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09-24 23: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绘画深意》是一本由[日]宫崎法子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中国绘画体现中国文化

  中国绘画要用一种历史的"目光"来欣赏

  北宋是中国绘画的分水岭。宋之前的绘画以体现人物为主,从宋开始水墨山水画自然景观为主,而水墨又过于淡雅,随之华丽花鸟画就对国画进行丰富,明末之后又涌现出为数众多的草虫画为普通大众女子们所喜爱

  中国的绘画要表达什么呢?

  这种艺术是文化的一种,最早体现士大夫们的思想。宋之前的绘画中,自然景色是为了陪衬人物的,画的都是富贵人,与普通民众无关。而北宋改革科举制,任何人都可以去参加科举考试,有通过努力学习儒学经典从而跨进入士大夫阶层可能皇帝官僚不用通过血缘家世选拔世袭贵族豪门慢慢没落了,这是一场深刻社会变革儒家思想成了文化主流同时大大推动了社会流动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光宗耀祖人生不同。士人们有了地位,就要与大众区分开来,没有了世袭这一血缘标签,他们就用"雅俗"来区分彼此,表明身份

  文人们的工具是笔和墨,他们除了练习书法外,又顺手笔墨开始作画,多么高雅作品,于是,水墨画便展开了。

  儒家思想要士人们以"修齐治平"为己任,十年寒窗已练就钢铁意志。可踏入官场后,当理想遭遇现实伟大如孔老夫子也不禁茫然,况区区士子乎?挣扎道德底线上下,士人们浑身枷锁,被困官场,他们向往自由

  山水画中自有士人的深意。

  你看那巍峨的高山云雾缭绕,定有仙人在对弈;

  你看那青松翠竹暗香,年年岁岁顶风霜,那是我的品格

  你看那水边的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歌唱晚,好不自在

  我多想归去,却脱不开世间羁绊,只好寄托于山水之间吧!

  中国的文人有深深悲哀,他们许多人一生为了当官而努力,一旦做了官,理想又常常是逃离官场去隐居,这种现象真是莫大的讽刺

  花鸟画把中国人美好愿望展现了出来。经过历史筛选过的有寓意的花鸟,如芙蓉花、莲花萱草、鹤、鸭、鹌鹑等往往通过谐音产生联想(如芙蓉与福荣同音,鹤与贺同音),以传达画家们美好的祝福和人们对喜庆的愿望。

  草虫画体现了人们对那些纤细脆弱、易逝生命无常之美的喜爱!

  山水是中国画骨骼,给人安定感。花鸟如自然的使者使中国画灵动,草虫体现了中国画细腻情感

  中国画传递的情感并不直白,只有委婉,这就是文人要反映的俗和雅的区别,也是中国文化的内涵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中国绘画的深意——图说山水花鸟画一千年》读后

  《中国绘画的深意——图说山水花鸟画一千年》,脱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角川书店出版的文库本。作者在《后记》中说道,这是一本面向普通大众的书,希望将传统中国画介绍给包括没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普通读者。

  全书结构主题立意分成“山水画”和“花鸟画”两部分。在“山水画”部分的第一章,作者主要探讨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中国古代艺术根植于现实生活,这超越了近代以来艺术与社会相互孤立的艺术观。宋代水墨山水的巨大成就与新社会体制出现互为表里,科举制的发展使士大夫阶层掌握了文化和艺术的话语权。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山水画的主题,从隋唐到五代的力量聚集,到北宋实景巨嶂山水的鼎盛,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主题谱系,如:文会图、旅人与渔夫的意象,这些意象的含义等。第三章主要讲了文人山水画。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美术史绕不过去的话题,但因为不是专书,作者也只是简要介绍了文人画在北宋的开端,以及“渔夫、渔乐”、“旅人、纪游”、“隐居、山居”等主题从南宋到元、明简单的发展脉络

