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晚熟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晚熟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2020-08-06 23: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晚熟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晚熟的人》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晚熟的人》读后感(一):晚熟的人

  

世上有三种人,没熟的,熟了的和自以为熟了的,宁塞叶,摩西和金希普。没熟的最终要么装作熟了,要么真正熟了变成晚熟的人。

世界是这样的世界,人也还是这么一群人。

多年以后,供奉耶稣教堂改为学校时候,当教堂失火学校重建的时候,一切都变了,一切又都没变。

跟着李圣洁老师积极插秧的是那群人,迫害李圣杰老师导致她投井自杀的是那群人,给她挖坟添土的还是那群人。

人生的终篇大概都是一样的,熟了。

无论是真熟还是装熟。

怎样也熟不了的那些人,便走了。

  《晚熟的人》读后感(二):【剧透警告】不会有人不懂《左镰》吧?不会吧不会吧。

  读《左镰》有感 田奎天生双手健全,生于地主庭,父亲名为田千亩(够扬,真有你爷的,起名鬼才(•ิ_•ิ)?)是“我”二哥同班同学,因为被“我”和“我”的二哥一起冤枉欺负老三的傻儿子欢子(刘老三还有一个女儿,是欢子的妹妹),导致田奎被他父亲田千亩剁掉右手以作惩罚,所以只能用左手镰刀干活。“左镰”应田奎父亲要求,由老韩、小韩、老三(此老三跟刘老三不是同一个人)三位铁匠分工合力加上钢用锤子经过千锤百炼锻打而来,加了钢的镰刀比一般镰刀都要好用。所以,左镰的创造者是由铁匠们使用了镰刀和锤子,再加上斧头砍下来的柴木燃烧成的火,淬火锻造,铁匠的匠心精神汗水努力而成。 众所周知,镰刀和锤子有另外一层意思。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子代工人阶级。“左”代表左派革命的,进步的。“左镰”可以看作工农联盟创造获取革命成果工具。“左镰”自然不仅不能缺少铁匠们的努力而且还有田奎的使用需求。因为左镰是田奎要使用的,所以才叫“左镰”,否则就只是镰子,没有特色。故且左镰的创造者也包含了田奎,田奎同时也是使用者。田奎用来“割草”,割草既是人民公社劳动之一,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割来的草用来饲养动物,而动物就是代表革命成果,她们属于人民。 那么,你可能会问,“铁匠”隐喻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后来,欢子先嫁小韩,小韩死后,后嫁老三,老三死后,欢子带着孩子,最后由媒婆介绍给田奎。 原文中,媒婆对田奎说:“人们都说欢子是克夫命,没人敢要她了。你敢不敢要啊?” 田奎说:“敢!” 从田奎简短有力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坚定果敢接纳欢子的态度。 “欢子”好像代表一种思想或者是仰,与铁匠们结合,产生新的成果。至于“欢子”代表什么?我们可以把她看作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甚至是马克思主义。他与铁匠们结合,有了“新生命”。“新生命”可以代表马列主义。有了共产主义的伟大设想和理论,才发展出马列主义。 这里的“铁匠”自然代表就是吸纳“欢子”为妻的这类个人或者团体。你也可以把铁匠看成是苏联或者其他国家,对应会结合生成新的思想或者主义。当然,小说当中铁匠死了,现实里苏联也没了(四个大字:精苏T﹏T),但欢子包括她的孩子也为使用左镰的田奎所接纳。“左镰”的锻造和传承过程中虽有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左镰”虽然名为“左镰”,但正如文中老三说的:“左撇子也可以用右手拿镰的呀!”同理,右手也可以拿“左镰”!“左镰”割到的草也能饲养动物,并且终究产出伟大的成果,它们属于人民,为人民所享受!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不论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所以管它叫“左镰”还是“右镰”。能为人所用,利于人民的就是“好镰”。 同时,希望人民也不要忘记创造“左镰”的人,还有拿起“左镰”奉献的人。因为,这是“左镰”的故事,也是它的历史! 2020.8.4

  ┉┉┉┉ 简朴的┉┉┉┉ 分割线 ┉┉┉┉

  感谢阅读个人小见解,小弟水平和见识有限,文章如有不足,望不吝赐教。亦望大家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毕竟,《左镰》是书中第一篇小说,相信编者的想法是相对于其他篇目,给予了它一定的意义。

