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比安》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法比安》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2021-10-28 08:50: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比安》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法比安》是一部由多米尼克·格拉夫执导,汤姆·希林 / 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 阿尔布雷希特·舒赫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比安》影评(一):不合时宜的人

  生活在澎湃,社会在发酵,在腐蚀。只要还有工作,拥有德国研究博士学位的雅各布·法比安白天写广告文案,晚上就和斯蒂芬·拉布德一起频繁出入城市中比较荒诞的场所。他的朋友-后来承认自己"在生活和职业的课题上"失败了-在谈到共产主义和性的时候,是个有进取心的人,而法比安却依然清醒而疏离。他等待着"体面的胜利",却没有真正相信它。他对柯内莉亚的爱是唯一让他质疑自己讽刺宿命论的东西。她成了他崩溃生活中的一缕希望。尽管与今天这个被人诟病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要让埃里希·凯斯特纳深沉悲凉的自传体小说《法比安》-魏玛共和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走出阴暗的生存环境是一个挑战。多米尼克·格拉夫出色地驾驭了这一挑战。他的风格是微妙的尖锐,冷血的轻快,却又安静忧郁。

  《法比安》影评(二):不合时宜的人

  生活在澎湃,社会在发酵,在腐蚀。只要还有工作,拥有德国研究博士学位的雅各布·法比安白天写广告文案,晚上就和斯蒂芬·拉布德一起频繁出入城市中比较荒诞的场所。他的朋友-后来承认自己"在生活和职业的课题上"失败了-在谈到共产主义和性的时候,是个有进取心的人,而法比安却依然清醒而疏离。他等待着"体面的胜利",却没有真正相信它。他对柯内莉亚的爱是唯一让他质疑自己讽刺宿命论的东西。她成了他崩溃生活中的一缕希望。尽管与今天这个被人诟病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要让埃里希·凯斯特纳深沉悲凉的自传体小说《法比安》-魏玛共和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走出阴暗的生存环境是一个挑战。多米尼克·格拉夫出色地驾驭了这一挑战。他的风格是微妙的尖锐,冷血的轻快,却又安静忧郁。

  《法比安》影评(三):人类的不可救药

  Kästners Philosophie, die Welt sei nicht gänzlich zu bessern

  首先这部电影的演员我就很喜欢了。让人很快就被吸引过去,这本小说我也在年少时看过,是Erich Kästners 讲的三十年代的故事。

  男主是笔者,不会游泳,是个享乐主义。身边有个很好的朋友Labude,想创建一个可以和谐共处的社会。以及一位住在同一酒店,相当演员的女友,律师Cornelia Battenberg)不久之后,他首先失去了工作,然后女友为了追求梦想离开了他,好友因为一个同学的玩笑而自杀了……打击之下回到妈妈家Dresden。然而对女友的想念让他下定决心回到柏林。最后看到了一个小男孩跳入水中想救人一命而沉了下来,女友准备在未来的日子在咖啡厅静静等候

  电影穿插着黑白相间的历史和纳粹分子,各式各样的女人为了生存活的浑浑噩噩。旁白有种有声读书的感觉,以德国惯有的夸张讽刺的形式描绘柏林当时的政治和生活状态。

  Kästner 是一个态度非常悲观的道德家:任何改善人类的努力都会因为其不可救药而失败。

  《法比安》影评(四):知识分子的时代症候

  我们感受着,而我们感受到的,却又被各种尘世的纷扰冲散

  ——歌德

  纵观以人物为中心抑或将传记作体类的影片,通常若非集聚凝缩主角一生的吉光片羽,由此串联起他人生里种种命运攸关的重要时刻,便是借“一瞬之于一生”的时间差结构,用一个于人物命运影响深远的事件呈示出他的遭际、情感、个性、观念与价值取向。但在由德国导演多米尼克·格拉夫所执导的电影《法比安》中,创作者致力展现的,既同主角的成长史无涉,亦不是对人物与事件间对抗性戏剧张力的聚焦,而旨在呈露男主人公法比安个人缓步下沉的生活状态。其间折射的,既能够视为是作为个体的法比安,不由自主趋向被疏离与被放逐的毁灭之途,更可以将之看作通往衰落之路上,知识分子涉世的时代症候隐显。

  本片改编自德国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小说《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相较原著在叙事上的简致,格拉夫导筒下的《法比安》则显得形式繁复变幻无方。它的影像风格奇诡莫测,时而以主观视角浸入叙事,时而又以上帝视角的旁白饶有兴味地读解着人物内心,狂轰乱炸般的快速剪辑一度令人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好莱坞电影的影子,紧接着画风一转便又显现出家庭录像片的质感,更不必提那些突如其来的跳切、分屏与黑白资料片的交错混入,使得整部电影进入到一种狂飙突进变动不居的动态节奏。