  “花鸟画”部分的写法感觉接近工艺美术史,特别是大量引用了上世纪四十年代野崎诚近的《凡俗心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考》一书。讨论了各个时代花鸟画的主题,以及这些主题对应的社会意义人文意义。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山水画特别是水墨山水反映了士大夫的价值观,以具体形式表现了他们“隐逸”的理想,而花鸟画除了显见的装饰性,也表现了在背后支撑社会的女性的力量。这个论题如果能深入讨论下去感觉会很有意思,毕竟在中国古代,艺术和社会、和生活都如此贴近。但作者也只是点到而止,可能和篇幅及面向有关

  总体看,作为文化普及读本或初学入门书,这本书是基本合格的,语言也算洗练。但仍有一些不容忽视问题。首先有一些常识错误,如将赵孟頫《幼舆丘壑图》赫然写成《谢幼兴丘壑图》,“舆”误写为“兴”(P97);全书所及“黄筌”全都误写成“黄笙”(P149为例),我想作者应该不会犯这种错误,那就希望编辑或校对还是要有相关学科背景或至少是个古代艺术爱好者。还有就是插图的问题,因为开本的关系,这本书插图做得小,导致高糊。五代画、宋画缩成几厘米根本没法看,相比之下,三联版高居翰的系列书插图大不了多少,但基本用的黑白图,效果要好一些。另外在用纸方面,艺术类书中,中信版李霖灿《中国美术史》插图也是彩图,但比较清晰,因为用纸厚度适中纸面光滑,反观本书用纸,黄、厚、颗粒感强,做其他书没问题,用来表现宋画可能就不太合适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山水花鸟都是情

  作为一位日本学者,来研究中国画的绘画深意,大概会以为有点门外汉的感觉,但是从一众驰名的汉学家来看,似乎我们自己对本国的文化还不够外人来的重视。他们能够除去“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这层面纱,不仅有一些视角独特,还能站在不用的立场上看问题,去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作者宫崎法子显然没有其他日本的汉学家有名,但其选取研究的角度非常小,见微知著,而且从本书的内容看,作者所作的大多是入门级的介绍和普及为主。这样的中国绘画普及书有何和国内的书籍有何不一呢?用书中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对此是习以为常,反而忽略了。而且,似乎在印象中,有关中国绘画方面的普及书籍除了蒋勋的书,很难有深刻的印象,即便是蒋勋也是其名在前,书在后。在历史文化普及方面,我们还是要向邻国学习。

  书主要分为两卷,山水卷和花鸟卷。这是中国画的两大传统题材,如果再要拓展还可以叙述仕女画、宗教画等,但从这两个题材已经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一脉。山水寄情,花鸟赋意,不管是哪一种题材,只要是经过中国文人的笔墨,都会或多或少沾上作者的情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作者赋予作品灵魂。只有被寄托情感的作品,经过技巧烘托才能成为艺术品。山水画中一个最大的主题就是归隐,古人的画中,很少有市井(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就流传万世),作者认为是画家追求的是“雅”,在山水间徜徉,偶遇几个渔夫,才是高雅之举,加上乱世动荡报国无门踌躇满志不得路,只能寄托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自然而然,归隐这一个主题就被表现出在文章中,绘画中。通过这一个远离世俗举动,让文人志士找到了新的归属

  花鸟画和山水画最大不同在于花鸟画的普及度,按照作者的铺陈,花鸟画在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其表现的内容已经从简单的水鸟和鱼,扩展到各种花卉鸟类:鸭、鸳鸯白鹭蝙蝠、莲花、葡萄牡丹菊花竹子松树梅花等等,而这每一种具体的变化都有其一定的含义,鱼代表“余”、鸳鸯代表“爱情”、蝙蝠代表“偏福”等等,似乎每一种中国画的里事物,都有一种寓意,而且都是吉祥的寓意。由于其积极的寓意,慢慢的花鸟画演变成各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各种工艺品、生活用品中,都会出现各种的类似图案,以祈求各类祝福。这也让花鸟画在传播形式上比山水画更加广泛,百姓接受度也更高。

  作者做出的总结是经过80多幅名画得出的,这些画作有些存放在国内,更多是流传在海外各大博物馆。就像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在国际一样,我们一方面感叹这些身处异地国宝,一方面是不是更应该深入去研究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寻常事物”,以免最后我们连身边的事物都变得陌生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山水画是男人,花鸟画是女人