  《晚熟的人》读后感(三):晚熟的人

  莫言的新作《晚熟的人》两个小时沉浸式阅读,结束。写对它的理解,写对它的反馈,这是对阅读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好奇。 无独有偶,我非常喜欢晚熟的人,这个称呼,因为晚熟,和早熟是不一样的。况且,人生又岂能此一时彼一时的计算的呢,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个变化的过程,俗称晚熟。 这篇短篇小说,给我最大的靓点就是,莫言用第一人称,去记录自己对故乡人和事描写。要知道,用第一人称去描写,个人感觉是个非常大胆的行为,因为用第一人称,用自己去描写,往往就更加直白的开始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无独有偶,故乡,是每个作家,不能不回去的地方。这一次,又是在高密,在莫言生长的地方,展开叙述。这里,是莫言生活的地方,也是影响莫言的地方。儿时离开故土,但故土的故事,依然会在我们每个人中回响,这种感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作家可以还原回去。 这篇短篇小说,时间跨度,其实是蛮大的 。这也是小说的特点吧,从莫言儿时,写到现在。更早也有父辈或者相亲留给莫言,关于高密的历史痕迹,这历史痕迹就是人和事。而反应到小说里,这历史痕迹,有两条线,一条是抗日,一条是知青年代。 山东,当年就是日军侵略过的地方,这里有很多民族的英雄,比如莫言笔下的滚地龙拳的老先生等等,他们习武,同仇敌忾。一直把这种拳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的故事。还有一条,就是知情在农村,很多知情,最后留在了农村,扎根于农村。比如莫言笔下的单老爷子,及他的后代们。以武术,为中心,描写了几段比武的画面。从知情和农民青年的打架,再到蒋天下的影视基地,各路民间武术人的,比武擂台赛。以武术,为横线,贯穿小说的主线,人因有了武术,有了时间的洗礼,有了莫言的成名,有了商机,有了变化等等。 讲到晚熟的人,最有发言权的就是,蒋天下,也叫蒋二的这个人。莫言的发小,小时候,傻的一塌糊涂,到了一把年纪,非常有商业头脑,在高密利用莫言的知名度,把文化和旅游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期间,又在透露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觉醒。他们不再只顾着种粮食,而是学会因地制宜的搞起特色旅游。当然这与莫言有关,但和晚熟,最有关,摇身一变变成了老板,从傻子变成商人,莫言称之为晚熟的人。 按照莫言的理解的晚熟,就是后知后觉的一类人。作家的灵感不知是从哪里迸发而来。但至少,用晚熟这个词,或许在解释人生?再理解变化?总之,晚熟,符合逻辑,也符合日常。生活中,文学中,总些人会晚熟,在文学中,总会有前因后果等等吧。人的经历,人的成长,因人而异,也因历史事件而牵引,所谓的晚熟,在莫言的笔下,未必都是一种褒奖。 相比,或许也有讽刺的意味。一个作家在作品中,一定会关注英雄的一面,也同样会关注世风的一面。正如《晚熟的人》里,他们一帮农民青年,为了到知青工作每周看一次电影,可以用尽全力,可以像英雄一样,敢打敢拼。正如小说里的一个人物常林,即使挨了知青们的揍,也不会放过去看电影的机会,即使饿着肚子,也要去看一场电影,即使打输了,也不会轻易服输的英雄精神。文化的吸引,好奇心的吸引,那个年代,信息闭塞,放映电影俨然是城乡人生活中,娱乐生活的重要一环。 在小说的最后,蒋二,这个靠莫言,靠敏锐发现商机的农民暴发户,不幸,被非法用地,将他精心设计的高密文化旅游基地的,被两台推土机一损剧损而结束。非法用地,这个词又使用在了莫言的小说里。城市间,经常有很多城中村的农民,为了尽可能多一点的拆迁补偿款,而不惜加盖或者非法占地。农村,同样,人出了名,地有了价,同样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这种讽刺,最后莫言给了蒋二一个准确的解释:继续晚熟。 其实到这里,所讲的晚熟,已经脱离了晚熟字面的理解,它俨然变成一个人,一个时代中的每个人,怎么去看待这个时代或者身边变化后的一种聊以宽慰的心态了。你们觉得呢?

