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与性情》经典读后感有感
《岁月与性情》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月与性情》精选点评:
●周国平老先生的自我传记
●感情部分是亮点
●看的第一本自传
●。
●个人觉得这是相当好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诚实地面对自己过往的经历,一方面写自己思想变化,另一方面写出了时代的背景,那是一段我们都知道但是陌生的历史。我非常讨厌豆瓣那篇署名和菜头的书评,极尽尖酸刻薄的语言,这本书还至于像他说的那样。至于周国平在书中有没有美化自己,我觉得正如任何人在镜头都无法做到自然一样,这出版物就好比是镜头,但我相信事件应该是真的。最后不得不说,诚实面对自己终究是一件难事。
●如果世英还活着,会是一个杰出人物吧!
●朴实而真挚的经历复述,同事阐述自己的新路历程。对其中一些自己也有切身体会的经历,感触会更深。虽然还没有执迷与哲学,但起码做到内心淡定而强大,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并少一些畏惧。
●我果然还是读不进传记特别是自传。不如直接去看虚构的小说。至于传记,真实和虚假无法辨别,有什么意义。倒是名字很好,岁月与性情。不过周国平以往在我心里的形象确实坍塌了……我以后若是有写自传的资格也一定不写自传!谈论自己真心让人感到羞耻。
●灼热夏天还能静下心来在没有书桌的地方看书 希望在闲适的时候可以一直这样…看完了他这部心灵自传,像是对他纵线都有了一些了解,一个对自己与读者都这么坦诚的人,实属不多矣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一):那个年代的人
一本让我感动的书,读到动情时,我默默流泪,当时作者和友人都承受了痛苦,周老师还是很有才情的,也很风流,当时都是我的看法。让我知道原来文字只要描述现在的状态就可以了,可能以后会多多写点东西吧,也就是和自己的独白。以后还会多读读周老师的作品的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二):苦难是一种难咽的滋味
很久不愿意再看类似的自传,那些纸上的文字,一个一个以真实的情景在脑海中浮现。在砂石上划过的皮肤 在骨头上刻下的伤痕 我们应该记住生命的什么 作弄人的命运 日子还在过着,每天吞着不同的味道,难以下咽,又强作吞咽。活着的滋味,无论如何,日子还要过。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三):拨开迷雾觅正道——评周国平《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
周国平是一代学者,我国研究尼采哲学的翘楚,同时又是家喻户晓的当代哲理散文大家。正所谓“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部部经典著作,都被众多读者奉为引领精神航向的圭臬。
在拜读他卓越丰富的哲学、文学作品之前,我兀自通读了他的传记。未读其文,先识其人,希冀作为一种有益的铺垫,待日后能更好地去解读他的作品。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第一部写儿时记忆,第二部写北大岁月,第三部写农村十年,第四部谈走在路上。作者将该书定性为“心灵自传”,表征是一生之经历,伏线则是内心的成长、患难、辉煌和宁静。所指“岁月”,笔者认为是标明着生命刻度的时间流,流向清晰,节点富实;“性情”,乃作者的“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则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作者言,“我判决自己诚实”。何谓诚实?童蒙于上海,青葱于北大,沉潜于广西,名扬于北京,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正视己心,不放弃对哲学的探求、对文学的热衷,这可谓是一种根本的诚实。阅读过程中,令我颇有感触的是,彼时作者被分配在偏远贫苦的广西省资源县,工作繁忙乏味,生活平淡艰辛,他却能够秉持为人为文的初衷,矢志追求学术理想,最终成功步入中国社科院的殿堂。返京后,在仰望浩瀚的哲学星空之余,深厚的文学素养又为他浇灌出鲜艳夺目的艺术之花。
