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痴》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白痴》观后感摘抄

2020-07-22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痴》观后感摘抄

  《白痴》是一部由弗拉基米尔·博尔特科执导,叶甫盖尼·米罗诺夫 / 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 / 莉迪娅·韦列热娃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痴》精选点评:

  ●每一集都令人惊叹。

  ●看得人好难过。世人轻贱你、玩弄你,只有他看穿了你的悲苦,怜惜你、尊敬你。然而,你丧失了爱一个人的能力,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逃避,乃至走上绝路。这是除《卖油郎》和《茶花女》外关于交际花故事的另一种可能。 话说,感觉片方投入的资金很低,配乐、布景、服装花样都不多。

  ●三星半

  ●人民艺术家必须饰演公爵,除了他外没人有那样的眼神了。这版白痴是我看过的陀改电视剧最佳的,气氛够致郁演员也特别还原原著

  ●[俄国名著] 2006年中俄文化年之际,央视八套环球影视曾经专门播放过制作的国语配音版,(央视国语)白痴/1958彩色电影版[国语]只拍摄了一半(苏联电影审查??)

  ●一想起米罗诺夫的公爵就我就想哭。

  ●这也拍的太好了,真实还原,只是伊波利特的自白删减了

  ●前年看的剧。朋友知道我喜欢特地送了我正版碟。一到冬天就自动想看老托。这部剧我只有两个词形容:舒服。米罗诺夫不愧是莫斯科国家剧院的台柱,演技了得。梅什金这样的角色要把握好~谈何容易!他做到了。

  ●那是一种当下的体验,每个瞬间都能把握一种或许很快会消失但此时此刻却完全震慑住心灵的东西。真挚无比又无力维持的人性之光。他根本像是从另一个世界而来的独一无二的有趣个体,坦诚和信仰使他变成众人眼中的白痴,也只有他得到了所有人甚至都不愿给予自己的爱。

  ●我要嫁给这个男人!

  《白痴》观后感(一):再看小说《白痴》的影视改编有感

  每天二三集,把这部2003年俄罗斯拍的10集电视剧《白痴》的俄语中字版看完了,据说前几年央视播过它的中文配音版,但似乎剪成8集了。我们确实爱删节别人的东西,不论是什么理由,都不应该。

  最近连着看了三部文豪陀氏的名著改编剧,感触良多。写了多少丰满、独特的人物啊!那么多的人物还是处于精神分裂状态,都是话痨,都处于绝望、痛苦、愤怒、无奈之中。“每一个好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坏人,每一个恶棍也可能成为一个圣人。” 这似乎是作家信奉的人生社会哲理。他真是一位用文学做为手术刀,解刨人类精神世界的大师!

  看剧的同时,也在阅读法国作家纪德近百年前做的《关于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六次讲座》一书,对照着又可获得不少信息。陀氏是个文学天才,24岁就因小说《穷人》成名,28岁却牵扯反农奴制被发配西伯利亚苦役营,四年苦役,三年兵役。前后近十年,让他体验了极致的生死、饥饿、劳苦、羞辱,阅尽了人生百态。在他从苦疫营写给哥哥的信里,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受过的非凡苦难,也写到:“我服苦役时,在强盗中最终发现了一些人,一些真正的人,性格深沉、有力、美好。污泥底下的黄金。我收集了那么多冒险家和强盗的故事!我可以写上好几卷书。”

  看来是生活磨难,给了天才启示和积累,39岁时他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40岁至他去世的59岁间,写出了他最伟大的作品《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白痴》、《群魔》等。五十年代看过的前苏联电影《白痴》,只是改编了小说的第一部,电视剧的前四集;后面六集故事拖沓了些,但是人物纠葛及思想、命运完整。陀氏许多书是按杂志定期连载的方式写作的,不免啰嗦。《白痴》拖了五年才写作完成,庞杂的地方不少。但是坚实的情节及人物性格冲突设置,丰富的人物性格心理刻画,还是使这些作品成为跨时代、民族、国界的永久流传的“历史长河作品”。黑泽明改编过日本版的电影《白痴》,法国、美国都有过改编影视作品。大导演塔尔科夫斯基也提出过两集的《白痴》电影改编计划,可惜没有做成!

