抗的生命的牺牲,当做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因其弱而相残,和豺狼虎豹也没什么两样,又为什么要做个人呢。

  丰子恺因信佛而食素,在佛看来,每一种生命的残害都是世间悲剧。

  谈感情

  朱光潜《谈交友》一文,讲人生的快乐有一大半要建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

  我想是不错的。

  之前杨丽萍作为一代文艺工作者,终身未婚未育的事情,引起了很多关注,有人评论: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所谓活出自己都是蒙人的,让你再年轻30岁,到了100岁,你的容颜难道还能保持30岁样子,即使你再美再优秀都是逃不过岁月的推残,到了90岁,儿女满堂那种天伦之乐。”

  这么一句评论,引起了广泛争议,有很多人点赞,也有很多人唾弃。

  初时见这一句,也是气愤不已,如今再读,又有一番滋味。

  在我看来,此评论最大的不妥当之处,就是太放大了不可知的未来,而忽视了当下的幸福。

  也在想,年轻的自己爱独身,不耐烦应付些无聊的事情。可年老呢,当眼也花了,耳也聋了,腿脚不便时,我该去做些什么?

  年少不懂事时,总不耐烦老人的唠唠叨叨,没等说几句就跑开了。如今,悔之晚矣。

  等我老了,会不会也无人理我?

  “人是一种怪物,自己是个人,却要显得瞧不起人,要孤芳自赏,要闭门谢客,要把心里所想的看成神妙不可言说的,‘不可与俗人道’,其实隐意识里面唯恐人不注意自己,不知道自己,不赞赏自己。”

  他们总说什么老伴老伴,老来伴,便是一手抚养成人的亲生儿女,也常有不耐烦听的话,也常要跑去些新鲜地儿。所有的话,都只好讲给老伴儿听,老伴儿老了,就是欺负他老了,跑不动了;欺负他除了自己,再没旁人陪着絮絮叨叨。

  当然,这种关系,可以是夫妻,也可以是那种经年的老友。到了那个年龄,大家再不会为了什么身外事,而心存芥蒂。

  至于儿女为什么会被看重,大概是人总希望和社会有些牵扯吧。

  到老了,孤身一人,总像是到了社会的边缘,那种日渐增加的剥离感,似乎必要与年轻人有些牵扯,才稍稍稳住。

  所以杨丽萍才会将自己的侄女抚养在身边吧。

  也是那种评论里之所以如此赞扬的天伦之乐的原因罢,这是一种亲密社会关系的富足。

  少年人可以浪迹天涯,记得游必有方,记得让老人安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