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摘抄
《六朝山水有清音》是一本由谢玩玩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一):一点儿读后感~
因为我是温州这边人,又在绍兴读书,我就先看了会稽和永嘉这两篇。第一篇讲关中,总让我觉得有点儿远,所以还是先跳到了后面看会稽和永嘉。果然,看到会稽山和雁荡山(虽然这个没细说),又看到王羲之和谢灵运,怪亲切的(不要脸地套个近乎)。
我觉得阿苏引出话题的方法很有意思,这样的分章也很有心。反正像我这种人,是会先找自己熟悉的东西,以便代入后更好地吸收书中的信息。先找到自己易吸收的部分阅读,还能让我很快地对作者的文风有一个了解。正好阿苏的文字读起来非常轻松,有一种寓教于乐的感觉,不会让人感觉有负担,就更让人产生了把这本书读完的念头。
其实我觉得一些历史类的书籍,最怕的就是太啰嗦,太冗杂,信息量过大或者行文过于晦涩,就会让人产生不好的阅读体验。但是阿苏这本书就不会让我有那种“啊我不想看了”的感觉,可读性hin高~
总之就是读起来!不会后悔哒~
《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二):六朝繁华随流水,往事不堪忆
记得和玩玩去洛阳游玩的时候,我们特地去了汉魏故城,犹记得她攀土而上,又感伤悲戚大哭的场景。
我发了条朋友圈记:“汉魏故都,登高而看,良田千亩,皇城不再。唯有黄土城墙而立。同游某女概感,淋涕而下。出租说洛阳的古迹太多,管不过来。”
昔日繁华,凋零如此,荒草丛生的地方,一一寻觅考究,是怎样的一种感叹和悲戚,我在她的书中有找到。
她的热切,她的爱,就这样淡淡藏在了她的字里行间中。
见汝之文,如见汝之风骨。
她在书里写山川、江河,写人物、写轶事风流,引经据典又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虽是繁杂的历史,却不枯燥难读,甚是有趣。
她写金墉城的前尘过往,写洛阳繁华非昨日,霸业归田舍,风骨不留旧时燕。
她写邺城旧事,铜雀春深,写若志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貳。
她写义帝熊心,写湘水了了然,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
她南康轶事,写苍苍松色晚,一径入荒祠。
可历史洪荒,谁又记得谁呢。
只叹六朝繁华随流水,往事不堪忆。
《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三):一点感想
收到玩玩老师的《六朝山水有清音》后,用周末的时间看了一遍。玩玩老师的文章旁征博引,各种典故和诗词信手拈来,对古代社会的许多细节描写如身临其境,这些看似简单,但背后付出的辛苦却很多,网上玩玩老师的文章下面一下拉不到头的参考书目可以了解一下。因为这样,玩玩老师的文章对于对历史不很了解的朋友友好度也很高,读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并能有所收获。如果不是文章里的古代建筑和景物基本都消失在时间里了,照这些文章写的去游历一番也很不错的。其实古文里有很多非常好的游记,写景只用寥寥数语便栩栩如生,阅读难度也不高,很值得一看的。写神怪的那些文章,有当时的一些社会状态,也让我们见识了古人想象力的强大,有些放在今天也不失新奇,想写神怪故事的可以借鉴一下。作者小传部分依然表现出了玩玩老师一贯的对于人的关心和同情,不过没有写人物的文章那么明显,感兴趣的可以玩玩老师写人物的文章看看,非常不错的。在玩玩老师的书里,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除了魏晋风流以外的一面,人世间的光怪陆离,人性的复杂,人们对挽救家国天下的努力。最后就是觉得玩玩老师的文章文笔优美,流畅自然,阅读的感觉很好,让人不觉就沉浸在文章之中,读完之后犹有余韵,很值得回味。这种感觉用两句诗来形容很合适:梨花庭院融融月,青草池塘淡淡风。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却胜在自然,就像融融月色中有梨花从枝头飘落的庭院,春天里微风吹拂的水塘边的青青草地,虽然平淡,却是难以忘怀。
《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四):寄情于山水,相忘于庙堂——观《六朝山水有清音》有感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乱世时期,战乱频发又逢天灾人祸,人命贱如草芥,天道无情,连看似牢固的政权都能在朝夕间成为前朝传说。在这个幻灭的年代,文人们更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力。而这个时期的政权大多孱弱无力,再加之政坛的黑暗与混乱,文人墨客大多数都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居庙堂之远,寄情于山水间,数魏晋风骨。