  继续观看和阅读。

  《白痴》观后感(二):我台八套的《环球影院》将从2006.3月9日播出俄罗斯电视连续剧《白痴》

  俄罗斯电视连续剧《白痴》简介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7日 11:00 来源:CCTV.com

  为了配合中俄国家年,我台八套的《环球影院》将从3月9日播出俄罗斯电视连续剧《白痴》1—8集,《白痴》是根据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文坛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以后的生涯中,他相继创作了《双重人格》)、《女房东》、《白昼》和《脆弱的心》等几个中篇小说。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写出了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穷人》、《死屋手记》以及《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白痴》创作于1868年,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白痴》有许多改编版本,其中包括1950年的黑泽明版,以前在我国院线公映过的《白痴》是俄罗斯电影人的改编版。

  即将在我台播出的电视剧版《白痴》保持了原著的整体风貌,首次详细、全面地在银屏上再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创作的全部故事内容。该剧注重对角色人物的心理揭示,力图表现原作者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惊人描写。

  该剧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令人目不暇接的故事随着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其中蕴涵着深刻的悲剧性。

  责编:燕芳

  · 演职员表    俄罗斯电视频道摄制   俄联邦文化部影视局赞助   因特泰恩门特制片厂制作   费多尔·米哈依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梅什金公爵—叶甫盖尼·米尔诺夫   主要演员   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   利季娅·维列热娃   奥莉加·布金娜   伊娜·丘里科娃   奥列格·巴西拉什维里   弗拉基米尔·伊里英   米哈伊尔·博良斯基   亚历山大·拉扎列夫   拉丽萨·玛列瓦娜娅   玛丽娅·基谢廖娃   编剧兼导演 弗拉基米尔·博尔特科   摄影 德米特里·马斯   作曲 伊戈尔·科尔涅留克   执行制片人 弗拉基米尔·博尔特科   制片人 瓦列里·达塔罗夫斯基

  《白痴》观后感(三):电视剧拍的好,小说更香了

  读小说时会有几个问题不太懂,看了电视剧,get 到了。

  小说细节太多,妥氏特别耐心描写一众"小人物",公爵生日会那章我跳过没读。

娜斯塔霞,像费雯丽+卡门的综合体

  1-罗戈任和娜斯塔霞的关系

娜斯塔霞和罗戈任

  随着电视剧里的罗戈任一次次登场,我就越来越能明白这个"乡巴佬"对娜斯塔霞的感情:狂热、激情、野蛮、不受控制。 罗戈任一方面受他父亲压抑太严重,另一方面无法理解这个女人,不论是理智还是情感,所以他失控了…

  而公爵说的娜斯塔霞深爱着罗戈任,细想确有可能,虽然她一直拒绝他、折磨他。娜斯塔霞非常聪慧,罗戈任在她面前就像一个小娃娃,她看穿了他。她会自毁也是因为太聪慧。她的行为乍看不可理喻,细想情有可原,深思带着疯劲儿。 她一边高呼自己是无辜的,一边又控诉自己是个bitch,在自我毁灭中获得乐趣。

  2、公爵对娜斯塔霞的感情

娜斯塔霞出现在公爵的梦里

  看小说的时候,我对公爵、娜斯塔霞和阿格拉娅的三角关系比较迷茫,这跟陀氏写的细节太多有关(小说的魅力所在)。看电视剧就很清晰了。 公爵一开始爱上了娜斯塔霞,和她同居了一个月,期间他感受到她的自毁倾向,他仿佛被黑暗包围,陷入泥淖。娜斯塔霞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弹幕里有人说她“女魔头”,我觉得十分贴切。

  相比于天真光明纯洁的阿格拉娅,娜斯塔霞代表生命中的至暗、深渊、疯狂、混乱,但这个女魔同时有被拯救的需求(也许是不自觉的),这是她身上最矛盾的地方——就好像一艘海上的沉船,罗戈任、公爵,甚至阿格拉娅都被卷了进去。

