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家了,但……》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我离家了,但……》是一部由安格拉·夏娜莱克执导,玛伦·艾格特 / 雅各布·拉萨尔 / 克拉拉·穆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离家了,但……》精选点评:
●@百老汇 德国影展 待重看。
●3.5 布列松《温柔女子》续篇——《躁郁妈妈》。前者属于看的懂但不好看,后者属于我基本看不懂了,但.....还蛮好看的。
●无论是摄影机的间离,还是台词中的理论,都散发着一种空洞的无效的堆砌。导演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拍什么,甚至拍的是什么。仿佛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在呐喊着:我看过谁谁的电影,我看过谁谁的戏剧。这种不经思考的“照搬”并没有让电影看上去更哲学,更有内涵,反而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影子。唯一的亮点还来自于德国人自己的冷幽默。
●导演玩开心了,但......
●有实验精神的电影观众不是其诉求,重在引发思考和讨论,这部作品做到了,那他就是阶段性的成功作品
●挺好的呀
●或许本片最神秘地方恰恰在于,它经由声音系统所暗示和联通的整片城市(柏林)、森林乃至世界,是和某种内在的,甚至根深蒂固的布列松主义美学分属于两种相对的作用力方向。然而这种奇异媾和,却达成了一种从绝对的具体的精确控制——通向一个全然开放的,有深度的宇宙。这样一个宇宙也召唤着观众期然下一次更有厚度观看(重看)。
●9.5分。错过了媒体场,却获陌生人赠得红毯首映票。听说有人观影不适、许多人中途离场,更激起我的好奇心。开场前我离影厅很近,却莫名坐shuttle舍近求远,错过了片头、用有些攻击性的小聪明才让我侥幸入场(有过这经历)。这影片也像我的前场铺垫一样显得漫无目的而充满偶然性。虽慢易引人入眠,但沉浸其中却有冥想感。叙事性弱,失去男人的暴躁单亲妈妈和孩子们是主线,和女人出现在同一画廊的一对情侣是一条副线,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或没有任何关系)。影片最出彩的两场都是有单车在场的。一次是女人买和退单车,诙谐而疏离。一次是女人大肆抨击单车男的电影,这导演回复一句或许你该把影片看完,笑场+高潮。于我这是一部关于真实和表演(虚假)之间关系的影片,混杂了自相矛盾、自我批判和沟通的障碍。诗,戏剧。极简。@Berlinale Palast。02/12
●#69thBerlinale# 主竞赛。“希腊诡异浪潮”的德国版本,既不深刻(看看人家[龙虾]),又不好笑(看看人家[宠儿]、[怜悯/哭上瘾]),就是无聊……看这片我还不如早上补个觉呢。最无聊的恐怕还在于看小学生演了十几分钟的[哈利波特],不,《哈姆雷特》……
●几乎是夏娜莱克的一贯操作,其实她的所有作品都适合放在论坛单元。如果说新柏林学派可以被视为一场未经协商的电影运动的话,那也一定是最站不住脚的美学等运动,连佩尔措格也不例外。
《我离家了,但……》影评(一):因为有点困前半段基本上睡过去的影评
先四星,待二刷。应该是目前我的19年最佳(虽然前半段基本睡过去了)。
我很业余,看了一些评论后写的,会有重复和相似的地方,多多包含,如果不介意的话那就十分感谢启发~^_^
空间是封闭的,环境音却是开放的(想起《X圣治》,当然有一定区别),不断暗示比当下封闭环境更广阔空间。但因为只展示声音不展示画面,所以不被镜头局限框住,永远是相对概念,展现相对的广阔。临结尾处镜头首次被人物牵引:小女孩追随母亲呼唤消失在镜头中,然后直接切到母女的紧密拥抱。空间与声音合二为一。
“失语的现代欧洲”,缺席的艺术家父亲,过去丹麦王子“可以选择复仇或不”,现在德国王子“无血可流”(引用自Ou的短评),只有排练却总是等不来正式演出,抑或排练成为生活中的演出,舞台已消失。只有失控的时候才可以更确信身体的存在。坠入自然空间,学习和虚无共存,不是向往虚无,反而是反抗虚无,找回“肢体”。
哥哥背着妹妹在河中行走,虽然永远不会踏入同一条河流,却一步一步遵循着某种固定的缓慢的肢体运动和节奏。哥哥背着妹妹是“本性,自然”,他与自然接触的方式却是“控制的,设计的”,很好的结尾。而母亲睡在岩石上,给人一种儿子开始勇敢面对现实生活,而她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的感动。
中间的那段关于表演理论的“发泄”很精彩,我试着应用到结尾。如何在大自然场景的镜头中表现与现实的连接?
