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的读后感大全

2020-07-30 23: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的读后感大全

  《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是一本由刘墉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刘墉书:做个快乐读书人》读后感(一):让孩子自然成长

《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是美籍华人作家刘墉写给女儿的家书,这些家书里经历距离今天已经有十几年之久,如今女儿已从世界名校毕业,成为了优秀社会人才。读这样的家书,体会当年刘墉教育女儿和与女儿相处时光记录我们从中感知亲子相处中浓浓的爱意

刘墉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年龄相差十七岁,他在家书中也多次提到,两个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大儿子出生时,刘墉第一次做父亲,他的事业态是一种状态,而十几年后小女儿出生时,刘墉不但有了做父亲的经验,他的事业和心态是另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无条件,是陪伴孩子自然地、健康地成长。最重要的是,刘墉作为一名成功的作家,一个成功儿子的父亲,还能接受心理学者儿子关于他教育儿存在问题,这足以让人敬佩,他是一位成长型的父亲。

孩子的成长过程,更是身为父母我们的过程,我想起了《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刘墉写给女儿的家书,让我又一次见证了散步的快乐。

《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笔触轻盈,叙事娓娓道来,虽然记录的是我们为人父母与孩子们日常相处经常发生事件,可就是这样平淡无奇的事件,却让我有几次被感动热泪盈眶。这是真情共鸣和亲子的情感共振

  《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读后感(二):望远镜

  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思贝尔斯 又到暑假了,孩子们从紧张学习氛围中被释放了出来。突然多了很多的时间,又忽然时间不够用了。孩子们的时间都去哪里了,在路上。不是在去学习的路上,就是在学习的路上。马不停蹄,一刻不得闲,时间就在车马声中溜走了。偶尔在路上能车窗倒影的有些疲惫的孩子的脸。从哪一刻起,孩子的笑容越来越少了呢? 翻开《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后开始反思。快乐和学习其实是可以兼顾的吧。 开篇寄语部分就着重强调了对孩子成历程期望------------“快乐”。 不是有一句话这么说嘛,幸福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福的用一生治愈童年。可见孩子的童年生需要“快乐”做基础。 书中一共25篇家书,记录了刘墉先生小女儿的相处的日常琐碎小事。这些琐碎的日常里夹杂着孩子的想和喜怒哀乐。透过那些生活的小事,能看到刘墉先生在教育女儿里无为而治的智慧。譬如序言中所说的,“或许是因为到了年纪,心境平和,对生命更尊重了。” 真的是无为了吗?字里行间能看到的是尊重,而不是训斥,是说到心灵的深处,而不是照本宣科。孩子教育的过程,真像书中刘墉先生种黄瓜的过程。轻轻的播下种子,细心的呵护幼苗,时刻关注成长,浇透水分,耐心施肥,捉虫设架,每一步做足功夫,剩下的就是静静的等待,日渐成长,终究也是长短不同,秉性相异。作为孩子家长,如何能用相同的框架束缚孩子的身心,试图用优异作为唯一衡量标准。 总是问孩子,你长大之后想做什么?总试图将自己心中的构想映射进孩子的思想。书中描述:成长是学会关怀。通俗的说就是共情。向下共情。作为平日里已经习惯向上共情的父母,理所应的认为孩子应该向上共情,体谅父母的不易,理解父母的辛劳并裹挟孩子一起向目标努力。可是却忘却了身为父母,向下共情也是一种学习。然后开始反思,在学习做父母的过程里,有成长的快乐吗? 多数是父母对孩子单向的推动和唤醒,而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互相在学习中成长。彼此推动和唤醒。作为父母的权威似乎是不可挑战的。一味在分数的高低区间里挣扎。登高望远,除了催促孩子KEEP WALKING,他们是不是更需要快乐,是不是更需要去拓宽视野,理解爱,走向世界,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25个小故事,匆匆读罢,意犹未尽。有些莫名的焦虑似乎也平静下来,文字就是能有这样一种魔力。时间匆匆在文字里流淌而过。心被洗涤的一片安宁。只想在蝉鸣的夜,和孩子分享文字的魅力,以及文字背后宁静平和的心。

