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格尔》经典观后感有感
《阿里格尔》是一部由汉萨·梅塔执导,马诺杰·巴杰帕伊 / 拉吉·库玛 / 苏米特·古拉蒂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里格尔》观后感(一):诗意不在于词语中,在于字里行间,在那些停顿和欲言又止中。
好在印度现在已经进步了。
唱歌的大学教授老无所依?
——您不是同性恋?——三个字怎么足够表达我的感受呢?那就像首诗,深藏在心底,一股遏制不住的炽热的欲望,一阵无法抑制的冲动。
诗意不在于词语中,在于字里行间,在那些停顿和欲言又止中。
有很多社会良知在为教授愤不平。
——教授,你跟那个男孩是情人吗?
——至少先理解爱吧,这是美好的字眼,为何变成了脏字?
宪法的效力。
教授被逼得到处换房子。
我退休后想去美国,像我这样的人在那里可以有尊严地活着。
在发展中国家,同志运动任重而道远。
《阿里格尔》观后感(二):一幕被包装过了的事实
临离开身毒约Panjim的inox,相中了《Aligarh》,之前在网上看评论说印度难得拍出来如此严肃的社会题材片子,当然,同性恋也是卖点。
在电影院门口求了半天,各种表达多么多么艰辛只为来inox看这部片子,十几分钟后应该是大堂经理跑出来,和安检把格林从里到外翻了个遍,好歹允许背着大包进去看电影。
男主的情感蕴含丰富,厚积薄发,深深的无助与长久的隐忍逃避以及最终的爆发,都像极了一只待宰的羔羊。其中法庭的几幕冲突很明显,他有时在睡觉,有时在给那位年轻记者翻译自己的著作,甚至身处发言时,也在唇枪舌剑中成为了旁观者,漫长的鏖战似乎早已与他本身毫不相干。
结局出现与开头呼应的游行,在庆祝同性恋情的胜利,但男主早已失去了一切,是集体的胜利还是个体的悲哀,生活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男主的性格便是隐忍积郁,无论对他的爱人也好,对自己心爱的著作也好, 只有遇到熟识的或感兴趣的才会展现出内心的自我。此时男主和记者的内心越走越远,他的世界终究还是他存在的,于是,他选择了永远存在。
遗憾的是因为无字生肉,很多代表印度社会传统看法的台词无法理解,希望有时间可以再看。
《阿里格尔》观后感(三):我的孤独有多深,告别代表我的心。
一部同性为主要题材的剧情片,不过话说回来同性为主题的往往也涉及社会,爱情,人性这类题材的较多,这部多少涉及司法的看的倒是少。 电影的沉浸感超级强,我感觉是通过角色的细腻刻画,电影色调以及镜头完成的,角色刻画不多提,马诺杰那份愁苦的表情久久难忘,电影里有不少人物的独角戏,镜头始终保持一份熟悉的距离感,这是最好的观察距离了吧。色调大多昏暗,即使明亮的白天也似乎灰蒙蒙的寂静。聚会那场,酒酣时众人围教授而坐。在众人鼓舞下,教授唱起了此前他一直独自哼唱的歌,当时情绪已经渲染开来,但通过教授的表情来看,他获得了此前从未得见的愉快感,镜头也让人仿佛身在其中,配合着当时的昏暗场景,听着他的歌声,莫名有一种幸福感袭来。 教授最后说是自杀,我理解是既非法理公正的降临的心愿已了,也非世俗大众的强烈谴责,而是两者同时成立时的无比孤独。我是一个存在着的人,却不能存在于别人的眼中,即使处在那场看似同类的聚会上,他们的快乐我感受不到更多,我的痛苦他们不会去触碰,因此哪怕在同类中她也找不到什么真正的心灵慰籍。 记者的作用,算是剧情的推动者,也是精神上的某种传承? 电影不轰烈,更像是一滴落在宣纸上的墨,慢慢延展开,更多是要观众去了解我所谓的社会道德的边缘者的那种哀莫大于心死的孤独。 电影最后字幕很沉重,反复看了两三次才算相信了这个意思,也足够加分的了。
《阿里格尔》观后感(四):阿里格尔
《阿里格尔》
看完内心世界久久不能平静的一部电影 可以力荐给你们
阿里格尔本是北印度的一个城市
影片讲述的是六十四岁的教授希拉斯因为与恋人发生关系 被突然闯进家门的记者与阿里格尔大学的四个同事发现后拍摄视频 并对其进行肢体、言语上的侮辱 最终被校方停职 这一事件引起印度社会的关注 恐同人士对希拉斯进行打压 而印度同性恋平权人士则联名帮助希拉斯对抗校方的做法
同时在印度邮报记者迪勃的帮助下 双方在法院开庭 历时几个月之久终于赢得了胜利 可就在判决书抵达校方的前一天 教授被发现死在家中 血液中含有微量毒素 而警方却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 影片就此戛然而止 留下更多的无奈与思考
