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猫城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猫城记读后感10篇

2022-04-09 03:34: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猫城记读后感10篇

  《猫城记》是一本由老舍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0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城记》读后感(一):国魂须由国人凝聚

  《猫城记》读后感(二):老舍的另类小说,简单而深刻

  《猫城记》说的是“我”的飞船坠落在了火星,结果发现火星上有一个猫人的社会,猫人有猫的外观,有尾巴,猫脸,人型的身躯。这个社会落后而腐朽,“我”为了生存万般无奈的只好选择融入这个社会。这个极尽迂腐的社会最后也因为自性的迂腐而被外族灭绝,“我”则幸运的遇到了一只法国的探险飞船,最后得以“生还我的伟大的光明的自由的中国”

  这部小说是老舍的尝试之作。我们很难准确的定位这部作品,科幻、魔幻、讽喻、乍读起来甚至感觉不伦不类,文风也有了一些变化,读惯老舍著作的人刚开始可能会很不适应。但细读之下发现老舍还是那个老舍,一个人的气质无论怎么掩饰也大概还在哪里,文章亦然。我觉得这更像是老舍在创作中的一次"小调皮“,特别的换了方式来表达,这更引起了我对这个可爱的老人的喜爱。

  老舍自己说这是他最"未入流“的”软“作品,甚至一直犹豫要不要发表,个人感觉老舍说的是很诚恳的,这本书如果按照畅销书的要素来考量,确实缺少了很多的元素,显得不够完整;如果按照纯文学的角度评价,厚度也显得不够,但文章的脉络以及对人性、社会性的批判却极其深刻。如果用画画相比,这部作品就如勾勒出了所有轮廓和细节脉络,却懒得再进行铺陈和层层渲染的作品,尽管不完整,但深刻的气势,准确的神韵,已经足以让懂得人看出壮丽来了。

  我特别喜欢老舍的作品,作品如人,老舍的书大都平实亲切,接地气,不失趣味,同时通过对情节的铺陈和人物的刻画进行无声的批判,这样的批判比“振臂呼喊"更来的有力量,更震撼人心。

  老舍在书中对于那么迂腐丑陋的“猫人”社会的描绘已经是1932年的事了,想必是老舍当时对社会人性的观察的反映,但今天读起来,比阿照现在的社会,也仍然生动。可见人性的变化并未随着文明的发展有太多变化,不但是时间上,即便是在空间地域上亦然,这部作品在国内的影响力并不大,但在国外,却一直备受推崇,这说明无论地域种族,人性深层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这部书里的语言很口语化,这是先生的一贯风格,很多地方还通过“我”的视角,加了有趣而幽默的成分,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有莫名的压抑感,一种悲观的情绪一直笼罩着我,也许是斯文如老舍的小调皮,黑幽默惯了,实在不擅长放开了带人笑,还是讽喻的太过深刻而触痛了人心,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觉得这本书读罢获益很多。

  《猫城记》读后感(三):众人皆醉我独醒

  《奇葩说》中曾经有一期辩题是“愚人井的水要不要喝?”双方都有各自的观点,论证也极为有力,但我仍然坚持自己做出的选择,我要做一个清醒的人,即便我被当做个疯子。 《猫城记》就是讲述这样一个神奇的科幻类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因为飞船故障来到了猫城,他发现猫城人的生存方式极度荒诞。无论是他们的饮食,他们的三观,甚至是他们的教育都是一场闹剧似的存在,于是对猫城充满好奇的他选择留下潜心调研。 主角在猫城第一个遇见的猫人是“大蝎”,大蝎是一个地主似的人物,掌握着猫城人最渴望的一片树林,算是割据一方的军阀,可惜这个军阀连自己的兵都要防范,于是他就留下主角为他看管树林。 猫城人根本没有所谓的道德素养,大家每天浑浑噩噩,唯利是图。大蝎更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典型角色,但大蝎的儿子小蝎确是一个猫城唯一清醒的青年人。小蝎在外国接受的教育,他甚至自己国家的问题,同样他也知道国家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但是在故事的最后,当猫国被他国侵略,小蝎依旧选择捍卫自己的国家,即便他也知道这么做毫无意义。在举国荒诞的投降中,小蝎的反抗显得更加可笑。小蝎最终还是因为难以面对这个残忍的现实选择了自杀。 《猫城记》其实是一本很好的讽刺小说,里面的情景设计的极度荒诞,看似好笑却又符合猫国的国情。因为荒诞的教育造就了一群荒诞的年轻人;因为每个人的自私自利,因为全国的自轻自贱,所以猫国惨遭灭国的境遇。 书中还谈及很多政治与教育的问题,如果仔细阅读总会在现实中寻找出蛛丝马迹。对猫 城人的思考何尝又不是对现实的影射呢? 古话说:“难得糊涂”,就是因为清醒的人反而活的很痛苦。现实不是童话,真相往往残忍,看清楚了真相却无能为力的挫败感会像毒药一样慢慢的腐蚀一颗心。 小时候的快乐总是很简单,是因为我们梦想着未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我们坚信自己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可是越长大越发现,我们拼尽全力过着普通的一生,大多数人都只是平凡的存在着。 即便痛苦,我依旧选择清醒,因为如果一直活在虚幻里,快乐和悲伤都是假的,努力也显得毫无意义。真相纵然残忍,但那至少证明我活过,我所做的一切都将留下我活过的证据。 就像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飞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猫城记》读后感(四):沧海遗珠,读之未晚

