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剪辑之道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剪辑之道读后感100字

2020-09-03 19:1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剪辑之道读后感100字

  《剪辑之道》是一本由[加]迈克尔·翁达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剪辑之道》精选点评:

  ●眨眼之间……

  ●看《剪辑之道》入迷,收获最大的并不是技巧,而是想法,关于你去如何思考剪辑这个东西,不管是用AVID还是PREMIER,都只是工具,它们就像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和手势。后期老师的老师就是默奇,那我也算徒孙了,哈哈!

  ●最初剪辑师主要是女性这点比较有感触,看过许多姑娘剪辑的MV,水平了得。

  ●每次看到这种睿智长者对话的书,满满干货,又旁征博引,思路开阔,就觉得世界上还有这样低调又牛逼的人,真好啊!~可以看很多遍的书,不是工具,而是思维启发。

  ●受益良多,可以作为枕边书,随时翻阅。

  ●看过的说剪辑比较好的一本。

  ●干货是有的,但比较零碎,需要整理。章节可能只是按照时间来划分的。而对话实时记录下来,毕竟是感性的,跳跃性的。

  ●补标,理念和实例为主,全是经验之谈,非常棒

  ●经验之谈,剪辑若“庖丁解牛”,熟即生巧。默奇工作经验之富,平实的道出剪辑刀法。启迪颇多,限于篇目,内容不尽详实,权当补充书目。

  ●沃尔特·默奇的蓝灯理论:“如果你把原本以为是某个创意的唯一核心的东西去掉。而一旦你去掉了它,会发现不但创意仍在那儿,而且它与所有别的元素存在着更加有机的联系。”

  《剪辑之道》读后感(一):诗与剪辑的艺术(待补充)

  “所有微妙的韵致和精确的形式感都是在修改的过程中才达成的。”

  一些关键的场景反而要去删掉:“蓝灯理论,它太显眼了,太过于强调它自身了,于是你不得不躲开它一点点。”——诗就是它自己,它的存在不是为了说明什么。

  诗断行的方式和剪辑对哪里结束镜头的决定:背弃表面,目的是抵达深层的真实。

  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还没想好怎么继续写

  《剪辑之道》读后感(二):一个字数太多的短评

  

前段时间在undercover的店里看到了一款印着Art and science的黄铜钥匙圈,很喜欢,想要把它买下来。

Art and Science,这也是我的人生哲学。

在古典时期的欧洲-工业文明的起源地,大师们都不止一个头衔。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的同时也是科学家;毕达哥拉斯利用独弦琴来分析弦长弦比,早期的很多音乐家都是数学家;达芬奇更是物理天文医学考古建筑绘画全面发展。

Walter Murch也有着这种古典主义的学者风范,他博学、严谨、并且浪漫。这种浪漫不是那种多愁善感文学性地散漫的浪漫,而是由于对事物的把控极度精准有理有据而又同时充满想象力的浪漫。他剪辑,做混音,研究声音对人类情感的暗示,骑摩托车旅行横跨意大利,研究贝多芬和交响乐,看东方哲学学《周易》,用化学实验的例子比喻电影诞生的状态⋯他沉浸在自己的专业范畴废寝忘食的同时也无比强烈地爱着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对其持续投以好奇的目光。他和他的无穷宇宙和他的剪辑哲学,都在这本书中那些迷人的对话里。