  《晚熟的人》读后感(四):乡土与人情的再书写——读莫言《晚熟的人》

  

不同于长篇小说的恢弘构架和庞杂情节,莫言最新的这本《晚熟的人》是由一篇篇颇有意趣的短篇小说组成,这些作品以回忆录的形式刻画了一个个形象鲜明又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用当代人的新视角审视了作者故乡人与环境的变迁,可以说是莫言文学创作的一次新的突破,也能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1、 难以磨灭的故乡情结

莫言的作品总是离不开自己土生土长的高密东北乡,本书中所收录的大部分短篇涉及的对象都是主人公少年时代就结识的亲朋好友,作者通过对相关往事的回忆和他们现今生活样态的描写串联起了故乡的过去和现在。每一位被写入作品的人物或精明或诚恳,遭遇也有喜有悲,像是妄自尊大的金希普、看似精明实则愚钝的蒋二、痛失亲人又完成复仇的三婶,还有颇具传统精神的铁匠、“盗亦有道”的小偷、精明算计的地主等等,他们都为我们展现了特定时代之下作者故乡的社会现实和人情风物,通过品味“人”,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多彩的乡土画卷。

2、 互联网时代的人与事

《晚熟的人》作为莫言的最新创作,新在哪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出的“网络的力量”。上世纪人们需要依靠报纸和喇叭传递和接收消息,现在有了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方式由单向变为双向,即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网络渠道或平台成为消息的传播者和中介者。在这样的环境下,牛鬼蛇神蜂拥而出,结果是网络成为了促进执行管理的好方式,如《天下太平》中拍摄视频对于警察解决问题的督促作用;同时也成为了有心者颠倒是非黑白的工具,如《红唇绿嘴》中恶意利用网络散布谣言的同乡“高参”。在不断发展的网络背景下,故乡的不同人物以新面貌展现在作者和我们面前,给予我们新的发现和反思。

3、 荒诞与反讽的幽默感

莫言总是能以平静的描写带来极大的张力,这几篇作品也是同样。《等待摩西》以曲折而又荒诞的情节消解了宗教本身的神圣意味,读罢让人啼笑皆非;《晚熟的人》则以“晚熟”作反讽,揭示出所谓“晚熟”这一幌子之下的荒唐闹剧;《诗人金希普》以戏谑的方式嘲笑了自比为“第一诗人”的金希普及其外强中干的实质。可以说本书中的很多作品都以一种陌生化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现象背后的讽刺意图,以及由此连带出的某些社会和环境问题。社会在进步,农村的一系列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莫言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让我们看到农村社会面临的更新的、更紧迫的问题,也将看似诙谐幽默的小说创作引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的来说,《晚熟的人》这本作品集中的小说都很值得一读,它是莫言通过观察和回忆故乡生活所刻画出的关于乡土人情的真实写照,也是历经将近十年沉淀出的对于故乡过去和未来的最新思考与感悟,这样的再书写,对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晚熟的人》读后感(五):莫言十年蕴积,晚熟的人终于归来

莫言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莫言《晚熟的人》

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今天整整八年,如果从他的上一部作品《蛙》发表的时间算起,已经十年有余,我们终于等到他这部《晚熟的人》。十年蕴积,莫言究竟会带着怎样一部作品归来?

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魔咒,大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几乎都再也写不出超越自我的作品了,在莫言获诺奖的消息刚刚传出不久,就有一众评论家认为,斯德哥尔摩对于莫言而言既是神坛又是祭坛。那么莫言会不会陷入这种流传已久的诺奖魔咒呢?会不会应了评论家张闳等人的预言呢?作为一名莫言的粉丝读者,我带着担忧,带着期许,等了整整八年。这部《晚熟的人》是莫言对所有读者给出的答案,更是给他自己的答案,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个答案的分量。

《晚熟的人》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包括12个中短篇小说,创作时间跨越十年,但有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是,许多独立的中短篇小说中都有同一个人物出现——莫言。莫言诺奖之前的小说早已有过“莫言”的出现,但这次用意似乎与以往不同。用莫言自己的话来说,这组小说中的“莫言”是现实莫言的一个化身,犹如齐天大圣的一根毫毛。这个比喻当然精妙,由此可知小说中的“莫言”并非真实的莫言,但也是莫言的一部分,这个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出现的“莫言”,使得这一组作品有了非虚构的特点,打破了虚构与非虚构的壁垒,都有了纪实的特质。这个莫言的分身,其实承载着莫言对抗诺奖之后盛名之下众多荒诞事件的一种方式——自嘲与调侃。

在本书的同名短篇《晚熟的人》及后面的几个中短篇作品中,莫言都写到了盛名之后遇到的许多人事,谩骂者有之,嘲讽挖苦者有之,盗其名发家者有之,一边嘲讽挖苦一边盗其名发家者亦有之。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名人为这声名所累,莫言用来化解这些嘲讽与中伤的方式就是塑造了小说中的“莫言”,于假假真真真真假假之中,以自嘲的方式,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对所有的嘲讽与中伤进行解构。

