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经典观后感1000字
《库尔斯克》是一部由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科林·费尔斯 / 蕾雅·赛杜 / 马提亚斯·修奈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灾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库尔斯克》观后感(一):英文对白听着很怪异!
英文对白听着很怪异!剧情其实也是充满争议的!
虽然俄罗斯和挪威试图营救库尔斯克号,但艇内所有水手和军官仍全部死亡。后来的研究发现艇内大多数人死于爆炸后数分钟内,但一些人在船尾还幸存了数小时。许多国家和非官方机构曾经提出帮助,但均被俄罗斯拒绝了。最后一支荷兰营救队打捞了库尔斯克号。遇难的118人中,有115人的遗体被发现,现在被葬在俄罗斯。
《库尔斯克》观后感(二):当你成熟了,你也就懂了.
我可以理解很多人打低分的原因,比如俄罗斯人为什么不说俄语,比如前半段太拖沓,比如节奏不够紧凑,比如冲突不够强烈等等,那我说说我打五分的原因:这就是现实,当你看完电影,把自己带入每一个角色的时候,你发现他们做的都是正确的事情,你就会发现很奇妙,如果你是海军上将,如果你是丧夫的女人,如果你是被困在海底的水手,如果你是前来救援的船只……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残酷的社会.晚安.
《库尔斯克》观后感(三):尘封的记忆
当年在新闻上看到这一悲剧事件时,还没有什么直观感受。如今快20年过去了,已为人父的本汪再回过头来看潜艇上的一百多位牺牲的官兵,才对那种家中妻儿绝望的心情和军方腐朽思想的顽固,有了共鸣……
莫名其妙的140字限制,非要凑齐足够的字数才能发表。有意思吗?莫名其妙的140字限制,非要凑齐足够的字数才能发表。有意思吗?莫名其妙的140字限制,非要凑齐足够的字数才能发表。有意思吗?
《库尔斯克》观后感(四):被谋杀的北极熊们
一只小北极熊问妈妈我是北极熊吗?熊妈妈说:当然是了。小熊说:“我明白了,谢谢你。”第二天,小熊来看妈妈,“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你是一只北极熊吗”她说:“当然是的”“那么爸爸也是北极熊吗?”她回答:“是的当然” 小熊说“谢谢,我明白了,我只是想确认一下” “所以说我也是一只北极熊,对吧?” 她说“是的”于是熊问,“那我为什么so fucking cold!” “so fucking col” “so fucking......” “cold...”
《库尔斯克》观后感(五):给东方人的警示
尊重生命,而不是用生命去捍卫一个个口号空洞,毫无意义的各种伪道德观,当西方人鼓励军人在战败后可以投降表示任务完成的时候
东方却要他们的士兵挂光荣弹,玩神风,为了面子问题拒绝任何外界的救援,甚至宁可底下无数百姓饿死,也仍然拒绝援助,反正饿死的也不是他们而已啦
这电影不仅批判的俄罗斯官僚的腐朽闭塞,拿人命换自己肩膀上的勋章,更是批判了东方几千年来,拿人命不当人命的最低级的陋习
一个文明只有真正懂得爱护自己人,爱护生命尊重生命,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之颠覆,否则再庞大的身躯,也不过只是一副空壳而已,长不了
《库尔斯克》观后感(六):库尔斯克号
法国导演和编剧在尚未确认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拍了这个电影。手法很细腻:他们用了天真孩子的悲伤、孕妇的绝望呐喊、冷漠的俄罗斯军官欺骗群众见死不救等等这一系列黑暗来反衬出其他西方国家热诚无私的心。这就是很法式的、很优雅、很细致、很成熟、润物无声的高级心机婊。
苦苦挣扎几天几夜的23位水手在最后一刻由于俄罗斯官方死要面子没等到救援,死不瞑目,是电影的高潮。英国高级官员的没有一滴眼泪,但他的悲痛却如此真实。可惜最新的推断是23位水手根本没活过10小时,和救援及时与否无关。
如此黑化俄罗斯,是让人失望的。此外,演俄罗斯人的所有演员里有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丹麦人、澳大利亚人等等,就是没有俄国人。一群外国人说着口音做作的英语,完全没演出俄罗斯人的感觉。
还是这句话:失望
《库尔斯克》观后感(七):国家为大,人命微贱
冲着脸叔看的这部《库尔斯克》,太失望了,脸叔全程打酱油,戏份少不说了,电影剧情平淡,平铺直叙,太寡淡了,看完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这是关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艇世故致使118名船员全部罹难,这个故事应该让俄罗斯人拍会更好,一群英国人,德国人和法国人操着一口英语演俄罗斯人,太出戏了,而且电影感觉在黑俄罗斯,俄罗斯是唯一一个被欧美国家排挤在外的白人国家了,要是普京看了这部电影,一定会正面刚,说这部电影是一部烂片! 在政治利益和国家荣誉面前,你会发现人命微贱,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总是教导大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所以为了大国形象,为了掩藏一些见不得光的秘密,有些医生也就是无可避免的历史悲剧,人命有时候真的一文不值!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2000年俄罗斯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在北冰洋海域爆炸,艇上118人全部身亡的重大事故!