在生活中,职业是演员的人和其家人一起来到大自然,是以家庭身份存在于大自然空间,那是一种状态。但在电影的拍摄中,意识着摄影机的存在,必然是以演员身份,必然展现和前者不同的状态。
所以哥哥缓慢、刻意、充斥设计感的动作,便是对“电影拍摄”这个现实最好的呼应了。他与摄影机同时在场,他不抗拒它,不假装它不存在,与它和谐共处,甚至任它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时这个角色或许发现了他与摄影机的,与自然与河水的,甚至与观众的,他之前从未发现过的某种关系,一种全新的symphony。
当然也有点类似《夜以继日》
《我离家了,但……》影评(二):极简主义的单亲家庭故事
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柏林学派”并非一次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浪潮,这批导演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地进行创作而没有共同的理论和宣言,而且“柏林学派”在影坛的影响力上也没能如60年代的德国青年电影运动般令人刮目相看,领衔的几位导演在名气上显然无法跟当年的大师们相提并论。尽管如此,柏林电影节始终是“柏林学派”的福地和推手,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和乌利胥·科勒先后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的荣誉,而去年终于轮到安格拉·夏娜莱克(Angela Schanelec)这位鲜为人知的导演。在近年来电影圈掀起争取性别平等的各类运动下,2017和2018连续两年的金熊奖均由女导演擒获,去年竞赛单元里更破天荒有五部女导演作品入围,在如此特殊的背景下,这个迟来的奖项自然有了更契合当下时代的意义。
安格拉·夏娜莱克(Angela Schanelec)的作品素来不讨观众喜爱,这必然与她冷漠抽离的美学风格密切相关。她没有佩措尔德和科勒作品中关于后柏林墙时代的德国社会变迁和存在危机的思考,而相比起同为女性的马伦·阿德(Maren Ade),夏娜莱克的作品更没有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与幽默感。我两年前看过她的《梦中小径》,感觉像是抽象晦涩的意识流交错呈现,毫无表情的人物像是被人操纵的木偶,令我难以投入到琐碎不堪的叙事里。总之在主观上,她的作品给我一种不太友好的观感。不过在去年釜山电影节上,当我抱着一种谨慎防备的心态看到她这部新作《我离家了,但……》时,却收获一份意外的好感,起码在冷淡的面目下感受到她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思考以及难得一见的幽默色彩。
柏林学派的作品似乎都共享着同样冷漠抽离的环境气氛,熟悉佩措尔德作品诸如《芭芭拉》、《不死鸟》的观众一定会有同感,夏娜莱克的这部新作也不例外。影片名字无法不让人联想到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但夏娜莱克的风格却与小津的日式家庭剧大相径庭。极简主义的叙事方式令人难以捉摸到清晰的情节,极端地抽走起因或甚至过程,只剩下结果,在故事开头儿子返家而母亲匆忙赶回的场景就是典型的表现。类似的还有儿子脚部受伤流血、一家三口在病床前手舞足蹈、女主角和一对情侣在艺术馆欣赏画作。当“情节”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导演透过不起眼的细节,逐一(而不是一次过完全)地交待人物的背景,令观众捡起这些碎片重新拼凑推理出完整的故事。
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形式具有强烈的舞台剧效果,这似乎与导演的专业背景相关,她于1984年毕业于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表演专业,此后多年专注于舞台表演。她透过静止的长镜头将日常生活场景(家、教室、医院、超市、游泳馆)转化为戏剧舞台上的独幕剧。这些互相之间关联不强的场景排列组合,为剧中母亲和儿子的情感演变构建出别致的时空感,并以此酝酿出暗涌不断的氛围,预示着这个单亲家庭的脆弱性,以及走向不可避免的分离。
