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经典影评10篇
《库尔斯克》是一部由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科林·费尔斯 / 蕾雅·赛杜 / 马提亚斯·修奈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灾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文对白听着很怪异!剧情其实也是充满争议的!
虽然俄罗斯和挪威试图营救库尔斯克号,但艇内所有水手和军官仍全部死亡。后来的研究发现艇内大多数人死于爆炸后数分钟内,但一些人在船尾还幸存了数小时。许多国家和非官方机构曾经提出帮助,但均被俄罗斯拒绝了。最后一支荷兰营救队打捞了库尔斯克号。遇难的118人中,有115人的遗体被发现,现在被葬在俄罗斯。
《库尔斯克》影评(二):当你成熟了,你也就懂了.
我可以理解很多人打低分的原因,比如俄罗斯人为什么不说俄语,比如前半段太拖沓,比如节奏不够紧凑,比如冲突不够强烈等等,那我说说我打五分的原因:这就是现实,当你看完电影,把自己带入每一个角色的时候,你发现他们做的都是正确的事情,你就会发现很奇妙,如果你是海军上将,如果你是丧夫的女人,如果你是被困在海底的水手,如果你是前来救援的船只……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残酷的社会.晚安.
《库尔斯克》影评(三):尘封的记忆
当年在新闻上看到这一悲剧事件时,还没有什么直观感受。如今快20年过去了,已为人父的本汪再回过头来看潜艇上的一百多位牺牲的官兵,才对那种家中妻儿绝望的心情和军方腐朽思想的顽固,有了共鸣……
莫名其妙的140字限制,非要凑齐足够的字数才能发表。有意思吗?莫名其妙的140字限制,非要凑齐足够的字数才能发表。有意思吗?莫名其妙的140字限制,非要凑齐足够的字数才能发表。有意思吗?
一只小北极熊问妈妈我是北极熊吗?熊妈妈说:当然是了。小熊说:“我明白了,谢谢你。”第二天,小熊来看妈妈,“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你是一只北极熊吗”她说:“当然是的”“那么爸爸也是北极熊吗?”她回答:“是的当然” 小熊说“谢谢,我明白了,我只是想确认一下” “所以说我也是一只北极熊,对吧?” 她说“是的”于是熊问,“那我为什么so fucking cold!” “so fucking col” “so fucking......” “cold...”
尊重生命,而不是用生命去捍卫一个个口号空洞,毫无意义的各种伪道德观,当西方人鼓励军人在战败后可以投降表示任务完成的时候
东方却要他们的士兵挂光荣弹,玩神风,为了面子问题拒绝任何外界的救援,甚至宁可底下无数百姓饿死,也仍然拒绝援助,反正饿死的也不是他们而已啦
这电影不仅批判的俄罗斯官僚的腐朽闭塞,拿人命换自己肩膀上的勋章,更是批判了东方几千年来,拿人命不当人命的最低级的陋习
一个文明只有真正懂得爱护自己人,爱护生命尊重生命,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之颠覆,否则再庞大的身躯,也不过只是一副空壳而已,长不了
《库尔斯克》影评(六):库尔斯克号
法国导演和编剧在尚未确认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拍了这个电影。手法很细腻:他们用了天真孩子的悲伤、孕妇的绝望呐喊、冷漠的俄罗斯军官欺骗群众见死不救等等这一系列黑暗来反衬出其他西方国家热诚无私的心。这就是很法式的、很优雅、很细致、很成熟、润物无声的高级心机婊。
苦苦挣扎几天几夜的23位水手在最后一刻由于俄罗斯官方死要面子没等到救援,死不瞑目,是电影的高潮。英国高级官员的没有一滴眼泪,但他的悲痛却如此真实。可惜最新的推断是23位水手根本没活过10小时,和救援及时与否无关。
如此黑化俄罗斯,是让人失望的。此外,演俄罗斯人的所有演员里有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丹麦人、澳大利亚人等等,就是没有俄国人。一群外国人说着口音做作的英语,完全没演出俄罗斯人的感觉。
还是这句话:失望
《库尔斯克》影评(七):国家为大,人命微贱
冲着脸叔看的这部《库尔斯克》,太失望了,脸叔全程打酱油,戏份少不说了,电影剧情平淡,平铺直叙,太寡淡了,看完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这是关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艇世故致使118名船员全部罹难,这个故事应该让俄罗斯人拍会更好,一群英国人,德国人和法国人操着一口英语演俄罗斯人,太出戏了,而且电影感觉在黑俄罗斯,俄罗斯是唯一一个被欧美国家排挤在外的白人国家了,要是普京看了这部电影,一定会正面刚,说这部电影是一部烂片! 在政治利益和国家荣誉面前,你会发现人命微贱,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总是教导大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所以为了大国形象,为了掩藏一些见不得光的秘密,有些医生也就是无可避免的历史悲剧,人命有时候真的一文不值!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2000年俄罗斯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在北冰洋海域爆炸,艇上118人全部身亡的重大事故!