  老舍先生的这本《猫城记》出版于1932年,正是一战、二战期间,是政治反讽小说的黄金时代,1920年的《我们》,1932年的《美丽新世界》,1945年的《动物农场》,1949年的《1984》,每一本都是经典的寓言小说,但这些都是西方人探究西方社会的,所谓的畅销或是必读书单也是西方国家的。《猫城记》虽然没有这几本名气大,可探究的是中国社会,比起前面这几本,于我们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猫人国定位在遥远的火星。在今人看来未免幼稚,毕竟现在的我们已经有探测器登录火星,并传来照片了,而那个时代的人们并不了解火星,也还没有航天器。然而故事的地点只是一个设定,并不重要。短小的句子和奇怪的语序也使得通篇的文笔不如《四世同堂》、《茶馆》那般的细腻、丰富,但是瑕不掩瑜,小说最重要的还是故事,所以此书的最佳阅读方式是一口气读完,前面三四十页尤其要速读。

  “我”好像《格列佛游记》的主人公,刚刚到了陌生的国度就被抓了起来,经过奇妙的遭遇又成为了观察者,观察猫人国的政治社会。开篇关于火星的描写可以略去不看,迅速来到这个以迷叶为生的有着悠久历史的猫国。小说的精彩之处要从“我”随着政客大蝎进入猫城开始,各路人马逐一登场,“我”逐渐了解了猫国的社会、卫生、教育、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可谓是触目惊心!脏乱差只是表面的问题,人格的缺失,制度的崩坏,外国人的觊觎,使得国家摇摇欲坠、岌岌可危。

  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说出了他的思考:

武力缺乏永远不是使国际地位失落的原因。国民失了人格,国便慢慢失了国格。没人愿与没国格的国合作的。国弱是有多种原因的,天灾,地势都足以使国家贫弱;但是,没有人格是由人们自己造成的,因此而衰弱是惹不起别人同情的。

  在猫国,人们不吃饭吃迷叶,货币被称为“国魂”,政治团体被称为“哄”,起哄的哄,真是讽刺。皇帝施以小惠便笼络了“哄”,于是皇上成为了“万哄之主”。老奸巨猾的玩弄政治,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迫于生存压力屈服于政治,于是猫国从上烂到下。大鹰这个悲情人物在国之将灭的时候登场,他想以自己的头颅换来士兵的奋勇,岂知这是无用的牺牲,而又领导军队保卫国家的小蝎在看到士兵败下阵来竟然将怒火发泄到自己头上时,失望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侵略猫国的外国人像极了日本人,而他们的行径竟然和几年后的侵华日军惊人的相似,可见那时的老舍先生已经预见到了。

  能够有幸读到再版的《猫城记》,我感到很幸运,此书犹如酷暑中的一阵凉风,让人发热的头脑感到一丝清醒,书中的警示不应被时间所淹没,犹如我们对人类的思考不曾停止。

  《猫城记》读后感(五):我的手按在历史上最黑的那几页

  1902年,梁启超于《新小说》创刊号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欲兴一国之民,不可不先兴一国之小说”,试图以理论构建虚构文学与民族国家命运之关系,小说不必“小”说,更可“大”说。而经五四新文学发展,新思想、新观念的注入,更因时局危机的加深,小说与民族国家的错综关系愈加紧密——老舍的《猫城记》可以放在这一脉络下考察。

