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何敬民:拜谒关帝庙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何敬民:拜谒关帝庙

2020-08-14 16:31:12 作者:在河之东 来源:我在河之东 阅读:载入中…

何敬民:拜谒关帝庙

  何敬民

  新年伊始机缘巧合,与几位泳友相约,去游览解州关帝庙。

  解(当地人读作“hai”)州镇,古称解梁,位于运城市西南15公里中条山脚下,因这里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故乡,故镇西建有全国现存最大、祭祀关羽的庙宇古建群,俗称解州关帝庙。素有“中华武庙之冠”美誉的解州关帝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身为运城人的我,关帝庙去过不止一回,但此次却与以往不同。一是之前大多只游主庙,始终不曾全览,总觉有些遗憾;二则应泳友李成晋邀约,他供职于解州关帝庙文物管理所,且专事宣传有年,对关帝庙可谓了若指掌。有他为我等导游讲解夙愿得偿,岂不美哉!

  赶到约定地点,是一个巨大广场。广场北端的台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宏阔气势宏伟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坐北面南。檐下一块“关帝庙”匾额,蓝底金字。两旁楹柱各有一联:上为“精忠贯日”,下为“大义参天”。两尊石狮高大威猛,蹲踞两旁。前面不远处,一左一右竖着两根高大的旗杆,这便是新修的景区的入口了。如今游览关帝庙都由此开始,但于我却是第一次。

  一进入景区,成晋友立马成了导游,向大家介绍起关帝庙的布局来。他说解州关帝庙为大型的合院式建筑,南北长700多米,东西宽200多米。整个建筑由结义园、正庙和御园三部分组成,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各种殿宇房舍200余间,规模巨大,气势恢弘。建筑精美,雄踞中国武庙之冠,颇具皇家风范和王宫气派

  结义园为著名的“桃园三结义”纪念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初名“莲花池”。清乾隆年增修扩建后颇具规模,园内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排列有结义亭、三分砥柱石、君子亭、结义坊等建筑,周边辅以桃林假山、莲池、石桥完全一幅园林景观

  结义亭又称三义阁,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所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但呈东西向,山面朝前。四面环廊,檐柱间矮条板连接,可供游人廊下歇息。阁内有一方高约两米的三结义线刻画像残碑,为时解州知州刻立。此碑采用阴刻白描手法,构思奇巧,技艺颇高。其上桃花吐艳,竹枝扶疏,刘关结义人物场景形象生动鲜活有趣。只是碑面残破剥落,难窥全貌,有点遗憾。结义亭周边植有大片桃林,枝干繁茂。想春暖时节,千枝万朵,姹紫嫣红,更能展现桃园结义之旨趣。

  结义亭后为影壁。壁前立有两米来高的圆形砥柱石,样子像一块陨石,据说是关公化身,以示其为三分天下蜀汉之中流砥柱。壁上嵌有“三分砥柱”篆书石碣,背面是当时的解州知州言如泗撰写的《重修结义园记》长方碑碣。

  影壁后为君子亭,原名“莲亭”,因这里曾辟有莲池而得名。后改现名,想必取意花中君子或寓意刘关张君子之交。现存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四周围廊环绕,中辟隔扇门,两侧为隔扇窗。廊上存有明天启元年《新建莲花池记》等碑刻。亭内供有一座“不朽关公”香樟木雕像,粗犷大气,栩栩如生。

  穿过君子亭,便可见结义坊,这是结义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牌坊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为纯木结构,四柱三门重檐琉璃瓦顶,檐下斗拱华丽,四周彩绘山水,蔚为壮观。“山雄水阔”坊额,工整俊美。下连卷棚式抱厦,形制优美协调。转过木坊,回身仰观,“结义园”匾额赫然在目。至此方悟,这里才应该是结义园的正门!