  《剪辑之道》读后感(三):什么是剪辑

  本书展现了文学家和剪辑师就电影如何进行剪辑的几次哲学式对话记录。一部电影要经历三次出生,分别是剧本写作、拍摄和剪辑。作为剪辑师,可以对叙事的进展一目了然,处理着无数的可能性:能否把刚才那道戏拿掉;下面3分钟能否跳掉;把这一段时间嵌套在另一段时间里面从而把两个本来无关的场景联系在一起;处理的是整体结构:影片的节奏问题和道德基调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被上千种因素干扰,跟速度、环境噪音甚至主角的对手从一场对话中怎么抽身离开的方式都有关。事实上,拍摄出来的电影素材永远都比最终影片能用到的要多得多,平均而言是后者的25倍。剪辑师要从海量素材中找出最佳材料,并将他们以最正确的顺序排列出来。从最理想的角度来说,把一部电影建构出来,就是和谐地组合所有声音和画面素材中那些隐秘的图案,如交响乐中对不同的音乐主题的编排与演绎。早期电影的剪辑师,远在默片时代就多是女性。但有声以后,带电了,工程学方面的,女性就离开了。有才华的导演要决定接纳什么、排除什么,从而保护一种共同的构想。实实在在地查看导演拍摄出来的全部影片素材,为之分类、作出评估、重新平衡,并对某些微小细节写下特定注释,所有这些工作都落在剪辑师身上。剪辑师必须最大限度利用手上的所有材料,必须在展示这些材料的同时,以一种自然的、令人兴奋的方式呈现影片的层层构想,让观众易于领会,该神秘的时候要神秘,该通俗的时候要通俗(微观上,决定每个镜头停留的精确长度;宏观性工作则涉及重构场景、重置场景顺序,有时甚至要完全割舍掉整个故事的副线情节。)。电影剪辑有其截止期限,必须拿出一种想法来。剪辑师应尽最大的努力从观众的角度看问题,避免看见演员脱掉戏装或者脱离角色的状态,也避免看到现场。越是注重探索事物的情感程度,就越会注重声音的隐喻力量。现实只能走那么远,再往下走,必须超越现实,超越取景框。镜头的结构关系的设计以及选择在哪儿结束镜头,跟直到此时此刻为止的那些材料的节奏、平衡感有关。电影的发明等,不能只看到发明创造本身,二要看其周围的社会文化环境,必须恰好相遇并且啮合。电影音乐永远都是在事后创作的,作曲家只是对拍摄和剪辑出来的情节做出反应而已。剧本、音乐和电影之间,有一种相互的互动、反馈关系,各自启发、完善、影响着另一方。这样的动态关系在绝大多数的传统电影制作过程中是不存在的。就算是非常精彩的剧本,里面的人物深陷性格缺陷之中,作为剪辑师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理智上都给他们某种不偏不倚的表现。这样才能既复杂,又危险,不能被轻易地忽视掉。电影到来之前,曾经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现实主义、音乐力度(贝多芬)等观念已经彻底融合进欧洲文化里面。到1889年时,几代艺术家、作家、音乐家还有整个社会都已经吸收了这些观看、聆听和思考的方式。文学、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中的力度概念,终于汇聚在电影这种物质形态下,并在短短几十年内产生了电影艺术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导演为每个情景、每句对白、每一场戏都要选择最具特征、最具表现力、最有意思的角度,然后他会超额拍摄这些材料,给剪辑师提供必备份额之外的选择。剪一场戏的时候,不断面临三个问题,并必须作出决定:用哪一条镜头?入点在哪里?出点在哪里?如果能用最有意味、最复杂、最有音乐感、最戏剧性的方式来回答那三个问题,那么影片就会生动无比。真正的难点在于,要让这一种感觉的流动成为整个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剪辑是一次建构,是在三个维度中拼装马赛克,其中两个是空间维度,一个是时间维度。它也是电影制作方式的缩影:这是一个人为的过程,是一件件组装的。有些电影是从单一视点来讲述的(有影无声)。有两种方式来处理电影中的多重视点的问题:发散式或者汇聚式。书跟电影的联姻往往是很糟糕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丰富性。一部小说中的故事容量远多于一部电影能呈现出来的。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容易改编成电影。能改编成好电影的小说都有一定的动态----无论那是一种纯粹在银幕平面上的活动,还是从一种情感状态到另一种情感状态的活动,最好希望是两种兼而有之。

  《剪辑之道》读后感(四):不止在谈电影剪辑

  从豆瓣书店购得此书,读完感觉真没有白花钱。

  此书讲电影剪辑,但绝不仅仅是剪辑,而是主讲者对电影的广泛理解;也不仅仅讲电影,而是将电影与其艺术形式对比起来看。我自己肯定不懂电影剪辑,对电影的理解也达不到业内人士那样的境界,但也居然产生了共鸣:社会科学写作同样需要对某些主题的感觉,同样需要从搜集和积累到创造、阐释的过程,同样需要在写作中把握节奏、形成结构、填充材料令其丰满起来,最后形成一个作品。