  3、公爵这个人物

从将军家回来的公爵

  看小说的时候,我好像看着公爵被车轮活生生碾碎,我有种失去理智的感觉——难道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这样吗? 面对每一个人的丑恶,他就像和孩子相处一样,睁大眼睛去理解他们(他轻易就能理解),然后原谅他们。 弹幕里有人说他“小基督”,真是贴切。

  电视剧里就轻松多了,公爵还是那个公爵,但世界多美好! 好几次,公爵回忆起在瑞士养病的日子,想要回去,离开这里的人们。然而,阿格拉娅一方代表的光明灿烂的世界呼唤着他,连带着罗戈任一方代表的黑暗世界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可怕不可救药了。

  作为观众,我就看这个小基督一颗孤独的心在那个世界停留一遭,为他高兴,为他叹息。

  《白痴》观后感(四):《白痴》和《白痴》电视剧

  看完《白痴》之后立刻就看了2003版《白痴》的电视剧。叶普盖尼·米罗诺夫演的公爵完全是公爵本人。娜斯塔霞的模样也真的活脱脱像从小说里走出来的一样,太震撼了。《白痴》的小说从小说的层面来讲是有很多问题的。老陀的书虽然都是经典而且直到21世纪依然荡气回肠,但是经历了20世纪电影蓬勃发展的影响,今日的读者比昔日更挑剔,对“故事”的结构意识更加鲜明,稍微有哪里疲软或者节奏不对味都能够被敏锐地察觉出来(虽然他们未必有这个自觉),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因为是名著就对它的一切都奉为至尊。以我个人而言,正是因为《白痴》才使我感慨:哦老陀他还是个人类啊。老陀的小说技巧可以说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达到了巅峰。

  《白痴》第一部到娜斯塔霞生日晚会为止非常紧凑、精彩,经典,毋庸置喙。但是第二部往后明显显得疲软。我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才模模糊糊地意识到,公爵去别墅度暑这一段的某些剧情的用意是什么。以公爵和阿格拉雅的感情关系为主线,设置了别有用心的加普里拉和虚无主义少年这两个反对派,阿格拉雅的求婚者公爵。娜斯塔霞为了让公爵和阿格拉雅结婚处处干预婚约者,等等。但是在这个颇有狗血意味的、明显会非常好看的人物设计上,却莫名其妙地写了什么,虚无主义少年的自杀自白啊(写了好几页!电视剧里幸亏给改短了),将军偷钱啊,将军气得离家出走啊,将军死了啊。这些存在意义不明的段落偏偏挤在了公爵和阿格拉雅/娜斯塔霞三人感情冲突到最激烈的部分,令人莫名其妙。公爵上阿格拉雅家参加私下聚会那一场,可以说是高潮的戏,紧随其后是阿格拉雅和娜斯塔霞的摊牌。两场戏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联,之后又忽然间插入将军的故事,还有始有终地讲了个遍。我都不想再说下去的。

  公爵、罗戈仁、娜斯塔霞在外省莫斯科的这一段重要的日子,原本应该给与单独的段落,直截了当地描写出来,却全部在人物的回忆和台词中表达出来了。到了,人们,其实就是我,也不知道公爵和娜斯塔霞在那同居的一个月里发生了什么,他跟罗戈仁又怎样发展了奇妙的友谊甚至到了交换十字架的地步。是的,我脑子里在脑补、在幻想。但是……你倒是给我写出来啊!

