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精选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是一本由(英) 斯道雷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精选点评:
●梳理
●一份文化理论的谱系,深入浅出,读着非常顺,确实是本不错的书,尤其是每张后面的拓展阅读更赞!
●还要再看几遍
●新译本
●引用是个宝库..
●翻译顶呱呱。。。
●非常系统详细和全面的介绍性导论。首先一点,文化研究离不开的就是关于大众文化的界定,大众文化这一语词作为一个能指,其意义并非不言自明,追寻其意义总是从该能指滑向一个又一个能指:popular culture,民间文化folk culture,群氓文化mass culture,高雅文化high culture,宰制性文化dominant culture,工人阶级文化working-class culture等等,大众文化的界定本身是一组又一组二项对立中通过他者反身界定自身以及能指链上的滑动。本书还对文化研究的历史以及各流派,常用的批判理论武库(诸如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等)做了非常好的介绍和梳理。并对文化研究处理的诸如性别、种族等的议题做了详尽的介绍。翻译也极佳。
●内容丰富粗浅,三四星,翻译五星。挺无聊的,有些理论真心觉得是想多了,然而不想那么细不那么纠结也就称不上学术了吧?重申,翻译真是顶呱呱了。。
●文化理论不错的综述。
●2016-10-16 去年读的时候没看出这么明显的指向性啊 //2015-10-04 特别好 G0/253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一):《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学到了很多术语和观点,以更广阔更理性本真的角度,去看待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社会文化与人本身。 阿尔都塞主义中的“问题域”和“症候式解读”让我对于阅读、解析各式文本有了新的思路。文本有已呈现出来的显而易见的东西,还有潜藏在文本中悬而未答或回答不了的东西。因此当我们在理解文本的时候,在看到表面所表达出来的文本时,也许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更深层次上的没有回答的东西,这或许才是文本的真实意义。 霸权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阶级对于话语权的掌控,意识形态在消弭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矛盾与冲突的重要作用,新兴文化又是如何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失去了他原本的反抗性与革命性。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中的“真理政体”亦让人有所思。当有人通过生产真理并让大多数人信服的时候,该观念便成为了具有合法性的“真理政体”。这跟巴尔特的《神话学》亦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神话从不否认事物的存在,恰恰相反,其功能就在于谈论事物、净化‘事物’,让事物装扮成无辜的样子,使事物具有永恒的先天性与合法性——神话从不对事物进行解释,而是直接将事物陈述为事实。”一旦有人对此进行怀疑,便会遭到抨击或惩罚,因为真理和神话从来都是毋庸置疑的。自古以来,统治阶层对此运用简直驾轻就熟,并且无往不利。 全景敞视机制让人不寒而栗,“权力并非单纯通过凝视来控制我们,而是想方设法让我们自己意识到凝视的存在,进而也就迫使我们进行自我约束。”当我们对影视里的人们进行指点时,亦不可避免地对我们自身的行为进行审视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文中的许多深刻观点似乎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抽丝剥茧而来,使读者能够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思考我们平时早已司空见惯的行为和实践。刚开始读时确实有些难懂,但真的非常适合反复阅读,相信能够体会得更加深刻。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二):悬置未决的问题
文化研究的传统有很多内部观点不一致的地方,是悬置未解决的问题。下面列举一二:
1)是把大众文化看做是群氓文化(精英主义的观点),还是看做是大众对文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文化民粹主义的观点)
2)优秀的文化有标准吗?是高雅古典的文化,还是受到大众尊崇的通俗文化?或者是根本没有标准?
3)大众文化对文本的不同解读,是依然受限制于生产之下,还是一种民主?
4)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强调宏观政治经济对文化的结构性力量,那么应该从这种视角出发吗?应该怎样处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不同视角之间的关系?是取其中之一吗?还是将两者结合?
……
正是因为悬置未决的问题,所以说文化研究面临着范式的危机。
那么,在追溯了整个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之后,作者亮出了自己的立场是:推崇后马克思主义的“霸权”理论。因为霸权理论对上述问题的解答都是:权力的争夺与意义的不确定。正是因为不确定、流动的、不是铁板一块的,所以它才解释力最强吧。
不过作者很诚实地承认:本书未能开创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的确,虽然亮出了自己的立场,但貌似还是缺乏有力的论证和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诚如作者所言,本书还是勾勒出了一幅学术地图给沿袭者参考。这也是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吧。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三):受益匪浅
无需多言,如果你想接触相关的文化领域,这本书可以给你展示最好的脉络。没有空洞的说教,与浮躁的烦引。读完可以让你多出许多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些文化现象!
