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造力的本质》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创造力的本质》读后感1000字

2020-07-31 23: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造力的本质》读后感1000字

  《创造力本质》是一本由[美] 凯娜 • 莱斯基(Kyna Leski)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力的本质》读后感(一):推荐

  在被任命为罗德设计学院校长后,我有机会到波士顿一家建筑公司作演讲谈谈设计。 我从麻省理工学院同事那儿听说了凯娜·莱斯基(Kyna Leski),我去找她,并邀她跟我一起演讲。在她接受邀请时,我想到自己面临某种风险,毕竟我从未见过她。

  作为从事创造工作的人,我有意识地保持着尝试事物习惯(不过仍然很不舒服),并将此作真正学到东西的唯一方法。这次演讲,我走出了舒适区,邀请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到场;同时,我注意到凯娜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我的提议。对我来说,这表示她是对“试验”保持开放的人。我喜欢这种品质,在这点上我们之间存在默契。我在凯娜向观众演讲时,感受到一些别的东西:全然的愉悦

  在阅读本书时,七年前的愉悦感进一步增强了。这本书读起来就像在听她说话。凯娜运用不同知识领域话语,从达到结构整合工程方程式,到一首诗的完美节奏。与她谈话,总让我想到读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她的话仿佛发射自由信息流的火炮,令我获益颇多,但我也轻易错过了她是如何将分享的所有内容形成整体的。实际上,我曾在即时贴上画了凯娜的小速写,称她是创意的“龙卷风”并将即时贴寄给她。

  本书是对凯娜心中“风暴”的优雅解构——十个部分构成一个整体。风暴位于她创意思教学中心,每一章呈现了风暴的不同维度,每个维度都一样重要。作为连贯的十章,本书可读性非常强,若随机翻开,从打开页面开始阅读,也是不错选择。要靠你自己把本书提供的观点连接起来,就像凯娜在第八章中指出的:“创造力就是建立连接或使存在的连接浮出水面。”

  搬到硅谷之后,我经常听到“快速失败”(fail fast)的说法,这已成为创业文化关键口号的潜在意思是,在尝试启动新创意时,快速迭代是很重要的。无论在罗德岛设计学院还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快速失败”都是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甚至我那本作为开启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整个出版系列的《简单法则》(The Laws of Simplicity)一书,有一章(也是一个法则)的标题就叫“失败”。然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凯娜这本关于创造力的书,也许是整个系列中唯一一部,没有任何一章以“失败”为标题,也没有用“失败”一词。这怎么可能呢?

  据我推测,就像所有优秀设计师一样,凯娜从根本分解问题基础,或者用商学院的说法,她回答了“五个为什么”:“为什么是X ?”“因为Y。”“为什么是Y ?”“因为Z。” 如此重复,直到不可能再有类似的“因为……”,她就这样找到了根本的概念或问题。凯娜从风暴开始,与风暴同行,并以风暴结束,风暴意味着自然的力量。在原子的尺度、空气的尺度、人类尺度上,她为我们创建了工作语言,辅以有益且必要的诗与视觉表现符号。凯娜回答了她在第二章提出的问题,“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可能会问:(风暴)内部与(风暴)外部如何相互关联?”因此,把你的伞和雨靴放在里,出发去探索吧。

  前田约翰(John Maeda)

  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Byers)合伙人

  《创造力的本质》读后感(二):引 言

  本书描述了我经历过、观察过的创意过程,实际上,它们是由许多过程组成的更广泛的过程。作为老师、学生、创造者、作家和建筑师,我倾听并观察这些过程。我并不建议把它们当成保持创造性的处方。我只想描述我所观察到的,并试图告诉你这些过程的普遍性,鼓励你在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它们。

  这些过程的确是整体进程的不同阶段,引导着我们获知、创造或发现新事物。这些阶段无法从外部规划或施加;相反,它们是内在体验的不同阶段。即使一个阶段可能会不动声色地为创作者从内部开启作品,它仍可能赋予或削弱其力量。简单地说,创意过程大于你自身。如同一场风暴慢慢聚集、形成,如果你愿意放任它发展,它最终会压过你。