  《猫城记》写作于1932年,彼时国共内战愈演愈烈,关外日本的狼子野心已路人皆知。老舍归国不久,撰成这部寓言体小说,借一飞机失事,流落火星的地球人之眼,目睹了猫国的种种末世之怪现状,并最终在强敌入侵下覆灭。不必如何索隐附会,读者自可以轻易发现“猫国”实乃“中国”,作者不过是换一外邦视角,求陌生化的小说效果,其责备之深切,其批判之生猛,有增无减。

  论者或以为《猫城记》乃是一部科幻小说,或曰反乌托邦小说,我却以为这一认识殊为不妥,尽管友人曾回忆老舍言及《猫城记》创作乃受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影响,但遍观小说,这一类型的主要特征,在《猫城记》中并不明显,科幻不过是个由头,猫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体制也谈不上乌托邦,又何来“反乌托邦”。《猫城记》更像是晚清以降所谓“暴露文学”经新文化洗礼后的呈现,是中国文学感时忧国传统的延续。“一个文明的灭亡是比一个人的死亡更不自觉的”,猫国的亡国灭种,不啻为中华文明当时所可能的一种命运。《猫城记》是一部警世之作,虽以寓言为体,实与明言无异。举凡政治腐败、学术沦丧、教育堕落、兵匪一家的乱象,国中之人冥顽不灵,毁灭新知,专好内斗,整个猫国仿佛一个大染缸,等等,无不深刻着老舍对于中国社会的观察,而小说中屡屡呼唤着“人”和“人格”,亦是五四价值的回响,接续着鲁迅等人开启的国民性批判的道路,尤其以对“革命”的悲观而清醒的认知,历历可见《阿Q正传》的影子。

  就文学素质而言,《猫城记》并不出挑,比之后来的《骆驼祥子》等作,更显逊色。老舍丰沛的情感和表达欲未能付诸一个有效的形式,导致小说的许多篇章沦为报章论战之文,善则善矣,可毕竟不是小说之道。但即便如此,我仍旧认为,《猫城记》是一部特殊的作品,特殊到可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重墨,不仅在其少见的文体和惊人的预见性,我更在意的是小蝎这个人物形象,出生上层(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反动阶层),无比清醒,却又自甘沉溺;敏于思考,却惰于行动;向往革命,却困惑于革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掩饰地否定愚民,又恐惧着底层的力量,等等。这个带有苏俄小说中“零余者”气质的角色,生动地呈现了那个时代的价值混乱和精神迷惘(尽管还不够充分),这既是对当时风起云涌地所谓“革命文学”的质疑,又是对五四新文学的某种深化。甚至半个多世纪之后,在苏童的《罂粟之家》《我的帝王生涯》等作品中,还能拿看到这样的形象的变体。

  在生命的大多数时候,老舍都是革命的局外人,这成就了他,但最终也毁灭了他。《猫城记》后来遭到大批判,想想也不意外。《猫城记》质疑了“革命”和所谓“人民”力量,更要命的是,作品中屡屡提及的“大家夫斯基”之类的“主义”,似乎是隐射苏区的共产主义(这一点我不能肯定,尚有待查证。)条条都让人心惊胆战。

  《猫城记》里,老舍写主人公感叹“我的手按在历史上最黑的那几页”,还是天真了,真正的至暗时刻,还未到来。

  《猫城记》读后感(六):公无渡河

  比较传统的中文系教育总给普通学生对于民国和共和国时期的名家有造成很多刻板印象。“郭鲁茅,巴老曹”,必定是红专结合的“人民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必定是反映人民的意志,尤其是dang的意志。

  如果偶尔有些作品有出格的,那肯定是作者的无心之过,可能是游戏文字之笔,可能是喝大后酒后发昏,可能是混稿费时受不住编辑和热心读者的压力,可不管怎么着吧,要论起本心来,必定是伟光正的revolution 乐观和现实主义的。

  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之下,每个作家也会适当拥有一定的“人设”,郭沫若肯定是文采风流的才子形象,鲁迅啊必定是愤怒的民族魂啊,茅盾啊现实题材的文豪,巴金嗯大家族出来的叛逆的青年,老舍啊幽默的人民艺术家啊,曹禺啊写戏剧的大师啊。

