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林泉高致》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林泉高致》读后感1000字

2020-09-03 20: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林泉高致》读后感1000字

  《林泉高致》是一本由[宋] 郭熙 著 / 周远斌 点校纂注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林泉高致》精选点评

  ●我以为这样的书可以做得很精美,至少要有漂亮的开页,否则好可惜山水四时,看笔尖与墨,看古人眼中万物合一的一刹间。

  ●《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画学经典配图用心

  ●对中国古代绘画影响深远的“三远法”出自此书,世人多知三远而不悉郭熙。书中除了郭熙的艺术观还涉及很多实际技法个人最感兴趣的是《画诀》中对山水石林松雨雪景物画法总结墨色理论,虽是描述文字却让人感觉非常美。虽说画无定法,艺术是灵感和迷狂,但对于门外汉的我来说,学院派的东西总是很必要的,毕竟这个世界天才太少,都是自以为天才。中国山水画教科书作品

  ●看完了就是三句老话高远平远深远,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四季山之状貌。

  ●山水画亦是大学问。不轻,纳天地,遵规矩审时度势,有技有思有情有趣,作画之必要。

  ●一字一字仔细看过来的

  ●修身养性

  ●一本很不错的中国传统山水画美学书,虽然是文言文,但内容极为深刻

  ●宋代画论代表作~~

  《林泉高致》读后感(一):文美图不精

  内容自不必说是很好的。但是书的印刷真实让人有失所望。如此精妙的绘画理论,而且出自中国宋代,应该配上精美的山水画。图片质量真是不敢苟同。不过这套书的印刷似乎都是如此,这是给三星原因。不是书的内容不好。而且保留了四库全书中的王维等人的山水诀,其实是很正确做法

  《林泉高致》读后感(二):阐述了中国绘画的画内和画外的功夫

  虽然此书只是讲了中国绘画的理论,但是却能很好的体现了古代文人雅士情操和对书画认识。就好比书中《画意》一节说道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为有形诗”的观点。就好比书画一体,皆为意境表达。此书很多板块都是在说山水画之技法,但是却也能适用于花鸟人物等题裁。本人最为欣赏的就是其第一节《山水训》中提到的理论:“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故积惰气而强之者,其迹软懦而不决,此不注精之病也;积昏气而汨之者,其状黯猥而不爽,此神不与俱成之弊也。......”很明白的阐述了绘画的基本精神状态,和对于此道的严谨态度,很值得学习

  《林泉高致》读后感(三):古今高论,不可多得

  1

  有学生问我:园林为什么要用元素加以隔挡。为什么说“隔则深”?“隔”的文化意义何在?

  答曰:《林泉高致》,高见频出,说君子爱夫山水,以泉石有至乐在焉,以高蹈远引、离世绝俗而洁身,可与史上的“箕颍埒素,黄绮同芳哉。驹之诗,紫芝之咏,(寄)林泉之志,烟霞之侣。”自伯夷叔齐以来,不求闻达于乱世成了知识分子的共通心态,大隐之真乐,性命之苟全,也是明清政治失意者同归之殊途。放诸四艺,诗画、园林也都以隐逸为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隔则深,畅则浅”,一语道破,实为园林秘要。古人实践了上千年,对于视觉要素与关系的把握,充满了画理阴阳向背、枯淡浓湿的辩证性。园林就是道。郭熙,近道者。

  而阴阳则是分析的基本法门。隔阂是阴,畅达是阳;绿荫为阴,露台为阳;门洞是阴,透景是阳;径门是阴,动线是阳。熟悉画理者,自然觉得好理解。而一般学者,如果不在园林中细细察考,详为纪录,睁开发现的眼睛,许多精妙之理,也就在指缝中溜过。

