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删掉的一篇文章,建议及时点开
昨天在刷知乎的时候,无意间发现这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反感父母的平庸,我该如何面对他们?
问题的描述,很长很长,有兴趣可以去知乎看看,这里,曾哥摘取最后一段描述,因为这段描述,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我的野心很大,我希望出人头地,希望成为人上人,我不怕吃苦,但奋斗之余看到我的父母平庸肤浅的嘴脸,心头会涌上些许无奈,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能稍微对我有点帮助?
我不敢奢望你们能给我提供广阔的人脉,但你们原本可以给我一些精神慰藉和稍稍好一点的物质条件(我们家并没有穷到那种地步)。
是的,他们生我养我,他们是爱我的,但我实在无法爱他们,连停止厌恶都做不到。我该如何面对我从心底看不起的父母?
曾少说:
讲真,很多人一听到父母、原生家庭这些字眼,感受到的,不是阵阵温暖。
相反,是厌倦,是嫌弃,继而时时刻刻想着要如何逃离。
对于这种现象,曾哥一直在思考为什么。
因为如果大家一起来控诉对父母的不满,指责他们如何迂腐,他们如何不跟进这个时代,他们如何不懂得情商,他们控制欲如何强,他们如何不懂得换位思考。
那最终只有一个结果,也就是大家都被「情绪」蒙蔽了眼睛,看不到事情的本质,以及如何从父母之间的相处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这种情绪宣泄式的讨论,一点用处都没有。
好了,我们理性来进行讨论:
为什么作为子女,会对平庸的父母,产生反感,厌恶,甚至是想要逃离?
首先,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之所以要孩子,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喜欢孩子,也不是他们计划好了,希望生下来之后,要给孩子什么抚养条件,好让孩子至少能和其他同龄人一样。
有些父母之所以想要生孩子,是希望通过生育孩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来挽救自己破坏不堪的人生,甚至拯救整个家庭、家族。
自打一开始,他们就没有想要给予,而是想要索取。
索取式的父母,看似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也就是说,孩子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必须取得什么成绩,必须考到哪所大学,大学毕业后,必须去哪里上班,必须一个月赚多少钱。
只有不断满足这些条件,父母才会认同你,才会给你零花钱,甚至,才不会打骂你。
当这种经历,不断在你的大脑中累积,你的大脑神经元,也就形成了这种连结:
只有满足XXX,我才是值得被爱的,别人才会喜欢我。
当你不断在满足别人定下来的条件,提出来的要求,你让别人在改造你,其实,你也在慢慢改造他人。
因为别人拿你去做对比,对你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想要对你进行索取,你不可能无动于衷。
当你看到别人的父母,说话特别温暖,特别懂得尊重子女的隐私,反观自己的父母,关明正大看你手机,还觉得自己特别有理。
你羡慕别人的父母。
当你看到别人的父母,帮着自己的子女,琢磨学校和志愿,各种出谋划策,反观自己的父母,问啥啥不懂,只知道让你到了大学,少花点钱。
你羡慕别人的父母。
当你看到别人的父母,子女大学毕业后,就给他们准备了几十万买房首付,反观自己的父母,不仅不能帮忙,反而一毕业就要立刻反哺家庭。
你羡慕别人的父母。
这种羡慕心理,你以为只有你一个人有吗?