事实上,影片跟常见的单亲家庭故事无异:女主角难以走出丧夫的阴霾,面对青春期儿子反叛怪异行为,面对自己的新男友,以及在管教子女等日常琐事里逐渐陷入失控状态。这种家长缺失的题材很像之前看过的一部《四分之三》,只不过那部是母亲缺失。这个由日常琐事堆砌的家庭伦理题材在风格化的省略和留白处理下,蔓延着岌岌可危的断裂感,而另一方面,人物强烈的情绪和突如其来的细节却又支撑起和延伸出一种贯穿始终的氛围感,令影片在寡淡的生活流里透露出蓬勃的生趣。
夏娜莱克再次向自己的偶像-法国电影导演布列松致敬,画面中不时突出的手部与脚部特写,给观众另一种角度去细致观察人物的情绪波动。此次更破天荒地融入幽默的情节(买单车、在街上讨论戏剧),这两个突如其来的情节既可以看作是生活流的一种呈现,暗中点出人际关系中沟通失败的思考,也可以看作是女主角内心情绪的外化隐喻,特别是后面一段跟戏剧导演讨论戏剧的看法时,隐约是借此怀念亡夫的一种方式。这种人物的刻画手法有别于她以往作品里过分冷淡的意味,增添了不少人性的趣味。大胆嵌入毫不相干的人物与情节也令作品摆脱了单亲家庭母子伦理剧的俗套,无论是认真排演《哈姆雷特》的小学生,还是头戴皇冠在超市兼职的男孩,以及影片首尾出现的动物场景,意外地给影片沾染了一层梦幻而神秘的气息,也是和作品的极简主义风格相映成趣。
《我离家了,但……》影评(三):一场封闭割裂的体验
本片导演夏娜莱克在接受采访时说,以一种体验式,“非智力”(non-intellectual)的方法观看她的电影是一种理想状态。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只能说,此话不假。直到码字的时候我还是一头雾水,所以下面的文字也是很随意的感受。
导演在电影中有意模仿了布列松的拍摄风格——这也是我饶有兴趣看下去的动力,让人一下联想到《温柔女子》(哈姆雷特戏剧)、《穆谢特》(坡地上的被猎杀的野兔)等作品,这两段也是我观感上最棒的段落。布列松的电影虽冷峻极简,叙事上却相对连续;相反,夏娜莱克并没有完全复刻大师的电影风格,以非线性叙事、情节间的割裂感讲述了角色们的生活状态,空间构图与调度和充满嬉戏感的黑色幽默也十分具有个人特色。
这种割裂感除了极简主义台词与表演外,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是交流上的矛盾与障碍。母亲与自己最关心的儿子在整部电影中零交流,却把最多的话语给了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卖自行车的怪老头和电影教授上,而这些交流却始终是争吵、敌对的,她甚至会对自己的孩子们动怒而与孩子的网球教练产生情愫。而老头交流用的发声器和电影教授与女人相异的慢条斯理平和语气更是戏剧化地在交流形式上加深了障碍感。年轻男教师与女朋友Claudia的三段对话中也充满着因生活追求不同而引发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二是角色间的不关联。母亲与儿女、演戏剧的孩子们、产生矛盾的情侣和带着王冠一言未发的少年处在相同的时空,彼此的叙事却相对独立,似乎除了位置上曾靠近过之外再无其他交集。
第三是独特的电影结构。导演采用大量的留白将主要情节省略给镜头外:如先以菲利普归家与脏外套反映出他刚刚结束了长时间的离家出走;于影片中段以Astrid在夜晚趴在坟墓前交代出丧偶的大背景,并让观众猜出后面三人跳舞的场景实则为她的丈夫鼓劲等。切片化的情节处理为观众理清非线性叙事增加了难度,时间与空间上打乱到叙事逻辑很弱,没什么规律可循:具体体现在如自然与城市间的打乱,景框内叙述主体的打乱,事情前因后果的打乱等。