因此,在政权割据交替的魏晋时期,文人墨客,世族门阀,或归隐山林,或钟情长啸,或纵情玄学,或出仕为官,性情放荡不羁,飘然而至,真性情也。我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权交替变更毫无情趣,偏偏独爱这一时代的文人风骨,简约云澹,超然绝俗。而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游记,地理杂记又给后世留下浓重的一笔。
初看到《六朝山水有清音》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充满着欢喜。书封古朴典雅,书脊古线装订,书腰飞鹤祥云,仙气飘飘,红日东升,山峦叠嶂。翻后阅之墨香扑鼻,唯有佐清茶以配之。
全书上中下3编,17篇文章,分别为历史风物,仙怪传说,作者小传。祖国大好河山绵绵不尽,锦绣风光瑰丽斑斓。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多聚于此,或赋诗词,或深山长啸,或饮酒流觞。从自古出帝王的秦中到繁华如昨的昔日洛阳,从一统天下曹魏政权建立的都城邺城到不闻铜雀旧时声。从黄河流域到荆楚大地,共看宜都西陵墓。从南雍州的食竹到卧龙昔作梁甫吟。从历代帝王九嶷山祭舜到碣石潇湘无疑路。从兵家必争的重地荆州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权交替。真是南阳菊潭秋花满,凭君莫话封侯事。会稽山水有清音,魏晋文人独爱之。从绍兴到温州,东晋江山称永嘉。从浙江到江苏,北府兵来鼓角翻。11篇历史风物地理游记跨越中国7个省市,从肥沃的关中平原到黄河流域的中原,在到粗犷豪放的北方。从长江流域潇湘,荆楚大地,到沿海的浙江会稽和永嘉。我跟着文章的节奏走一路,观一路。看沿途风景,看历史典故,看沧桑巨变,看古观今,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感景色依旧笑春风。中篇的仙怪传说,我就不多剧透了。喜欢看仙侠剧的朋友可以着重看看在哪里修仙能早列仙班。
这本书,我看的很虔诚。与其说看旅游攻略不如说品味古文之美。我如初中学生一般,端坐座前,一边咬文嚼字一边手翻词典。描绘景色的古文游记太精彩,玩玩的解读讲解太生动,以至于我身如其境,一会在秀美的山峦之上看清泉涓涓,一会又穿越魏晋南北朝看历史的变迁。一会在书中,一会在景里,一会又穿越到竹林七贤曲觞流水的清泉旁。历史的延伸赋予山川之生命,而地理游记的描绘又给予山川之内涵。既要博古通今,又要明白历史的的脉络。虽王朝政权易变,然巍巍青山徐徐清风依旧。虽江山易改英雄迟暮,然六朝山水有清音。
最后,我想用《临江仙》来结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五):后记·江山长在万古中
最初想写魏晋南北朝时的地理志,是偶然看到一条注解,说郦道元《水经注》里写三峡那篇文字,不是原创,而是根据袁崧《宜都记》改编而来,心里有些好奇,便将《宜都记》找来读过。这一读,才惊觉袁崧文字的漂亮,十分好看。
因为觉得《宜都记》好看,所以把魏晋南北朝时其他一些地理志也找来读了——这个时代的地理志很多,按《隋书•经籍志》著录,足足有138种。但除了郦道元的《水经注》,很多都在流传过程中散佚,每篇仅存几条而已。
但即便仅存几条,这些地理志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辨区域,征因革,知要害,察风土,纤介毕书,树石无漏”,除了当地天然的江山风景,人文典故、神怪传说,无所不包。尽管有人嫌它们荒诞不经,不可相信,但在我看来,这些地理志依然是了解魏晋南北朝时社会状况的绝佳史料。
魏晋南北朝时间很长,从曹丕建国的公元220年(还不算东汉末年时的“三国”!)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有近400年的时间;史书也多,中国历朝正史二十四部,魏晋南北朝几占一半。只可惜,这些“正史”,大多关乎青史留名的王侯将相,或者奸臣贼子,很多魏晋南北朝风尚并不会录入其中,或者说,不会详细阐述。
但那个时代,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被人们津津乐道、放达不拘的名士风流,仅仅是魏晋南北朝的一个侧面。
在那个时代,还有很多人,有对家国的担当,有对百姓的关怀,有对生死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样一种明知其不可为而奋力为之的风骨,也是魏晋南北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像一个人,并不存在绝对的善或者恶,一面倒的好或者坏。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时代,必然有它的两面性,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某个方面被无限放大了而已。