  以前游关帝庙,都要经由一条由东向西的老街。正庙在街北,但最先看到的是“万代瞻仰”牌坊和钟楼。那时,路南的结义园还不曾开放,园外只可见牌坊巍峨、古木参天。曾听说园内亭台楼阁、假山真水,却始终无缘得见。像解州关帝庙这种宫殿式形制的建筑,在其正前方建有园林的布局,在国内同类建筑中却极为少见。

  进入正庙先要经过一方琉璃影壁。这座珍贵的琉璃龙壁为四蟠龙图案,建于明代宣德年间。其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天、地、海三界,以四条遨游飞动的蟠龙为主体,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瑞兽祥禽,流光溢彩,华贵典雅。只是龙壁上的琉璃构件存在明显色差,显然不属于同一时期,仿佛诉说着600余年的风雨沧桑。关帝庙龙壁只有四条蟠龙,与我们熟悉的九龙壁不同,据说是因为只有天子才配用九龙。这里的影壁虽然也用龙,却只有四条,暗喻关羽的“大帝”身份是后世皇帝追封的,并非真正意义的真龙。

  绕过影壁,便见正庙。这组坐北朝南的宫殿式建筑群,其布局前为庙堂,后为寝宫,属典型中国传统的“前朝后寝”宫殿式建筑。

  端门位于正庙中轴线的最南端,因是入宫的第一道门,故曰“端门”,又称“山门”。这座红色的砖砌仿木宫门,正面三座券洞,中门最高,左右较低。中门明间坊额为“关帝庙”,东门次间坊额为“精忠贯日”,西门次间坊额为“大义参天”。将关羽立身处世的“忠义”二字巧妙地融于其中。纯砖结构的端门补间有连跳斗拱,柱头枋、罗汉枋上隐刻横拱,其造型古朴厚重,典雅大方。

  端门两侧建有赭红色的高大宫墙,前墙沿上垛口罗列,形制如同北京紫禁城的宫墙。宫墙左右折角处设钟鼓二楼,颇似故宫午门两侧的角楼。在端门前不远的地面上,斜竖根乌黑发亮、相互交叉的铁柱,正对着中门。这就是所谓的“挡众”,俗称“门挡”。其功用是提醒人们:至此要“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关羽的崇敬,也彰显圣庙的威严。

  怀揣虔敬之心,穿过文武官员落轿下马的端门,迎面是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建筑,为关帝庙第二道门。中间一座叫“雉门”,民间俗称“正门”或“大门”,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门楼上嵌一块竖匾,上书“关帝庙”三个金字。东面的一座叫“文经门”,供文职官员行走。西侧的称“武纬门”,给甲胄之士通行。现如今,中门成了人人可自由进出的方便之门,倒是文武官员专用的文经武纬门鲜有人行走了。再往外,便是东钟楼、西鼓楼巍然耸立,遥相呼应。武纬门旁还建有胡公祠、追风伯祠。胡公祠是祭祀关公岳丈的,追风伯则是后世帝王追封关公坐骑赤兔马的爵位。据说关羽死后,赤兔马草料不进,绝食而亡。其忠贞诚信,怎不叫世间小人自惭形秽!

  跨入雉门,才发现后部是一座双昂卷棚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两侧各有八字形琉璃壁一面。雉门除门的作用外,台阶上实际还是一座“过路戏台”,平常供人通行,必要时在台阶两侧的石槽上搭上台板,即可演戏。左右木栅栏围成乐池,台中的隔扇门又可代替守旧(即帷幕),打开隔扇门便可看见端门正中的“扶汉人物”题额。檐下的“全部春秋”横匾,与上、下场门的“演古”“证今”相映成趣,似乎告诉世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道理。

  前行便至午门,此为关帝庙第三道门。午门为帝王宫殿中的正门,因明神宗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后增建。现存建筑为民国九年重建,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庑殿顶。前檐踏步正中,铺设有团龙云路。阶上石雕勾栏围护,望柱头石雕形态各异。栏板两面有花卉、盘龙、人物、狮麟等图案浮雕,颇有意趣,据说有144幅,洋洋大观。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轩昂威武。他们二人都是关羽忠实部将,因此用作关帝庙门神。北面左右两侧,是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和功绩彩绘,只是为尊者讳略去了“走麦城”一节。东西墙所绘是道教中的方位神,右青龙左虎,由此也印证了关帝庙的道教身份。