贴上对于本书各个章节的总结以便参考:
各个流派分类:
一、“文明与文化传统”;
经典代表:利维斯主义;阿诺德
二、文化主义;
1、霍加特《识字的用途》所表达出的思想,前半部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主线用 感性体悟来表达对工人阶级民间文化热爱;后半部分描述了二战后新兴文化产业对于传统工人阶级的冲击;在这里就开始把之前文明与文化传统对于大众文化“一锅端”的标准进行修正,在大众文化内区分出好的大众文化与好的大众文化(工人阶级民间)
2、雷蒙德-威廉斯(伦敦大学-戏剧教授)
对文化进行了三种类别的定义:
首先是“一种理想的文化,意指人类的某种尽善尽美的状态或过程,以某种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的存在状态”(此定义导引的文化分析为:人类文明秩序进程中起主要推动的真理、理念等)
其次,文化的第二种定义强调其“记录”的功能,意指某种文化的现场的文本与实践。“文化是知识性与想象性的作品,是人类的思想和经验得以保存的各种具体形式”(2009:32)
最后,第三种定义腔调文化的“社会性”,文化是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描述.
他的贡献就体现在每个时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是“活”的,都存在着其自身的社会选择性,所以当我们进行一次文本分析时,应该具体投入到文化的特定立场中去解读,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竭力避免被特定的当代价值观”束缚了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得以被表达的总体性历史机制”与“文化被利用的现行机制”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才能让“真正的文化过程付出水面”(与马克思韦伯,价值中立比较?)
三、马克思主义
1、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主义立场
认为大众文化服从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维护支持现有的体制,使人异化,而却感受不到。与“文化与文明传统”不同,后者是拒斥大众文化,因为它破坏了传统的稳定,社会的秩序,是群氓。而前者则认为是两者相互联手,异化大众。边沁的全景敝式监狱。
2、阿尔都塞
“问题域”,“客观的内部指向系统——也就是确定了哪些问题需要被回答的系统”P89
其中包括回答的和从未被回答的,只有一个文本去回答力所不及的问题时,它的问题域才会显现出来。揭示问题域可以用他所谓的“症候式解读”如汽车广告解读。
3、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他的理论介于 文化研究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指出大众文化并非完全无能受工业文化摆布也并非具有完全的创造力量反抗抵制外来文化入侵,而是一种相互对话,协商的过程。当然主导一方将是统治阶级。一旦这种制衡力量形成后就会使人们陷入自我满足中。如殖民地特色的英语等。
四、精神分析
自从弗洛伊德发现人包括“自我”“本我”“超我”后,拉康就认为需要就文化分析进行相关的精神分析的介入。如格林童话《小红帽》中经典的“俄狄浦斯”情节再现。每个人自从离开母体后都先以异性家人为对象表现出喜爱的追求,后又由于无法实现使得自己偏向同性家人。这个摆脱过程就会产生相应的痛苦经历,视具体情境决定不同的后果。
五、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由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创造。
表示一个事物的意义取决于其自身被定义的意义在意义体系当中的位置,即差异性。如地震与dog本身都无意义,但是因为其所处不同定义而决定了其有效的所指。再如红绿灯。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四):概述
前言
初版1993年,2010年第五版体量扩大一倍。从历史和理论角度介绍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间的批判性关系,以威廉斯及其引领的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文化研究视角。
第一章 何为大众文化
按:差异中存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用法
雷蒙德·威廉斯对文化的三定义:1.一般发展过程;2.生活方式;3、艺术作品。大众文化与后两者有关
4、罗兰·巴尔特:意识形态(他称为“神话”)主要在内涵(connotation)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对立关系,如广告中隐藏的男性主义、白人主义(女流行歌手,黑人记者);
5、阿尔都塞: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
大众文化:1、受广泛喜爱的文化;2.高雅文化之外的文化(布尔迪厄:文化的高低之分通常被用于维护阶级的高低之分)3.群氓文化;4.民间文化(自下而上)5、葛兰西霸权理论家: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在这里,被统治集团只“抵抗”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6、后现代主义认为后现代文化不再有高低之分
大众文化前提:工业化和城市化
文化研究范式:1.基于生产的研究;2.文本研究;3.现实文化研究。斯道雷忽略第一种
第二章 文化与文明传统
马修·阿诺德:阿诺德不同与经验主义理论家,表现为“阿诺德”式总体性视角
工人阶级——大众文化——无政府状态(其实阿诺德没给大众文化下定义)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五):文化理论之马克思主义 2017.3.11
文化理论之马克思主义
1经典马克思主义