就内容而言,导演似乎只是让我们沉浸在由割裂感带来的对电影内人物的悲伤生活中。Astrid跪倒在儿子脚边的歇斯底里,对卖自行车老头、老师和电影导演(此处虽然提出了戏剧中演员表演出的真实性思考,但我感觉实则主要在暗指女子由此想起了自己在病床上病故的丈夫)的怒气,对女儿咆哮而后又在更衣室紧紧相拥完成救赎,都在展现着她近乎癫狂的状态。菲利普与弗洛,从两人在床上相依靠,到一起安慰妈妈,在床上嬉戏,到最后他背着她在水中行走,两个小角色传达的东西是相同的,家庭悲剧中的受害者。而发生争执的情侣中,男子是较为现实的代表,女子为有着某种独特精神宿命的人,认为自己必将孤独,同样是一段破碎的感情,两个不相容的价值观。永远在排练的哈姆雷特,映射破碎家庭关系的延续。被粗鲁对待的男孩,在别人看来是个怪人,虽然做着简单的事情,在孤独的内心中自己却是个带着王冠的王。上面的角色群,都曾彼此相遇,却终是过客,没有触碰出生活的火花。
电影中有一个有趣的空间设定——自然与城市的背景设定。菲利普从树林中回家,在树林中排练,最终背着妹妹在树林山涧中行走,他渴望在大自然中与生活的悲惨达成妥协(抑或是逃避)。同样,Astrid、Claudia和怪异的男孩的最终镜头也都定格在大自然中:Astrid逃离了喧嚣暴躁,在小溪边上的石头上入梦;Claudia拾起了变形的王冠(暗示经历了社会的欺侮),与怪异男孩的手相握,似乎自然正是孤独者的最佳归宿。自然被塑造成是一种经历痛苦、处于常规生活边缘的人们的希望救助站,与此相反,柏林就显得冷酷了起来。
而收尾呼应的动物镜头,将人类生活嵌套其中,似乎在表达人们的遭遇如动物生命周期的延续,可能发生在所有人身上,痛苦的人们也将相遇,救助,选择出路。驴子的旁观与最后的直视是一种戏谑样的默许,这种开放式结尾延续了片尾处导演的思考。
我离家了,但…却仍没走出痛苦。
《我离家了,但……》影评(四):如何观看“……电影”
正如标题所示,本文并没有办法帮读者更好地理解电影内容,也许只能提供一种对于观看本身的方法论。
《我离家了,但……》,今年夺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的作品,展现了一位躁郁母亲的一块块生活切片。女主角叫阿斯特丽德,她的丈夫去世了,而她那13岁的儿子菲利普离家一周后回到了家中。在此期间他的脚受伤了,最终导致脚趾截肢。而这个家中的小女儿弗洛,则无法与阿斯特丽德建立正常的亲子关系。
电影的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新柏林学派”里最为激进的导演之一。中国的影迷必然不会对该学派的导演们感到陌生——玛伦·阿德(《托尼·厄德曼》)、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过境》)、托马斯·阿斯兰(《明亮的夜》)、瓦莱斯卡·格里巴赫(《西部》)和安格拉·夏娜莱克等。
很难说这群导演到底有什么共性,如果硬要突出一点,那么他们各自的确多以选择“省略”作为美学倾向,展现一种难以被通常的戏剧化模式进行架构的生活。
《我离家了,但……》就是如此,省略的情节伏笔、静止镜头、简洁的构图、慢节奏、缓滞却又时而爆发的情绪表达,交织起人物在外表之下的真实状态。我们往往无法理解影片中女主角的行为动机,而是一直跟随她进入到一个个生活的支离碎片中。电影的叙事是中途断裂的、留白的,时空是跳跃的、不连续的。而在人物的生活中,又会在角落里出现各类无法预料的荒诞细节,不时蹦出举止怪异的人,从而扭转作品滑入“现实主义家庭剧”的既定表达。同时,这也让它看起来更加的怪异与难解,如一个个无法串联的谜团。
如果说上述高度成型的作者风格,是这部作品在柏林与圣塞屡获大奖的原因;那么它遭遇的争议,则同样源自于此。不少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容易陷入迷茫与难懂的状态。换言之,当叙事被频繁地省略,以省略开始又以省略结束,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会难以理解如此一部似是而非的“……电影”。