该片基于真实事件为原型 非常震撼
印度是一个神秘而又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 无论是种姓制度还是印度教的毗湿奴、梵天、湿婆,甚至残留的2亿人口的穆斯林,都是极大的去否定异己的突出 在这样的氛围中 同性恋更是禁忌的话题 甚至被列入宪法定罪 想要在其中找突破 找到尊严 在印度这个国家 几乎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像是鄙视链中的某一环 被世俗所唾弃
掩盖真相的国度不是一个好的国家 所以总有那么一些愤愤不平的人站了出来 不仅仅是那个记者 跟可敬的是这个导演 活生生的拍出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不去过多的描述 也不刻意的丑化什么 有的只有余后震荡 以及挥之不去的忧郁脸庞
演员选角也是非常到位 男主角把一个老者的无精打采 备受打击的状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表现的非常出色
不可多得的一部印度同志电影 尤其在这片宗教色彩异常浓厚的土地上
《阿里格尔》观后感(五):“向着恒河的原野,那里有最美的地方”
同性题材电影打动我的地方,似乎总是那些旁逸斜出的东西。也许是年龄大了的缘故,对那些情啊爱啊已然释怀。如果要说爱情故事的简单粗暴模式,也许是才气教授大叔+白甜乖且正义感爆棚的小鲜肉?!~ 狗血情节就是:大叔某晚与送他回家的人力车夫男票云雨之时,突然被两个闯入的不速之客拍照殴打,而且很快校方也有三人到达现场,摆明了就是一场阴谋嘛。第二天教授的性取向就不胫而走,而且面临解职的危险。鲜肉记者挺身而出,多方奔走,誓死为教授讨还公道。结局有点凄惨,教授在官司成功的头天晚上自行结束了生命。看外网新闻报道,该片是以发生在印度一所高校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打动我的部分:大叔是所在地区从事一门少数族裔语言研究的唯一一名教授,尽管如此,却能在研究主流语言的语言学系坐上系主任的宝座(我一直觉得,性取向不应该成为某个人身上最显性的标签,个人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另外他还会写诗,并且自译成英语送给崇拜他的小鲜肉记者。请注意他翻译的时间和场合,是在他出席庭审的时候(反正无聊得很,不如暂且放下狗血官司,抓住诗歌和远方):
亲爱的月亮啊,别怕将我们拆散的黎明。
世界沉睡之时,我们会再次相遇。
在白昼的光中,我消失不见。
在你的照耀下,我心灵复苏。
我们起舞,就像影子一样。
和着夜莺的歌声。
我们触碰,像影子一样。
总之是一部有点压抑的黯黑系影片,却没来由地让我想起海涅名诗中的那两句“向着那恒河的原野,那里有最美的地方”。恰好影片中也出现了俩人泛舟河上的画面,算是中和了影片暗黑基调的亮光吧。那里是印度,是诗歌的花朵兀自盛放的国度,有泰戈尔的《飞鸟集》《园丁集》《吉檀迦利》,更有读来令人口齿噙香的不朽诗剧《沙恭达罗》,怪道德国古典文学巨擘歌德也会颔首慨叹:
春华瑰丽,亦扬其芬;
秋实盈衍,亦蕴其珍。
悠悠天隅,恢恢地轮;
彼美一人,沙恭达罗。
《阿里格尔》观后感(六):没有歌舞的印度片——阿里格尔
久休复出的影评我打算写一下《阿里格尔》。我以为我会写《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然而这么细腻的一部作品,如今的我,却无法再触碰少年柔嫩的内心。
近年来,印度电影在国内院线大放异彩,《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我的个神呀》等,然而《阿里格尔》显然是印度电影走向兴盛的一次大胆尝试。《阿里格尔》这部影片我分了三段来看,并不是因为谨小慎微,而是因为实在沉闷。很多时候,我会走神,不得不倒回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缓慢的节奏更像纪录片,不时的闪回叙事和片头片尾的纪实文字,虽然不算难懂,但也足够出戏。我姑且把《阿里格尔》跟《费城故事》《石墙》归为同一类立意的影片。在平权斗争中,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政治背景因素,但人类的前进轨迹却是大至相同。