  从端门、雉门、午门之名和建筑采用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庑殿琉璃顶式即可看出,关帝庙的形制仿照皇宫,是等级极高的建筑。出身平民的关羽,死后哀荣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午门东西各有一木坊,为二柱一间一楼六戗柱,立柱前后有抱鼓石,均建于清代。午门之东为“精忠贯日”,西为“大义参天”,给人一种恢弘正义之感。

  穿过午门,便是“山海钟灵”坊。这是关帝主庙中轴线的第一道木牌坊,原为明代木构,后毁于火,现存为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重建之遗构。牌坊为四柱三门三楼八戗柱结构,其上浮雕花卉华丽繁复。网状如意斗拱,额枋浮雕为关公斩蔡阳图。木坊正面板刻“山海钟灵”四个额题大字,背面额题“如在其上”,盛赞解州之地灵人杰,关帝之巍巍圣德。

  前行过山海钟灵坊,便至御书楼,这是一座面阔进深皆五间、两层三檐歇山顶、底层前檐有庑殿顶抱厦的木构建筑。此楼始建于北宋,因站在楼里向上,透过楼板正中的八角形天井,便可看到叠架而上的八角形藻井顶端的八卦图,遂名之为“八卦楼”。八卦楼之所以又称御书楼,还确实与清代最有名的两位皇帝有关。

  史籍记载,康熙四十一年(1702)关帝庙发生火灾,崇宁殿及北部殿宇被大火吞噬。以木构为主的关帝庙,火灾频发是最让人头疼的一件事,以至于后人还干脆在关帝庙前专门修了一座火神庙,以祈求火神的特殊庇护,当然这都是后话了。次年,康熙巡视山西,因他自诩刘备转世,便到解州关帝庙拜会“二弟”。面对灾后惨像,他不仅命户部“拨币金重修”,还在八卦楼留下了“义炳乾坤”的御书题匾。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为纪念康熙御题,遂将八卦楼更名为“御书楼”。

  现存的御书楼,台基为明代遗存,屋架属清代康熙和乾隆时期的遗构。现楼上所悬竖匾即为乾隆更名时原物。御书楼后檐下,悬有一块“绝伦逸群”牌匾,语出诸葛亮对关羽的评价,为当时解州知州言如泗所书。我虽不谙书道,但也觉得势若游龙,婉转遒劲,浑然一体,气贯始终。

  过御书楼往北,映入眼帘的便是供奉关羽的正殿——崇宁殿了。此殿因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而得名。崇宁殿雄踞于高台之上。台下两旁松柏苍翠,正中置一巨大的长方焚香炉。炉后步道石刻精美,已不容踩踏。一对石华表分立两侧,近旁还树着数通古碑。左右两翼各置铁铸的焚表塔一座、武士狮子像一尊、旗杆一根,高大威猛,铸工精湛,从铭文可知均为明清各地善男信女捐资建造之物。

  从侧面步阶拾级而上,殿前月台宽敞,勾栏曲折。月台是举行祭祀大礼的地方,所以也称祭台。台中置一石供桌,桌面为青铜所铸。殿门口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有趣的是,铜供桌面上有道一指宽的沟槽,传说是当年五月十三日正逢下雨,关公在此显灵,就雨磨他的青龙偃月刀,在小试刀锋时留下的痕迹。传说当然不足为信,但据说每年这天几乎都会下雨,解州民间便把农历五月十三称作“关老爷磨刀日”,下的雨就叫磨刀雨,而这个供桌也就叫做磨刀石了。

