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读后感精选
《我这一辈子》是一本由老舍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老舍,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舍是担得起“人民艺术家”的,他的作品里满满的都是世态炎凉,放在今天依然。“我这一辈子”、“微神”、“大悲寺外”、“开市大吉”,这四篇最喜欢。个别地方排版不仔细,印刷一般,小瑕疵。
●说不出话来。人生百态,本无需言。
●人的一辈子也不过如此而已。
● 我这半辈子 恍恍惚惚的。 希望下面这大半辈子 开心做事 善心做人
●黑色幽默吧 语调幽默 可回想起来伤感浸润一寸一寸肌肤 我们与那个时代隔了好多年好多年 可实际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本质 又能改观了多少呢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一):我这一辈子
“人这一辈子,太多的联系与牵扯,讲道理可以踏踏实实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但看到别人的幸福,自己没有,便没有了奋斗的勇气。怀揣梦想的时候感觉人生还是有希望,最怕就是看清了现实,只剩绝望。看的太明白活的太明白不是件好事,生不逢时,时运不济。老舍先生的文章跨越了时代的洪流,放到现在,也是明晃晃的刺眼,让人睁不开眼。”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二):老舍 我这一辈子
看完了这本书,感慨老舍先生是人民的作家,描绘着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兼具深度与幽默。
看到小木头人,不禁想到之前看到的老舍先生的《猫城记》,两者皆充分体现老舍先生丰富的想象力,让人慨叹!想着这也不算是科幻,就算做是幻想小说吧。但是这个想象力丰富,哈哈,真的是厉害。比如这篇小木头人,不算拟人,而是把人拟为物人。厉害厉害
《我这一辈子》_ :哀民生之多艰 青年被丧妻 晚年丧子 “除了拉洋车都做了” 别想了 祥子活的更难
《善人》_ :小善
《马裤先生》_ :事太多 没素质
《微神》_ :错过
《且说屋里》_ :闲不住的老政治家 官僚主义的做派 被女儿困在屋子里
《不成问题的问题》_ :丁先生 教你做人 人性的贪婪与懒惰 实干家终究玩不过搞人和的
《大悲寺外》_ :肉乎乎的学监 人都有暴力的基因 杀人一辈子诛心
《开市大吉》_ :大众真的不愿意听实话
《歪毛儿》_ :这是一种什么病 讨厌虚伪
《抱孙》_ :不相信科学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四):死循环
#12月第2次打卡#我这一辈子#全本#老舍#文学
首先一个字,惨!在清末的乱世中,一个小人物从手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改行巡警,奋斗20多年,以为可以直到死去,但,造化弄人,当他的价值被榨干,他的速度赶不上乱世的步伐,那一刻,驱逐,唾弃,凌辱,像条丧家犬,他开始怀念过去,怀念安逸,甚至想要用一己之力改变点什么,但终是什么都改变不了,即使看透了,也反抗不了,因为命运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定下,能做的只有承受,承受,按照命运不偏不倚的走向既定的死亡,最后解脱。
思考过后,我不得不对比自己现在的处境,这一刻,我在两条平行的冰冷中艰难前行,我很想拜托束缚,或者干脆停在原地,但在黑暗中,我的视线只有50米,周围是荒郊野岭,唯一的这条路能让我走向光明,否则迎接我的只有死亡,不得已而为之,没选择,没办法。
按照它的设计我走过三座桥梁,穿过四座桥梁,以及5条曲线,数不清的直线。
数不清的直线过后出现了第一座桥梁,我习惯性的走过,突然,桥下,左侧,远处驶过的汽车远光照的我睁不开眼睛,我驻足,来不及思考,迫不及待的离开两行冰冷,双手遮蔽强光企图看清它的模样,借助微弱的边缘光我看清那竟然是一条公路!那一刻,我充满希望,以为终点近在咫尺,强忍着光照的刺痛,拼命的呼喊,希望它能把我从这该死的冰冷中解脱,可在下方传来嘈杂的发动机声音越来越远的时候,我怔住了,不是第一次怔住,之后,一辆又一辆的驶过,一次又一次的呼喊,喉咙的刺痛让我重回冰冷中继续前行,找寻。
第二座一模一样的桥梁,一模一样的汽车远光,象征的呼喊,失望的低头。
第三座一模一样的桥梁,一模一样的汽车远光,呆滞的沉默,绝望的冷笑。
死循环。
我沿着曲线从一座桥下走过,仰望其轮廓,对比它,我是多么的渺小;对比它,我温热的身体在寻找;对比它,我寻找光明,渴望光明。
第二座抬头,叹息,前行。
第三座抬头,低头,前行。
第四座低头,驻足,等待。
等待!等待!
我在等待什么......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五):兵荒马乱中的悲剧人生
小说以“我”悲哀的、平凡的一辈子为基点,折射出荒乱、悲惨的时代环境
这篇短篇小说中,老舍以第一人称为视角书写主人公的故事,读者捧起书便像与一位老者一同坐在茶馆里,桌上放着一碟花生豆,边喝茶边跟你讲他这辈子遇见的那些人和事。从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占绝大篇幅,而对于主人公的老年一笔带过没有做过多描述,读者可以自行预见到“我”的后半辈子仍然会穷困潦倒,因为社会仍然黑暗动荡,“我”的人生其实是一个在原地转圈的磨盘,而我像一只老驴子一瘸一拐地被鞭打着拖着磨盘转动,磨盘转的虽慢但也一直转着,最终倒在路上。
在那个人吃人的年代,战争、贫穷、饥饿对人的践踏像八九岁无知的孩童不知疲倦地用脚跺着早春尚未完全融化的冰面,有的冰面一脚就踏碎了,有的冰层厚实多抵了几脚,但也别高兴的太早,孩子总有一些玩伴陪着他一起玩这充满乐趣的游戏。
在少年的“我”部分,笔调舒缓,放松,因为少年的“我”对生活是充满憧憬的。如“刚二十多岁,我就成为亲友中的重要人物了;“回到家中一梳洗打扮,我立刻变成个漂亮小伙子”等等。直到妻子跟别人跑了之后,少年的我就消失了,我开始怀疑这个世界,开始惧怕他人眼光,不敢上街,失去自信。
中年的“我”刚坐上巡警时心里仍有良知,但经历了一次兵变后,“我”泄气了,把心里那一丝对巡警责任的承担卸掉了。一个月六块大洋,省钱维持生活是做巡警的主要目的。最后儿子死了,“我”也失业了,但仍然要四处奔波养活一家子的人。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我”始终是在笑着应对这个世界,总是经历重大挫折苦难,从妻子跑了再到后来痛失儿子,无论冷笑、大笑、嘲笑,“我”始终对这世界以笑面对,对这世界的希望未曾彻底丧失过。
诚然老舍笔下的“我”命运悲惨,这是那个时代普通人命运的真实写照,但人们对生的渴求,对爱的分享,是这血污腌臜的修罗场般的世界中的一颗颗星,闪烁着连成一片片星海,把这世界努力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