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你想要的自由,到底在哪里?
知道怎样得到自由还算不上什么,艰巨的是怎样使用自由。
——纪德
上一期,我们探讨了基于信仰而生起的自由,二者的内在关联。
其实,答案已经在你的心中,换言之,只要你在一份信仰(包括宗教信仰)中还有怀疑、还不确定方向、还战战兢兢畏首畏尾,那就是不自由的。
此前说过,信仰与否和自由度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
这一期,我们说一说没有信仰的人的自由何在。
无信仰的自由何在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高考很棒,被重点大学部队院校的提前批次录取,随后的本硕博连读,在学校一分钱不用花,甚至从本科开始就逐级“领工资”。
当他博士毕业时,已经为家人在家乡买了新房,并基本还清了房贷。
结婚时,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买车买房。在大家看来,真是顺风顺水的开挂人生。
但自从他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且首都的行政工作不可小觑,那种从来没有晚上九点前回家的工作状态,就连每周仅有的周日一下午的休息时间也是开机待命模式,让他瞬间多了很多白发,简直无法喘息。
甚至到了北京的一年时间,就连王府井都没有去过。更别提京外的旅行了。
他偶尔给我讯息,说说自己的近况。自己目前最大的解压方式便是每晚练硬笔书法,精神好一些,则去长跑。
没有多余兴趣爱好,没有信仰支撑,没有自由。
是的,近来我发现,他提到最多的就是羡慕我当下的生活状态,可以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去自己喜欢去的地方。
这些在他眼中,是近乎奢侈的自由,甚至,我在过着他想要的生活。
他又一次抱怨自己工作喘不过气,晚上十点多还在办公室加班,领导还各种数落工作赶不上进度。
他说自己很烦,不得自由。
突然,他问我:今后十年的目标是什么?
我说:沉入海底。
他问:什么意思?
我说:我们所谓的不得自由,是因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使得自己不得不为此随波逐流,贩卖自己。
我说:沉入海底,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分量,亲自感受自由之无限。
他不再说话。
我在想,这位同学,已经是同龄人中目前为止最有成就者,换言之,他能够以同等的工作付出,得到几倍于他人的物质回报。
但若连他都觉得自己没有自由,其他人呢?
我们曲解了自由
对于绝大大多数人,建立信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通常错将兴趣爱好、惯性行为、神秘主义和符号标签等外在包装,误认为是自己的信仰。
其实不然。
对自由的理解也是如此,通常,在大多数人看来,以下形态似乎就是自由:
比如,能够能够轻易赚到钱的同时,还能随意支配自己的时间;
能够拥有权力和人脉的同时,还能轻易变现为丰厚财富;
能够有资本提出不用打卡、不用加班、带薪休假、增加分红;
还有甚者,不用工作,坐吃父母,周游四方,尝遍美食,看尽人间。
与此同时,我们都很清楚,朋友圈、短视频中那些让人羡慕的分享和瞬间,都是极其短暂且不常有的。
这些分享,多半与自由无关,和获取关注、求得赞美、刻意创收倒是紧密相关。
我们通常羡慕的“别人的生活”、“别人的自由”,只是其愿意展示给大家的一面,而冰山下面隐藏的,或许是更多不为人知的求不得和放不下、未到来和已失去。
个人认为,真正的自由,其实和信仰的本质很相似,都是内在的、富足的、解放的、安心的。
失去了这些元素,所谓的自由,其实也只是欲望的代名词。
正如一位法师所说,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前者是欲望,后者是克制。
于此,我们真正追求的其实并非自由,而是“拥有更多”而已。
自由非你所想
如同开篇提到的高中同学,他想要自由,并且他羡慕我当下的自由。
我问:让你放下当下拥有的一切和我交换,你愿意吗?
他保持沉默。
可见,他想要的其实不是像我一样的自由,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拥有如我一般的生活。
天下好事让一个人占尽,这是不可能的事。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点:
1、自由并非任性,不是事事如意、逍遥自在就是自由,游山玩水是寄情消遣、放松身心,吃喝玩乐也总有尽头;
图一时之快而大放厥词,最终也会结下恶缘。
放纵之人,只会越发受困。
2、自由不是逃离,不是你觉得累了、委屈了,就递交辞呈、说走就走。
逃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终结局莫过于再次向现实低头。
这样的循环会进入一个围城困局,即当你得到想要的一切,却发现总是差强人意。
3、自由不是跟随,不是你觉得当下的环境不好,而别人的环境好,就想跟随。
如果你连环境带来的影响都无法看清和正视,即使到达彼岸,必定还有更美好的彼岸在等着你。
苏轼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写道: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只要心安,他乡乃故乡。
我心中的自由
诚然,每个人对于自由的定义是不同的。
要正确理解并实现属于自己的自由,需要亲身经历,并在无数的选择之后,才可能厘清选项。
我所理解,自由有一定的维度。
首先,自由是自律不是闲适;
一个人若是懂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那就一定会持续的投资自己、沉淀自己,进而规范自己。
而所谓的自律,是对自己生活习惯的持续改良、对思维观念的深层净化、对心之所向的锲而不舍。
越是严于律己的人,越能收摄身心、安于当下;
越是自律,也就越能了解和驾驭自己的欲望;
由此,自律让一个人从散漫和惰性中解放,成就一个全新的、自由的自己。
其次,自由是克制不是放逸;现代社会物质的多元,激发了欲望的无尽。
即便身价亿万的富豪,也疲于奔命地扩展资本。
因为,越大的鱼,需要越多的水。
克制的前提是,你通过持续的自律,能够发现自己诸多的欲求,并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克制还在于规避自己容易犯险之处。
一百年前,梁启超说过自由的四个标准:
勿为古人之奴隶、勿为世俗之奴隶、勿为境遇之奴隶、勿为情欲之奴隶。
一个聪明的人,是不会以身涉险,且一错再错的。而一个追寻深层自由度的人,是不容易为了眼前点滴的困局而故步自封、自甘堕落的。
再次,自由是放下不是拿起;自由不是等待你拥有更多物质保障之后才拥有的权利,而恰恰是你愿意逐步放下执着之后,才获得的解脱感。
如同(印)克里希那穆提所言:
“自由在于起点,它并非是到了终点才能获取的东西。自由是独立,不依附,不恐惧。”
比如,已经不再爱的两个人,就如已被雨水打湿的柴火,不可能再点燃的。
如果还在持续纠缠,那就不会有自由。
唯有放下侥幸、放下过往、放下恩仇,才能换回一个轻安的你。
也才有无限可能迎接更多的善缘。
总之,对于无信仰者,与其一味追寻所谓的解放和自由,不如多关注自己的身心。
心态决定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决定了应对危机的理性程度。
个人理解,真正憧憬身心自由的人,善于立足当下,愿意完善自己,以能力的提升创造更多承托自由的实力。
与其无病呻吟,不如踏实努力;与其嗷嗷待哺,不如丰其羽翼。
广阔的世界和无限的自由,在你的心中,更在你的脚下。
妙元 合十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