  眼前的崇宁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为重檐歇山琉璃顶。檐下双昂五踩斗拱,额枋木雕富丽堂皇,为关帝庙的主体建筑。崇宁殿周廊下立二十六根大石柱,柱上所雕游龙,昂首奋爪,粗犷有力,与精雕细刻的柱头额枋相较,各具神韵,相互烘托。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蔚为壮观,其数量规模,在国内宫殿庙宇中颇为罕见。大殿明间悬有乾隆帝钦定的“神勇”横匾,檐下悬有咸丰皇帝所书“万世人极”匾,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300斤。

  步入殿内,玲珑精巧的木雕神龛,精致华丽,龛中端坐的关羽塑像,身着龙袍,头戴冕旒,腰系玉带,手持笏板。左右侍童端立,龛前文臣侍候,两厢銮驾,木轿、华盖、鼓乐、仪仗一应俱全,活脱脱君王上朝情形。而手持笏板则表明关羽生前为臣、身后封帝,集臣子帝王于一身的特殊身份。塑像端庄肃穆,勇武刚毅,不由人肃然起敬。龛外雕梁画栋,金柱上木雕云龙,自下盘绕至顶,两首相交,怒目狰狞,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两侧神龛上“义炳乾坤”匾为康熙御笔所题,贴金龙雕,字工艺精,实属珍品,更增添了崇宁殿的庄严肃穆。

  走出崇宁殿时,我却在想:据史载,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北宋大中祥符(公元1008年—1016年)间,关庙大兴土木重建,也是历史上首次由帝王敕建,故而“殿皆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至徽宗时,赵佶虽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但此时大宋内忧外患,国运式微。因其崇尚道教,遂将复兴的希望重托于神明,仅是对关羽,就先后追加了 “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等封号,可谓煞费苦心。可叹的是,即便如此也没能保住大宋的江山社稷。更可悲的是,徽钦二宗被掳竟至客死北国。

  穿崇宁殿而出,便至寝宫南门。成晋友告诉大,说按照庙宇的祭祀礼制,一般讲究前殿后寝。刚才看过从端门到崇宁殿的部分属于前殿,是举行祭祀的场所,接下来要看的则属于后寝,即平时安放关帝神位的地方,也就是供他休息睡觉的宫殿。每逢祭祀,须将神像从寝宫恭请至前殿以供拜祭,礼毕再奉送回寝宫安放。

  寝宫不似前殿,入寝宫门,花木葱茏,寂静幽雅。穿过花圃小径,便至“气肃千秋”坊。站在这座中轴线最高大的木牌坊前,满眼锦绣,视野开阔。坊后古柏叠翠,楼阁耸立,宛若如画之屏障。此坊明万历(1573年)初创,清同治(1867一1870年)重建,为平面四柱三开间庑殿顶。立柱瘦高,形体秀美,额饰透雕彩绘。横匾上线刻“气肃千秋”四字,盛赞关公气节千古长存。如此好景致,岂可错过?于是众人站定,留此存照。

  过牌坊,有两座方形的三层十字歇山顶建筑,东西对峙,右侧为印楼,内供“汉寿亭侯”玉印,左侧是刀楼,里面陈列着青龙偃月刀。

  寝宫后部,是关帝庙的扛鼎之作——春秋楼。以塑有关羽坐观《春秋》像而得名的春秋楼,巍然屹立于参天古树间,更显大气磅礴。眼前的春秋楼重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两层三檐,九脊歇山顶,高达33米,为庙内最高建筑。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围护。檐下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木雕图案,工艺精湛,剔透玲珑。楼顶琉璃瓦覆盖,五彩斑斓。

  步入楼内,大堂正中两柱间置一殿宇式神龛,龛内塑有关羽帝王装金身坐像。他正襟危坐,左手拄股,右手抚髯,立眉横目,不怒而威。神龛侧旁置一顶木轿,彩妆攒花,成晋友说,这就是每年五月初三进行“巡城”的“关帝圣驾”, 也是曾经参与过巡游福建、台湾的圣轿。他还掀起轿帘,介绍说:轿内的这尊木雕“软身”关帝圣像,为关帝庙珍藏的明万历年原物,属国家级文物。

  一层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直通二楼。春秋楼二楼平时一般不对外开放,今天借成晋友之光得以登临。二层正中的木制暖阁内,塑有关羽夜读《春秋》便装像。帷帐之中的关公上身微侧坐于榻前,左手扶膝,右手捋髯,颔首凝视着案几之上的书卷,神情专注,仪态逼真,仿佛真人一般,将一个公事之外生活化的关帝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侧悬有对联曰:“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道出了关羽的大将风度和儒雅气度,可谓表露透彻,形容贴切。暖阁的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字迹刚劲有力,可谓一绝!