  这当中老舍是最贴地气的存在名作《茶馆》,《骆驼祥子》还有《四世同堂》讲的都是咱百姓身边的故事,不像那些作家说的都是什么民族啊国家啊甲骨文啊大资本家啊大家族啊文化啊,这些一般人都不会接触到的题材。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解放后回归共和国的作家还写过快板和相声之类老民间艺人鼓捣的很多人以为不入流的作品,怎么样?考虑到老舍老北京人留洋海龟和名校教授的光环,他身段贴的够低的了吧。

  不只是题材亲民,老舍用的语言也很朴实简单和幽默,不用怪字生僻字和自造字,短语和词组都是用的普通百姓用的家常话,不用什么洋字和外语词汇,句子啊也是短句为主,这样的文章和文本风格,即使只读过几年书的看起来也毫无压力。总体来说,老舍走的是平民风格,可不像“山药蛋派”那么土气。

  《猫城记》这本书是老舍作品中的异类,就是作者的自序所说的那样,完全不像他之前幽默文风,题材也是选的时髦小众的科幻题材,主要人物不是普通百姓而是猫国里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文本里面透出的绝望和沮丧让人喘不上气,满纸荒唐言下的辛酸泪。

  本书的故事是这样的,我作为地球人来火星,结果飞机失事机上只有自己活下来,来这里后发现来到一个以猫为国民主体的奇异国度“猫国”,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与地球的文明和文化相悖。有两万年的文明历史,国民嗜吃“迷叶”,货币叫“国魂”,他们用“哄”代表政党,房子都是四面墙加一片空地没窗没门,不喜欢干净整洁。喜欢拿外国人当自己势力的保护人,作者跟随猫国的大人物大蝎和小蝎一家人漫游猫国的乡村城市,遍访政界军旅学界文化界,发现这是一个快完蛋的文明,果然最后猫国亡国灭种于外敌矮人国的入侵。

  明眼人其实都能看出来这本书,写的貌似是外星球的猫国故事,实际上写的就是地球上某国的故事,里面对民族性格,外交和国情还有文化制度的批判其实就是对某国的批判,处处影射,比如第19节对罗振玉和王国维的调侃,比如大家科夫斯基,花拉科夫斯基和马祖教主,很可怕的是老舍的这些对猫国人的批判的点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任然是屡见不鲜,没有断绝。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老舍的思想敏锐感到惊叹不已,这才是文学家的水准,那就是文字表达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恒久。书籍成书于1932年,现在看任然不过时。可叹的是聪明智慧如老舍,在回国后的悲催下场,有人说他是爱国热情才回来,有人说他是被某人误导欺骗,还有人可能以为他是投机分子而已。不管如何,真很好奇他自投昆明湖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猫城记》读后感(七):一百年不算长

  如果你在阅读历史时,在某一页中见到1932年的中国,即便知道最后的结果,你仍然会失言在故纸堆中,当然你不能全然体会到那时平民压抑的情绪的百分之一,也不会在夜中辗转难眠。在那一年,北方的风格外的冷,1月2日日本军队攻占了全部的东三省,时隔十天日本即在青岛登陆,继而时隔十六天,日本聚集海陆空三军大举进攻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举国上下一片慌乱,民国政府仓促迁都洛阳。而在那一年,《猫城记》的发表,在虚化的现实上延伸了一个结果,全民无望,而内斗至死方休。

  如今是2019年,已经过去了88年,如果你去过火星,当然你没去过也没关系,在你读到本书中“我“的经历,会有一种“亲切之感“,但这种感觉却让你觉得可笑和难以启齿。在主人公经历了飞机失事的后,意外到达了火星上的猫国,感觉唯一的依仗是一把手枪,却没想到竟然是自己外国人面孔成就自己在猫国的高贵身份,说来讽刺,弱竟然被当作强,只因更弱的不想变强。

  迷叶是猫国的口粮,它有着“鸦片“一样的作用,却换了一个友善的外表,吃了之后就感觉不到饿而且能带来“麻醉“的效果,也正是它,使得猫国不再务农,不再工作,而只是争抢迷叶资源或者为迷叶服务。猫人的骨气也被迷叶打散,倘若有条捷径而且走起来很舒服,那么谁愿意辛辛苦苦的干活?