  《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读后感(三):爸爸对女儿的爱

  

《刘墉家书:做个快乐的读书人》是由刘墉写给女儿的一封封书信集结而成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正在面临或者可能要面临的问题,作为爸爸,刘墉都给出了很好的建议,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一个爸爸对女儿的爱。

在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刘墉对女儿的爱。对待儿子,刘墉是相当严格的;但是对待女儿,刘墉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变得很温柔。发生如此大的转变,用刘墉自己的话说,“因为时代、环境以及我自己都跟当年不一样了。”“当我儿子出生的时候,我才进入社会,每天牙舞爪地出外打拼,回家当热对儿子的要求严;但是今天,我已经半百,动作和缓了,心情平静了,处世圆融了,因为自己逐渐往老走去,对生命也更为尊重了,当然对孩子的态度也会不同。”

《爸爸不能帮你》讲到了女儿参加海报比赛,其他的同学都是父母和哥哥帮忙画的,让女儿有些愤愤不平的是,她的作品没有人帮忙,并因此责怪爸爸没有早回来几天。刘墉讲了自己画画的经历,并告诉女儿与得奖相比,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想、去画,是最重要的。后来,正如爸爸所预料的那样,女儿自己画的画得了奖。很多时候,父母因为过于爱孩子,总是会参与到孩子的一些活动中去。比如,学校里留的手工作业,很多时候都是家长代替孩子来完成的。而老师留这个作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当父母为了省事,对孩子的作业亲历亲为,甚至大包大揽,都是不正确的做法。也许,孩子自己做的手工作业,不如家长做的更完美,但是它却是孩子自己动手的结果,达到了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目的。刘墉的做法,给很多家长提了个醒,有些事情,需要孩子独自去做。

《可怕的新老师》,女儿因为在学校看到了下学期严厉的老师,回到家后心情有些不好。当得知女儿心情低落的原因后,刘墉对女儿循循诱导,告诉女儿哥哥在上高中和大学前,都出现了一些心理的波动,担心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但后来的结果,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也许会有新的看法。刘墉用浅显的道理告诉女儿,人生中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笔财富。要学着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生好像探险和寻宝,如果你每年接触的,都是一件事、一样的人、一样的环境,就没意思了。”

《当家里失火的时候》,在这篇文章中,刘墉教会了孩子如何去面对火的问题。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与刘墉小时候家里失火的经历有关系。童年时家里失火,对一个孩子的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个孩子在未成年时,经历了家庭的重大变故,这种心理上的冲击,对刘墉而言是一辈子的。所以,当他有了女儿,他迫切地把自己的一切人生经验分享给自己的女儿。“当有浓烟,你要把姿势放低,沿着墙边爬,因为烟轻,总在上方,你爬行的时候,比较不会被呛着,到了没烟的地方则要飞奔。”“安全梯应该是最好逃生的地方。”

这本书适合爸爸来看,可以借鉴刘墉是如何爱女儿的;这本书同时也适合孩子看,爸爸有些碎碎念地告诉女儿的那些建议,同样也适合其他的孩子。比如,应该如何读书,在面对火灾时如何逃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情,如何与家人相处等。

  《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读后感(四):《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一封家书抵万金

  

能读到这本书,也是很偶然。端午节小假期时,男朋友带我去上海找他朋友逛街,友人就带了我们去上海最大的书城,而后,我就在书城里遇到了这本书。

会被本书吸引,是因为封面,采用手绘女孩的插画做为封面,一样就戳中我内心。之前读过“家书体”的书也不少,像是《傅雷家书》、《亲爱的安德烈》等等,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家书来说,我还是偏向喜欢刘墉的。

