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家庭断舍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家庭断舍离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28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家庭断舍离经典读后感10篇

  《家庭断舍离》是一本由【日】山下英子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一):不只是居室的清爽,更是关系的融洽

  想要幸福就要放下幸福的执念。

  ……

  从依赖外界人生中毕业,即为断舍离。从此用于活出自己人生,即为断舍离。

  ——《家庭断舍离》

  追求的不只是居室的清爽,更是家庭成员关系的融洽。

  何为断舍离: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空间

  放心,放下我么你的执著心,让父母子女顺着自己的心意选择决定物品,而不要自己带着爱的名义横加干涉家人的选择。

  放手,尝试松开紧握的东西,看看自己的身体反应会不会变得轻松感受放下错误的欲求和清理烦恼过程,经由手及心得思考,迎来通达的境界

  放生,让物品去到它最被需要的地方,这种给予物品自由行为,会变成一种积极乐观动力,赐予物品二次生命

  践行断舍离:

  把自己作为判断主题,把时间轴放在当下,物品本身的价值要排在自己的价值之后。

  舍弃不需要的物品时,一句谢谢或者对不起,能让我们顺利的丢掉一些物品。

  真正喜爱拥有的东西,数量有限的,那些看上去可以为我们制造一些空间的收纳品反而在占据着空间,只会让我们囤积更多的物品。

  家庭断舍离:

  两代人有着不同成长空间及环境,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理念,不要被影响自己,更要尊重他人,通过自己的践行并充分领略到其中的愉悦,带动家人参与断舍离。

  思维导图: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二):三次离家

  在书店看到,被目录吸引,立刻翻开来看,书不厚,字特别大,我本人又是浏览型阅读习惯,不到俩小时也就读完了。

  看完了有喜欢的地方也有失望的地方。欲扬先抑,先说失望的地方。作者是这两年著名的断舍离理论者,这理论本身我是欣赏的,可是书看下来给人一种“其实一页纸能说明白的事写废话写了这么多”感,也就是说,作者本身的语言不够简练,可能生活中很擅长整理收拾东西,可是在思想上还是缺乏简明的逻辑吧(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测,我不了解作者)。

  来说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吧。作者讲的问题,在中国和日本应该非常有共性,我一边看一边跟我妈说,这书你应该有共鸣啊。经历过二战之后的那一代人,年轻时代物资匮乏,所以即使老年后再也不愁吃穿,也总是有囤积东西的习惯,子女,孙子女出于孝心想要帮老人收拾家里,不避免的扔东西,从而引发矛盾。“你那么喜欢我扔东西,把我也扔了吧!”

  书里的精髓大概是“亲离”。按照作者的理论,亲离一生发生三次,一次是十八岁之后上学离家,一次是婚后与伴侣建立新家庭,再有一次就是父母进入老年期后的第三次“成长”。第三次亲离,父母和子女的支配地位可能对调。子女因为“为了他好”这样的理由,想要改变父母家居的结构,扔掉不必要的东西。究其原因大概是“不这样做就是不孝,会被别人说对父母不好”的思维定式。

  作者给出的建议就是,子女要明确父母是父母,自己是自己,而不要再做这种出于自己角度的认为是对对方好的事情。否则这种“好心办错事”,会对双方都造成伤害。子女“不再管”父母,而让父母自己意识到囤积东西的不利之处。

  上了年纪有些“不讲道理”的父母,有点像青春时候不羁的子女一样,比起秉承着诚实、为他好的原则正面冲突,冷处理可能更好一些。“父母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为了他好”也不一定都是对的。成年人经济各自独立,但是心理不一定,甚至人在老了之后,心理上会和子女对调而反过来依赖子女。这个时候,孝顺也应当建立在我和父母已经不是一个“家庭”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对双方都好的决定来。

  第一次离家,学会不再依赖父母;第二次离家,和新的人建立新的家庭;第三次离家,体会原生家庭与新成立家庭之间的独立性,不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对方身上。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谁一定对谁一定错,因为血缘的羁绊而不可能真的完全“摆脱”对方。良好的家庭关系,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独立的基础上,爱也不会再因为“为了你我牺牲了太多”这种两败俱伤的理由而沉重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三):“不需要,即丢弃”模式

  总体讲什么?