这起史上最严重的潜艇沉没事件已载入历史,时间并不久远,各种原因和细节分析资料很多,影片也没有当事国家俄罗斯参与,并且,影片节奏过于缓慢,因此,从观影体验和内涵上,只是一部勉强合格的灾难片,那种灾难片特有的危机时刻、生死关头的紧张和焦虑、与死神赛跑的刺激和张力、希望与绝望完全没有表现出来,这个比较遗憾。
为了国家的所谓颜面和利益拒绝外部援助的将军、新闻会上军官的官腔十足和官僚作风、陈旧破烂没有备件的救援设备,宝贵的抢救时间和机会在毫无意义的浪费,这些情节,都让人感觉到潜艇上的官兵只是一堆可以随时随地被牺牲的棋子,这种画面其实我们也都很熟悉,就不便展开了,印象中历史上还有全艇官兵誓死不上浮的英雄(脑残)行为。
其实想说一个国家、一个集体的尊严和颜面,完全取决于它们对待每个个体的态度,如果个体都没有尊严和颜面,国家哪来的尊严和颜面?
感觉影片最好的部分是开头和结尾的窄幅画面段落,非常感人,尤其是开头部分,很短的时间展示了浓厚的亲情和战友情,当然还有昔日强大的帝国海军的窘迫和衰落,令人唏嘘不已。
十九年过去了,长眠于巴伦支冰冷海底的官兵的子女已长大成人,对这个深深的创伤,国家依然沉默着。
《库尔斯克》影评(九):俄罗斯故事 法国拍?
库尔斯克潜艇事件发生在2000年,苏联解体后俄联邦执政的第九年。库尔斯克号是当时最先进的核潜艇,它的沉没导致118位船员殉难,在当年确实是十分轰动的。
看了许多事件讲解,导致96小时的原因——有的说英国的救生艇需要搭配专用的救援船;有的说援助各国相比于救援,反而潜艇的技术更是主要探究目标;而电影则侧重于当局的顽固不化,制度上的人人我为。只想说大国政治永远是复杂的。
谈谈制作——一个俄罗斯事件,法国来拍,全程英语,演员大多出自法国和挪威。不觉得有点怪怪的吗?
再看看北约集团和欧盟,法国都是主要参与国,一个在此次沉艇事件中参与度几乎为零的国家来拍这部片子,那立场简直不言而喻。
说到这想起了奎迪英雄在起,同样的俄国制度的残破,阶级的强烈。彰显美国自我的民族自豪感,简直如出一辙。
谈谈电影——剧情很缓和,就像在讲故事,每每他们一起唱起歌来,总是很温暖、很有力量。水中的戏真的很好,那种急躁、担优,直到两人平安归来并带回引信,让人不由捏一把汗。
俄军后勤保障的无能,家属发布会的高层谎言,结尾下一代的拒绝,被表演的淋漓尽致,只能说演的真好,剧本编的真好,活脱像一部历史批判电影,但不该是自我批判吗?如此政治意味浓烈的电影,还是看大家自己去评说吧。
《库尔斯克》影评(十):敝帚自珍
以至于我需要花一天时间,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然后才开始写这篇影评。
导演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向我们发出暗示:
你所竭尽全力保护的所谓“秘密技术”,或许别人早已知晓,甚至根本就是司空见惯。
只是你不知道别人知道而已。
一个人,乃至于一个国家,
眼界非常重要。
电影《艋舺》里有一段台词:
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可艋舺人还在蒙头睡大觉。
这部电影里的俄罗斯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满头白发的海军上将面色凝重的道出真相:仅仅就在二十年前,当时我们的舰队规模是现在的3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怕的不是军事上的弱小,也不是经济上的落后,
而是眼界上的固步自封。
当昔日的荣光如落日余晖般慢慢坠落,而大多数人却沉浸在虚幻的满足感中,
像库尔斯克号这样的悲剧就注定无法避免。
最后,我想向在库尔斯克号上罹难的全体官兵和他们的家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并特别想对那位牺牲自己,关闭核反应堆,避免了“第二次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核技术员说:
你是全人类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