  有些读者说“阿格拉雅讨人厌”真的是很过分。这要怪陀爷对她的心理描写不充分。这种傲娇,跟自己对着干的女人,他在《卡兄弟》里面描写丽扎和卡捷琳娜就要高明得多。另一方面,也不不要把阿格拉雅视为讨厌愚蠢的小姐,她对娜斯塔霞当面的指责,辛辣而充满智慧。甚至可以说,只有她有资格说出这样的指责。公爵为人太过厚道,罗戈仁被她折磨到早得了脑髓炎,而她的那些跟班和垂涎她美色的男人们谁也不会去考虑“这是个怎样的女人”。这一段交锋十分精彩,甚至说大快人心。

  这么好的阿格拉雅,公爵又是这样地像个初恋的少年一样喜欢她,甚至喜欢到了一听到她的名字就会大叫“住口、不、不!”的地步。这样的感情发展偏偏陀爷将线索藏在了冗杂的、大量线索交替的文本之中。读者不得不被迫去猜,从隐晦的对话中去猜,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那样?那位公爵说梅诗金“有可能你两个都不爱”,是这样吗?还是不是这样。不可否认这或许正是爱情的本质,其模糊、暧昧,不可定性。但是您在本来可以写清楚的东西含混过去,果然还是因为喝完了酒才开始写或者是脑子糊涂了吧?

  如此种种造成了《白痴》第二部分的疲沓和混乱。完全可以删去管理人列别杰夫和将军等等其他人的戏份。这些人有时候甚至担任着自己不太适合的角色,负担起了事件的某些必须的联系。而陀老又一次感到——也可能是19世纪小说的流行——必须为登场的每一个角色负起责任来。于是他甚至煞有介事在《白痴》的结尾设计了每个人的分晓!有……有必要么!21世纪的读者们大喊着“我们不想看这些人的事情!我们想看公爵!想看娜斯塔霞、罗戈仁和阿格拉雅!您有功夫涉及这些人的剧情不如多写点他们的莫斯科生活啊!!”

  尽管如此,在这个疲沓的第二部分的结尾处,那个令人全身战栗、发狂的结尾和令人伤感、伤心欲绝的结局,仍然奠定了《白痴》独特的色彩。对我来说,《白痴》有一种温柔而绝望的色调,是它独特的、自己的色调。它因为有爱情故事的温柔、深情、疯狂和纯真,这些鲜艳而柔软的色彩,正如同那些“多汁的树叶/碧蓝的天空/昂贵的坟墓”一样,令人心头颤抖。而公爵的软弱和动摇,他身在感情、阴谋和仇恨的漩涡中,他并不像真正的耶稣一样预见、躲开,而是心头满怀忧伤地思念他瑞士的雪山,正是因为他的青涩、像孩子一样的天真和纯真,他也有苦恼、不成熟和自责的时候,如此种种才令梅诗金公爵为我们所爱。我们像爱一个孩子、爱一个夭折了的少年一样爱他,爱某种青涩的理想一样爱他,不是像指望救世主、爱耶稣那样爱他。

  电视剧中罗戈仁的那双眼睛令人难忘。这个黑色的男人坐在一身白色的公爵身旁,这一刻他们两个人或是该隐和亚伯。如果说公爵真的能够救什么人、有什么人愿意真的听他的话、真的信赖他,跟他走,那么全剧中只有罗戈仁一个,是有可能的。既然他能够为娜斯塔霞放弃一切,他当然也会放下一切跟梅诗金走。而别人都有不愿意放下的东西,所以他们只能跟公爵做“保持距离的熟人”,一旦公爵想要再接近他们,接近这个“美与幸福的盛宴”,他们就要嫌弃他不懂吃饭的规矩把他排除在自己人之外了。罗戈仁是唯一一个有希望被拯救的人。他虽然“什么书也没读过”,但他无疑喜欢听公爵说话。公爵也提到过“在莫斯科他们聊了很多,我们无话不谈”。公爵即使在放弃娜斯塔霞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过罗戈仁。这个男人可以说是被他火烧一样、诅咒一样、谋杀一样的爱情而毁灭的。从见到娜斯塔霞的第一眼他就注定要被毁灭,而娜斯塔霞注定要被他杀死。在结尾的最后一段,当公爵为了掩饰恐惧问什么“刀子是什么时候拿出来的”,这一段台词设计如此绝妙。它既是如实体现了一个人被逼入如此绝境发疯时强装镇定的反应,又是在回答读者,暗示着“是娜斯塔霞自己让罗戈仁杀死她的”。无疑,这里还有“我不会再把她交给任何人了”的疯狂和绝望。但是,可以说他是被娜斯塔霞逼着动手,杀死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的。这个男人的存在令人难忘,令人哀伤和唏嘘。(我多么地希望在他和梅诗金公爵之间没有娜斯塔霞这个女人存在啊。)

  《白痴》观后感(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学—读《白痴》有感

  “美将拯救世界”是本篇小说的一个命题,这里的美可以理解为什么样的美?