  2

  此书插图质量不高(无一精审),或断或残,只是将提到的名名作略作援引,并无一丝说明,品落下乘。

  这就是山东画报的水准。

  愧对郭熙此杰作。郭思登科时,熙欣喜若狂。然其人亦道家者流。

  吾观“东南之山多奇秀,天地非为东南私也”,“西北之山多浑厚,天地非为西北偏也”,皆通脱之论,深为后世服膺。若有天才,能皆东西南北,四季流行,则必成其大矣。

  此类之论尚多,不一一。

  3

  是罕见的有完整的画论,而且其作品还存世的典范。特别它是早期的东西,直接继承李成和范宽。

  中国的画家和道家是一路人,在庄子当中,大量的画家出现在论述中,表现其磅礴宽宏的气势,汲取天地万物之灵气,这是变成了一种绘画的传统。

  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郭先生告诉我们应该怎么话,可以怎么理解?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但是他有没有像董其昌那样受到徐季海,苏东坡和赵孟俯的影响呢?他的师承是什么样的?它的潜在文本是什么?他心中的典范是什么?

  问了这些问题,就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林泉高致》读后感(四):林泉高致(笔记&感想)

  范宽尚在人间,耆老多识之。学荆关,既久,叹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褚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也。”

  画山画骨更画魂,范宽此中高出群。

  冯时行《缙云文集》卷一。冯时行,字当可,号缙云。宣和初进士,南宋绍兴时忤秦桧。其诗文隐见其忠义之气。这样的人,最能与荆浩、范宽等人声气相通。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时以取其浅;

  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冶,夏瓮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元气之态度活矣。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原只是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

  荆浩在《笔法记》里简单地提到“嗜欲者,生之贼也。明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

  这里,荆浩不经意地说出了一个创作者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澄汰嗜欲杂念,以保证精神的纯洁性与超越性;二是要专一专注,终始其事,以得到技巧与心相立的熟练。

  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迓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掉之乎!

  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重复复终终始始,如戒严敌,然后竟,此岂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乎!

  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株竹,因日夜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

  清龚贤题画:画谱云“春山如睡”。

  清邵梅臣《画耕偶录》:余尝谓画山以此四语为决,能领悟四如字,则墨落情深,斯为无声之诗。

  山水人物以标道路,山之人物以标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山之溪谷续断以分深浅,水之津筏桥彴以足人事,水之艇钓竿以足人意。

  欲多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沃看。

  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尔。

  世人止知吾落笔作画,都不知画非易事。《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通,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而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

  宋朝(南朝刘宋)顾骏之,常结构高楼以为画所,每登楼去梯,家人罕见。若时景融朗,然后含毫;天地阴惨,则不操笔。

  犬眠花影地,牛牧雨声陂。——李拱《村舍》

  密竹滴残雨,高峰留夕阳。——夏侯书简

  郭溪所中意的诗句,能入画的诗,能启发画意的诗,,需要满足这样的条件:幽情美趣;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天工与清新。

  苏东坡诗咏的玉堂壁画: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离离短幅开平远,漠漠疏林寄秋晚。

  玉华殿 紫宸殿

  2015.4.29

  感:真正画得好的人,才能如此清晰明了的写出自己对景致、对画、对世间万物的见识。

  诗如画,画如诗,把诗中之美画下,把对于山和灿烂的感叹,咏成诗,画成画。

  古人追求高雅的情怀,是现在浮躁的众人永远追赶不上的高度。他们看到了山河的气韵并把它融合在笔墨间。

  他们滔尽自己身上的尘滓,全身心的绘画,这份专注与执着造就了北宋绘画的巅峰。

  愿这如诗的情怀有一天也能照进我的心里。2015.6.29

  《林泉高致》读后感(五):浅谈林泉高致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省温县岳村乡西郭作村)人,后人习惯依地名称郭河阳,官至翰林待诏直长,北宋中期最有代表性的画家、著名的绘画理论家。郭熙的生卒年没有明确的记载,学者们推断在公元1000至1100年之间。《林泉高致》集现存六节,包括: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其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煕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序言称:郭思小时常跟随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思闻一说,旋即笔记,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父子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其中对山水画的起源、功能到构思、构图、笔墨,以及观察方法等,都有精辟的阐述。

  “山水训”集中叙述郭熙对于山水画的见解,他认为人们生在太平盛世,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归隐山林,借助一幅好的山水画,君子完全可以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对前人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这一节还讲述了画家应该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提取素材、如何继承传统和如何表现。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画意”强调画家要对自身的艺术气质进行提高并加强文学素养的锻炼,郭熙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可以帮助画家扩大思路,丰富想象。“画诀”主要说的是山水画的形象塑造、画面布局、用墨技巧和表现山、水的四季变化在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基本规律。“画格拾遗”是郭思记述其父的一些山水画的情况。“画题”对前人绘画作品的作用发表见解,郭思认为画家应当有所作为。