  大蝎是一个拥有一片迷叶林的猫国地主,他有着自己的兵,滑稽的是这些兵不能守护大蝎的迷林,因为猫国已经人人为己,没有职业操守可言,大蝎需要一个能直立行走的外国人来震慑他的兵,好让士兵们不监守自盗。但大蝎并不是一个善人,残酷狡诈无情的他在不断刷新着主人公的认知,他也认识到猫国几乎无希望可言。

  这时候,运送迷叶进城的“我”认识了大蝎的儿子小蝎,小歇代表了猫国的年轻改革派,他们有想改变猫国堕落现状的想法,却没有与旧势力抗衡的决心与能力。他们也逃不了社会的腐蚀,所做的不过是将旧时的“妾”换成新式的“情人”的变革,迷失在老一辈为他们营造的声色犬马中。

  猫国最清醒的人大概就是大鹰,他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他的出场象征着猫国可能仅存的希望,有着斗争的决心与犀利的行动,他誓与猫国的旧势力抗争,与猫国的腐朽抗争,但换取的只是安逸的猫人的不理解和嗤笑。这样一个英雄在猫国危难之际,以死明志,想要贡献出最后的力量,却发现猫国已经无药可救,留给它的只有灭亡的选项。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想要看清事物本质的还是只有醒悟后的自己,老舍这部小说,便是那个年代这个民族对自身的思考,这样的作品理应得到后代的尊重。鲁迅写了阿Q,老舍写了猫城记。 “讽刺“之后现实真的能好吗?一百年后的某天夜里,手捧电子版的读者还会对这些作品有多少共鸣?

  这个版本的封面设计与装帧都非常出彩,纸张也很舒服,当然最喜爱的还是这张附赠的藏书票,能体会到那个动荡不安的日子里,一柄烛光,老舍扶在案前一笔一画地写着这本书,纵有万般无奈,也只能化作书中的哀叹。

猫人藏书票

  《猫城记》读后感(八):荒唐城里的彼时中国

  提及老舍先生,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少有人会提及或记起他还有一本另类的《猫城记》。虽说《猫城记》在海外的知名度是仅次于《骆驼祥子》的老舍作品,可在国内却鲜有人推荐。

  《猫城记》讲述了飞机坠毁在火星,“我”成了火星的漂流者,误入了一座荒诞不羁的猫城,结识了形形色色的猫脸人:具有多重身份的大地主大歇,清醒却又悲观敷衍的小歇,守着八个小妾的公使太太,杀人不犯法的外国人,打老师的学生,卖文物的学者,起哄为业的党棍,抢着投降的军阀......“我”在猫城里经历了许多荒唐却又合理的事,目睹了猫脸人与矮子兵的战争,最终以猫城全城覆没而结束了这座私欲日益膨胀的外星文明古城。

  写就这部作品时,老舍才33岁,彼时是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亡国灭种之际。老舍借这座荒诞的猫城,述说当时的中国现象。

  猫人有历史,有两万多年的文明。但是近五百年来,他们完全忘掉打外国人的观念,而一致地对内自相残杀。政治上,起哄为业的党棍此起彼伏,革命成了一种职业,导致政治只有变动,没有变革。经济上,没有任何可以发展的行业和实体经济,举国上下以迷叶为生,而种植迷叶的特权掌握在少数的上等猫人手中。上等猫人用迷叶赚取国魂(猫国的货币),而多数民众连温饱都做不到。法律上,抢劫无罪,杀人不犯法,所谓“法律不过是几行刻在石头上的字”,一纸空文,对猫人没有任何约束力。文化上,学者贩卖文物,学生打倒老师,从青年到老人,没有人有真正的学识和能力,只会呀呀夫斯基。这是一个荒诞无稽的国度,有政客而没政治,有学校而没教育,有学者而没思想,有人而没人格,有脸而没羞耻。这种种迹象表明,猫国是个正在加速走向衰亡的国家,但就是在这样的国度里,还是存在清醒的人。那就是大歇的儿子小歇,和被所有人都痛恨的大鹰。他们是猫国仅有的能清醒认识到国内种种弊端的人,然而他们也是悲观无能和敷衍过活的。一来没有任何经济基础,二来没有任何民众基础。单有清醒的认识却无任何可施行的行动,终究难以阻止猫国衰败的大势。

  在猫城里发生的一切都是具有极强的隐喻意义,比如隐喻鸦片的迷叶,等同金钱的国魂,出国留学回来却只会呀呀夫斯基的新学者以及隐喻XX主义的“大家夫司基”,迷信“马祖大仙”等等,老舍用这样一座荒唐的城来讽刺当时国内的种种弊端和混乱无序的社会现状。其中流露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和鞭挞是震耳发聩的。

