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双城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双城记》读后感精选

2022-03-15 14:43: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双城记》读后感精选

  《双城记》是一本由(英)狄更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4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城记》精选点评:

  ●这个译本读不下………翻完故事,很赞,如果有别的版本选择,会仔细读

  ●这个版本的翻译真是不光是拗口这么简单。 p013: 这水是注定了在阳光戏照水面,在我茫然站立岸上时永远冰结霜凝的。 我敢说谷歌翻译都不会比这个差吧。

  ●狄更斯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作者,他能把人物刻划得很丰满的同时,还能把大时代背景和背景下的人性描摹得入木三分。

  ●是将来会多读几遍的书。

  ●前半段看得真是累啊,几乎是看完就忘。。后半段才算越看越深入,不过估计就也就卡屯最深入人心了。

  ●个人认为前面部分的叙述有些冗长拖沓,不过精华集中在最后三分之一的章节。新生共和国的面貌一览无遗,好一派波澜壮阔。激烈的阶级矛盾,狂热的百姓如烈火般燃烧了整个国度,摧毁了腐朽的帝制,却也也将法制与慈悲焚烧到了只剩灰烬。德发日先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西德尼·卡屯是值得敬佩的英雄,曾经的失魂落魄郁郁寡欢最后爆发出了最壮丽的牺牲,有生命维护了己之所爱。马奈特医生也有一腔热血,然后对待仇人家的后代,他却选择了仁爱和宽容,奔走和救赎,他多次的情感、生活的波折也是全书的亮点。狄更斯所崇尚的爱必胜恨的精神得到了完美的诠释。第一次阅读狄更斯的作品,不愧为文坛大家啊。

  ●比起文笔 我更佩服那精妙的构思 虽然还没发生就大概猜到了结果. 大革命说:“不自由、平等、博爱毋宁死” 而罗兰夫人说:“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对大革命又感兴趣了,接下来要看《九三年》和《一个更安全的地方》. 更理解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了.

  ●也许是每段看书时间都隔得太久 竟然觉得有些平淡 甚至不知道卡屯是为何牺牲为夏尔

  ●不是最好的狄更斯,但很有名。

  ●狄更斯和雨果真是不好好说人话的一对典范,看着无比累人。第二遍换了个版本读还是大段跳页读完的真是……这个实在不能吐槽翻译,但是我也确实读不下去。然后觉得露西夫妇各种讨厌,再然后我想了解一下法国大革命相关。

  《双城记》读后感(一):想到雨果的九三年

  同一个背景的两部作品,不自觉的会联想到。但二者在文字的感觉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一边是热情强烈的法国浪漫,另一边是有些晦涩湿冷的英式幽默。

  很喜欢九三年。但狄更斯的笔调细细品味也是很有气质的,有一种古典时期的美丽。

  开篇的经典:“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

  结尾也很精彩:“我现在做的是一桩大好事情,远远胜过我一向所作所为。我现在去的是一处大好归宿,远远胜过我一向所知所解。”

  书中很多这样大段大段的狄更斯式的古典排比,总体是并不好读,在阅读中,我停下来了好几回,偶有脱戏。但全书结束回味的时候,发现描写部分其实相当出彩。与九三年相比,也不会逊色多少。

  先简单写在这里,有机会再认真读一次。

  《双城记》读后感(二):翻译的版本不给力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这是《双城记》的开头,对18世纪90年代的描述。2008年金融危机时,这句话也被借用来表述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登上了正式的场合。

  由于读的不是经典的译本,对书的理解大打折扣,一直读到最后才知道,医生的女儿嫁给的是把医生投入监狱的仇家的儿子,其它一切,不过是这条主线上的酸菜。但是小说对18世纪90年代的描述,适用于一切陷入危机和不安的时代,所以《双城记》会在不同的时代引起人的共鸣。

  《双城记》读后感(三):仇恨与牺牲的故事

  博韦的大夫,巴士底的鞋匠,十八年的青春,狱中的愤恨,一个九三年与亲爱的女儿,宁愿忘了自己的时间,任凭双手在鞋凳上不停的敲打,命运啊!你给的很多要求的也很多,可是以前从我这夺走的你却没有再还回来,仿佛那一段生命是另一个人的