莫言采用的方式好或不好,个人以为很好,比大多数人面对这种嘲讽与中伤时所选择的以牙还牙的报复或陷入无休无止的抱怨要好很多。但是,似这般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化解之法虽然巧妙也留有痕迹,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其实是不用任何招式,若能视诺奖为空相,视那声明会空相,视嘲讽与中伤为空相,潜下心来只打磨自己的作品,还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作家,没有身名的包袱,这答案会来的更早,更优秀。

其实诺奖盛名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给莫言的,给了他太沉重的一定要超越自己的思想包袱,另一方面是给读者的,给读者更高的期许与要求。无论是莫言还是读者,我想都应当以平常心待之,没有附加条件或许才能走得更远看得更清楚。

回到作品本身,就文本来说,《晚熟的人》中几个中短篇都值得一读,虽没有当年读《透明的红萝卜》《欢乐》等作品时的那种震撼,但不要想着诺奖作家就一定要写出怎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作品的特殊的要求,那么这12个中短篇都属于上等作品。这些作品中有许多对当下这个时代的思考,比如有对当下信息泛滥时的整个社会浮躁不安许多人梦想成名走向沽名钓誉的欺骗之路的警觉,也有着延续了他以往作品的对于人性之复杂的挖掘,比如对“斗士”武功的论述:似乎他是一个笑到最后的胜利者,一个睚眦必报的凶残的弱者。

另外我们从这一组作品中还可以看出,此时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已经完全不同于几十年前莫言刚刚在文坛建立的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那时的高密东北乡充满着原始的生命力,充满着酒神精神,那里的生灵散发着肆意、自由、野性的光芒。而如今的高密东北乡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那个自称“晚熟的人”的蒋二,不过是借着“莫言”《黄玉米》大名非法敛财的投机分子,“诗人”金希普,不过是一个欺世盗名的骗子,还有“我”的表弟宁赛叶,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上天不公,就是一个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的愤青二流子……

这种变化是莫言艺术特色的变化,更是高密东北乡本身的变化,是这个时代的洪流里整个农村被裹挟下不由自主的变化,是人性的变化。

在这一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贼指画》和《等待摩西》,因为总觉得这两部作品写出来的只不过是冰山露在水面之上的10%,而那隐藏在水面之下的90%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尤其是《等待摩西》,西方化的宗教符号与东方故事的嫁接如此精巧,宗教精神与俗世故事的结合如此自然。若将莫言的《等待摩西》与《西伯来圣经》中的摩西五经比较阅读,比较被抛弃、被收养又流放失踪最后归来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摩西,与高密东北乡经历文革红卫兵、暴富后失踪最终归来皈依的柳摩西,就会对莫言创作这部作品的深意有进一步认识。谈到莫言的《等待摩西》,我就不得不想到阎连科最新的长篇小说《心经》。莫言与阎连科是对当代中国文坛我最为喜欢的两位作家,他们在上个世纪均以苦难叙事引起文坛轰动,到了晚年,又都将自己的笔触伸向了宗教,这其中有特殊的原由值得研究。

总体来说,莫言用十年时间交出的这份答卷是高分的,虽然时间显得长了一点,由此也可以推测出他从诺奖带来的声名之累中走出来也费了不少力气,但总算有了新的作品集结问世,可见他终于又回归了写作本身,尤其从这些作品的创作年表上可以看出,到了2020年连着创作了几个中短篇,创作的激情似乎再一次被点燃。但愿正如莫言自己所说,他还尚未定型,是个“晚熟的人”,还有新的创作空间,还有超越旧我的可能,能够创作出更伟大的作品。

期待!

曹文学

2020年8月4日夜

  《晚熟的人》读后感(六):有力度的尝试:对《晚熟的人》的一些即时感想

  

得知此书上架后,我7月31日在京东自营上下单,8月2日下午四点收到,到现在花了大约五个小时看完莫言这部短篇小说集,趁新读的兴致,简单谈一谈自己的即时感想,主要围绕主旨,不太涉及具体的写作技法和内容布局等。

一、作品的质量

目前已有短评对质量较为失望,我第一个先谈下这个问题。莫言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中文作家,但我最喜欢的当代中国小说是《白鹿原》;仔细想来,就像我最喜欢的外国作家略萨一样,莫言是不多见的能够在高产情况下保持作品强度的水准的作家之一——尽管其代表作可能并不会在文学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但这种高质量的高产会让喜欢他作品的读者非常享受,也给了读者更多的讨论空间。举个例子,我喜欢莫言的《檀香刑》和《天堂蒜薹之歌》甚于《红高粱家族》,喜欢马尔克斯的《爱情和其它魔鬼》甚于《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等。

