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五十年读后感锦集
《在华五十年》是一本由(美) 司徒雷登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华五十年》精选点评:
●临湖轩的主人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有关的那部分内容。对司徒雷登的评价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但本书评五星是毫无疑问的。
●个人看法,记述平铺直叙,司徒先生显然不是一个好故事家,难得他生活在那么多重大历史事件之中,作为一个传教士以及教育家的视野确实与闯荡世界的记者不能相比。
●司徒雷登,不再是那个在毛笔下所谓帝国主义的代表,真相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的。
●手机里看的,有点闷,算是知道了司徒雷登此人
●除了佩服司徒雷登的能力,更看重的是时代对于人的塑造。
●给我一个从另一角度体味历史的机会
●这位大叔好为美国自豪,但是人还挺真诚,写作能力真不行,各种捣糨糊
●给译者加一星,哈哈哈。
●司徒雷登的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抱着维护美国利益的外国人,但客观上他推动的燕京大学却为中国近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驻华大使也为帮助中国实现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样的历史人物的回忆录很有价值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一):也许我们需要基督教
从这本书改变了我关于基督教的想法,以前认为它在中国可有可无。读了这书后,在加上以前关于杰斐逊的传记,我感到基督教力量很大,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宗教教育可以弥补。中国人无所畏惧,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就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要受的后果吧。中国人那种敬神明一类的,只能算是原始社会早期宗教,没有完整的体系。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二):正式的中译本总是有删节
看了网上放的没正式出版的版本,才发现正式版本是有删节的。这种情况总是让人感到一阵恶心。。。
没有删节的: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三):燕京大学的创始人
“别了!司徒雷登。”当年毛主席的一篇文章使我们这代人知道了司徒雷登,但是司徒雷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在建国之前毛主席会专门写文章提到这个人,我想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后出生、成长的人都是不了解、不知道的。读了这本传记书,我想大致可以了解了。尤其是司徒雷登对中国早期高等教育所做的贡献。从创建燕京大学到新中国成立前返回美国。从一个传教士的儿子到美国驻华大使。本书让我们从新认识了司徒雷登以及那个年代。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四):與教科書上不一樣的近代史
去杭州沒有看到司徒雷登的故居,讀了此書很想去看看。哪怕知道會是失望。 此書告知了許多近代中國的歷史,我們在大中學都不知道的近代史。它是那麽悲壯,中國人的人性又是如此地堅忍、善良和忠誠;貪污長盛不衰,真是“可歌可泣”。歷史不能改寫,歷史真相總在個人的經歷裡。李宗仁這個臨時總統的辦公室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裡,前些年,也被愚蠢地拆毀了,改建一個惡俗的教學大樓。歷史沉寂在時間的長河裡,偶爾,或許還能浮出水面一二。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五):3.9星的自传
以前知道毛主席的《别了,司徒雷登》,于是印象中他就是美帝国主义在华代言人。
其实他一点都不是政客,而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传教士和教育家,非常天真,最后在华仓促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职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让他更深的融入了中国的历史。
46年国共谈判,美国因为谈判没有达成一致,而断绝了对当时中国政府的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KMT没有了外援,而CPC在东北接受了USSR的大量援助,拉近了和KMT军队的实力差距。
另,司徒雷登创办的燕京大学,和蔡元培胡适当校长的北京大学完全是两码事儿,燕京大学在现在北大的地址,老北大在沙滩的红楼,49以后北大和燕京大学合并,校址选在了燕京大学的旧址上。毛主席是在沙滩当北大图书馆管理员,而不是在燕园里当图书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