  K公爵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中的理想人物,被赋予了一双蓝色的眼,淡色头发,这些颜色代表着希望。他也兼备了诚实,正直,责任感以及感同身受。他的善良使他轻信他人,同时又能够敏锐地洞察人的心理,他很少会用尖锐或是不周到的言语,他的语言有时是无准备的,甚至透着些许不自信,不连贯的,经常出现停顿。但更多我们看见的是他大段的独白,他喜欢与人分享他的想法,通常他的句子很长,回忆起诸多细节,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感受,这是思想家式的语言。

  K在火车上结识了R,从R口中第一次听到了N。后来在亲戚家看到了N的肖像照,他被N的美貌震惊,同时看出她眼里的痛苦,他看着这张骄傲到不可一世的脸,他只是不知她善良与否。

  是彼得堡的头号美人,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极具侵略性,她的每一次回击都不给对方留一丝颜面。她就是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里主人公形容的那朵花,“它最佳的香气朝着第一缕阳光要蒸发时,必须将其摘下,在吸个够以后将其扔在路上:也许有人会捡起来!”

  R是商人,父系社会里的大男子主义者。黑发黑眼,长着络腮胡,这些外貌特征象征着激情,而R的激情在于复仇。

  在东正教中,人通过受苦来洗净身上的罪恶。K看到了N内心深处的痛苦,所以他认为她并非如她自己所说是个堕落的人,她是没有罪恶,而在白白受苦的人。

  与K灵魂相近,所以他们能第一时间理解对方,N知道他做出的一切都出于怜惜,并非真正爱她,所以她还是拒绝了K选择跟R走了。N相信过勇士的存在,在遇见K之前她都不曾交出自己的心,当她的勇士真的到来,她只是不再相信自己配得上,害怕因为自己肮脏的声誉会毁了K的生活。

  R对K的感情很复杂,R从第一面起就喜爱K,忍不住想与K交朋友,成为亲近的人,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坦诚和直率。可R知道N心里爱着K就嫉妒K嫉妒的发狂,R对K起了杀心。R先是问了K是否相信上帝,因为他的信仰让他的良心饱受折磨,他不想杀K,但他害怕控制不住自己,当R看到K毫无防备的背影时,提出要和K交换十字架,成为结拜兄弟,毕竟兄弟之间是不可以伤害的。

  A得知K为了N的清白,愿意娶N,便称K是普希金诗里的那个贫穷勇士,

  “活过一个贫穷的勇士,

  沉默又简单,

  看起来阴郁并苍白,

  内心勇敢也直率,

  他独自走去坟墓

  不说一字”

  K爱上A,是情理之中的事,K见到A的第一次便说“美是一个谜”。

  A在约会的时候跟K聊起了她的梦想,她说她想成为一个能给人们带来利益的人,她长这么大还没去过巴黎,没去过罗马,她想从家里逃走,她希望能跟K私奔,让K带她看看外面的世界。显然A是一个大写的浪漫主义者,似乎也在影射A同时又是自由派,为A的结局做了铺垫。

  书里有段话在探讨自由派和保守派,自由派由两种阶层的人构成,一个是贵族,另一个是宗教人士。自由派远离人民和故土,崇尚欧洲新思潮,反对俄罗斯本土化,漠视民族利益,厌恶风俗习惯及历史,反对者认为自由派的出现是俄罗斯精神文化堕落的表现,在现代社会时常被称作“世界主义”。很难定义K是属于哪一派,但通过K的发言大致可以看出K是更倾向于保守派的,他说以上所说或许这些都是个别例子,更普遍的是存在思想的偏差,比如最残酷的杀手知道自己他做了坏事,哪怕不会忏悔,也知道自己有罪。而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不会认为自己是罪人,不明白自己在做坏事,只会考虑到自己,认为自己有权...甚至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好的。