  这并不说明你没有发挥关键性作用。相反,如同触发飓风的小漩涡,每个个体都会制造“失序”(disruption),进而引出创造目标,通过每天的决策和选择,收集或丢弃素材与想法。

  在探索道路、提出疑问、抛弃先入之见、经历挫折、筋疲力尽之后,经常有人问我一个简单、天真的问题:“你怎么知道这样可行?”如何知道该怎么办,往哪里去,什么时候是对的?在这里,你会得到我的答案,这些答案建立在对创造力的观察之上。

  本书描述了广义上的创造力。尽管在之后的章节中,我选用了若干建筑方面的案例,但这不是一本艺术或建筑书。通过我自己的工作,以及与其他建筑师、设计师、画家、诗人、教育家、工程师、发明家、数学家和科学家的交流,我获得了一些关于引领创造性活动的扎实经验,令我理解创意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我的观察是,无论在艺术、科学、技术、商业或任何领域,创造的阶段基本相同。因此,本书中的思考可以理解成任何人与创意过程对话的一部分。教育与创造力领域知名作家、演讲家肯尼斯·罗宾逊爵士(Sir Kenneth Robinson)写道:“创造力不是特定行动所独有的,有人类智力活跃的地方就有创造力的存在。它不是特定类型的行动,而是智力的一种品质。” 我相,我对创意过程的观察是普遍适用的。

  观察创意过程的最佳视点之一,是记录日常工作的一切。在这里,你可以直接看到挣扎、困惑、劳作、修改、启发、进步与挫折。查尔斯·达尔文(Chairles Darwin)的信件已成为创造力的研究资源——直接了解他如何飞跃性地连接起了自然现象中的法则。这些现象任何人都能看到并有机会建立连接,然而,达尔文的工作及其思维框架让他真正成功地建立起了连接——不仅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生物学,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观。

  手稿特别具有启发性,从一些笔记到草稿,再到多次修订,手稿自然地保持着创造力的循环迭代过程。《The Pré 诞生记》(The Making of the Pré)一书记载了法国诗人、散文家弗朗西斯·蓬热(Francis Ponge,1899—1988)花费四年时间写一首特别诗歌的过程。该书是“The Pré”这首诗写作、改写的原稿的一部分。书的结尾可以看到这首诗,蓬热喜欢把它称为“密集的散文”。虽然只是实际手稿的一小部分,但《The Pré 诞生记》这本书与创意过程相关,其上百页的内容是对创作过程的最好记录之一。

  ré是“前缀”(prefix)一词的前缀,存在于“当下”(present)与“准备”(preparation)之中。“The Pré”这首诗描述了创作的过程和开端。该作品确认并证明了我对于创意过程的观察结果,因此我对蓬热怀有感激之心。

  我认为创意过程的开端就像是来到一片空地上。Pré也与“草地”有关,这个词在法语中意为“草地”——肥沃的柔软地面,“比非液态物少一些坚硬”,但足够坚实,足以“把脚放上去”。像草地一样,Pré是个萌动的、不平静的地面,蕴含着巨大的生长力。它是入口,引发注意或警惕……是暂停……它也是选择与生长的源头。对于创意过程而言,以上这些也是很不错的描述。

  直到重读《The Pré诞生记》,我才意识到,这篇引言就是一首诗历经四年生成的过程,就是一场风暴出现、破坏并平息的过程。在手稿写作的两年中,蓬热将Pré描述为“雨的绿色化身”,并将草地上的草描述为“抽水泵”,“每一根绿线上有一滴露水……是小草的眼睛”。蓬热写道:“从最初猛烈的风暴,到温和的结果,温柔包含着不屈与坚持。”

  跟大多数其他人一样,我对无意识在创意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惊讶——点子居然能从四面八方涌现出来!我完全忘记了蓬热的风暴比喻。你将会看到,忘记、故意忘记或毫无察觉是创意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与此相对并同样重要的是努力尝试,并且向前看。