在上述铺垫下,我觉得《晚熟的人》并没有那么不堪。在出版作品这个问题上,莫言保持着作为文人的清高和风骨,选择的虽然有一部分旧作,但也有四篇2020年新作的短篇。质量本身自然谈不上有新的超越,但考虑到短篇小说本身的轻量级,很难像长篇那样构建很强的浸入感氛围,因而大部分短篇的水平在我看来还是很工稳的,甚至出现了一些有力度的尝试,我会在后面尽量展开。我觉得失望是大可不必的,如果以平常心视之、而不是一个极高的期许,那这部作品在近几年新出版作品的还是很不错的。

二、关于当代题材的作品

以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题材的当代文学作品质量是有着断崖式的下降的。这可能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写民国题材(当然也有一些读者很喜欢文革题材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是质量的高地,原因可能和视角更加开阔、读者猎奇感和疏离感更好把控、框架更好搭建、主题更好展开、历史跨越感更强烈等等因素有关。余华、苏童、格非、贾平凹等等这些作家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也就是当代的故事讲不好。

比如余华的《兄弟》,下半部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作品评价明显低于上半部,如果考虑上述题材难度,其实我会觉得下半部的处理更优秀;比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第一部《人面桃花》也更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贾平凹的《山本》到了后面的处理就不如前面流畅自然;再比如我不太喜欢的阎连科的《炸裂志》,在我看来处理有些失控。

这些问题其实挺现实的,就是作家要怎么看待改革开放下的中国。莫言其实在《晚熟的人》里的数篇小说里试图去解构我们现在的社会,尤其是这种冲突感,比如《等待摩西》、《红唇绿嘴》、《晚熟的人》等等数篇里都在构建文革中和改革开放后的不同人物的变化和戏剧性冲突,甚至多次冲突。这里面当然也存在一些镣铐,比如涉及到人性和财富,或者是权力报复等等。总之是非常难写的,也很难写出新意的。

有些作家试图用夸张的张力去凸显这种矛盾,比如余华和阎连科,这是一种我现在逐渐能理解的处理方式。但像莫言这样,以一种冷静的旁观视角来刻画,我觉得是我更能接受的;他并没有用悲愤去充斥作品,即使像内容相对激烈的《表弟宁赛叶》,也能感受到处理的和缓。莫言的作品仍然是很负责的,很多评价里说到背景里有很多他得诺奖后的事情,让读者有一种亲近感和代入感,其实这种亲近感,也恰恰来自于他仍然在忠实地刻画着自己的东北乡。新作也更加平淡和亲切,并没有像《檀香刑》里的那种尽可能的展示和炫耀,对于技法,尤其是文字转场的使用更加灵活流畅,这是我觉得很有力度的尝试。

三、作品的主旨

作品对于当代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也是很有特点的。关于作品的主旨,我的理解是在透露时代变革的冲突感之余,展现出当下的荒谬感、格格不入感和虚无感。

我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忧心忡忡,这和《檀香刑》里的那种带有一点冷漠的旁观是更有温度的。《晚熟的人》这一篇选作书名是很有代表性的,尤其是结尾的处理:

“继续晚熟吧。”我撂下电话,摸回床继续睡觉。

一个沾沾自喜“晚熟”而能赚得盆满钵满以至虚伪的主人公,在遭遇突如其来的非法用地拆迁的时候,作者一直在构建的那种焦躁反而一瞬间归于平静。在解释主人公的飞黄腾达的时候,作者在用“晚熟”进行自我劝慰,但这种劝慰在倒数第二幕舞台上亢奋的喧嚣中,反而显得渺小、胆怯且丑陋。这其实和我们现在很相似,我们试图自我劝慰一些明知自己不相信的事情,来为一些成功带来解释。作者最后所提的“晚熟”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内涵改变,这些很难解释的异样的“成功”在作者眼里是暂时的、是短暂的,“晚熟”不再是“后知后觉”的小聪明,在最后一刻变成了“愚钝”的、静寂的、具有历史和时间穿透力的卓识,这种冷静并不需要暂时的成功来使之荣耀,甚至会对这种成功充满不屑和轻蔑。

这种意象一出,实际上也昭示着作者对于作品的心态。这是我觉得很有力的第二点。

作者另一个给出答案的是在最后一片短篇《火把与口哨》,同样是结尾的处理:

我说:“你们不妨先建个纪念馆,纪念的时间长了,也就成了庙了。而一旦成了庙,也就没人敢拆了。”