  二楼除暖阁外别无他物,显得空旷。东、西两壁分别悬有狮、虎图中堂。两边各有一联曰:“北斗在当头,帘箔开时应挂斗;南山来对面,春秋阅罢且看山。”“圣德与天齐,真不愧协天两字;崇基从地起,也须知拔地千寻。”看来也有些年代,但均无款识,据说,为清人翁广居之手笔。

  走出回廊,只见檐下悬有一匾,题曰“麟经阁”,盖因《春秋》雅名《麟经》而故称。回廊四周为木柱吊挂结构,上层廊柱均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奇巧别致,给人以空中楼阁之感,此谓之二绝;四周回廊与楼内由108面木扇相隔,图案古朴,工艺独特,传说是象征历史上山西的108个县。同行的老黄不相信,还专门绕行一周,数后确实方才罢休。春秋楼还有一绝,据说是站在春秋楼顶,向上仰望,正好对着天空北斗七星的位置,故而狮中堂联中有“北斗在当头”之称,不知亦然否?但我始终认为,关羽一生喜读《春秋》,应属儒者,后被尊为武圣。在他封帝后,释家称其为“伽蓝佛”,道教封他为“关圣帝君”,如此融儒释道精义于一身、享官民匪一殿拜祭的关羽,真可谓天上诸神绝无,地下万世仅有,这才是千古一绝!

  于回廊四下观瞧,整个关帝庙尽收眼底。只见它南依巍峨秀丽之中条,北临万顷碧波之盐湖,庙宇楼阁与山色湖光交相辉映,云蒸霞蔚,气势不凡。在平面布局上,沿用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方式,以正庙所在的中轴线为主轴,辅以东宫和西宫两道轴线,轴线间以内围墙和廊庑相隔。建于两侧的这些祠、亭及其他楼、廊、牌坊等建筑,高下参差、左右对称,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彼此映衬,遥相呼应,成为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

  天下的关帝庙数不胜数,但均无法与解州关帝庙相匹。最早的关帝庙即建于此,随着历代仰崇关公之风日盛,解州关庙也持续不断的修缮扩建。从明弘治初定祀典,嘉靖官祭升格,至神宗更是先后追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并敕赐“英烈之后”,解州关庙的营建登峰造极,庙势亦至鼎盛,被誉为天下第一武庙。此后数百年,解州关帝庙经数次增扩改建、修葺彩绘,终成如今壮丽辉煌之模样。

  恢弘俨然的解州关帝庙虽然较之帝王宫苑稍逊威严,却平添了诸多神性,令多少参拜者自然而然生出敬畏,更使得芸芸众生诚惶诚恐。故而,这里游人信士纷沓而至,络绎不绝,香火旺盛,顶礼膜拜。终与山东曲阜的“孔庙”一武一文,遥相呼应,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崇拜的两脉之源。

  出寝宫厚载门,便至御园,这是在关帝庙后花园遗址上复建的一座北方风格、皇家气派的古典园林建筑。其主要建筑包括千米瑞兽彩绘长廊、圣行祠、忠义堂、晨光阁、雅颂轩、福寿台和放生池等。

  这里的千米彩绘长廊,绕园构成一幅瑞兽图案,堪称绝景,值得一观。其彩绘采用苏式构图,外檐枋心以“福、禄、寿、喜”为主要内容,表达了世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内檐枋心以三国故事、关公显灵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画面线条流畅,人物造型逼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长廊后檐墙上布满了与关公有关的字画、石刻、砖刻、木刻等,其中历代名家所书的各体“关”字,大小错落,疏密有致,营造出一种温文尔雅的书卷之气和深厚浓郁的文化氛围。