  我们向前看。当我们为具体化的未来而设计时,当我们为可能的解决方案而拟定问题时,当我们将各个步骤相互连接,探索生活及一切——特别是面对空白页、写作瓶颈、困惑、混乱、需要及问题的道路时,我们向前看。创意过程是关于这条道路的故事,为作者、用户、读者、居民、观众或观察者发声。

  我想有必要简单说明本书及其各章是如何组织的。我们将“过程”理解成“线性的”,但我描述的创意过程并不是“线性的”。不过,因为一本书是线性的,某个章节之后总跟随着其他章节,我别无选择,只能按照线性路径描述创意过程。我鼓励你将这个过程理解成“环状”的,而不是线性的。有时候,循环的阶段会彼此重叠,你会发现自己“撤销”了自己做过的工作。(事实上,甚至过程中的各阶段本身也是循环的!)我描述的一些阶段可能马上发生,也可能耗时几十年。一些循环继续生成并转化为下一个循环,而其他的则被淘汰。

  创造力是一条无始无终的路,你所创造的一切没有终点。创造力自身并不会有正式的产出;相反,这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创造力的本质》读后感(三):终身成就奖、建筑系教授教你3招重获创造力

  

谈到创造力,我们总是感觉很神秘、可遇而不可求,似乎这是只有天才才具备的能力。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苹果公司的Macintosh、iPhone等产品,无一不是创造力的产物与象征。

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运用创新者的思想、使用创新者的产品,我们生活在创新者为我们塑造的世界中。作为普通人,我们是否有能力自己发明些什么,又或者是产生什么新观点,乔布斯在一次访谈中给出了答案。乔布斯说道:“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你身边一切所谓生活的东西,都是一些并不比你聪明的人所造就的。你可以改变它,你可以影响它,你可以自己创造出对别人有用的东西。一旦你明白这点,你的人生将从此不同。”

凯娜·莱斯基是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教授,2017年获得了罗德岛设计学院DesignxRI终身成就奖。在《创造力的本质》这本书中,凯娜·莱斯基教授以“学会忘记”、“创建问题”、“收集与追踪”、“推进”、“感知与构想”、“预见”、“连接”、“暂停”、“持续”9个方面展开,结合建筑学、数学、物理学、地理、生物学、发明创造、教育学、哲学、音乐、绘画、诗歌等多个领域对创造过程进行了说明。作者告诉我们:创造力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需要从事创作过程而不仅仅只是“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建议读者把他的话当成金科玉律,作者指出他只是想描述他观察到的,并试图告诉你这些步骤在创造过程中的普遍性。另外,作者强调这9个步骤也并不是线性的,会有所重叠与反复,创造的过程本来就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创造力只能被利用,不能受到控制。

下面,让我们从“创建问题”、“收集与追踪”、“连接”三方面进一步谈谈如何获得创造力。

一、创建问题

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我们想要思考的问题具体是什么,我们常常使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试图走捷径,然而类比推理并不是一种严谨的推理方式,虽然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但它仅仅只是个故事,我们是在自我欺骗。

论文写作通常有两种最为常用的推理方式: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方式,简单的说是一种从点到线的推理方式。比如:通常观察1000只天鹅、10000只天鹅,归纳总结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

演绎推理则是从普遍到个别的推理方式,简单的说是从线到点的推理方式,我们熟知的三段论就是演绎推理。比如:鸟会飞,我是一只鸟,因此推理出我会飞这一结论。

类比推理之所以不严谨,是由于它省略了由点到线的归纳推理,再省略由线到点的演绎推理,试图取巧直接从由点到点的推理方式,可以说类比推理是一种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简化。

那么如何创建问题呢?又如何进一步思考呢?