  电影甫一开场,即是一段逡巡游弋于地铁站内的长镜头,主观视点仿若一个邀请,引领人们随着视线的摆动通向未知的界域。在沿着出站的楼梯拾级而上后,天光乍现,与1931年的柏林一道呈诸眼前的,是在街边倚栏喘息的男主角法比安。画面由是切入到观察者视角,并始终在动静张弛的影像结构中来回跳宕,以此传递出某种冷眼旁观的效果,审视处于这近乎狂热的喧哗与骚动之下,人物的生存状态。

  而恰恰也是这种视听风格上异乎寻常的动荡,精准直击了本片所希图触及的核心:当知识分子置身于时代社会的涡旋中时,面对现状的束手无策、朝向未来的彷徨无计以及在步往从此以后道路的十字路口来回蹀躞踟蹰不前的心无定见。格拉夫在创作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技法堆叠并未止于超负荷的感官体验,同时勾勒出了法比安所处环境的波诡云谲瞬息万变。片中法比安的生活状态一如混搭的影像,充溢着难以捉摸的变数与不确定性,而他则是遭遇裹挟的接受方,除却被动地和观者一道经历多样化情绪的洗礼外,别无他途可选。

  时值纳粹党得势,距离希特勒执掌国政也只在旦夕之间。尽管此际政治的暴风尚未刮起,战争的阴翳亦没有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般高悬颅顶,可山雨欲来的气息业已隐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法比安敏感地洞觉到了这种变化,于是不无讥刺地借社会新闻反问房东夫人真的认为当今人们都是在体面地生活吗?不过就法比安自身而言,他无心也无力因应这番变化做出任何行动上的回应(然而当法比安采取行动时反招致了更大的灾祸),只能沦为其附庸,忐忑、惶然、消极地游移在经由各种不安定所生发的情绪体验中。本片略嫌花哨繁冗的形式因之切近了人物心理与环境氛围的交叠,并为导演的编排调度提供了一个合宜的豁口。

  值得注意的是,《法比安》这部影片另有一个中译名为《不合时宜的人》。这无疑是更具意译趣致的片名,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那个有关宋代诗人苏东坡的典故。传闻苏东坡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东坡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是识见。”苏东坡仍旧觉得不够恰当。直到爱妾王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东坡顿时捧腹大笑。

  不合时宜的人往往指代为人处世不懂变通,不愿随波逐流顺势而行,跟不上形势的变化。自来文人墨客政坛失意,大都为此。而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这类典型人物又会被冠以“零余者”之名。他们素来被目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虽不满现实,却无力改变,只能困囿于愤世嫉俗的心境中自我放逐。

  法比安正是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零余者,他清醒却疏离的人生态度诚然让他拥有澄澈的心灵与慧明的眼光,但无助于解决他生活中的种种错位。尽管他的日常工作是为卷烟厂写作文案,他的心却更向往文学创作,因字斟句酌缺少效率而被解雇。纵使他深爱着女友康妮丽,亦难以接受女友为了事业傍上制片人的同时与自己藕断丝连。毕竟他是一位博士,有着高知分子的道德自觉,而无法基于身为一个无赖的前提去坦然认可这一切。可哪怕同在博士群体之中,他也会被好友斯蒂芬批评缺少野心,不具备改变环境的勇气与决志。

  志业不得伸展,爱情一场虚幻,生活难以为继,友人则因一个愚蠢的玩笑断送了性命。如前文所述,本片意欲表现的其实并非法比安一生的遭际抑或是他命运的重大转折,格拉夫重皮叠髓的融合影像之下,国族命运的风雨飘摇,浪漫理想的崩摧沉沦,知识分子的脆弱根性方是它所指向的鹄的。影片令人玩味之处在于,有所为的史蒂芬败给了冷硬的现实,更让一个近乎荒唐的玩笑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有所不为的法比安难耐相思的苦楚,在抛却道德准则的框缚后试图重温旧梦。但却仍因道德意识所萌生的作为而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

  无论入世与否,知识分子的道德意识与使命感似乎皆成为了原罪,它以症候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人物的身上,显影为持续下沉直至没顶的人物状态。而相较沾染浊世的尘泥,本着纯良之心纵入湖水以守完璧或许不失为法比安最好的归宿,遑论日后尚有种族清洗的劫焰将燃。任何试图使世界变得更好的善意举动都可能变作自取灭亡的肇始,这是以法比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无可趋避的时代症候,衰落的崖渊既体现为急剧变化着的时代环境,也是“法比安”们内心意识的某种昭示。