作者又言,“人是在迷雾中行走”。走向何方?心灵历经千回百转,绕不开归途正道。周老的一生,充满曲折迷惘,好比置身迷雾森林,但“敏感和淡泊”或者说“执著和超脱”,即作者自谓“性情的两极”,它们在悠悠岁月里共生并长,促使他拨开迷雾,寻到“冥冥中”的正轨:精神探索与心灵升华之路。回望前尘,蓦然间发现,来时路虽蜿蜒盘曲、荆棘丛生,然而始终遵循着高贵闪光的心灵指向。
掩卷深思,发现周国平先生这本写给自己的心灵传记,实际也在启示世人:每个人的心灵都是良种,无论生活中有多少挫折与诱惑,犹如迷雾让你迷失方向,都不能学会自欺,从而背弃梦想、随波逐流,而是应及时唤醒心灵,听从内心需求,注重内心发展,寻觅实现人生价值的正道,这是终极意义所在。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四):庸人自省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五):用岁月读《岁月与性情》
我对书的保存向来是很看重的,每每借书给别人虽作慷慨之色,心里不免紧张担忧,怕还回来的书不是缺了页卷了角就是被画过或者书皮弄脏。小时候借一本画书给对门的小女孩,拿回来的时候书页用蓝色圆珠笔画满了杠杠和涂鸦,可见其对知识的不尊重,小小年纪的我第一次大发雷霆,哪懂什么严厉申斥的词汇,不过是无限放大嗓门,用红眼和炸毛,跺脚和捶桌子来证明自己有多么生气。此后再借书给别人,总是要嘀咕一句:好好保存啊。 我自己看完的书总是几乎和新的一样。
主动读书的习惯,倒的确是从看周国平才开始养成的。小学看儿童文学,大抵是文字活泼,故事有趣,感情动人,泪点的低,心绪的敏感,使我始终没能克服那种与生俱来的强烈共情感,每每读着读着就抹眼泪。初中读世界名著,大程度是因为攀比,不希望老师同学提起雨果莫泊桑奥斯汀时一无所知,好胜心是真的强。于是一口气买了十几本,囫囵吞枣地开始读,除了因喜欢女主读过两三遍的《飘》,早忘了这些重印翻新过无数遍的文学经典写了些什么。一时的虚荣心倒是得到了满足。
高中分科,毫不犹豫读文。高一时在一个偏理科的班,数理化成绩一度遭遇极大极大的打击,咬着牙忍着眼泪和早恋的所谓“男朋友”分手,真是有趣,打手电筒趴被窝里解题背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学成绩越来越好,一度在全市的文科生中排名个位,但谁能想到一直觉得作为中国人,不用费心语文也不会考的差的我,在语文上栽了跟头。那时候我写的文字,总是被老师批评没有一点女生气,干瘪,贫乏。但要多用点修辞和引经据典就能水灵灵的文章,怎么我就是学不会。一方面,我沉迷于数学的逻辑推理,常常自己推导公式,借着课代表给大家讲题的优势兴奋地讲解我刚推出的好解的算法,另一方面语文作文得分总是徘徊在一个及格。沙老师认真又温柔地告诉我:你真的该多读书了。
我一直自诩是个听劝的人,只要是有利于学习进步的建议,我全盘接受,还愿意举一反三。便认真地用上了江宁区图书馆的借书卡,开始人生第一次主动的更富于上进目的的读书。
有一天我就在书架间转,就这么漫无目的地转。后来总是频频把这段奇遇讲给别人“好书,适合自己的作者,是碰上的,是缘分,但要你愿意找”。于是就这么碰到了周国平。
那时候第一次选中的是一本书名放到今天完全不会碰的书《周国平精选集》,大概是这样,功能性导航性精简性明显,但我偏偏就是拿过来读了。和往常印象里的哲理性散文很不同,周国平的文字不说教,不晦涩,不华丽,但质朴深沉,一下子就能看得进去,算是就此结缘。
我知道他是哲学科班出身,后常有人嗤之以鼻地当面像我袒露“周国平根本不算个哲学家”,或“他搞得都是伪哲学”云云,我也没有辩护过,对这位影响了一个阶段的我,用发展的眼光看就是影响了我一生的作者,我不声张,也不振振有词地据理力争,一是确实没有系统读过他的哲学专著,二是性格深处的不自信,哪怕哪天我把他的作品全部读过,我还是没有信心笃定的维护他哲学家的身份。当然,这点上,人的志趣品味本就各有不同,后来遇到男朋友的时候,之所以一见如故,总有说不完的话,还是因为有着对周国平共同的欣赏,那就替我省了一番解释不力的尴尬和自卑了。
后来的高中时光,我极勤勉地读周国平,图书馆有的全部借来读过,自己也买了好几本。我是个专一的人,大部分时候,但凡用情就固执又迂腐地专一,哪怕是对一道菜,比方说我喜欢吃妈妈做的红烧豆腐和手撕包菜,就可以每天都吃这两道菜,怎么都不会腻。后期的周国平很少写新作品了,市面上的新书也都是以往作品的重新摘录和汇编,看到了相同相似的段落,倒还是颇有耐心地反复摘抄。那时候就在年级里不胫而走我一模二模发卷前还在埋头摘抄的故事,兴是有个监考老师看到,就在办公室里说开了,在自己的班级里说开了,后又由于我的作文写得越来越好,成绩总是靠前,竟引起了一股小小的“周国平热”,隔壁班的语文老师也来找我借他的书读。