因为在教育孩子方面,他是一位成长型父亲。他的一儿一女,教育方式不同,不会固定程序化教育,也可能是两个孩子年龄相差了十岁,让他明白,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教育方式不同。

儿子出生时,刘墉第一次做父亲,他的事业也正处于繁盛时期,这时他做为一个而立之年的男人,内心是喜悦、奋发的;

而十七年后,小女儿出生,刘墉不但有了做父亲的经验,他的事业趋于稳定,心态也跟着变化趋于淡然。

在教育小女儿上,他改变之前对待儿子的教育方式,给了女儿更好的爱,陪伴女儿自然地、健康地成长。他也欣然接受做为心理学者的儿子,给自己的教育建议。

他在《刘墉家书:做个快乐的读书人》里写到:“就算生气,也偷偷生气,别生气给别人看。”

对于这句话,我真的太有体会了。我本人脾气不好,易怒,每次忍不住会在人前生气,这导致别人眼里,我就是一个娇气的女孩,他们都觉得我太过自我中心,不爱跟我玩。后来我才明白,生气这件事,真是没必要展现出来,给别人造成刻板印象。

我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以后要是成为了一个母亲,我会去学习刘墉的这种教育方式。因为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更是身为父母的成长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刘墉是一位成长型父亲的原因。

书里还有一则“家书”我印象深刻,那篇名字叫做想《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书里这么写刘墉陪着小女儿散步时的状态:“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是了,小孩子总是对各种东西感兴趣,他们走走停停总是很慢,就好像蜗牛,可是他们会发现很多乐趣,他们看蚂蚱、蚂蚁、鲜花,一片落叶也可以激起兴趣,而这些是成年人散步体会不到的快乐。这也是刘墉家书让我又一次见证了散步的快乐。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只要找对方向,他们会带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在灿烂的天空里自由翱翔。也不必将他们当做风筝,不要死死拽着手里的线,只要指引了方向,就放心让他去飞吧。他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文笔有趣轻盈,将老事娓娓道来,用平平无奇的语调,讲述着父母与孩子相处的常事,然而就是这些平常的事情,让我一个还没有成为母亲的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可能这就是真情的共鸣吧。

这本“家书”,我认为是年轻家长必读的一本书,它可以让你懂得,用不同方式教育孩子带来的趣事,也可以帮助你找到针对自己家娃的正确教育方式。

  《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读后感(五):做个快乐读书人:学有所乐,快意乘风

  

与其说喜欢这本书,不如说喜欢刘墉的教育观与教育方式:成长就是学会关怀。没有打算激励孩子争取第一,倒希望他们能放宽视野,打破隔阂、伸张正义、走向世界、创造双赢,做个快乐读书人。

这种教育观念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教育方法,凝成了25封家书的核心思想。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平实的叙述,却引起我强烈的感触:好羡慕刘墉的女儿,尽管我的父亲很爱我。

“我的女儿叫小帆,如我一样,她也很平凡,我希望她扬帆万里,快意乘风。”

为人父母,无不期望子女扬帆万里,我的父亲亦然。从小到大,我一直能看见他手中隐形的长鞭,有时是愤怒的责骂,有时是失望的叹气,有时是冷漠的举止,一刻不停地鞭策我。因此,这些年我从来不敢停,即便累得跑不动也要苦撑。随着年岁渐长,我越来越体会到有些事不是仅靠努力就能成功,这并非一句借口,我只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想要扬帆万里,更想要快意乘风。

“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而且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无数次,我期待父亲能说出同样的话,可是他好像从来不懂我的心。也许他尝过生活太多苦,不愿孩子步他后尘;也许他看透了社会丛林的生存法则,深谙弱肉强食的道理。但我没办法说服自己,因为我实在不快乐。当我读到刘墉说,带女儿的十年,他不曾发过一次火,而且女儿过得快乐、健康又成功。原来,教育过程可以这样快乐,他们一起摘黄瓜、打羽毛球、游玩迪士尼、观看溜冰大赛……重点不在于活动的丰富性,而是参与和陪伴孩子的成长,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独当一面的勇气、能力。事实上,刘倚帆的确长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毕业于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擅长钢琴、小提琴、溜冰,14岁就获得美国总统奖。