两千年前欧几里得提出了公理化这个概念,物理学中也有“第一性原理”概念,它们指的都是将事物拆分到最基本的单元,然后从那里开始向上推理。这里的最基本单元就是答案明确,我们最信赖的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而向上推理正是运用演绎法,保证严谨性。

比如拿电池举例:

人们印象中电池组的价格很昂贵,大概每千瓦时600美金左右。如果按照类比思维思考,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在原有基础上研究、改进,并不能便宜多少,也许极限是把成本再压缩20美元左右。但如果我们按照第一性原理创建问题,我们的思考方式与角度接下来会完全不同,我们会想:“电池是什么制成的?它的基础物质是什么?无非就是钴、镍、铝、碳还有一些分离的聚合物组成的。这些原材料需要多少钱?按照市场价格,每千瓦时只需要80美金。那么能不能有一种新的方法把这些物质重新组合,重建内部化学反应,研发出新的电池组?可以。物理学告诉我们这样是可行的。于是,我们应该着手新电池组的研发。”

二、收集与追踪

在进行创新之前,我们需要收集与追踪相关问题的信息进行思考。正如查理芒格所言,如果不去钻研前辈们的成果,只从自身经验获取知识,最终你会因自视过高而只能取得二流成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收集与追踪信息呢?我们以阅读文献举例。

1、有选择的精读、略读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分辨出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需要过滤掉的信息是一项重要技能。文献每天的数量在逐渐增长,即使已经确定选题,我们也不可能做到阅读全部文献,理解全部文献。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文献的结构以及重要性进行略读判断,从理解大意、重点,再到细节的方式进一步精读思考。

2、写作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在进行阅读过程中,尤其是精读部分,边写边读能够极大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使得信息可以尽快吸收,为我所用。这里的写作不单单指长篇大论的书写,而是包括列表格、画流程图等方式在内。这是因为,写作这种缓存短期记忆的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思考。

3、搜索收集相关或相近的概念

文献阅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与我们关注概念相关或相近的概念,又或者是通过阅读,发现了新的概念。我们需要对这些有关概念进行主动的搜索与追踪,目的是更为全面的获得可能遗漏的重要信息。

三、连接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为什么多数产品缺乏伟大设计的美感?乔布斯说:“创意只是将事物连接在一起。当你问有创意的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可能会觉得有些内疚,因为他们并没有做什么,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些东西。之后,创意对他们而言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因为他们能够将已有经验联系在一起,并合成新东西。而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经验,或者他们对自己经验的思考比其他人多。”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就又再次谈到了创意就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建立联系这个概念,在创造Macintosh电脑时,乔布斯将自己所学的字体设计了进去,这也直接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漂亮的印刷字体的电脑。

与“连接”这个概念相关的还有跨学科思考与多元思维模型。如果仅仅只是局限于自己所在领域与专业,而不去借鉴、学习其他学科的重大思想,那么我们将会变成那个手里拿着锤子,满世界找钉子的怪人。

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新发明并不是恰好落在某个单一学科范围内,而是需要多个学科结合的产物。在创建Macintosh电脑时,乔布斯建立了一个包含数学家、教育家、艺术家、教育家、音乐家、考古学家等多个领域的团队,目的是为了让不同成员分享各自的专业知识,将多个学科领域进行结合拓展,试图创造一个实用性更广泛的电脑,从而革新计算机行业。

结语

我们是生活在少数创新者构造的世界中,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创造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特性。将这些创新方法运用起来吧,那时你会发现,创造力更像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

  《创造力的本质》读后感(四):只有艺术家才懂创作吗?未必,这有3个方法让你秒懂创造力的本质

  

昨天在“一条”平台上看到上海一位室内设计老师项凌,在自己三层楼的家里收藏了价值一百多万的北欧古董器皿,还按不同的季节轮流摆放出来展示。

视频介绍这位项老师是在大学里教授室内设计专业的,他的太太是建筑师,两人居住在上海的一套250平米花园洋房内已经够令人羡慕了。

还因为项老师是狂热的北欧设计爱好者,每当他看到喜欢的北欧家具就会爱不释手,恨不得都买下放在家里。

但后来家里基础家具够用了,就不能再买多余的了。项老师就把收藏的重心转移到器皿上了。

他收藏的器皿多数都是中古的,即就是上世纪50-70年代的,那段时间是北欧设计最黄金的时期,集中出现了很多大师级的经典设计。

项老师还说他希望把家里当成博物馆,定期对外开放给人参观。

看到这,我有一种“贫穷限制了自己的想象”的感觉。要知道上海的房价那么贵,在上海有一座3层区250平米的花园洋房是多不容易的事情啊?