  《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不少地方发前人所未发。

  就山水画的创作经验而论,它强调了五点。这五点不仅仅局限于山水画的创作,还可以借鉴到大部分艺术的创作。其一,要深入观察生活,抓取主要特征。文中写道“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对于山水的四季朝暮、阴晴雨等环境下的变化,郭熙都经过认真的观察研究,“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暗。”“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只有作者深入观察生活、自然中的点滴,才能对四季山水变化有如此的敏感。而当今许多艺术的创作者早已淡忘了这一点,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对生活的细微之处有所了解,我们才能捕捉到常人不及发现之处。可以说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态的瞬间定格再现,它所折射的是其生活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意象。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样式,不同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烙印。其二,抓住富有诗意的情节,酝酿构思。“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清,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郭熙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可以帮助画家扩大思路,丰富想象。带着诗人的心怀融入自然、生活,去发现自然、生活中富有诗意的情节,再将诗意的情节赋予到艺术创作中,便是对艺术的升华。其三,进行艺术创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反复修改。郭思叙述其父山水画创作时的精神状态:“乘兴得意而作,万事俱忘。”“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笔精墨妙,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不敢以轻心佻之者乎。已营之,又撤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始终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在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要做到静心,静下心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再者,对于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要对不足的地方及时修正。其四,师承要广取博采,不局限于一家。“专门之学,自古为病。”“今齐鲁之士,唯事营丘(李成),关陕之士,唯摹范宽。一己之学,尤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所谓出于一律。而不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人,殆由陈迹。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者此也。”这一点极为重要,一己之学,很难有新的突破。曾记得一位外国学者在开学时将一大堆复印的散资料发放给学生,很多人不解,学者淡淡的说,如果发给你们的是一本书,那最多是一家或几个人的见解,而我复印的这些资料却来自于这个领域众多专家的意见,你们从哪能学到更多呢?其五,技法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笔墨要为人使,不可反为笔墨使。”“或曰:‘墨之何如?’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砚用石、用瓦、用盆、用瓮,片墨用精墨而已,不必用东川与西山。笔用尖者、圆者、粗者、细者、如针者、如刷者。运墨有时而用淡墨,有时而用浓墨,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有时而用退墨,有时而用厨中埃墨,有时取粉黛杂墨水而用之。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燥。用浓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非浓与焦,则松棱石角不了然故尔。了然之后,用青墨水重叠过之,即墨色分明,常如雾露中出也。’”在我没有阅读此书时,我并不知道山水画用笔墨有如此多的讲究,但我喜爱摄影,在摄影中有不同的构图,有不同的测光,不同的快门速度,不同的光圈大小,把这些进行不同的组合,得出的照片大不相同,想必,艺术的创作都有自己的独特技法,你需要什么样的结果就要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技法。

  《林泉高致》可以说是一本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著作,要得到一幅“自然美”的山水画首先要对“自然美”的山、水有所了解。一幅好的山水画是艺术对自然的升华,但它又高于自然,所以作者说在太平盛世,君子可以不用隐居山林,借助一幅好的山水画便可以“神游”其中。

  山水画具有一种美——结构美。美是一种很虚幻的东西,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艺术美是历年在高级发展阶段上的美,是美的高级形式;他主张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宣称艺术美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心灵产生的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在“画格拾遗”中,郭思写道“《风雨水石》,猛风骤发,大雨斜倾,瀑布飞空,湍奔射石,喷玉溅玉,交相溅乱,不知其源流之远近也。”《风雨水石》这幅画整个能够给人一种结构美感,风、山、水相互交杂,看似杂乱,细细品来,却是一种结构美。宏观整个现实社会,何尝不是结构美?一个完整的现代社会由众多不同的角色分工组成,像食物链的构成一样,缺一不可,无论你是清洁工还是大法官,社会结构中缺少了你就会乱成一锅粥。结构美突破了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三者之间的不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