当然不是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在只要打开手机,我们就能在知乎、微博、抖音上看到别人家的生活,我们能够看到同龄人,自然,我们也同样能看到同龄人的父母。
所以,当你,甚至包括我在抱怨,嫌弃父母的平庸时,有些人刚为人父母,就立刻在担心孩子一辈子平庸,自己受不受得了这个问题了。
这就是互联网信息快速流动,影响人心理,最为典型的栗子。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两兄弟,为什么孙少安可以安安心心呆在家里,过着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生活,反观孙少平,却一心想着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想着不断地折腾,不听任何人劝阻。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孙少平通过读书,知道眼前的生活,有不足之处,人生不仅仅只有眼前一种生活。
所以,当看到有人,在反感自己的父母平庸时,我特别能够理解,也能够感同身受。
因为你肯定是通过读书,肯定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明白父母在你相处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不足,你也暗暗下定决心,今后如果为人父母,一定会避开这些坑。
你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你会做到「课题分离」,管好自己的事情,也相信子女,能够管好属于自己的事情;
你会好好工作,运动,会保持开放心态,争取以后,不给子女拖后腿。
当一个人在思考父母为什么会平庸时,肯定会做进一步思考,也就是必须给自己一个交代:如何避免成为父母那样的一种人,如何才能不平庸。
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你能够思考到这一步,也就意味着,你起码拥有了「自我反省」的意识。
很多人之所以会嫌弃自己的父母,会觉得他们非常迂腐和不好相处,就是因为父母,或者说,人一旦上了年纪,就会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推广到别人身上,大脑中,就只有「应然」了。
所以,不少父母喜欢用「反问句式」,喜欢向子女索要理由,当子女向他们索要理由或者解释时,他们就会采取不理会的态度。
父母这些做法,其实就是向你昭示,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对的,你只要乖乖去做,就行了。
人一旦到了这种地步,自我反省意识,就被完全剔除到他的大脑之外。
曾哥面对这个话题,之所以有这么多话想要说,是因为我长期以来,也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
曾哥的家庭条件,相信很多读者,都应该知道,接下来,曾哥想要和大家分享,普通人,到底应该如何去面对「平庸的父母」。
第一,你必须让自己足够强大,尽量多赚钱。
这听起来相当庸俗,毕竟一谈钱,画风就会变得不雅。
但实际上,一个人只有足够强大,无论是精神世界,还是物质条件,才会对周围的人,降低「期待值」。
你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父母平庸?为什么会认为他们毫无用处?还不是因为你对他们抱有极高的期待,你希望从他们身上,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可是,当你已经能够经济独立,思想也能够自由,你还会想要从他们身上,获得什么东西吗?
以前曾哥也经常抱怨父母,不能给我帮助,不能在我填报志愿的时候,帮我一把,不能帮我找工作,安排后路,不能帮我买房,帮我出首付。
这种高期望值,也使得我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糟糕。
后来,还是需要通过自我反省啊,我才意识到,很大的一个原因,还不是因为我想要有一个「救世主」。
我不想去面对填报志愿繁琐的信息,所以我想要父母来帮我做;
我不想去面对激烈残酷的就业市场,所以我想要父母来替我承担;
我不想去面对大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所以我想要父母来替我背锅。
归根结底,还不是我太弱。
第二,无条件去付出。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也是一条颠覆你认知的建议。
想要真正为一个人好,就不要把付出,当作是绑架对方的道德工具。
就如上文所说,很多父母一旦为子女做了点什么事情,即使轻如鸿毛,也会整天在子女耳边,唠唠叨叨。
父母这种骚操作,看似能够培养子女报恩之心,实际效果却往往背道而驰。
因为子女会认为,他就连吃家里一个鸡蛋,都要背负罪恶感。
那以后他要为父母付点医药费,都会觉得是在挖他的肉。
所以,父母,或者说,当你真心实意想要对一个人好,心甘情愿去付出,不要去让对方背负罪恶感。
最后,我们终究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当你父母既能做到经济独立,思想自由,对你也能心甘情愿地付出,那曾哥认为,即使你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你依旧会觉得自己的父母,闪闪发光。
因为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最没有条件的爱。
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终究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不仅平庸,而且还有可能会很油腻,因为大部分人为了生活,为了活下去,就必须得拼尽全力,想要成为人上人,除非运气爆表,否则等同于痴人说梦。
但平庸和油腻,完全不妨碍我们去一心一意爱一个人。
这个人,可以是伴侣,也可以是同样平庸且油腻的父母。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这是曾少最近写的干货:
六年了......
看看这张知乎截图
每天看一遍这篇文章,防止抑郁!
豆瓣9.3分,我在淘宝买了一本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