女主人公为了给幼子报仇夜闯狼窝,手刃狼群,后人计划在旅游热点的基础上修建“护子娘娘庙”,来征求“我”的意见。后人担心修庙会拆,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虔心纪念,而只是想借旅游热点赚钱,“怕人被拆”是怕断了财路而已。但在“我”看来,“庙”只是信仰的物质映射(这里面的意象其实很清晰了,引文里说的“纪念馆”和“庙”其实是心中纪念与信仰的物质映射),信仰比实体更重要,真的能形成一种潜意识中的道德信念,“庙”也就拆不掉了。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态度,也就是对目前这种浮躁和荒谬的不安感,以及对更长期的精神追求的呼唤。

这两篇主题很明确的短篇都写在2020年,这是个很好的信号。我觉得莫言的下一步长篇/作品不会让读者再等待太久。从这两篇与之前作品的对比来看,能明显看出来这种更加清晰和明确的思路。比如《诗人金普希》和《表弟宁赛叶》这两部2017年的作品,还是能感受到作者只是想写一个故事,主题是很单一的,所透露出来的反思感是很单薄的。而另一篇2017年创作的《等待摩西》则在结尾绕了个旋儿,突出了一种关乎思想和认识层面的格格不入感,也没有很深入地去解构;当然了,《等待摩西》这个故事本身还是很有意思的。我想通过这种对比分析,来说明今年的创作是要比2017年更加有力的,突破和尝试的感觉已经在明显地酝酿中。我会很期待下一部作品。

四、作品的主旨(闲笔)

另一部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短篇是《贼指花》,这篇其实和我上面分析的主旨不是完全契合的,但我还是觉得这个比较有趣,值得单独说一下。还是谈结尾。

那么,我想,尤金讲述的他和范兰妮的故事,也许是他编的,而偷了胡东年钱包的人,也许是尤金,或者,真的就像他们怀疑的那样,那个贼,就是我。

我不知道其他读者对这一篇怎么来看。我是感觉有格非(或者博尔赫斯)的先锋文学的影子,有那种对于世事虚虚实实的多视角呈现。格非的新作《月落荒寺》又回头看了一眼过去的先锋文学,尤其是结尾的玄妙感是让读者觉得很熟悉且亲切的。相比之下,格非是更空灵的展现,那莫言则是更收敛的。莫言并没有把这种猜测的感觉荡漾得太大,而是小小地开了一扇窗。像一个羞赧的小老头,很可爱。

谈这个,主要是最近也正在看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一些材料。感觉这种先锋写法有一种存在主义的影子,对于人的自由度给得比较大,对于历史和未来也给予了更丰富的可能性。但这种完全的“无措”和“无尽”的感觉对我来说一开始会很吸引,但要是太剧烈了,也会有虚无和不适的感觉。我总体还是不太喜欢存在主义这种对于事物运动的极致放大。莫言的处理总体还是处于我的舒适区的,既满足了想象的空间,又不至于太过于奔放和无羁,算蛮有趣的作品。不过我不是很希望莫言朝这个方向走的,这个方向有博尔赫斯就够了,写得太多也很难有什么新的意思。还是像第三点里说的那样,继续贴合自己的真实,这种有驾驭的成熟的调皮让我会觉得更有意思。

五、作品推荐

这部《晚熟的人》总共收录了12篇短篇小说。

排名分先后,喜欢的依次有:《晚熟的人》、《贼指花》、《火把与口哨》、《等待摩西》,这里面有三部都是2020年写的,真的会很期待了。

排名不分先后,觉得还不错的有:《地主的眼神》、《左镰》、《天下太平》、《红唇绿嘴》、《斗士》,这里面算讲了个很紧致的故事的有《左镰》和《斗士》,另外三篇算比较有意思。

最后还是提一下,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爱好者,莫言确实是国内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吸收养分最多的作家,即使在这部可能不算很突出的作品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神奇地扎根在胶东半岛的感觉依然非常亲切,尤其是结构和语言,是非常娴熟而灵动轻快的,还是很喜欢这样的莫言的。

  《晚熟的人》读后感(七):当前浪以晚熟的名义涅槃成后浪——读莫言新书《晚熟的人》

  

2012年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后,除了人们理想中期待的长篇作品未出现之外,莫言的笔其实没有停下来。7月31日推出的《晚熟的人》收入12个中短篇作品,创作时间起自2011年12月,其中的《红唇绿嘴》写于今年6月,可以说还带着刚出锅的余温,而2019年发表的《一斗阁笔记》等并未收入此书。

《晚熟的人》举行了隆重的线上发布会,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印10万册,“晚熟的人”有可能成为近一时期的流行语。用两天时间读完此书,感觉八年的等待没有失望,莫言扎根高密东北乡的沃土,捕捉当下最新的生存状态,继续着乡土中国的莫氏书写。