从演员来说,也是一流的。饰演64岁希拉斯教授的演员马诺杰·巴杰帕伊,其实今年只有49岁。在影片中,演一个有点老态,每个动作都缓慢谨慎的即将退休的大学教授,让我分辨不出这个演员的真实身份。希拉斯教授每一个专注的眼神都充满了诗意,像他所听的音乐,像他所写的诗歌,整个人物设定非常统一。
小记者怀抱着理想,抵触着家人,独自过起了合租生活,然而在印度,全剧下来,个人隐私不被保护这个恶名是背定了。无论是教授的被设计被陷害,还是迪普合租的小房间被占用,他的日记被小孩肆意翻弄。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能上映算是进步。然而,平权的路从来都坎坷。人民教师临近退休的大学教授希拉斯,被同僚设计,普光其同性性行为。希拉斯被所在的大学停职,住所被限期迁出,大街上到处是打到“gay佬希拉斯教授”的声音。希拉斯连街都不敢上,家里大门紧锁,上三层门闩,有人来敲门,先拿一把伞或一条木棍在手以自保,再问询门外。记者迪普从另一个城市得知希拉斯教授的遭遇,当每个人都在责备他们道德观念里为人师表的不堪,迪普质问的却是,事件为什么会普光。人民英雄诞生,必须看到别人忽略的角度。迪普执着又包容,他执意要还事件一个全相。他与希拉斯教授的互动,由远变近,由心存芥蒂到完全信赖,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故意煽情。其中一幕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希拉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跟他的诗歌一样深刻而优美。
年轻人的活力像阳光一样洒进希拉斯教授新闻普光后的灰暗日子,陪同教授经历漫长的上诉过程。希拉斯教授最后获判胜诉,阿里格尔大学需对教授作出赔偿,大街上彩虹旗飘扬,人们欢腾上街游行。然而,在一切恍惚看见光明之时,希拉斯教授自杀了。
故事到这里结束,有一条时间线需要补充一下让事件更明了或让整个印度看起来更荒谬。印度宪法377条,判定同性恋行为有罪。2009年,377条被判违宪,为同性恋脱罪。2013年,同性恋重新入刑。希拉斯教授事件发生在2010年。由于希拉斯教授事件发生在同性恋不违法的那几年间,才有了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和几场精彩的法庭辩论。
通篇下来,演员马诺杰·巴杰帕伊的演技让人折服,两项影帝殊荣实至名归。而在各自的平行时空里,希拉斯教授和迪普都小记者都在影射印度社会现存的普遍价值观和道德观。《阿里格尔》的大胆立意和独特角度,完全有理由把其推向印度电影历史的里程碑高度。对人如照镜,《阿里格尔》给大家的反思并不单单在印度,成果要肯定,但如果一叶障目自我膨胀,失去的往往是睿智的眼光。
原文出处:http://movie.mtime.com/244407/reviews/8035430.html 同为本人创作。
《阿里格尔》观后感(七):不止是“同性恋”,而是所有人
“我们触碰,像影子一样,汇成午夜的太阳。”
影片开头,是印度北方邦冬天常见的夜晚——弥漫着雾气,除了驶过的火车,只能听见虫鸣和狗吠。
街上空无一人。电影的主人公缩在一辆人力三轮车上,回到他的住处。他们在一栋老旧的三层楼房外面停下来,主人公先走了上去,三轮车夫随后。镜头停在远处,只能看见二楼一间屋里有一盏灯,开,关,开,关,开,关……这个镜头很长,它没有去探索那屋里发生的事,而是摇向另一边,两个男人正一边拿女人的性欲开玩笑一边走进了相同的一栋楼。很难猜出这两个人的身份,他们带着长棍,但又没有穿制服,不知道是警察还是民兵,或者其他人?很快,二楼那间屋的灯再次打开,我们听见打斗和喊闹。
然后观众被带到了德里,跟随《印度邮报》的实习记者迪勃的调查,开始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也开始渐渐了解电影主人公的故事。
电影主人公希拉斯是阿里格尔大学一位语言学教授,婆罗门种姓。他六十四岁,单身(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用马拉地语写诗,研究地方小语种民歌,常常喝酒,性向流动(这只是猜测,因为电影并未刻意强调他的性向)。在他所授课的阿里格尔大学(Aligarh Muslim University),他的课实在冷门——马拉地语,每年只有两三个新生。