还因为爱好收藏了那么多古董家具和器皿,这位室内设计老师和他的建筑师太太得多有钱呢?

不过细想之下,从事创意设计类工作的人群确实比我们普通白领收入要高出不少。

像最近的热播剧《三十而已》剧中的女主顾佳就是因为丈夫是烟花设计师,后面更创业开设了烟花设计公司,家庭的排面和生活品质就明显比其他两位只是做普通销售或文职的女主要高出很多。

我身边也有不少从事不同类型设计工作的朋友,“设计师”这么高大上的职称,本来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但我的一位设计师朋友却说,像我这样能写出引发共鸣的文章的作者,在他眼中就是一个很了解的创作者。

那我仔细想了一下,每个人确实都会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觉得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都是很难的。

今天看了一位美国设计学院教授凯娜.莱斯基写的《创造力的本质》,让我突然就对创造新事物这个看起来非常艰难的事情感觉到了无限可能。

凯娜.莱斯基是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的教授,也是360建筑学的创始人,她还获得罗德岛设计学院的终身成就奖。

《创造力的本质》这本书之所以会吸引我去看,还因为它的译者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副教授王可越,之前看过王可越老师的《创新化生存》让我获益匪浅。

看到从事创造工作的作者和译者,还那么有意识地不断尝试新事物,本书让我打开了很多对创造力认识的新大门。其中以下三个收获想跟你们分享一下:

01| 要创造就得清空大脑固有的思维

“创造”是创意过程与创造力的根本。在创意过程的每个循环中,它要清空你的思想。--《创造力的本质》

在我固有的思维里,创造就等同于发明一个新的产品或者物种。

记得多年以前,当时我在电台当实习生,对接的工程师觉得我挺聪明的,经常找我聊天,然后叫我自己有点想法,做一些创意产品推出市场就不需要打工了。

当时我还说,我一文科生,写点东西编个故事还行,还去创造商品不是太难为我了吗?

那位工程师还说,以他工作多年的需求,他觉得如果有人能创造一个电脑伸展台,可以随时站起来或者坐下使用都方便的,那他觉得市场需求会很大。

那时候我还没正式工作,也没感觉到人坐着办公久了会腰酸脖子疼的,后面根本没把他的建议当作一回事。

现在电脑伸展台已经成了一个很普及的办公用品了,有时候想想,也觉得自己的想象力确实太受限了。

创造力需要开放之心。正如希腊斯多葛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所揭示的:“人不可能学习自认为已知的东西。”

不确定性是拓展、超越你自以为所知的关键。如果确信无疑,你就不会拥有开放之心,也无法创造任何新东西。

像当年的我,就是只想到坐着办公不是传统吗?我凭什么去改变它呢?

《创造力的本质》书中作者也提到“你需要在头脑中开辟空间,以超越你认为自己所知的东西。”

凯娜.莱斯基教授还提出:“创造性过程=企图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

对了,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才是能激发创造力的根源。

02| 每一个专长的学科创造都是跟语言在玩耍

“当你成为你所在学科的语言专家,或自己发展出的语言专家,你就拥有了与这种语言逻辑‘玩耍’的自由。因此,音乐家可以与音乐中的和声小调‘玩耍’;科学家可以‘玩’代数的定律,以此展开物理方程;作家可以与语言中的语法、词汇含义及用法变化‘玩耍’。”--《创造力的本质》

“把自己所在学科看成一门语言,然后成为可以跟这种语言逻辑玩耍的专家”,凯娜.莱斯基教授提出的这个观点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了。这有创造力的老师连总结个思维逻辑都那么有新意的。

不过细想之下,确实有道理,我们读书的时候已经知道每门专业的学科都有其独有的解题方法,有某些偏科的学霸,解起自己熟悉领域的题目来确实是得心应手。

而有创造力的人,不仅是解别人题目的高手,还能深耕领域玩转该学科。

像周杰伦,一个音乐天才,他不仅红了二十年,陪着80、90甚至00后走过青春,现在处于半隐退状态之下,还每次发行新歌都有歌迷在通宵守候。

会唱歌的人不少,会玩乐器会作曲会填词的人也不少,为什么就是他周杰伦能红了那么多年呢?