一、作者置身故事之中,用静观自嘲切入现场

《晚熟的人》是一部短中篇小说集,这些不相关的作品,因第一人称的写法和作者实际的介入,如同一根竹签,串起了糖葫芦或羊肉串,具备了整体的关联性,显现出长篇小说的一些气象。在新书发布会上,莫言坦陈:“这部小说,我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同时作为作品里的一个人物,深度地介入到这本书了。”

这12篇作品中,除《天下太平》外,作者都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参与到故事的进程之中,而《晚熟的人》《红唇绿嘴》《表弟宁赛叶》等作品中,更是以莫言获诺后的真实身份加入,恍然有纪实文学的味道。在客观记述获诺奖后,自己给高密东北乡带来的影响,乡人各种各样反应的同时,莫言特别运用了自嘲、反讽的笔法,写出了近年来面对的尴尬和无奈。在《表弟宁赛叶》中,莫言借宁赛叶之口说道:“你写出了《黄玉米》,骄傲了吧,目中无人了吧,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吧?但是,我根本瞧不起你,我们要超过你,我们要让你黯然失色。”《等待摩西》中的柳向阳说:“三哥您这张脸,太有个性了。”当作者挑明不妨直接“说我丑不就得了”,柳向阳竟称:“您不丑,您是咱高密东北乡的美男子,我们单位有几个小伙子想整成您这模样呢。” 《晚熟的人》中,提到有人假冒莫言的书法骗钱,蒋二口无遮拦地称:“我哥的字无论多么丑,那上面也有我哥的气息,那就像臭豆腐,无论多么臭,那也有人喜欢。”气得“我”说:“闭嘴,蒋二,没有你这样夸人的。”

这些真真假假的细节,反映了莫言获诺奖后面对的世相人情,读者大概会莞尔一笑,对成名所累多一分理解。名人在荣耀的光环下,总面临着莫名其妙的攻击和敌意。备受困扰的余秋雨专门写过一篇论小人的《历史的暗角 》,在近年的文章中,反复提及自己受到的非难与围攻。和余秋雨颇多抱怨的表达不同,莫言通过小说,把遇到的一些冷嘲与攻击展示出来,以幽默反讽的方式,揭露并消解着这些俗世问题。

二、故事聚焦当下世情,冷眼静观人间百态

莫言的深度介入只是一种写法,增添了趣味性,《晚熟的人》毕竟是文学作品,不能当纪实作品看。读过本书12篇作品可以发现,对于高密东北乡,莫言已逐步走出对历史的挖掘与阐释,而是以知识分子还乡的角度,关注当下的乡村社会状态,讲述身边光怪陆离的世态万象。莫言在新书发布会上称:“因为2012年诺奖这个事件,使我作家的身份添加了一重更加复杂的色彩。在当今一个商业社会里,在当今这样一个网络信息社会里,这样一种身份的人回到故乡他所遇到的人、遇到的事,又比过去要丰富得多了。”莫言以知识分子还乡所见的角度,展示着当下中国乡村的风俗画。

在分析本书故事特点之前,先说段趣事。网络盛传的《平安经》,成为一时笑谈,而在此期间,收入本书的《诗人金希普》中,因主人公“馒头诗”类似《平安经》的表达,也成了热搜的目标。据此,有网友称莫言是预言家,莫言最新作品的现实性由此可见一斑。

书中反映当下题材的,包括《晚熟的人》《红唇绿嘴》《天下太平》《澡堂与红床》等,涉及消费名人、网络红人、混世文痞、眼高手低、社会风俗等等,极具现实感。《晚熟的人》写的是作者家乡的蒋二,在莫言获奖后瞅准商机,在莫言故居处建起五间大房,前浪以晚熟的名义涅槃成后浪,招揽生意风光一时,一个晚熟的人,却生发出这么多的奇思妙想,不能不让人感叹高手在民间,乡村的智慧未可限量。谈到消费名人,让人不由联想起因星光大道而出名的“大衣哥”,也是山东人,被老乡们无底线地消费着,这成了信息社会突飞猛进阶段,发生在乡村的流量和利益争夺战吧。《红唇绿嘴》则写了一个外号“高参”的乡村妇女覃桂英,娴熟地进行网络操作,俨然成为意见领袖,不断制造着事端并从中渔利,这种民间的“大神”,也成了当下网络世界一种怪诞顽强的存在。《天下太平》叙述了老鳖咬住孩子手指的故事,里面提到环境污染、乡村治理、警民关系、信息网络对生活的深度介入等话题,从一件民间趣事反映出种种世情,故事在众人“天下太平”的呼声中结束,让人感慨万千。