经典马克思主义说白了就是要讨论文化生产与实践中特定的那个历史时期,是采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文化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因此研究文化就要考察那个时期的经济结构,当然了,还需要考察上层建筑中人与制度的互动关系。
2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混合了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用文化工业来描述大众文化的产品及生产过程。他们是从生产角度来看意识形态的效果问题,与利维斯主义认为的大众文化威胁社会文化权威不同,他们认为大众文化维护了既有的社会权力,使大众困于一个被操纵的怪圈里。文化工业的商业化、去政治化等给予大多数人以消极的影响,让他们忘记了政治和经济理想。与此相对的高雅文化却有着反抗资本主义制度的理念,但是却在商业的收编中逐渐被大众文化消磨,失去了其抗争能力。所以大众文化是扼杀了民主进程的。
他们以流行音乐为例,认为流行音乐的标准性、消极被动、社会粘合剂的三个特征让生产模块化,控制人的听歌方式、让受众懒得费力去追求理想,只是在达到同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无聊感契合时便放弃了理想,忽略自己受到的剥削、心甘情愿忍受现实生存环境带来的情感痛苦。我认为现在很多歌曲将不同风格的歌词杂糅在一起,反而相当和谐,这些流行音乐的消极影响在今天还存在。
本雅明则对大众文化采取了乐观的态度,认为文化产品虽然失去了灵韵,但是正因为其脱离了传统的权威,才开启了一个多元的阐释空间,为文化的民主化开辟了道路。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本雅明让我们关注亚文化理论,关注人们在消费中创造自己独特意义的斗争过程。
3 阿尔都塞主义
阿尔都塞赋予意识形态相对的自主权,考察意识形态实践,并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做了两个层面的解释。
第一, 意识形态是一套表征(影像、神话、观点或概念)的系统,意识形态在表征层面上发挥作用,要考察意识形态,就需要对文本进行解读,对文本中所表征出的概念、观点等进行诠释。他提倡症候式阅读,既要解读文本呈现的东西,也要努力发掘为文本隐而未知的潜文本。后者也被有些学者称为文本的无意识,就是阿尔都塞说的问题域。如汽车为什么在空旷的地方和自然地方做广告,其目的就是躲开汽车造成污染和拥堵的批判。正是文本的无意识才让文本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话语产生了关联。
第二, 意识形态是活的物质实践,是仪式、风俗、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的实践形态,是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生产出来的,正是在实践中意识形态创造了自己的对象,并让对象受到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类型的支配。比如广告,将人拉入到他的话语体系内,将我们变成他的对象。不过也有学者批判说这种生产角度没有考虑到受众的消费和解读,广告的意识形态一定能在人身上起作用?当我不认同广告的观念我就不会被其影响。
4 霸权
阿尔都塞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葛兰西那里得到了阶级,葛兰西认为霸权就是将部分人的特定利益展示为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霸权意味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达成了高度的共识,但是冲突仍然存在。霸权是被知识分子操纵的,任何阶级都有机制造了自己的知识分子。
大众文化是人们在积极主动消费文化工业的文本与实践中被生产出来的,如青年亚文化,但是文化工业却总能将亚文化的抵抗转化为消费品和商业利润。大众文化不是自上而下、也不是自下而上的文化,而是平衡的抵抗和收编两种力量的不稳定的场,是上下彼此协商产生的混合物,它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复合体,各种力量的不平衡构成了均势拖鞋。
5 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
强调后就是超越马克主义,寻找一套更好的理论体系,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对马克思的修正,用女性主义、后现代、后结构、拉康精神分析等理论成果丰富马克思的内涵,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话语。也就是说任何物体只有在话语中才有意义,处在一个关系系统中才存在。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接合,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些反正统的文化本意要传达批判的理念,但是却为资本主义经济利益所结合,这种接合的概念就是解释文化如何为意识形态斗争提供场所,就是解释意识形态斗争的问题。
文化与权力的关系:文化是意义的生产、流通于消费过程,意义是话语争夺者的必争之地,他们将一种意义转化为经验、并成为一种共享文化,为世界赋予意义,并将意义广泛流通,为人们日常行为设立规范、引导人民的活动、控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然而大众也可以赋权自己,通过意义反抗统治阶级对世界的解释,所以说文化的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富含冲突和协商的地方,是话语的争夺场所,这让我想到战略传播中的美国智库,他们在全世界创造了很多概念,最终让世界大多数人接受,并赋予一些流行词,如历史的终结、软实力于意义,让也就获取了实质性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