“中国式家长”的叫法早已不稀奇,狼爸、虎妈曾红极一时。我是从孩子走过来的,那时的我除了渴望学习过程的快乐,也渴望学习动机的快乐,不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是收获知识、学以致用的乐趣。然而事与愿违,我终究没能做成快乐读书人,反倒长出了一张苦大仇深的脸。不过,读书经历让我意识到:

“人在少年时受到恶补的伤害,会影响一生,把那种伤害又强加在他自己孩子的身上,再剥夺孩子的年少岁月,而且不自知。”

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孩子是父母的孩子,但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情感、有他自己的人生。所以即便父母,也不能让孩子背负着自己的理想和意志而活,这于双方都是一种悲哀。刘墉也曾是位严父,《超越自己》《创造自己》是他早期的教育类图书,其子刘轩在严格要求和管理之下,最终成为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刘墉对儿子的教育可谓成功,但他多次强调不会用教育儿子的方法教育女儿,因为“时代、环境以及我自己都跟当年不一样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大转变,让他的书更具参考价值,兼容了中西教育的优点,值得家长们借鉴。

另外,很喜欢每封家书末尾的邮戳设计,好像真的在读信。

  《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读后感(六):《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快乐,读书和做人...一样都不能少...

去年九月,我在刘墉先生的微博看到一条发布:女儿刘帆结婚了。大家看到刘帆的婚礼朴素至极,只有至亲密友,没有佩戴任何首饰,只有一袭婚纱和一束捧花。

刘墉先生说:“刘轩结婚的时候没有婚礼也没请客,只到户政事务所办了登记。女儿出嫁,我们也没告诉任何亲朋好友,而是比照儿子结婚时,捐款给几十个两岸的公益团体。”

网友纷纷表示又惊讶又感动,原来优秀的内心丰盛的人,不会附庸世俗的形式和仪式,他们在意的是心底最真的感受,安静地爱,安静地付出。刘墉是画家、作家和名师,同时也是华人家教的典范,绝非浪得虚名。我们看过很多刘墉写给儿子刘轩的书,很励志,比如:《超越自己》《创造自己》及《肯定自己》等等,教儿子拼搏奋斗争第一,而儿子也不负众望,成为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

相比儿子,刘墉先生对女儿的教育更平和更温情了。在《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这本书中,我看到一个为了带女儿去迪斯尼的可爱爸爸,跑到学校去和老师请假,理由是“非假期,人少”。有这样的爸爸,真是让所有的孩子们羡慕啊。做个快乐的读书人,我们只是关注孩子读书,常常忽略孩子的快乐。在这本书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睿智的爸爸如何教育和引导女儿。

书中的内容平实接地气,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和高高在上的训诫,就是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借鉴的教养方式。虽然是一封封家书的形式,其实是一本关于成长的哲学,是关于爱、公义以及美的灌输和引导。不是每个父亲都能这样懂得、尊重孩子,并花时间和心思,陪伴和记录孩子的成长,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幸有这样的父亲,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现在我们就从书里补上这一课吧。

最近网上有个小学生获癌症研究科研一等奖的闹剧,传得沸沸扬扬。家长帮孩子伪造研究成果,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在这本《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中,对这种家长过度参与的虚荣行为作了分析和批判,鼓励女儿做真实的努力的自己。这种见识和人品是孩子的成长宝库和智慧源泉,这就是家风和家教。当下的浮躁和无知风气,家长在教育中以爱之名,以帮助之名造假作弊,事实上是在害自己的孩子,都应该反省吧。

刘墉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刘帆14岁获得“美国总统奖”,现已获得沃顿商学院MBA学位。而教育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孩子的学业上,孩子自尊自爱,有担当有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和刘墉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刘墉先生还在大陆捐建了四十余所希望小学并资助很多学生就学,这样的胸怀和善良值得敬佩,所以说:家庭教育不仅体现在嘴上、在书本,更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滋养中…

  《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读后感(七):“人生太辛苦了,就让孩子的童年快乐些吧!”