《库尔斯克》观后感(八):某些井里的蛤蟆真幽默
我只能说我们国家的某些网络生物真的很幽默~看完切尔诺贝利说老美黑苏联,看完库尔斯克说西方集体黑俄罗斯;中国一句老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真的感叹这类生物的文化程度,在这里也不谈切的话题,纯说库尔斯克的,都2020年了,信息很公开了,当时就是巴伦支海100多米深的地方,号称苏联时代可以在6500深搞事情切被100深的救援给难倒了!的确如某些生物说的他国的救援肯定是有目的的,切问你愿意为一个为自己没血缘关系的人干一件有风险没好处的事吗?人可以立刻救援,其他的可以谈可以拖,怕国家机密泄露也是放屁!潜水员都是自带扫一下就能解析的生化眼?!面子问题占了大比例!典型的和穷人那种请客吃便宜的怕人看不起的沙雕思路!那年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海军都不敢用过氧化氢鱼雷俄罗斯偏用。。。用的还是过期的伪劣商品!这样的国度有着这样的军人真的很lucky!只是那些牺牲的hero真的是悲剧!去年的14名潜水员牺牲又是重蹈覆辙。。。某些沙雕还冠冕堂皇的说军人为了保护国家机密作出牺牲是应该的。。。拜托什么年代了。。。切问你一句现在让你去武汉前线你敢吗?!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库尔斯克》观后感(九):非影评,评影评
潜艇的仪器上是俄语,遗照上是英语,说明剧组还是淘了点东西出来。这次事件无疑是个悲剧,但是导演的立场从开头就看得出来,可怜某些评论区的呆头还真信了。我们大致回忆一下,国际油价的上涨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而这时的俄国还在因为苏联的解体慢慢的回气,所以这和慈禧拿钱做寿可不一样,慈禧好歹也是有钱的,但俄罗斯是真穷。另外很多人也意识不到库尔斯克号的价值,且不说该艇当时是否已经过时,单单它已经过时就已经是很难泄露的情报了。片中俄军将领的保密很明显是由于潜艇本身的原因,某些恨国党上来就将毛子等同于我国,然后在他们身上发泄对官员的愤怒。说到普世价值,什么是普世价值?是你有可能生在中国,有可能生在美国,也有可能生在叙利亚,在这些比较中中国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中国至少做到了些什么。恨国党的理解是什么?我生在中国,恨不得生在美国,我即便生在中国,也要过的像美国一样,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就是国家欠我的,对不起我,这种普世价值简直是要求实现地上天国。可惜生活就是这么无奈,好的生活是要一步步去争取的,往前不走,躺着胡闹,又能够得到些什么呢?伊拉克的民主选举,还是来自利比亚的自由?
《库尔斯克》观后感(十):国家的尊严和颜面取决于对个体的态度
这起史上最严重的潜艇沉没事件已载入历史,时间并不久远,各种原因和细节分析资料很多,影片也没有当事国家俄罗斯参与,并且,影片节奏过于缓慢,因此,从观影体验和内涵上,只是一部勉强合格的灾难片,那种灾难片特有的危机时刻、生死关头的紧张和焦虑、与死神赛跑的刺激和张力、希望与绝望完全没有表现出来,这个比较遗憾。
但是,这起事故确实有很多令人唏嘘感慨的地方。
为了国家的所谓颜面和利益拒绝外部援助的将军、新闻会上军官的官腔十足和官僚作风、陈旧破烂没有备件的救援设备,宝贵的抢救时间和机会在毫无意义的浪费,这些情节,都让人感觉到潜艇上的官兵只是一堆可以随时随地被牺牲的棋子,这种画面其实我们也都很熟悉,就不便展开了,印象中历史上还有全艇官兵誓死不上浮的英雄(脑残)行为。
其实想说一个国家、一个集体的尊严和颜面,完全取决于它们对待每个个体的态度,如果个体都没有尊严和颜面,国家哪来的尊严和颜面?
感觉影片最好的部分是开头和结尾的窄幅画面段落,非常感人,尤其是开头部分,很短的时间展示了浓厚的亲情和战友情,当然还有昔日强大的帝国海军的窘迫和衰落,令人唏嘘不已。
十九年过去了,长眠于巴伦支冰冷海底的官兵的子女已长大成人,对这个深深的创伤,国家依然沉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