  这是一本对话集,对谈者是一位作家,不仅对文学而且对电影有深入了解,正是他提出的那些问题和不断引导,才有主讲者的滔滔不绝,讲出那些深藏心底但未必清晰意识到的想法和看法。所以,口述(史)研究不是随便就能做的。

  1. 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代

  沃尔特.默奇是电影业者,后来做过导演、当过编剧,但一生主要从事的是剪辑和录音,主要作品包括《教父》,此外还有《纸牌屋》《人鬼情未了》《现代启示录》《布拉格之恋》等。

  多数人对剪辑师和录音师的工作不甚了解。书中说,电影的生命发展有五个阶段:剧本、前期制作(选角和选景)、拍摄、剪辑、音乐和混音。显然本书主人的工作就处于最后的两个阶段。

  电影的基本形状可以说是在剪辑师手中完成的,尽管有剧本,但面对一大堆拍摄出来的东西,要(和导演一起吧,尽管此公话中不这样说)决定故事的怎么延伸、怎么讲述,确定其节奏,不仅是大节奏还有每一个场景的小节奏——一个镜头拍下来,最后到底应该截止在哪一格(一秒24格)在最后作品中呈现,文中有很详细、生动的讲述,让我这个外行看得津津有味。

  电影最后的模样则是在混音之后完成的,这就是录音师的功劳了。其中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音乐,另一个是音效,要把所有声音最后与影像合成为一体。如何找到合适的音乐,为镜头中的一切找到合适的声音,书中也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对于默奇来说,无论是剪辑还是录音,这一切好像都是从一个十一岁男孩在家里鼓捣那台磁带录音机开始的。一方面是录,不仅录电台里播的音乐,还录外面发出的声音,甚至利用麦克风与一堆金属摩擦较劲。另一方面是剪,把磁带正播、倒播,剪断后排个序、粘回去再播,就是要制造不同的效果。

  2. 关于电影的诞生

  关于电影,书中有很多讨论,我读来都听新鲜的。以下我只捡其中一段转述——我没有读过电影理论,不知道正史上如何总结的,如果已经是常识,那只能说我自己孤陋寡闻哈。

  “电影之父”有三个:爱迪生、贝多芬、福楼拜。要放在一个合适的社会背景下,三者缺一不可。

  “我用爱迪生代表电影之初发所有技术天才”,他们在物质层面发明的电影,赋予其机械特性和化学特性。

  “在这之前差不多五十年的时候,福楼拜代表的一类作家已经发明了现实主义”。他会用整页整页的篇幅去描写一间空屋子里的尘埃颗粒和他们细微的声响,因为他在说:平凡现实存在着某种意义。这就是电影的故事,电影要展示的内容。

  “福楼拜之前三十年,以贝多芬为代表的作曲家开始探索音乐中的力度概念”,发现通过强力扩展、对比、变形的手法改变音乐的节奏和配器的结构,可以激发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力量。“你听贝多芬的音乐,可以发现调性、节奏和音乐焦点的突然转换,那就像是电影语汇被翻译成了音乐表达:剪切、叠画、淡入淡出、叠映、长镜头、特写镜头”。这个就是电影的表达手段了。

  “十九世纪文化中这两条伟大的河流,文学和绘画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中的力度概念,终于汇聚在电影这种物质形态下”。此外,还有十九世纪像银幕一样巨大的画作,当时急剧变化的人口分布为电影准备好了观众。

  3. 各种艺术(学术)形式之间是相通的

  书中很多地方自觉不自觉地涉及到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比照。

  电影制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希区柯克式的,一部电影已经在创造者脑子里完成了,只需要将它拍出来;另一种是科波拉式的,电影中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在摄制过程中舞蹈,不停地发明。这代表了两种极端,很像湿壁画和油画,前者的颜料一旦接触石膏就无法更改,后者可以在画布上不断涂抹覆盖。