莫言故居

《诗人金希普》《表弟宁赛叶》《贼指花》也是当代题材,都与文人或者说作家有关。《诗人金希普》是一个文痞,拉大旗作虎皮四处招摇撞骗,却有着他的生存空间。《表弟宁赛叶》是一个自视很高、牢骚满腹、对他人的成功充满羡慕嫉妒恨的负能量角色,也是现实生活中一种典型存在。《贼指花》的故事跨越几十年,写了一群作家的相聚重逢的故事,松花江上笔会的情节和钱包失窃的桥段,如同阿加莎《尼罗河上的惨案》之类的写法,最终也不知盗贼是谁,反映出文人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元的利益纠葛,颇具先锋作品的特点。

《左镰》《火把与口哨》《等待摩西》《斗士》《地主的眼神》等作品延续莫言传统的创造特点,着力刻画人生的荒诞与悲苦。《左镰》写孩子间发生冲突后,因孩子的谎言和大人的暴戾,造成了残缺的人生,结尾田奎敢娶袁春花,恰似冤家聚首,让人读出《边城》的哀愁味道。《火把与口哨》中的三婶,因家庭出身被人欺负,丈夫死于矿难,儿子被狼吃掉,女儿因被家人误会喝农药自杀,在多难的命运面前,三婶制定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在杀死一窝狼之后,决绝地死去,其命运之悲苦比祥林嫂、比《丰乳肥臀》的母亲不遑多让,让人泫然欲涕。《等待摩西》写信奉基督的男女主人公非主流的爱情,《斗士》写一个不怕死混世的乡村痞子,《地主的眼神》写一个地主生前死后的故事,个体人生在变动世事面前被无情播弄,大有白云苍狗之慨。

活在当下的现实感,让这本书从总体风格上趋向民间讲故事的朴素表达,天马行空的魔幻笔法在此止步,我者的介入参与和他者的冷眼静观相结合,在冷热交叠中,展现出生活本身阴晴冷暖的万般气象。

三、语言保持灵动幽默的同时,越发趋向沉潜老道

评论家谢友顺2012年曾发表《莫言的国》的演讲,分析了莫言小说的创作特点,其中特别提到,莫言的小说“无论精神指向,还是叙事风格,都是先锋的、独异的、非主流的。”并提醒莫言“警惕一种打滑的文风”。读《晚熟的人》可以感觉到,莫言充满乡土野趣的晓畅文风依旧,但顺口而言毫无节制的“打滑”表达已很少见,趋向于一种实在的老道。

从本书所收作品看,除了在人物直接引语表达人物性格需要时,有些滔滔不绝的一套嗑出现外,在叙述时的行文总体比较简捷,“打滑的文风”不再明显,溜冰看不到了,更可感受到脚踏实地的平实气息。

当年拍摄《红高梁》时的主创人员

四、余话

对于《晚熟的人》中的蒋二,故事中可以感觉到善意的讽刺,这种将民间智慧发挥到极致的人,在当下并不鲜见。对此,莫言在新书发布会上有专门的阐述:“晚熟这个概念也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智慧。农村称一些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为晚熟,就间接地说他是一个傻子了。有的人在农村,大家都叫他傻子,但他实际上是在装傻,他一装可能装几十年,他在装傻当中体会到了一种乐趣,而且他得到了装傻的利益。所以农村确实有这么一种人,他在装傻,大家都说他晚熟。那么当到了一个合适的时代,出现了能够让他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他才会突然焕发出光彩来。也就是说在一个不太正常的社会环境里,有很多人的个人才华是被压住了,没有舞台让他展示。当后来社会进步了,人们自由度越来越大了,社会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展示他们自己能力的机会,那么好多当年看起来普通的人、平常的人,突然就干出了一番事业。所以在我的小说里就有这样一些人,当年都被说是傻子,结果过了几十年机会来了,他表现得比谁都厉害,这也是一个角度。大概我想,晚熟是一个正面的褒义的词,代表了一种求新、求变、不愿意过早的故步自封的这么一种精神。”看来,作者对蒋二不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于他的聪明和投机,保有一份理解和宽容。

新书发布会

关于获奖后为何没写长篇,莫言亦有解释。我注意到,2020年5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引进了2018年诺奖得主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怪诞故事集》,是托卡尔丘克最新的作品集,亦收入10个短篇。读者对莫言新长篇的期待可以理解,但从八年来莫言的创作看,这些短篇在延续莫氏创作风格的同时,在关注当下和表达方式方面有很多新探索,从故事到语言更加稳健从容。

《晚熟的人》体现了作家晚熟的气质,也预示着作者还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