那个晚上,他正与三轮车夫伊尔凡在自己家中亲热,两个自称记者的男人冲进他的家,一边给给床上的两人拍视频和照片,一边挥舞棍子殴打他们。第二天这件事出现在当地各大媒体的头条上,并在一天之内扩展到了印度各地。希拉斯躲在家中,不敢去大学,那里有许多人正在激昂地责骂他的行为。大学给他做了停职处理,并很快就将他从大学安排的寓所中赶了出去。他不得不开始四处搬家,寄人篱下。
印度电影我看得不算多,就目前我所看过的(不包括纪录片,因为看过一些印度的独立纪录片,与我要说的这个情况不符),大多会从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引申到一个庞大的社会议题。
希拉斯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那时刚好印度宪法短暂地将同性恋行为视为合法,也确实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因此,这部电影也难免,庞大社会议题是它的主角之一。但同时,它也有许多难得的细节。一方面因为电影的基调像一首诗,另一方面,毕竟,这是一部讲尊重个人的电影。在印度当代社会背景下,需要被尊重的不只是一位教授,也不只是一位“同性恋”受害者,这部电影想讲的是所有人。
电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希拉斯教授的经历,一条是记者迪勃的经历。
迪勃作为记者,似乎是整个事件以及教授这段人生的旁观者。这个年轻人接受过现代教育,听着最流行的美国HipHop,在印度最“西化”的场所之一工作,他看起来很自由。
但实际上他也不得不面临自己的隐私被房东侵犯,更糟糕的是,他们的侵犯是无意识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种被侵犯和希拉斯教授的被侵犯形成了一种对照。
迪勃的可贵之处在于他骨子里的反叛。影片中他的同事常常说他小气,比如去北方邦做调查的时候,他会为了省一笔钱选择骑自己的电动车。很快我们就明白了个中缘由,他要还给父亲一笔钱。这是因为读大学时他违背父亲的意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印度大部分人有着强烈的大家庭观念,即使在海外,这种观念也常常是一种潜在的行为导向。人们太习惯互相干涉了,家庭内外都是如此。因此,在印度一个年轻人为自己的人生作抉择依然是很难的事情,但迪勃做到了。
第二次两人的生活形成对照,是迪勃与女上司在天台喝酒亲热,同时镜头切到了希拉斯教授和伊尔凡亲热的场景。同性之爱和异性之爱,是一样的。
此外我想再说说希拉斯教授的扮演者,Manoj Bajpai。演这部影片的时候他才四十多岁,却要演一个六十四岁的老人,而且还是一个生病的人。他在影片中常常缩着身子,仿佛很冷,很畏惧,也总是行动迟缓,回应他人的责问时,一脸的虚弱,同时还有愤怒。可以说Manoj Bajpai通过这些肢体和申请的细节,让角色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和现实中的印度一样,影片中的印度并不是绝对的保守。被大学停职之后,希拉斯教授也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以至于他最后赢了官司——虽然他并不太在意这件事了。当希拉斯教授从北方邦来到新德里时,他发现原来新德里有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他们有自己的小圈子,同时还热爱着他的诗歌。这种事情在阿里格尔是从未发生过的。
按照我对印度比较初步的认知,其宗教保守势力或极端右翼大多都是在北印(新德里比较多元化,算是北印的异数),南印则更开放。我想,可能是因为南印多低种姓者,他们早先的一些民主活动为南印的开放奠定了一些基础,此外,是南印的海外贸易,使它与外界的交流更多,人们也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当然,保守势力带来的一些社会冲击,其实在南北都有。另外,这些保守势力并不意味着传统价值,影片中的希拉斯教授实际上是一个维护传统文化(诗歌、地方语言)的人,但他也正好成了这些保守势力攻击的对象。
最后想讲一下影片中涉及的关于新闻媒体的一些情节。