  马奈特大夫有仇不得报,还要为仇人的儿子奔走,上帝为他指的路是一条圣徒欣喜之路,凡人无奈叹息之路,个人的命运在大众的命运面前微不足道,生死不以善恶计,而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计

  无可救药的卡屯,既然他一心寻求结束,那么他这种结束方法堪称完美

  狄更斯是我不太喜欢的一位作家,觉得他风度有余而内涵不足,可是这本书改变了我些许印象

  年轻的伯爵兄弟刺死了十七岁的佃农,侮辱了佃农的姐姐,又设计害死了这个姐姐的丈夫,笔笔道来夹着控诉使人觉得大革命的到来理所应当甚至还迟了些,可是这些事在两千年的中国封建史上是司空见惯的不以为奇的,我们也会觉得是罪恶,可是我们心有痛到法国人的那个程度吗?最多也就是口头指责一下,庆幸这种事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不禁要问,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我们引以为傲的辉煌时代对于人命是怎样的冷漠,如果说它是闪闪发光的,那也是用人的血肉铸就成的,想想真是令人发寒

  贵族用几世剥削殆尽的平民,平民用一世几乎灭尽的贵族,互相不体谅的结果是,几经沉沦的法国就此走上衰落之路

  《双城记》读后感(四):矫枉往往过正,但靠爱解决不了问题。

  经典名著无需多言。使我感触最深的是,矫枉往往过正,在那样一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地产的民众揭竿而起争取自由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好像时针转了一整圈就又回到原点,反抗者在斗争中渐渐忘记了为什么而斗争,弱者掌握了强权好像也会变成新的压迫者。而与此同时,夹杂在革命队伍之中的居心叵测者、投机者、怕被清算的普通人也让革命不在纯洁,还有诸多原因夹杂在一起就使得反抗压迫的义举在狂热的群情之中变成对另一些人的压迫。

  从狄更斯的文字中可以明确感受到他观察到了革命的正当性和清算的极端和混乱,却没有站在哪一方之中,而是相信只有善良和爱才是正道,他笔下的主角一群人都是那样的富有爱和善良,愿意为所他人牺牲自己,在暴乱的世界中宛如一股清流。这样的想法当然是非常的美好而且真诚,但狄更斯也许没有认知到主想要如主角般保持爱与善良并不是可以仅仅靠着人自身。无论是保障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是受到适当良好的教育等条件,在那个年代实际上是件很困难的事情,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在当时英国更好的解决了内部矛盾,因而避免了革命的爆发。而当时的法国却没有给贵族以外的人更多的生存空间。革命是唯一的出路,而当革命的洪流席卷而来时好的坏的都是会一并摧垮的。狄更斯只是讴歌了乱世之中的人性光辉和对邪恶行为的鄙夷,却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当然从后世的眼光要求当时的狄更斯也有些强人所难,但是想要避免如此情形的再次发生,就不能指望大家都是好人。

  秩序是重要的,即使是革命也要讲究秩序,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撑,好事最后都会变成坏事,反抗也会变成有心人的工具。

  《双城记》读后感(五):小人物的大命运

  结局完全可以让查尔斯上断头台,这是大革命的结局。既践行了医生父亲的诅咒,又让遭受他的家族伤害的家庭复仇的愿望得以满足。让卡顿护送着医生一家离开,继续去伦敦过美好的生活。

  医生的“以德报怨”,应该在答应女儿嫁给达尔奈的时候,就要用尽了,他的病症复发就是个延续和见证。

  很遗憾的是,那位德法尔太太却被人失手打死。谁不想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呢?谁不想尽享天伦呢?总是有那么些社会黑暗遮住少得可怜的太阳光,让命如草芥之人生活于乌云之下,一生都过得朝不保夕。当世上所有的家人都被迫害致死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开人世时,谁能不满怀仇恨地活着,一辈子只为诛杀那个家族,恨不得手刃仇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