  1. 断舍离这个概念

  复述知识

  1.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2.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3. 离:不断重复“断”和“舍”,最终舍弃对物欲的迷恋。

  4. 放下执着,不要带着爱的名义干涉父母或子女对物品的选择。

  5. 让物品流通起来,赋予物品第二次生命。

  6. 判断标准是当下的自己,自己当下不需要的物品便丢弃。

  7. 舍弃不需要的物品时,一句谢谢你或者对不起,这样的形式感能让我们顺利的丢掉一些物品,带来很大的助力。

  8. 收纳用品只会在心理上让我们更放心的囤积物品,所以应大胆的扔掉收纳用品。

  9. 父母喜欢囤积物品的原因——过去物质匮乏年代不安习惯。

  10. 解决办法——不强制家人,而是通过自己的践行带动家人。

  我的感想

  1. 我曾经幻想过这种完全理性的“不需要,即丢弃”的模式,这种幻想在今天这本书里得到了肯定

  2. 拓展开来,“不需要,即丢弃”的不止是物品,各种不合适不需要的规章制度、思维思想、看似无害的不良习惯、公司里的无用之人,等等。

  3. 知识不会改变命运,除非带来行动;行动也不会改变命运,除非带来结果,是一个又一个好的坏的结果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四):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我们在这冗长的一生中有很多的第一次,而这一切的开始是我们的出生。

  而我这第一次写书评也是由于果麦文化

  现在很多人在讲原生家庭及其带给孩子学业事业情感性格这一生的影响。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指的影响是消极一面,比如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敏感,性格上不健全有缺陷等等。那这些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又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吗?

  之前我也是隐隐约约觉得要接纳和正视这些不由我们意志存在的问题,然而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改善方法。《家庭断舍离》呢,它是一本以整理父母物品和空间开始进而了解并理解父母的生活观念价值观从而反省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我们适当调整更幸福地生活有益的书。

  你会发现我们在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不再是蛮横,粗暴也有了理论可依据,方法可遵循,毕竟中国应试教育大部分只教会了我们做题,考试或者听家长的话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听?听哪些?对不对

  再伟大理想也离不开行动帮其实现,所以读完之后请行动起来试着改善我们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每个人几乎都至少身处了两个家庭,家庭又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最开始的地方。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五):每个子女都曾对父母心存芥蒂

  因为对对方抱有期待所以愤怒

  我们生气只是因为 对方没有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式做事

  愤怒的原因不在对方 而在自己

  断舍离 对他人的期待

  不能将期待强加于父母 也不能让父母将期待强加给我们

  所以 只能放手 将对他人的期待断舍离

  不再对父母抱有期待

  将对父母的期待断舍离

  持续考虑 我。。。这种 答案

  想做什么 想变成什么样 是自己面临的课题

  希望父母怎么做 希望父母变成什么样 是子女兀自的期待

  父母想做什么 想变成什么样 是父母面临的课题

  断舍离既不是 知道就行 也不是 让我告诉你 而是亲自实践

  断舍离是愉悦的 有趣的 带来好心情

  请做好快乐痛苦并存的思想准备 学会放手

  父母养育了我们 父母也曾伤害我们 我们由父母抚养长大 我们也曾被父母打击

  家庭断舍离是为了弄清我们被父母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养育和伤害

  家庭断舍离是为了弄清我们被父母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激励和打击

  这些都是由 身为子女的我们 来定义的行为

  父母有父母的人生

  父母的人生还在继续

  父母有自己的生死之道

  子女有子女的人生

  子女的人生还在继续

  子女有自己的生死之道

  恭喜你从父母身边毕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