当希拉斯出事的时候,那些媒体圈的老油条们不用去调查,就先给事件定了一个性,贴了个标签。这是做新闻报道常常出现的问题,也不能怪媒体人,因为他们必须高效率地完成报道,因此,对所发生的事件有一个预先的标签可以很省事。但提高效率也不止这一种办法。如果要报道一件事,最好先不要去贴标签,先想清楚这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问题。否则,制造舆论的人,也被舆论拖着走。
影片结尾处,迪勃正在采访一起事故,那个女人的亲人应该是在事故中去世了,但他并不能理解这个女人为什么如此伤心。紧接着,传来一位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人去世的消息,他才对这个女人产生共情,明白她失去了什么。于是试着安慰她,也安慰自己。
《阿里格尔》观后感(八):《阿里格尔》:印度不只有歌舞和神药,这部同志电影探讨的“道德底线”细思极恐
蓝雨星城娱评天下 2018-07-09 08:26
印度,一位阿里格尔的大学教授因为和人力车夫亲热时被私闯民宅的人拍下视频,随后被校方发现而被革职。
印度民众对同性恋的仇恨态度近乎疯狂。
学校逼迫大学教授写对此事表示羞愧,不让他去学校。
老教授活的战战兢兢,紧闭房门,在自己的家里听着歌曲“我值得被爱”,他就坐在那里,但是手、脚、头随着音乐轻微的摆动,显示出无处不在的印度歌舞。同时歌声越美好,越体现出教授的内心悲苦与孤独。
老教授在各种场合都会受到歧视,连看病都遭受冷遇,被校方勒令退宿,校方甚至还用断电的形式逼他搬走。
报社的年轻小伙子开始追踪调查此事。
帅哥记者第一次接触教授,被教授误解,以为他是来窥探隐私于是将其赶走。
教授的好友兼同事对帅哥记者说到:过去,分歧是通过辩论解决的;而现在,变得过于政治化,很多问题需要暴力。而教授是被陷害的,他是牺牲品。
原来这一切是大学里的某些人设计的阴谋。因为教授教的是马拉地语(当地的主流语言是乌尔都语),还是外乡人,却成为了语言系主任;所以有人对他嫉妒,策划了这场丑闻。
当帅哥记者询问教授,你真的是同性恋吗?教授回答:同性恋这三个字怎么能够表达我的感受。那是炽热的欲望,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
教授不仅研究语言,还热爱写诗,他说:诗句的意蕴在于字里行间,那些停顿和欲言又止。
在帅哥记者的鼓励下,教授将此事诉诸法律,案情一点点被还原,教授的隐私也一点点的被挖出。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教授仍在被新的房东驱赶。
一个孤苦的老人背井离乡、老无所依。
在法庭上,教授的律师在法庭上质问:
为什么不经允许,那些偷拍者可以进入他人的房屋?为什么不搞清楚事实真相,学校就将教授辞退。
我们在讨论谁的道德?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如果有人越过了我们的道德底线,他就应该被惩罚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会因为违背别人的道德进监狱!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有权侵犯一个人的私生活!
道德必须符合宪法的边界!一定要为宪法所限制。
而与律师慷慨激昂的陈词形成对比的是:教授在一旁坐着打瞌睡。
这个设计特别好,其实对于教授来讲,这个案子他并不是特别的上心,他已经老了,比尊严、名誉、权益、工作更让他无法释怀的,其实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孤独。
他需要的是有人懂他,有人陪伴他。他需要朋友,需要爱!
帅哥记者一直在探寻真相,他发现案发当晚教授的门没有关,可能是有人故意为之;而找到和教授在一起的人力车夫则是破案的关键,但在找人过程中他被打伤。
最终官司打赢了,同志维权人士都在外面庆祝,而教授却孤零零的一个人、安静的躺在出租屋的床板上。
记者打来电话希望约篇独家专访,教授欣然答应,但第二天却传出他去世的消息。
在他的血液里检出轻微毒素,但警方排除了他杀可能。
是自杀?可教授明明说过:我不会让你对我电话采访的,你一定要来见我。他们还约定好后天见面,他怎么可能自杀?!
是意外?但他是如何摄入了有毒物质呢?
或者,是其他人出于报复、泄愤、歧视、痛恨而采取的他杀?