夏娜莱克在开篇就定下了她的调性。一只追着兔子跑的猎犬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捕猎,接着是在一个荒废的空房间中,一头呆滞的驴子在那里静默地看着这场杀戮,猎犬随后陈沉沉睡去。出现在其中的失语动物,构成了整部电影人物关系的隐喻,但你也可以将它视作是反隐喻的,仅仅只是对自然环境的展现。毕竟菲利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失踪了一周,随后又莫名其妙地现身,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般回归家庭。但这个举动让这个家庭渐渐崩坏,尤其是他的母亲陷入了躁郁之中。
阿斯特丽德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生活的痛苦,被自己周遭的一切围困。在这其中出现了两段有趣的情节,它们是突然降临的支线,看似共同指向人际沟通的错落,但恍惚间又仅仅只是生活的片段而已。一段是她面对一位只能用发声器来与发出声音的自行车销售员梅斯纳先生时的发火,另一段则是她与一位电影导演失败的搭讪。无论是卡住的后轮、怪异的发声器,还是现实与表演的“谎言”,都给电影带来一种令人困惑的冷幽默。既是无端的,又明确地塑造了阿斯特丽德已然摇摇欲坠的精神世界。
另一方面,孩子们在学校里阅读和表演《哈姆雷特》的场景,以一种“零表情”的、无因无果的间离方式不断出现。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在惯常电影中所常见的互文技巧,凭此对影片里的其他内容进行结构化的对应。但在本片中,这种互文却是失效的,《哈姆雷特》实则和女主角对那位电影导演的批评,共同构成了电影对“现实生活”的曲解——“但事实截然相反,只有当你被迫失去控制,真相才会显露出来,所以一切都是假装……相遇没有意义,因为虚假总是更强。”
罗伯特·布列松被夏娜莱克称为影响她最大的导演,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离家了,但……》看上去宛如《温柔女子》的一个当代续篇,包括两位导演对《哈姆雷特》的用法、对人物身体部位的特写、形成间离的同构方式。但不同的是,布列松的电影即便间离,仍能构建起叙事的完整与合理,并非走向彻底的离散;但尝试完整地理解《我离家了,但……》却是不大可能的,即便这部电影在外表看上去与我们的生活更接近,但实际上它更接近于生活的谜。
回到电影标题中的“……”,也许归根结底,对于这类作品,我们不应当执念于观看时的“即时性的懂”,而是去即兴地感受、即兴地编织——在那些省略里,投射并反观自己的人生;在叙事的碎屑与缝隙中,在似懂与非懂的微妙时刻,一步步涉水而过。
《我离家了,但……》影评(五):看不懂文艺片不丢人,只要你承认它是电影
很多人对于电影的固有印象是电影一定的有一个固定主线的故事,这是大家普遍的观影舒适点,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故事的话,那么观影的感觉就会大打折扣。
因为故事往往是最直观的一点,电影本身最早开始就是讲故事的,而且是将一个大家不知道的故事,用一种大家知道的方法慢慢地阐述,这就是电影本身的魅力。
同时也是大多数人观影的舒适区,这个区域决定了大多数人对于电影的第一印象。
在这个印象之下,好莱坞电影体系逐渐的成为了不愿意思考者的大餐,他们通常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来让我们吃一道快餐,至于说快餐的质量怎样,这个没有太多的要求,也没有人会认为一道快餐的意义有多么的远大,因此,长此以往下去,我们自己真正的观影体验正在一点点的退化。
大多数人对于电影的嗅觉也在逐渐的被一种味道固化,以至于很多时候,电影本身的定义是什么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但是电影依旧是可以成为一种艺术的表达的。电影如何能作为一种艺术的考量这就要抛开好莱坞电影去世界各地看一看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本身就是为了对抗美国的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下的快餐文化侵袭,因此,欧洲三大电影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有利代表。