我觉得最关键的原因,是心态。周杰伦一直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他玩的是自己喜欢的音乐。

据媒体报道,在他成名之前,曾想拿自己作的曲给刘德华、张惠妹等大明星去演唱,但所有大牌都嫌他的歌既难唱、风格也不是市场上符合大众口味的,所以都把他拒之门外了。

当年周杰伦还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少年,别人不懂他的音乐他也无所谓,也不会为了迎合市场口味去改变自己的风格。

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坚持做自己喜欢类型音乐的周杰伦一出道就红了,有乐评人形容他的曲子总能直观的表现青春期那种无法描述的感觉:害羞又张扬,自卑又自恋。

坚持自己创作风格的周杰伦红了20年依然没有褪色,即使现在处于半隐退状态,第一次跟快手合作直播,在线粉丝瞬间就达到2千多万了。

正如《创造力的本质》书中作者提出的:“用语言本身工作,而不是用语言所必然代表的含义工作。”

智能与语言玩耍所承载的东西比你要的更多,它创建了创意的动力。

我们每个人对创意的理解不一样,但当你能把自己擅长的学科语言玩得通透,后面就是你大展拳脚发挥创意和想象力的时候了。

03| 能持续获得创造力的关键是从失败中重新开始

“失败乃成功之母。”

众所周知,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也是引领智能手机,用科技的力量改变了我们生活世界的创造者。但在这之前,原来乔布斯还曾经被苹果公司免职了。

乔布斯之所以能重新开始他的创造力,始于他在1985年5月,被当时的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卡利免去了麦金塔部门负责人的管理职务。对于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来说,这真是个打击。

但20年后,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表示,被苹果公司解雇是“我曾遇到过的最好的事。成功的‘重’被再次成为初学者的‘轻’所取代,我对万事万物都不再有确定的观念 。我获得了解放,进入生命中最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

他继续补充说,“如果没有被苹果解雇,我相信一切都不会发生。这是非常苦涩的药,但我猜病人们都需要它。”

我们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工作久了,就像古人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虽然很想创新变革,但不但提出来没太大的说服力,想改变更是调动不起身边人的积极性。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不应该是苦苦挣扎,而是放弃,再寻找机会重新开始。

同时《创造力本质》作者也劝我们在创意游离的时候,适当让自己离开并暂停一下。

作者是这样说的:“就好像风暴的行进、消失、散布的不同程度取决于风暴单体的规模。一场风暴,当它停在海洋上时,会收集水与能量,并在再次移动时释放它们;创造性过程,同样如此。”

暂停的力量就是让你不再执着于暂停之前你所执着的东西,这就是你需要放弃的。

有舍才有得,要想成就更好的未来,必须舍得抛弃舒适区,重新寻找能让自己保持创造力激情的空间再战江湖。

结语:

“要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就是创造性的过程。”--《创造力的本质》

家长们经常羡慕外国的孩子创造力十足,这也跟他们从小就没有接受框架式的教学密不可分的。

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还是得保持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可以探索无穷的未知世界,实现更多的创意之作。

  《创造力的本质》读后感(五):如何有效地提升创造力?美国知名建筑学教授为你揭秘创意过程

  

曾经,我们在菜市场买东西都是从钱包里取出现金支付。如今,我们只要扫一扫摊主的二维码就能支付了。

曾经,我们联络亲朋好友都要找张纸片记下11位数的电话号码。如今,我们只要扫一扫对方的二维码,就能24小时全天候地联系了。

曾经,我们想了解某家企业的信息,就得收藏网址方便访问。如今,我们只要识别企业的二维码,关注对方的公众号就能接收信息了。

现代社会,哪都有二维码的身影,哪里都缺不了二维码。

说实在,二维码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不过是近三年的事,却改变了我们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环视周遭,我们的生活正在逐渐被类似二维码的创新性技术、方法和思想改变,比如AR技术、存在主义思想和后现代建筑等等。不难发现,隐藏在这些背后是技术、艺术、科学、商业等领域的原创作者们旺盛的创造力。