影片最后的字幕戳人心扉——同性恋在印度重新入刑。
在这个国家,包容与尊重,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作者:蓝雨星城
《阿里格尔》观后感(九):诗人总是先于人类而死去:印度版的《王尔德》
《阿里格尔》:印度版的王尔德
电影中有一段对话让我记忆尤深。浓眉深眸的记者小伙迪勃天真地问希拉斯教授:你是同性恋吗。教授沉吟片刻:我……不理解这个词。停了停,他道,这三个字怎么足够表达我(对此)的感受呢?……那就像首诗,深埋在心底,一股遏制不住的炽热的欲望,一阵无法抑制的冲动。……你读诗吗。
诗歌?……迪勃有些疑惑,“我读过某某著名诗人,但是,我读不懂那些词汇。”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
据你说来,诗歌是在词语中产生的?不对,诗意其实是在字里行间之外,在那些停顿和欲言又止中。——希拉斯教授仿佛有些神游,似乎把这个坐在他对面的大男孩当成了他的学生。
希拉斯教授的这段话可看作是整部电影隐藏的主题。——表面上,它是一部所谓印度版本的《费城故事》,它似乎是在讲一个同性恋的教授如何捍卫作为一个印度公民自身不可剥夺的权益与尊严。实际上,在这条明线下面隐伏着电影另一条叙事的暗线:一个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为一个素昧平生的实习男记者写下一首长篇的情诗。这首诗从未明确教授爱慕的对象是谁,然而正如希拉斯教授所言,它所有的激情都潜伏在字里行间之外,只待有心人在未来的时间里静静地回想和体味。
在我看来,希拉斯教授与青年记者迪勃之间有些类似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与小燕子。王子为其目睹的人世苦难流下了眼泪,一只小燕子因为好奇来到他的身边,在为王子排忧的那段日子里,小燕子给深陷在脆弱无依中的王子带来了温暖的慰藉,让王子体会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后来,小燕子再也不愿离开王子了,他放弃了飞往温暖的南方,死在了王子的脚上。
一百多年前《快乐王子》的作者王尔德因同性恋触犯英国刑律,法庭上他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个世间有一种说不出口的爱情,男人爱男人的感情。于我,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感情。
英国影片《王尔德》以细腻的镜头描摹了一百多年前的那一场震动世人的不齿恋情。尾声部分,裘德洛扮演的道格拉斯依旧带着灿烂的笑走向王尔德,依旧是一个风华正茂的翩翩美少年。两人仿佛依旧沐浴在爱情的恩泽中,那个众叛亲离、被现实折磨得形销骨毁的王尔德被导演刻意隐藏。
与王尔德一样,我们的主人公同样因之遭受了世间种种最难堪的折磨。他被学校当局停职,被断电,被勒令搬出学校宿舍;新居的房东老板拒绝给单身未婚的人租房,向身边友人求助,朋友却不屑地说,这样丢人现眼的事情,谁让你打官司了?
法庭上,女律师带着嘲讽的口吻质问他在床上扮演的角色,理直气壮地指出“这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你会允许你的孩子在有这种老师的地方学习吗?”
波伏瓦在《模糊的道德》中对“道德”有一段发人深思的论述,波伏瓦认为,道德就跟任何存在一样,是受社会环境塑造的。不要期待一种绝对的道德观,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我们的道德困境。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者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同样环境下受不同思想影响的人,都可以持有不同的道德观。法律其实是已经完成的道德,比如杀人放火等伤害到他人的行为,普遍无可争议地认为应该被禁止。而有些道德问题,比如人类的性行为性关系,却可能永远无法完成,只能成为永远的道德困境。这时我们只能依靠深切的同情和体谅,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就希拉斯教授的案件而言,或许我们应该追问的是,希拉斯教授私人的性行为有影响到大众了吗?为什么人们指责的不是侵犯他人隐私的偷拍者,却是被侵犯被践踏的受害者希拉斯呢。
希拉斯非但从未伤及别人,也如王尔德般对人性怀抱着爱与美的理想憧憬,在庭审进程中,只为了迪勃的一句话,他坐在律师的身后依旧停不下笔;他也不能理解社会对“(同性)性”与“爱”的污名,他向迪勃感慨道,人们为何要用那样污秽的字眼来形容我们的爱呢。
他有时也显得如王尔德般天真,当希拉斯为情人车夫的去向不明感到忧心之际,迪勃好心提醒他,既然偷拍的记者不是破门而入,显然,有人(指教授的情人车夫)可能在里面给对方留了门。教授却神情茫然,可能是我自己忘记了锁吧。