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清谈玄学,放达不拘”,甚至无所事事的表象之下,有很多人踏实做事,以至于当时的文化、科技、宗教、政治制度等很多方面都有融合与创新。譬如人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唐诗之盛,就算认不了几个字的小贩,都以能写诗感到荣耀。这种盛况,如果往上追溯,发源是在北齐时的文林馆。还有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绘画六法”、祖冲之推算圆周率、葛洪建立起中国神仙体系、佛教的中国化、影响后世一千多年的《北齐律》……
这些,在正史中,可能只是轻描淡写地被提起,更有甚者,可能就此不录。所以如果只读二十四史中的正史,了解的,可能仅仅是魏晋南北朝的局部。也因此,对这个时期其他书籍的阐发——比如地理志,才显得格外重要。这是对正史不可或缺的补充。
更何况,魏晋南北朝时的人,写地理志、写山水,也和过往不同,也有创新。他们写地理志,大多心意澄澈,因情而写,有感而发。
魏晋南北朝之前,山水大多都有些道德意味。譬如孔子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这里的山水,都有寄托。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他们见山便是山,见水便是水,写景抒怀,仅仅只是见山水漂亮,典故有趣,心里喜欢,所以落笔记录而已。有什么想训诫人的吗?那几乎是没有的。
这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人对生命的态度有关。从东汉末年开始,九州战乱不曾有长时间的休止,我们常说,死生事大,但对魏晋南北朝时的人来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死生太过常见,早已成了小事;加上当时经学步入瓶颈,“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至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又“将谶纬与经学融为一体,用谶纬注释六经,甚至形成了像《白虎通》那样的儒学神学融为一体的法典化著作,把宇宙、社会和人生一切现象统统纳入神学逻辑框架,生搬硬套,穿凿附会地加以解释”。到了禁锢人思想的地步,当然会渐渐失去信服力,引发人们对肉身乃至人性的反思。
我生来是为什么?我遵循礼法,压抑自己,可是我觉得很痛苦,那我活着是为了什么?如果生是为了死而存在,那么这样的生,又有什么意义?这时候,道家玄学给了人们解答。
也许,生,只是为了生而已。
它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意义。仿佛一朵花,它盛开并不为人,只是机缘恰好,有了这样一个“生”的契机而已。人的生命也是如此,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兴衰荣辱,本是常事。
在这样“生偶然、死必然”的心绪下,生,便显得可贵起来。既然可贵,那你要如何生?认认真真活在当下,不虚度任何一寸时光而已。什么才叫认认真真活在当下?适性、称情,不压抑自己的本性,不强加许多束缚。
所以这时候的人,开始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讲究“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心不存乎矜尚”,“情不系于所欲”,“审贵贱而通物情”,回归事物的本原,不赋予它们过多的意义,不考虑遵循礼教带给自己多少好处——当然,也不再考虑不遵循礼教会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
他们考虑的,仅仅是自己内心的体会和感受:我真的觉得舒服、快乐、开心吗?这件事、这个人、这景色,真的让我发自内心地欣赏吗?如果是,那当然就人可交、事可记、景可赞了。
我觉得这些地理志对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很重要,又爱他们对九州风土这样坦荡的喜欢,所以决定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系列。
这是第一次完成这么多字的书稿,个中忐忑,远非文字所能表达。所幸这个过程中,有吕峰哥帮我推荐这部书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伍丽云老师、张伟老师、张曼老师给我出版的机会,以及在文章写作上的指点;我的挚友小谢、钰泽沁、忘尘、陈小姐、白雪、檀弓,多次帮我阅读书稿,给予许多鼓励与支持,都是非常值得感谢的。
史册庞杂,前路漫漫,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