  可是为何这样一部描述彼时中国真相和揭露国民劣根性的作品在国内一直得不到推崇呢?个人觉得其原因有二:一是《猫城记》作为一部科幻讽刺的文学作品,应当有饱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既要达到讽刺喻言的效果,也要顾及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充分发展。而在本书里,除了前半部分有对环境、人物形象等进行较为详细的描写外,后半部分基本沦为作者说理讽刺的阵地。文学性由此大打折扣。老舍先生自己也说了“写到一半,我就想收兵,可是事实不允许我这样作,硬把它凑完了”(《我怎样写《猫城记》》)。二是《猫城记》里特有名词的隐含意义,如“大家夫司基”“哄”等,这些在当下社会里依旧是个敏感的存在,当我们的开放程度还不足以让我们正视历史时,老舍先生的《猫城记》注定还是不会受到主流社会的大力推崇。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猫城记》值得一读再读,无论是透过这座荒唐城去了解彼时的中国,还是在猫脸人身上认识国民性,《猫城记》里所流露出来的作者思想,都是难能可贵的认识。

  《猫城记》读后感(九):黑暗时代的迷茫

  老舍的《猫城记》写于1932年的济南。要看懂此书首先要对1932年前后的历史有一点了解。

  1928年5月,为阻止北洋军阀收服济南,日军制造了五三惨案,杀入济南城,烧杀抢掠,疯狂屠城。济南政府公署官员被杀光,而国民党政府选择忍辱偷生,北伐军避开济南,继续北上。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1937年12月27日,日军2万兵力进攻济南,国民政府军主动撤出,旧军阀马良等人迎接日军入城,济南沦陷。

  1932年的中国已经是摇摇欲坠,1932年的济南虽然还在国民政府的手中,可实际上已经是千疮百孔。

  可笑的是1932年6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对上海各影片公司发出了禁拍抗日影片的“通令”,宣称:“以后关于战争及含有革命性之影片,均在禁摄之列。同时限制进步思想刊物的发行。

  在这样的环境下,《猫城记》诞生。老舍以虚构文学的写作方式抒发对时代的悲哀。在当时的环境下,与其说是文学艺术的一种选择,不如说是白色恐怖下的不得以而为之。正因为如此多的不得以而为之,造就了一本独特的佳作。

  《猫城记》的故事很简单,“我”坠落在火星,这里有人,有国。其中有一国叫猫国,而我以外国人的身份进入猫国,短短数月,看着这个国家无奈地亡国。身在其中,我也没帮上什么忙,最终只能无奈的离开火星。

  猫国毋庸置疑暗指中国,而“我”则是在中国享有特权的外国人。这里的外国人有两种,有一种是亲猫国的,有一种要打猫国的。而“我”应该是亲猫一派。而事实上不论亲猫打猫,外国人的本质均是想从猫国获取更多的资源。

  在猫国,我看到很多奇怪的现象。猫人之间可以互相砍杀,打死人是自然现象,没什么好奇怪的,大家似乎麻木于这种自相残杀。猫国的主要食物叫迷叶,所有的猫人看到迷叶就两眼发光,为了得到迷叶可以用命相搏。迷叶最初我理解为鸦片,后来感觉不单指鸦片。这东西好吃,但吃多了人会麻醉,不爱做事。但又能让人饱,让人爽。

  外国人在猫国是有特权的,掌权的猫人需要外国人,有外国人在身边,别的外国人就不会随便抢你的迷叶和女人。而且有外国人朋友感觉很有面子。

  进入猫城,城市脏乱差不说,人活着更难受。下场雨,墙便能倒下一片随便就能压死几个人。学生不读书、教员有的饿死、商人工农不干活,政客瞎几巴扯蛋。我也算生而为人,有几分同情心,但是真的不知道猫人为什么而活着?我们说没有人格和知识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而在猫人的世界,没人知道什么是人格,而他们所谓的知识也只是从国外学到点皮毛,或是些莫名奇妙的玩艺。

  老舍把自己变为书中的“我”,以一名观察者的身份看世界。在猫人的世界里虽然我也找不到出路在哪,在那样的时代,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我都看不到救国的希望,我只知道是人就要吃饭,不然会饿死。但客观地记录观察结果是有价值的,至少可以留给后来者一些线索,为他们探索救国这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猫城记》在国内争议不断,有褒有贬。但在国外却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级别的巨作。而今日得以再版,且尽量保持原作的本意,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起码我们的社会敢于正视我们的历史,敢于承认那个黑暗时代的迷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猫城记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