可是,你的门有三道门闩,你全都忘记锁了?迪勃不敢置信地注视着老人,此时的教授看上去就像一个需要保护的小男孩。
如王尔德一般,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对人性有着深刻理解与悲悯的诗人,一个敢于挣脱道德束缚,从最高的美的角度爱慕同性的诗人,却唯独不是一个能与兽性斡旋的斗士。电影以种种富含隐喻的细节描摹了一个非传统生活方式者(传统婚姻或异性恋之外)在印度社会必然发生的种种碰撞与挫折。
充满朝气与英气的迪勃也概莫能外。面对女上司的求爱,他表现得显然有些错愕与三分抵触;然而女上司调侃的一句:你是不是从未和女人有过……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立即被迪勃领会,他不再犹豫,将女上司拥入了激吻。接下来是一段平行剪辑,教授对情人满怀珍惜的吻,似水柔情般的爱抚,与前面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段令人心碎的剪辑背后,究竟隐藏着导演怎样的用意,就留给观众各自体会了。
萨拉沃特斯感慨说,人类爱野蛮,胜过爱美。我们的主人公所坚持的美,终于在世俗面前一败涂地了。
深夜临别之际,迪勃给了教授一个深深的拥抱。那一瞬间的教授停顿了几秒,身体似乎微微颤动。到家后的他有一段犹如舞台风格的对白,一明一暗的灯光按灭中,我们知道这是主人公写下的最后一首诗,我们也听到了教授因这个拥抱而不能自制的心:
把灯关上吧,我感觉热。
这句诗出口的瞬间,迪勃真实的性向究竟是异性还是同性,他是不是一个潜伏的双性恋等等都不重要了。人类总是喜欢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却不知有些人有些事是永远无法定义的。
迪勃的拥抱也是留给教授最后一段生命里对世间唯一的眷恋。在献给迪勃的诗集里,诗人写道:
亲爱的月亮啊,别怕将我们拆散的黎明。
世界沉睡之时,我们会再次相遇。
在白昼的光中,我消失不见。
在你的照耀下,我心灵复苏。
我们起舞,就像影子一样。
和着夜莺的歌声。
我们触碰,像影子一样。
汇成午夜的太阳。
《阿里格尔》观后感(十):电影《阿里格尔》的一些背景
本文首发于同志亦凡人网站。http://www.qafone.co/viewthread.php?tid=193190
在同志亦凡人上找到电影《阿里格尔》下载观看后,这是一部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影片,必须写点东西出来。影片在Aligarh等原址拍摄,在2016年在第20届釜山电影节首映。这种纪实性电影一直能牢牢的吸引我。影片的代入感很强,配乐不温不火,恰当地带动了人的感受。两位主角演得都非常有特点。但我主要关注的真实事件本身。各种好评不再一一细表。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before the night falls》,一个古巴作家逃离了迫害自己的家乡,漂泊到自由的美国后,却孤苦染艾身亡。人性丑陋的一面和愚昧社会对同性恋之残害和冷酷,让我深感不公。
主人公Siras教授,1985年在Nagpur University获得Marathi语博士和心理学硕士,1998年在Aligarh大学获得教授身份,结婚20年,他的婚姻因长期和分局而结束。2010年有两人强闯Siras的住处,拍摄Siras和一个黄包车拉车夫发生性行为,并被见诸与当地新闻报道;Aligarh大学因此将Siras停职。Siras教授在年轻记者Deepu Sebastian的帮助下,经过两个月赢得官司,但在即将返回Aligarh大学的前一天,突然身亡。Siras的遭遇在引起了社会公愤,也促成了正义影人冒着对抗印度强大的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偏见反攻的风险,拍成了此片。
没想到印度能拍出这么好的一部同志电影,而且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纪实片。所以决定要搞清事件的一些报道,仔细去了解一些事件中各个当事人的情况。也想让更多人知道,同性恋不但在印度,而且在很多国家地区都遭受着歧视和暗害。不得不对影片的拍摄印度影人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的正义感和为性小众群体的呼喊。希望大家都能帮助推广这部影片,以利于社会了解这个群体的生存窘境。
让人愤怒之一:暗害
Aligarh大学的一些人一直在想法打击Siras。在1996年就起诉Siras骚扰妇女,后又因证据不足自己撤销了起诉。2010年强闯私宅,对Siras抓g奸在床是恶意的设局报复。Siras说:“我爱我的大学,一直在为大学奉献,为何大学因自己是g而不爱他。”
让人愤怒之二:谋杀