创造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核心要素。

缺乏创造力的人类社会,停滞了前进的脚步。

那么,对于生活在当下社会的个体而言,随之而来的问题:什么是创造力?如何提升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就像美国教育与创造力领域知名作家、演讲家肯尼斯•罗宾逊爵士所说:“创造力不是特定行动所独有的,有人类智力活跃的地方就有创造力的存在。它不是特定类型的行动,而是智力的一种品质。”

人类从宇宙大爆炸的洪荒到如今的花花世界,从无到有,从简到繁,成千上万的人类文明被发现、被发现明,归结到底都是人类的创造力发挥了作用。

无可置疑,创造力非常重要。可是,摆下眼下的问题更重要:如何有效地提升创造力。

凯娜•莱斯基,是美国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老师之一。自1992年始,她就为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构思、撰写、讲授第一学期设计课程的内容。教学之外,她作为建筑师、作家、演员投入创造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了告诉那些对创造力感兴趣的学生、读者和各行业的新手,凯娜•莱斯基将她观察过、经历过的创意过程形成了一本书《创造力的本质》。《创造力的本质》将创意过程归结成一个环状过程,具体包括:学会忘记,创建问题,收集与追踪,推进,感知与构想,预见,连接,暂停,持续。

囿于一本书的开展是线性,一个章节又一个章节地往下开展。凯娜•莱斯基再三地强调,创造力是一个重复迭代的过程,她总结的创意过程的九个维度是重复循环,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意从哪一个环节开始都行。

1、学会忘记

领导力与创新顾问、作家埃里卡•达万写道:“学会忘记,并不是完全放弃我们的知识或观念,而是从观点中跳脱出去,站在我们的世界观之外,开辟新的视角以解释和理解这个世界。

凯娜•莱斯基认为,创意之初是清除脑中的先入之见,保持开放的心态。如果脑中存有先入之见的话,那么我们就会选择已知的内容,而不敢面对不确定性。

如此一来,先入之见就会妨碍了创造力的发展。

历史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如果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脑中抱有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观念,那么他就很难发现日心论了。

如果我们想联系旧友,仍然记着留下手机号码,那么也就很难有QICQ、飞信、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了。

学会忘记已知的,才能探索未知,才能创造出新鲜的事物。

2、创建问题

学会忘记,打开了创造的可能性。当意识到“我不知道”,你就已经创建了问题。具体来说,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凯娜•莱斯基归纳一个公式:创造性过程=企图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

在这里,凯娜•莱斯基并没有让读者急忙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是围绕着创建问题可能会遇见的障碍进行了说明。

创建问题之后,接下来的过程将是界定以及重新界定问题、设定问题的边界、了解问题的限定以及打磨问题。

首先界定以及重新界定问题。界定,是对事物一般化的描述。它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谁参与?何时?何地?为什么?怎么样?这些问题被赋予了具体形式,关键点在于通过界定、重新界定以及再次重新界定,确保问题中没有先入为主的答案。

其次设定问题的框架,只有这样做问题的真正边界才会被确定下来。

如果问题的框架范围过于狭窄,你就限制了可能孕育答案的空间。如果太宽泛,问题不聚焦,界定就模糊了。

问题界定,动态设定了问题的主旨和方向。这也是为什么问题定义与框架的方式将影响问题的解决过程。

接着了解问题的限定。在界定问题过程中,了解限制十分重要。“限制”规定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但它们往往基于先入之见。

不是所有限制都能被超越,要应对限制,关键要先了解它们。

观察限制条件怎样相互关联,也是应对限制的关键。

最后好好地打磨问题。在这里,可能创建一个问题,实践了凯娜•莱斯基上面提及的几个环节。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你成功地创建了问题。在凯娜•莱斯基看来,成功创建问题的标准:你提出的想法能够让你前进,推动你进入下一步——聚集智慧。

3、收集与跟踪

“问题创建”推动了问题解决,而这个过程始于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可以按照自己想法,也可以依据给定的工作准则进行,因人而异,不必求同。