  

读书本身是一件幸福的事。人们通过读书获取知识,而知识的背后是一个浩瀚而丰富的世界,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人们还能通过读书学习做人,认识人性、感受情趣、获得引导。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也是一件苦事。许多年轻的读书人背负着身后的期许,消磨无数的岁月,无福享受稚童的快乐。

“人生太辛苦了,就让孩子的童年快乐些吧!”教育家刘墉在《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中发出这样的感叹。

刘墉有一双儿女,长子刘轩是七十年代初生人,长子出生时刘墉也不过二十出头,才走进社会;小女儿刘倚帆生于八十年代末,比哥哥小十七岁,更像个典型的“九零后”,彼时刘墉已经年过四十,他形容那时的自己已经是个处事圆融的人了,不再像长子出生时那样“张牙舞爪”。

起初教育儿子时,刘墉绝对称得上是位严父,和大部分做父亲的一样不与儿子过分亲密,希望儿子在严格的教育下长成一个成绩优秀、品德高尚且勇敢自立的人。

在儿子眼中,刘墉要求儿子要样样尽力争第一,做个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痛的男子汉。他对儿子说:“你必须成功!因为你不能失败!”后来,刘轩到美国上中学,由史岱文森高中考入美国顶尖名校哈佛大学。事实证明,刘墉的教育很成功,他把儿子培养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社会人才。

教育小女儿刘倚帆时,刘墉却用了不太一样的方法。他在《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中说:“对不起,跟我以前写《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比起来,我这本《做个快乐读书人》好像太宠孩子了。”

但了解过刘墉的小女儿就知道,刘倚帆从小在美国长大,接受美式教育,高中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美国长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同样是个优秀的孩子,并没有输给哥哥。

当年周围的朋友问刘墉是否会用当年教儿子的方法教女儿时,他总是坚定地回答:

“不会!”

“不会!”

“不会!”

用一种教育方式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不代表这种教育方式就是完美无缺的。长大后的刘轩专攻心理学,从客观的角度批评过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刘轩认为人有一种天生向上的本能,天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怎么做,不用逼迫的办法,一样可以教育好孩子。刘墉由此想到:儿子说得对,为什么不能让学习的过程和为人父母的过程都变得快乐一些呢?刘墉想到就做到,他从来不体罚女儿、绝少骂她,甚至从来不逼她做功课、弹琴。女儿争强好胜,想和哥哥一样每次都拿第一名,但刘墉更希望小女儿能有宽阔的胸怀,他告诉女儿,让别人享受一下拿第一的感觉,也是一件好事。

虽然给了女儿更多的自由,但刘墉从未放弃过让女儿成长为一个成功的人。相反,他通过结合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西方的教育理念,选了一个最适合女儿的教育方式,既把女儿培养得出类拔萃,又让她拥有了美好的童年。

刘墉在书中坦言:因为改变了教育方式,带女儿比带儿子轻松多了,十余年间竟然一次也没有因为教育女儿而生气过。事实证明,女儿如今过得很好、很快乐、很健康也很成功。

刘墉在《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中将他四十余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出来,帮助在教育的歧路上迷茫着的父母们。书中有他和女儿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大到树立“三观”,小到怎么打电话,谈及了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又以一位父亲的视角,教会父母说话的艺术,从如何解释生命的无常,到怎样帮助孩子融入新环境,书中的一字一句,都透露着父亲对孩子的关怀和用心。

成功的道路不可复制,但用心的态度可以习得。《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中教给孩子和父母的,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聪慧还是平凡,无论能言善道还是不善言辞,都可以借鉴的成长指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