影片的结尾部分让人惊恐。Siras最后被定性是自杀,但却在尸检血液中发现了微量毒素,有可能是被人投毒而死。尽管恶意报道Siras的三名记者和打击报复Siras的四名大学官员被警方调查了,但最终因证据不足而草草结案。
让人愤怒之三:印度在合法化后又非法化
影片中表明,在同性恋行为短暂合法化(Section 377 of the Indian Penal Code in July 2009)后,印度高院又在2013年将同性恋列为非法化了。同为不开化的亚洲国家,对于这种传统愚昧的世俗偏见形成的顽固可怕的力量,让人害怕。
1. Ramchandra Siras教授
马诺杰·巴杰帕(Manoj Bajpayee)伊饰演的Ramchandra Siras教授和真人长的不太一样。马诺杰·巴杰帕显得有些年轻不像是个64岁的老人。Siras教授真人是个秃头老头,长相有些一般。Manoj Bajpayee则把一个大学老师诗人演得非常慈祥可爱萌,电影中诗人是个与世无争的学者,即便受到打击和暗害还能忧然的沉浸在自己的诗歌中。
2. Journalist Deepu Sebastian
Rajkummar Rao饰演的记者拉吉·库玛则是个刚毕业(Chennai’s Loyola College英语文学学士,和the Asian College of Journalism的新闻学研究生),想要在家乡做出一番成就的帅气聪明勇敢的记者。在他的帮助下,他成功的把Siras教授受害的个人事件演变了成反击社会压迫同性恋者的抗争。Journalist Deepu Sebastian真人和演员较比像,都是英俊相。Sebastian不在意自己被拍成了电影,尽管他认为电影里的形象和自己的真实特征不太一样。
ebastian是一个刚毕业的记者,他促成了整个社会事件从对Siras教授的个人迫害,翻转到法院重新定论,为Siras教授挣得了合理的权益。他之前并不认识Siras教授。2010年2月,事件发生后,他们之间开始了一系列对话,直到Siras教授同年4月死。Sebastian回忆Sebastian最后还在规划未来,去美国,见Sebastian,返回Aligarh大学,然后退休,Sebastian教授对自己的性向很坦然,但他认为这是他的隐私,他不喜欢张扬,不想去向他人解释自己的私生活,也没想过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Siras教授结过婚,也没想亮相。
3.拉车夫
iras教授非常注意保护一同被害的拉车夫的身份,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穆斯林,会遇到更多的麻烦。拉车夫1981年生于Delhi,然后父母把他带到Aligarh,他一直拉车谋生。BBC报道采访拉车夫的报道中,拉车夫表示Siras爱他。他认为Siras如活着会帮他的5个孩子去上好学校,他也会做个小买卖。2009年,他遇到了Siras,他一直对两人的关系非常满意,直到Siras被强拍事件发生。之后他就没有见到Siras,2个月后,他在新闻上听到了Siras死亡的新闻。当警察不断地开始审问他后,他非常受挫,甚至想用柴油自焚而死,他妻子把他救了下来。他说:“我想我最好是死,我没有做错事。我唯一的过错是和Siras开始了这段关系。”
C报道提到了电影中的拉车夫被用的真名,这给他造成了严重的生存麻烦,他之后一直生活在失去正常生活,被邻里认出,甚至有人威胁要因他是教授的性伴而杀死他。电影中也假定了拉车夫被人收买,故意给坏人留门的情节。拉车夫否认了他串通恶意三个报道记者。但他希望未来会有金融财团可以因为他是教授情人而帮他。拉车夫的功利思维,让人怀疑他也许确实是在利用Siras教授。
这个影片反映了一起把一个私人事件成功通过社会舆论在法院翻案的事件。也正是记者Sebastian,一方面帮助Siras教授恢复名誉和权益,同时也成功地给印度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歧视,做出了最有利的回击。Siras教授,作为一个诗人,在记者Sebastian的运作下,有意无意地给了整个印度社会同性恋者生存的困境进行一次有力的改变。故事是悲催的,非常惊人,让人担忧其他国家的同性恋者的生存状况是不是也是这样悲惨。
网络引文:
Here’s the Journalist Who Tracked ‘Aligarh’ Professor Siras’ Story.
Meet Deepu Sebastian Edmond, The Journalist Whose Work Inspired ‘Aligarh'.
Real Story Of Aligarh University Professor Shrinivas Ramchandra Siras.
Why a gay Indian professor's death inspired a film - BBC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