身为建筑设计者,凯娜•莱斯基非常重视事物的结构以及结合的方式,她称之为聚合体。也就是说,她注重收集的信息的关联性以及信息的组合排列。

从信息收集中产生了创造的理想或目标,你开始界定最终的创造目标。你获得了需要追踪的“特征”。

这是个“追踪”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追寻,这种追寻依据已绘就了反馈,不断更新目标。追踪过程,让我们的思想清晰化并指导我们做出可修正的决定。

追踪过程的深入带来信息收集的不断更新,进入了一个重复迭代的过程。可见,追踪与信息收集相互依存。

4、推进

收集信息与追踪探究,推动着创造性过程向前发展,与此同时,创意本身在自身规则的驱动下也会向前推进。

比如说,当小说家收集好素材准备下笔时,他也得遵循小说创作的内部规则和语言文字规范。

5、感知与构想

感受力,是人的感知能力,是创造性过程中的重要元素,是感性的。

构想是对尚未存在的事物的投资,是观念性。

在创造性实践中,感受力是感知与构想之间的桥梁。

感知与构想存在往复的关系:一个给另一个提供信息并使之明晰化。

比如说,当我们觉得眼前的景色很美,美是一种好的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如何让别人也体会到这份美好呢?脑中浮现的构想,能够将这种美转化了一种陈列组合、一张设计图纸,一个有计划性的想法等。

构想,让感受力得以清晰化地表达。

6、预见

在创造力中发挥作用主要是洞察力、直觉与想象力。

洞察力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深刻理解,是发现事物潜能的能力,能够看到事物潜能的走向。

凯娜•莱斯基认为:洞察力=质疑+经验+认知。

直觉是一闪念之中认知某事物,而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推理。

想象,是精神“形象”的形成过程,或某种虚拟的再现,这种再现未曾出现在感官中,在现实中也从未被察觉。

洞察计划是设计的轴心环节。

凯娜•莱斯基认为,洞察力让我们对创造对象的本质有所了解,也就有了直觉,运用想象力,那么我们就能预见创意的结果了。

7、连接

认识连接线索,是创新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凯娜•莱斯基认同乔布斯所说:创意即连接。有创意的人看到的东西,而不一定总是他们做的事;创意都从自己的经验中建立联系。

连接的方式有内部结构的连接、通过关联逻辑发现连接、使命驱动连接及共时性连接。

连接,无处不在。

当韭黄连接鸡蛋就是韭黄炒蛋,当砂石连接水泥就是混凝土,当精神分析学连接《易经》就是分析心理学……

8、暂停

暂停,放下手头工作的某种形式,是让头脑再一次放空。

暂停是创意孵化、发酵,是心灵的游荡,是分散注意力,是为了重新开始而放弃。

不去连接,而是休息。

不去追踪,而是让你探索、追寻的点子、答案、洞见反过来追着你走。不去收集,而是放手。

不给予关注,而是分散注意力。

不去推进,而是停止当前进程的运作。

关于暂停,最重要的是先接受一切皆无,然后才开始有了什么。

9、持续

对再次开始来说,凯娜•莱斯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一片空白”——内心平静而不再期待。

这是一种初学者的心态,是禅学中“无执”的状态。因为,在创造过程太执着于寻找一些东西时,可能会错过别的东西。保持开放的心态,则让创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暂停的力量是放弃先前所执着的东西,让创意更有意思。

暂停的目的是更好地重新开始,当然暂停的时间越长,继续就越困难。无执意味着失去动力、兴趣、激情。

因此,凯娜•莱斯基再一次强调:创造力是一个重复迭代的过程,通过创造性实践形成的作品不是终点,而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上的一个点。

这就是创造力的持续性。

总的来讲,凯娜•莱斯基在《创造力的本质》里论述创意过程的九个维度是一个重复迭代的过程,在一轮又一轮的重复迭代中使得创造力呈现螺旋式的上升。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可能抓破头皮,但是对于想提升创造力的人来说,是有用的。

这是灵林玖玖的原创文章,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