  还有个地方值得一提,那就是放生池边的“关公风雨竹”碑。《汉夫子风雨竹》碑位于翠竹繁茂、竹影掩映间,为摩刻碑,据说原碑现存于解州西元关帝庙。碑刻画分两帧:左为风竹,右为雨竹,相传出自关羽手笔。《风雨竹》是一幅由字组成的画,竹叶即为笔划,组字成诗,构成一首完整的五言绝句。雨竹的诗句是“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风竹所组诗曰“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关羽以竹隐诗、以诗明志,表达了一种谦逊不争、洁身自好的感情,其忠义品德昭然于世。

  御园虽为新建之物,但园内厅堂古朴,廊环水榭,曲径通幽。更兼遍植奇花异草,古木修竹,四季葱郁,景色宜人,不失为一个游玩的好去处。

  顺着游览指示牌折返,穿游客服务中心,过崇宁宫遗址,出门便见一座由铁栏杆围护的石牌坊,这便是著名的“万代瞻仰”坊了。记得从前,这里是进入关帝庙的必经之地,现在虽成为游览动线的最后一个景点,但还是值得一看。

  “万代瞻仰”坊位于钟楼东侧,始建于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是主庙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牌坊。整个牌坊由青石垒砌而成,为三间四柱五楼庑殿式,面宽7.36米,通高9.04米,正面楷书“万代瞻仰”,背面上书“正气常存”。牌坊遍身浮雕,斗拱精巧,且构图考究。石雕纹饰精细,手法苍劲,且保存完好,堪称明代石雕艺术杰作。

  牌坊精华部分为正背面雕饰的三国故事图。石坊正面明间四层额枋,上层小额枋雕有“三英战吕布”故事,柱上龙门枋雕关平、周仓及众官朝贺图,下层小额枋雕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图景。石牌坊两侧门额枋上层皆雕关羽骑马横刀过关斩将图,中层雕关羽归城图,下层雕二龙戏珠图;背面明间上层为刘备、孔明、关羽、张飞、赵云等众君臣共商军务图;中层雕“关羽辞曹挑袍图”,下层雕的是“古城会”关羽跃马横刀故事。牌坊两侧门额则分别雕有“屯土山”“关羽辞行”“三顾茅庐”“白马坡”等图案。石坊正背两面柱身、板心所雕的蟠龙绕柱,侍臣站立,人物众多,身姿灵动,形态流畅。其间祥云、瑞兽、仙鸟、繁花点缀,动静相宜,情景交融。

  这座明代石坊,融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与传说为一体,雕刻精细,华美秀丽,令人叹为观止。难怪几位广东游客无不赞叹道:如此石坊,要是放在家乡,足可自成一景!我于一旁闻之,心中不由欣欣然。

  回望身后红墙碧瓦、绿树掩映的关帝庙,对身心仍沉浸其中的我来说,不妨借用洪洞翁广居、开封周亮工题关帝庙

  之联作结:“圣德服中外,大节共山河不变;英名震古今,精忠同日月常在。”“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责任编辑:张振东

  作者语

  zuozheyu

  盛世文人,诗词为冠!为花落而悲,为鸟徙而伤,为水流而叹,为明月而歌,为佳人而唱,为蜉蝣而哀……;天下兴亡,血泪无憾!以笔为剑,不平则鸣,不唯上,不媚俗,只唯实。让生活有厚度,人生有高度、岁月有温度。

  关于我们:《我在河之东》,致力于打造网络时代的新河东,精致而高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有您的参与和陪伴,未来的日子会更精彩。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收藏,分享朋友圈、同事圈、同学圈、亲人圈与大众群。

  投稿

  我在河之东

  我在河之东 您又在哪里

  长按识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