  对比一下K对死刑的看法,他的观点明显鲜明的多。他认为处死一个人会比惩罚更多,比罪过更大。宣判死亡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希望被永远的掠夺了。顺便一说,当今社会下的俄罗斯没有死刑。

  A赌气约了N见面。A指责N怎么敢给她写信妄自干涉K对她的感情,N怎么好意思认为自己是堕落的天使,要是真的有廉耻心,跪着给人擦地也不会和R一起走了,N又怎么可能真的爱上K,N自私自大到疯狂,N只是折磨完了K便抛弃K。A的每一句话都践踏在N的自尊上,K不断想制止,他了解N的痛苦,所以那时哪怕在他最幸福的时候R问他你幸福吗,他想起N的痛苦,所以他说他没有幸福能力。

  书里的结局无一人幸免悲剧,N被R捅死,R因杀了N被流放,A背井离乡嫁了人还改了信仰,K回到了疗养院继续接受治疗。

  的死可以说是无法避免的,R因嫉妒杀了N,他知道她永远都不会属于他。而K则是用自己的怜悯杀死了N的爱,他们二者对N的死都有罪过。

  的名字源于希腊文,意味着“复活”。她是受过苦难的洗礼的女人,所以她的美可以说是最为洁净的一种美,最终却在世界里万劫不复,其中的答案藏她的姓名之中“羔羊”——脆弱,无保护的。在福音书里,并不只是指牺牲的羔羊,还有上帝之母的含义。她对生活本抱有幻想,她的痛苦也来自其中,她的美赐予她爱的力量,但她选择在R极度狂热的嫉妒中的恐惧之下妥协,这像是一种自我报复,源于长时间对T产生的恨,使内心的纯净早已不再了,她对K的爱唯一的归宿就是死亡。

  而A远嫁向往已久的欧洲,她不自知这是一桩有可能会为她的家庭带来毁灭性的婚姻。她的丈夫是一名信仰天主教的波兰侨民,首先当时的波兰与俄罗斯是敌对关系,由于丈夫是侨民从事的一定是并非正大光明的工作,或许会让身在俄罗斯的家人处于危险,另外在当时的世俗观念中,天主教不是基督的信仰,甚至不如无神论。就历史而言,因天主教发动的战争不计其数。

  A的美并不具备拯救世界的能力,她是社会的产物,在于封建制度作斗争的同时,她失去了美的力量,最终被大环境所吞噬。她对K的爱少了仁慈,多了自私,她更像是借着爱的名义在寻求庇护。她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却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断他人,但她活下来了,正所谓适者生存。

  K是最值得同情也最引发思考的一个人物,

  生理疾病使他异于常人,他的行为举止,在由谎言,金钱,利益,偏见,和私心构造的社会里也十分突兀,但他不断感化着身边的人,就这样K以圣愚的面貌出现在这个罪恶的世界,但他的关怀慈悲和自我牺牲,却在结局里显得一文不值,同样他并没有拯救这个世界,反而被毁灭。

  在哲学体系里,美是交叉着爱、理想以及灵性这些生命范畴于一体的,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里,美是从苦难中提炼出的,而苦难的报偿仅仅是一种可能性。

  通过剖析K的内心我们能看到什么是美,美是他精神领域抽象化的体现。“真”是美的前提,虽然实际生活中我们从来都没有遇见过这样一位“完美人物”,却并不会怀疑他的真实性,因为书中的主人公都自说自话,陀思妥耶夫斯基不通过他的角色进行说教,不强加自己的观点大肆宣扬,使我们很难评判书中的任何一个人,单单是用好或坏来形容。《白痴》不仅是一部心理学小说,也是一部复调作品。它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看到美,却无法留住美。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