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五十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华五十年》是一本由司徒雷登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1982图书,本书定价:301,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华五十年》精选点评:
●司徒雷登最希望的,一定是他作为自己筚路蓝缕艰辛开创的燕京大学的首任校长被后人铭记,而不仅仅是那篇《别了,司徒雷登》……
●读的是网上找的未删减版。
●只比外交报告有意思一点点。
●曾经的我们只会用一副意识形态的红色眼镜看待事物:那些非共产主义的都是不好的。我不能说这本回忆录非常公正,但它以一个老传教士的角度讲述了他热爱的中国,我看到了他为中国的教育和宗教所做出的一切,那都是值得我们敬仰和钦佩的。司徒雷登他值得我们永远的敬爱。此外,作者本人并没有完全赞成当时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他始终是一个热爱中国的传教士,无论他身居何位,他始终是以基督教的眼光看待对华政策的,他是理想的,没有掺杂在美国政府的利益之中。
●补全了我对内战这段时间知识的空白,从另一面再次发现中国共产党。
●他真是一个美好的人
●虽然站在美帝的角度来看中国人还是很失真,但是笔下的民国真是太还原了,顺便还很优雅地打GCD的脸。书中说的最多的就是与中国人的友情,而且我相信是真挚的。相比之下《别了司徒雷登》是什么破玩意。。
●“中国所谓的政治问题,几乎都是出于个人的经济考虑。”“中国的学生是极其爱国的,可以巧妙地利用他们美好的动机去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购于集成旧书店,居然还是内部读物。
●读完感觉这个人人品很好呀!能力也很强,就是好像还没有认清他们自己国家的政棍
●令人尊敬的教育家,让人惋惜的外交官!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一):真实的最后的传教士
可怜杭州出生会说土话的传教士因为毛主席一篇文章而人尽皆知。
读完本书,可以了解一个真实的传教士,以及最后的传教士在中国变革时代的转型。
司徒雷登创建了燕京,可惜没多少人知道这段往事,也许只有燕园,以及哈佛燕京学社,还在提醒后来人,他曾经为这片土地做过很多。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二):别了,司徒雷登。
微信读书上看的司徒雷登回忆录。有信仰的并且用一生去践行自己的信仰,这样的人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值得尊敬。希望这份尊敬是发自内心,不是视大环境如何再决定尊敬与否。
可惜, 世间更多的是打着信仰旗号行利己之事的人。
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语文或者历史课,能把他的回忆录和《别了,司徒雷登》一起讲,让学生自己比较,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三):史料性大于文学性
呵呵。谁提供的这本书的资料啊,和我那本书一模一样,包括书脊上的那个标签,一看就知道是从图书馆里流出来的。好亲切。哈哈。
3年前,晚饭后出去散步,在一个商厦旁的书摊上见到了这本书。当时心中狂喜,不动声色的老板和砍价,未遂。我想算了,明天买,顺便也调调老板的胃口。结果,第二天没有了。忿忿好久。
2年前,在小区另一门口的书摊上又见到这本书了,遂与老板砍价,又未果,只得作罢。不过,这次始终没人买,每天都孤零零的呆在那儿等我去买。
终于一天我成功买到它。
为何这本书这么吸引我: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在中国大约生活了50年。在南京一个神学院做院长9年,其后,在北京筹建燕京大学,长期主持燕大并把它从一个教会大学办成亚洲知名大学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国50年里,司徒雷登经历了晚清、北洋军阀、国民政府,日伪政权等的统治,为了保住燕大,他做了种种努力,与当时很多政要、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书中谈到的种种细节,都是可以丰富历史细节的珍贵史料。
冰心年轻时写文章,经常会提到“我的证婚人司徒雷登校长……”之语。
司徒雷登在中国生活了50年,对中国有很深厚的感情,定居美国后,还一直积极为中国申辩。
但后来毛泽东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让他的名字臭遍中国,以至于现在人知道他,就源于这篇雄文。
一点遗憾:这么一本可以当成中国近代史看的书,资料又这么丰富,又这么富于细节,但文笔确实太干瘪,实在看的难受。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文笔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
。中文版删掉了英文版里的麦克阿瑟的序和胡适的导言,遗憾中……。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四):司徒雷登,中国人民的瘟神?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毛主席写过一篇《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当时只是对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印象比较深刻,因为这个名字和小时候玩具赛车的牌子“雷速登”仅有几字之差。当时的印象是,既然连毛主席都不欢迎司徒雷登,那这家伙定不是什么好鸟,应该该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言人之类的货色。直到看了这本回忆录,我表示我错了。
本书的中译本序言写到,“毛泽东同志发表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送走了这位中国人民的瘟神,本书可作为帮助读者理解毛主席这篇文章的注脚”。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又看了毛主席的这篇文章,但始终无法理解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瘟神”这一说法,即使如同中译本序言所言,“司徒雷登对中国事务的种种叙述几乎都是片面的、歪曲的、因而十分反动”,但有些客观事实是无论带着任何主观色彩去看,都是不能抹杀的。
司徒雷登的母亲在杭州创办了女子学堂,对于当地的教育事业是有贡献的。司徒雷登本人则创办了燕京大学。在1949年以前,燕京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几所大学之一,也是中国最漂亮的大学之一。如今参观游客众多的北京大学主校园——燕园,既是当年燕京大学的遗址,所谓的未名湖、博雅塔更应归于当年燕大的名下。吴文藻、冯友兰、钱穆、顾颉刚、萧公权等众多知名教授曾在燕大执教,培养出了冰心、黄华等杰出人才。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至今仍为海外汉学界的重镇。可以说,司徒雷登对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是巨大的,仅燕京大学,便足以让他被历史铭记。
司徒雷登是中国文化的推崇者。一个人,生在中国,从小长在中国,或多或少会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他自己也说是中国文化造就了他的性格。可以看出,司徒雷登是热爱中国的,是希望中国强大的,他说:“很久以前我就确信,除非中国得到独立、统一,强大起来,既不畏惧别的国家,也不对别的国家怀抱不满,否则太平洋就不能有稳定的和平局面。……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就必须保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即保持其中华民族的独立性,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侵略威胁。”司徒雷登对于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所受的苦难是同情而又无奈的,他说:“我痛苦地目睹这个国家处于大规模的冲突之中,国力消耗殆尽,个阶层的老百姓遭受着由此而带来的种种苦难,却又束手无策……”
司徒雷登离开中国之前的身份是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是所谓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执行者之一,在他退休回到美国之后,还认为“美国应该坚持不懈地执行反对与GCD中国贸易的政策”,在我看来,司徒雷登毫无疑问的是铁杆反gong分子,但其“反华”“反人民”一说,却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