  尽管整体看来,本片固然还存有一些难言完备与周至之处,譬如过于盈满的视觉奇观与多重材质的影像风格虽贴合了社会环境及人物心理的那种失序和颠乱,但也缓滞了本该自然流动的影像节奏,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感官体验与深化叙事之间的关联性。此外,政治预警的侧写更多只是作为了一种幽暗威胁的点缀,未能与影片其余内容部分的展示形成良好的呼应。不过同比许多文学改编电影执着于文本层面的撕扯,摆荡在搬演与魔改两极之间而失却了原旨,多米尼克·格拉夫以其繁重却自由、混融而共洽的视听调度成功略去叙述形式上的差异(也仰赖汤姆·希林精到细致的表演),切实挖掘到原著的核心,进而奏响一曲知识分子理想沉沦的哀歌。

  《法比安》影评(五):#柏林电影节专访VOL.1#Albrecht Schuch: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我们看到了可能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主持人雅婷(yytchristina),欢迎关注。

  #柏林电影节专访VOL.1#Albrecht Schuch: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我们看到了可能

  2021年柏林电影节与往常不一样。以往上万名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和媒体人逐“熊”大战的盛景不见了,没有红毯,也没有挤在影院周围的观众。受新冠肺炎疫请的影响,今年柏林电影节分为两阶段,3月份为其一周的活动均改为线上举行。除了依旧坚守对其入围电影主题的政治性偏好之外,今年的柏林更多些多元、独立、大胆(Diverse, Independent and Daring)的意味,这不正符合柏林电影节近年来“蜕变求新”的态度吗?

  从电影节日程和模式来看,尽管电影行业与观众分开、两阶段之间有空窗期是一个遗憾的事情。但电影节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供一个平台,无论是电影从业者抑或是参与电影市场的买方和卖方,绝对需要一个电影展示或者电影交易的平台。

  采访中的阿尔布雷希特·舒赫(Albrecht schuch)

  今年的媒体采访改为了线上,当我们采访阿尔布雷希特·舒赫(Albrecht schuch)已经是晚上9点,但时差并没有阻碍大家对于电影的热情。他今年获得了2021 European Shooting Stars(欧洲新星)的称号。

  SHOOTING STARS是由欧洲电影推广组织(European Film Promotion)投票产生,每年奖励10名最具发展潜力的青年演员,以帮助他们赢得更加国际化的职业生涯。

  它对于参与评选的演员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在本国的电影领域获得一定的成功,主演过知名的影片,获得过全国性的业内奖项,小于35岁,英语流利……即使有这么多苛刻的标准,阿尔布雷希特·舒赫依旧脱颖而出。

  对于国内观众而言,舒赫比较陌生,荧幕上他最为大家熟知的要数《系统破坏者》中扮演的护工米夏,他在女主角爆发情绪的时候选择拥抱她并说对不起,我们看到了爱带来的可能。他也因这个角色中出色的表演夺得了第70届德国电影劳拉奖最佳男主角奖。

  2021年2月,他的新片《法比安》入围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1

  魏玛时期的矛盾体

  “我们都在同一辆列车上,不知道会去往多远。”

  1931年,法比安白天在卷烟厂当文案,晚上则在柏林的艺术家工作室、酒吧和妓院里游荡。魏玛共和国的后期,经历了纸醉金迷的“黄金二十年代”以及经济危机之后,社会的传统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社会现状很难实现自我。

  在经济和政治危机的背景下,法比安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女演员。然而,就在他的事业开始有起色的时候,法比安和许多人一样,失去了工作。

  舒赫在其中演绎了一个“矛盾的角色。在这样史诗般的背景下,这个角色要站起来对抗纳粹。但是同时,他又要同时遵从他父亲的意愿。父亲想让他当律师,作为有钱有社会地位的人。是个有趣又悲伤的故事。

  除了故事有趣,拍摄现场也令舒赫兴奋。因为他终于学生时期的偶像汤姆·希林共同合作。

  舒赫难掩兴奋“我以前看过非常多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让我惊艳。虽然当时我只是个表演系学生,但我能清楚的感觉他的很多想法与我有共同之处。真正合作之前我觉得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已经存在了很久。尤其是当我一部接一部看他的作品,能看到他们之间有相互连接的情感,这些感情让我产生共鸣,有了熟悉的感觉。”

  片场中他很开心“我们很多时候在一起读有关爱情的诗,一起拍摄,一起准备。一起在户外接触大自然。”相对这些现实的触感,疫情让舒赫有些难熬。

  他说疫情让我们我们失去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难和对方产生真正的连接,嗅觉,触感。