他们注重的并不是以一个线性的故事,很多时候,欧洲电影节注重而更是对于艺术电影本身的探索。
电影究竟有何种表达方式或者在这些表达方式中,又如何会被拆开或者重组之下,产生另一种我们所看不到或者说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才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存在的意义,也是对于非线性,非故事性的电影本身探索的目的。
以上,就是为了对于今天所推荐的这部电影,做铺垫。这部电影叫做《我离家了,但……》,它是一部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作品。
柏林电影节,提名了金熊奖,在第6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又获得了开放电影大奖。
但是并不是这些大奖就能给这部电影加分,这些大奖只能是说明这部电影可以作为艺术电影让大家一探究竟,至于说这部电影本身到底如何,这需要大家做进一步的探索。
本片着重讲述了一个患有躁郁症的母亲,在离婚后独自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小孩的故事,大一点的孩子是男孩,他离家出走了一个星期,然后以自己的脚伤而回家。
此后的母亲开始了自己歇斯底里的生活,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场景,这个母亲看上去是病态的,一方面可以向一个陌生人喋喋不休,另一方面却对于自己的孩子恶语相向。
如果普通人去观看这部影片的话,一定会一脸懵逼,但是这部影片却意料之中的获得了某种推崇,我们就要来看看其中的秘密。
这是一部非线性的电影,因为从大家一般情况下理解的电影的角度去看,本片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故事可言,即便是一直以来作为主体的男孩离家出走且受伤的故事主线,本片也展现得非常不明显,而片头与片尾处的动物的具象,完全的将本片一开始的节奏就打乱了。
大家并不会在一开始就明白这样的场景到底有什么指向性。所以,困惑就在一开始蔓延了。
而这位母亲的性格也渐渐地成谜,如果仅仅是躁郁症的话,那么一开始这位母亲就应该展现出来应有的对于所有一切的暴躁不安,而不是仅仅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暴躁不安。
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地方,这同样是很多人都不理解的地方。
母亲的躁郁症和母亲的喋喋不休以及在家庭之外展现出来的严重的依赖情节到底哪个才是真的,那个才是虚幻的。
琐事,或者说无处发泄,使得这位母亲逐渐的让自己失控了,这是可以预见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没有什么依靠的人,最容易的就是自怨自艾。
但是一定意义上这些人的内心往往很脆弱且不容易愈合。即使是有人可以对于这些人给予充分的关心,他们依旧是不会因此而有任何的悸动。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的内心基本上并不是非常缓和的,当有一个可以缓冲的地带来临之后,往往就要迎来大爆发。
这也是为什么这位母亲会跟自己的话孩子发火,且对于一个路人更喜欢喋喋不休一样。往往最深的人伤你最深。这也是本片中我唯一看明白的一处,至于说驴子与猎犬的寓意,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冷眼观屠戮,完了依旧是不离不弃仅此而已。
说实话,这部电影本身并没有看出来太多的观点和技法。或许真的很优秀,不过我没看完全懂而已。如果你懂,请告诉他。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