  如何处理电影中的多重视点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发散式方法,一开始所有角色都在同一个时空中,接下来你就可以一个个跟随他们了。与此相反的是汇聚法,两个三个故事各自独立发展,最后交汇在一起。但有时候会打破这些规则,但效果要取决于各自的能耐。这个与文学作品的手法也很相似。

  剪一场戏的时候,你会不断面临三个基本问题:用哪一条镜头,入点在哪里,出点在哪里。三个问题中对节奏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在哪里结束一个镜头,要完整但不要过度。镜头决定在哪里剪切,就跟写诗歌时决定在哪里断行一样。在剪辑切换的瞬间,把一个画面与另一个画面并置,这就相当于产生了一个韵脚。

  默奇的父亲是一个景物画家,“有一回他和我说,我画的不是物体,而是我的眼睛与所画物体之间的空间”。“那恰恰是我对声音录制的看法。如果我去录关门的声音,我不会认为我记录的是一声关门,而是记录了关门这一事件所发生的那个空间”。

  《剪辑之道》读后感(五):眨眼之间-剪辑之道

  暑假里学习了一点剪辑知识,目前仅掌握用FCP制作一些“傻白甜”的小短片。但因缘际会,看到这本在剪辑界内非常有名气的访谈录,就找来读着玩。

  在看这本书之前,或许我和许多人一样,并不知道沃尔特·默奇(Water Murth)是谁,作者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是谁。他们就像之前那本我很喜欢的《乌托邦年代》的作者著名剧作家卡利耶尔般“隐姓埋名”。作为普通的电影观众,除了闪烁的演员明星,我们或许只知道“万能的”导演和一些非常著名的剧作家,而剪辑师就好像是存在于人们想象范围之外的电影核心创作者,与电影素材进行着漫长的亲密行为。

乌托邦年代8.8[法] 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 2018 / 新星出版社

  这本对话集的英文名为“对话”(The Conversation),它也是默奇剪辑的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名,改变自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原著《荒原狼》。这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像是用文字的方式呈现出“第四面墙”,让读者穿越时空,倾听信息满满的一系列访谈,从中有选择性地吸收能够理解的部分。所以,它没有教材书及科普书那般体系化、逻辑化,但也不失一份散漫闲适的自由。《英国病人》是将访谈双方勾连起来的最直接结点,作者翁达杰是原著作者,而默奇是该片的剪辑师。两人的交谈跨越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多伦多,问题与回答都显得随性又有启发意义。

英国病人 (1996)8.51996 / 美国 英国 / 爱情 剧情 战争 / 安东尼·明格拉 / 拉尔夫·费因斯 朱丽叶·比诺什

  默奇谈到电影作为一种启发人们私人经验的大众媒介时说:“人们实际上在银幕上看到的是他们自己的版本…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它…电影在恰当的地方释放出歧义性,从而将你个人经验中的某些东西激发出来”(P49)。我在阅读这本约二十万字的思想火花时摘取的果实或许与其他读者完全不一样,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内容,并且基于已有的私人经验(阅读、观影、生活)来完成这本书。从对声画关系的不断探索、对设计与偶发(即希区柯克式及科波拉式)的比较等技术性电影常识与剪辑技巧的粗浅认识中,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作为文艺复兴式全才的默奇用一种罕见的深度和思想力从事着一份“技术性”的工作。不论是宏观上场景及其顺序的重置,还是微观上选取哪个镜头、从哪里开始、到哪里为止,默奇的选择都基于一种超越技术层面的形而上意义,就像访谈中他无意中表露的对音乐、文学(尤其是诗歌)、数学乃至哲学(《易经》)“智慧”的信手拈来,这种智慧和融会贯通的魅力实在很吸引我。当然,看到这些大师们随便谈点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回溯《教父》三部曲、《现代启示录》、《美国风情画》、《布拉格之恋》、《人鬼情未了》等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滴滴点点,总感觉又与电影有了一些亲密的贴近。

  “我写作,是为了发现命运的下一个房间”,这是书中对索尔·贝娄的一句引用,相信对默奇来说,“剪辑”这种几乎完美适合他“安静而不动声色天性”的方式也是他发现及打开命运房间的钥匙吧。

  有所爱并为之风雨兼程,想必是生活的意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