  触觉其实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情感沟通的重要手段。而嗅觉直接连接进入记忆和情感系统,这就是为什么某种气味能如此清晰地唤起某个记忆。

  “不过,我仍然感激我们现在拥有的这些链接方式,摄像机或是更久之前的电话。曾经我希望钻进电话线中去到对方那边。疫情让我有了相同的渴望,坐在电脑前我依旧想拨开电脑的屏幕,出现在你的面前。”

  #2

  德国影届的冉冉新星

  也许我和舒赫在柏林曾经相遇。2019年他出演的电影《系统破坏者》获得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2020年可算舒赫演绎生涯中熠熠生辉的一年,《系统破坏者》中精彩的演出让他斩获了第70届德国电影劳拉奖最佳男主角奖,同时,《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也让他把最佳男配角收入囊中。

  国内的影迷可能对劳拉奖略感陌生,2009年获得七项提名的中德合拍大片《拉贝日记》就曾一举斩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美术和最佳服装设计四项大奖。

  作为德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劳拉奖有着德国的“奥斯卡”之称。那这样的舒赫可以称为天赋异禀型的选手了。

  1985年出生在德国的舒赫有一个大家庭,2006年至2010年就读于莱比锡音乐戏剧大学。但在此之前的2001年,他在莱比锡、维也纳、柏林进行了许多的戏剧演艺尝试,除了戏剧演出。

  2012年,他得到了一个机会,出演了改编自畅销书《丈量世界》中的主角探险家洪堡。《丈量世界》的原著被译为40多种语言,销量突破200万册,被誉为二战后德语文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电影中舒赫演绎的洪堡严谨而有激情,视科学数据和样本重于生命,矜持不近女色,认为人生而平等,反对奴隶制。但他也同样把一个欧洲贵族也是一个普通人的缺点表演的淋漓尽致:骄傲自负,把同伴的邦普兰当作助手,和食人部落分享人肉而不愿承认。

  舒赫有很广的情绪范围,他表现出一种明确的意愿,将自己推向极限,并且不断超越,他总能出色的运用一套强大的技巧和艺术性,把具有挑战性的角色带到荧幕上。

  69届柏林电影节上的舒赫

  精湛的演技,带给他的回报是柏林电影节的提名认可,但是他却说,对于奖项自己并没有期待,能够一年又一年的来到这里,就已经很开心了。

  #3

  Peace

  采访时,当我介绍自己是来自中国的记者时候,舒赫很兴奋,希望让我教他如何用中文说“peace(平和)”,他说,我是Albrecht schuch,我在柏林给大家送来我所有的祝福,平和。

  平和对于舒赫来说,或许能算作是人生的座右铭,也正是因为这种平和的心态,让他在面对外界赞誉时能够心平气和的演绎出更为令人惊喜的角色。

  《系统破坏者》海报

  《系统破坏者》可以算是近些年来他在国内最广为人知的电影了,如同《四百击》一样,是少年题材的佳作,但这部剧有些与众不同,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把一切诉诸暴力的小姑娘,最终遇到了想要救赎他的护工米夏(舒赫饰),只有他在小姑娘爆发情绪的时候选择拥抱她并说对不起,这让我们看到了爱带来的可能,但最终的开放性结局却又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系统破坏者》剧照

  护工米夏的角色给舒赫带来了共鸣。“我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很多的家庭,我一直很喜欢孩子。虽然我只是演员,并不是教育家,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爱。信任、关注和与他们建立稳定的关系是让他们摆脱失望、愤怒和暴力的永恒循环的唯一途径。”

  很多人觉得与孩子一起拍电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可是他却不以为然。“恰恰相反,片场很欢乐,主角小姑娘切换速度很快,这一幕可能是她拿着把刀威胁自己和别人,立刻她可能就切换成另外一种活泼的模样,在蹦床上跳来跳去,画一幅画。”

  舒赫说喜欢电影中自己的角色,和喜欢出演电影中的角色是两件事,但是《系统破坏者》完美的兼容了这两种,我喜欢,也喜欢演,这样很完美。

  未来舒赫也考虑走出欧洲发展,毕竟36岁的他影视之路还很长。他喜欢亚洲的电影,《寄生虫》《小偷家族》,那些把自己的文化深深的植入其中的电影总能给他很大的灵感。

  “如果内容可以打动我的心的,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精力付诸于此。”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主持人雅婷(yytchristina),欢迎关注。

  #柏林电影节专访VOL.1#Albrecht Schuch: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我们看到了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