其实我后来写的作文,仍算不上好,按沙老师的原话“你们看陆林的作文,它语言还是很平白,但是它有思想,她用思想支撑起了文章”。这在当时的我听来,已经是相当高的赞誉了。我一直不喜欢辞藻华丽的文章,高分推荐的佳作,洋洋洒洒十几处引用诗句成语,比喻排比拟人,我真的常常不知所云。这个我性格的直率和大方也有很大原因,我不故作谦虚和温柔,连装都很难,这点和周在《岁月与性情》里体现出的倒是有点像,我虽一直是个内在很不自信的人,对外的表现却常常让人觉得理直气壮,清高自大。是事实,我供认不讳。
我讨厌随波逐流,讨厌虚与委蛇,因此总爱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小众和精深,给我孤傲的优越感和安全感。所幸我也不是周国平那样的成名学者,如此坦率尖锐,倒也不怕被指手画脚就是了。
买这本书的日期是2015年3月20日,但在此前已经读过好几本周的书。自己看到在扉页的日期标注都有点不相信,2015是我的高考年,可在我印象里我把这书读了好几遍,怎么着也不像是离高考才两个多月啊。侧面反映我确实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了很多用来读书和摘抄。周国平,刘亮程,迟子建,池莉,张洁,绮君,铁凝,莫言……
今天回忆起来的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仍然必须首推周国平。在那样一个坦荡急功近利,生活里只有高考这一件事的狂热年代,周国平的书,是我的一杯温茶。那个时候读,只觉得清爽,淡泊,坦然,随性,真诚不自欺,诚实到有些迂腐,清高得有些可爱。每每醍醐灌顶,又被书里朴素的语言和点滴平凡的故事所打动,在几十个脑袋低垂,眼睛紧锁试卷习题的初夏教室里,我常常忍不住抬起头凝视空气,这样眼泪不容易流下来,坐直的脊背又有利于气息的舒畅,想借一句毕飞宇,“艰苦卓绝又荡气回肠”,浪漫一下自己苦中读书的场景。五年后回忆,仍觉得那是人生最单纯最诚挚的时光。
不敢自诩行家,但的确读了大部分周的作品,其实无形间说话写字的风格就会向他靠近。说起他对我的影响,说与他作品有关,或许又无关,那只是缘分恰好推到我面前的一本书,可能换成了另一位,对当时的我影响也会这么深吧?狂热又单纯年代的月露知音,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我的心绪和性情。
考上大学以来的五年,时间更宽裕了,却几乎再没完整地读过一本周国平,哪怕总是有两三本他的书常年放在面前的书架,打算拿起的时候,却又有种“近书情更怯”的犹豫,于是临近大学末了,才终于重读了这本对我影响巨大的书。
从开头我提到的对书本的珍视,可以猜到我读过的书基本都是崭新的,要不是翻开,里面有划线或者标注,都像是未读过。这本《岁月与性情》真是不同了,从里从外看来都很旧。里面用黑色答题签字笔画的线也是最多,落笔最用力的,足以见当时读的次数之多,共鸣之频。
刚读完的这一遍,只寥寥新增了几笔,对曾经画过的句子仍常感赞同,有些句子现在看来,却是没那么震撼,或者说没那么同感了。好事,说明我一方面保持着性情的稳定,一方面也在进步和完善自己的品味和人生观。
有时候看以前写的东西,或以前拍的照片,总是羞得恨不得挖十米深的坑给买下去愧于见人。对以前读过的书却不会。不同年纪读的书,大体反映了当时的心境和喜好,若是按年份排列,或许可以看出自己的成长史。总怀着简单的感恩之情,多年后哪怕自己成长成熟了再也不会看这样的书,也不会对曾经的时光和自己视如敝履,而是感佩又珍视,谢谢你,不是你的话,今天的我也不是我。
除此之外,对于周的作品本身,从来不擅长也不爱评论,还是因为底子不足功课做得不够,觉得没资格吧。
做一个纯粹的读者,重视那段读书时的平和心情,爱思考的习惯,感恩共情,至于专业角度的解读,从来不缺我这样一个半吊子,就不班门弄斧了。这样我倒觉得更符合周倡导的读书方式,不抱太多功利的目的(诚然高中时读书就是为了提升写作水平和感悟力),注重自身独特的感受就好。书能给予的实在太多了,你向他要的只是一抔土,他却给你了一片广袤大地。
此后更加想把读书当成终身的习惯和爱好,养一个坚强的胃,吸收精华,糟粕也就嚼嚼了之。做一个生动的人,能照亮整个屋子。
2020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