  嗅着新纸/印刷品的味道读完。配图非常丰富,只是排版略有些问题,需要翻来覆去的找,不太友好

  作者是日本美术史家,以研究中国绘画史著称,不了解她的学界背景,看出来是很早就开始做研究的人,本书也初版于2003年,但是细细读来,觉得书太浅显了些,对文献史料梳理寥寥几笔,且很多是日本文献,很多地方谈到了,但也仅限于谈到了,没有再深入的分析。第一部分山水画还好点,看出来作者是觉得这部分很重要,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也提炼出了一些思想和内核;但到了第二部分花鸟画就比较散漫了,花鸟、草虫、藻鱼,只做了简要的介绍,核心思想在于,这些小品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们是中国传统思想追求吉祥幸福(生儿子、多生儿子、发大财、做大官)的象征,另一方面清高的士大夫阶层为了掩饰自己又为这些主题多加了些高洁精神内核(如梅竹兰、莲、鹤等),代表作品是明朝画家王绂的《双清图》和《竹鹤图》,虽出自一人之手,但一个代表了文人精神,一个更宫廷画风,两种形态两个方向,归根结度,意义和记忆都是相同的。总而言之,读完收获并不是很大,或者说没有达到预期,但如果作为作者面向日本读者对中国绘画的简要入门介绍(作者确实也几次强调了这点),可能也是合格了。

  山水画是文人的理想,内含文人的个人修养精神世界,也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山水画虽然源于五代,但到了宋代才有了我们印象中山水画的雏形,与唐代的“青绿山水”相比,水墨山水更符合科举制后士大夫的儒家价值观,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崇尚质朴心境。山水画中常见的人物是旅人和渔夫,人物虽然在画中渺小,可他们也成为了画中的一部分,或者说,他们就构成了山水画,比如郭熙的《早春图》,鲜明反映了宋神宗治下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场面

  当然,这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渔夫是山水画中常见的形象,代表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老庄思想。宋代的山水画还是在表达文人的老庄思想,寄托他们希望隐逸而不得的理想;山水画成了他们的游离场所,让他们得以短暂地逃离现实,憧憬未来,让他们能与现实妥协却又不深陷其中,就像仙界桃花源一样,这是一个“卧游之地”。而到了元代,山水画达到鼎盛期,异族入侵,文人就真正的隐居于山水之中,他们继承了五代董源、李成的画风,画作中的渔夫往往就是他们自己,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元代四大家无一不是如此,实景山水也因而发展起来。画中每一元素无不表示他们的理想志向,比如寒冷的冬景寓意着高洁的心态。而到了明代,隐居更近了,社会经济发展,乡村别野发达,别业图和园林图更为兴盛美丽庭院中的草堂、远处的群山、眺望湖光山色的人都是其中组成部分,因为画题的别墅名也是所有者的号,这种画也叫别号图,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从这层意义而言,这就像西洋肖像画,只不过反映的是画中人的内在肖像。明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纪游图,文人有钱了,就到处游玩,以实际体现画下山水画,就像游记一样,这区别于以往的卧游图。

  山水画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作者认为,或许和古人以为山川中住着神仙有关,中国的名山大川无不蕴含着美丽传说,因此山也就成了躲避世俗的理想隐居之地,也是个人追求身心救赎所在。即便是太湖石和文人喜欢夸张画的种种怪石,也蕴含着奇石作为宇宙微小合体,凝缩着永恒世界的深意,是理想世界的缩影。可是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士大夫阶层为什么要从山水画中寻找老庄思想作为寄托,作者并没有说明,使她的解释打了折扣

  与山水画相比,花鸟画是人们的日常幸福。有两个点倒是比较喜欢,第一点是是作者提到,花鸟画其实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实际是单调的,但和意义相比,意义的承载体图案本身反而是精致和丰富的,绘画的表现力就在于此。第二点是相比于山水画,女性成为喜爱花鸟画的主体,他们甚至会参与其中的绘画,更遑论欣赏。清代姐妹柴贞仪、柴静仪的《草虫画卷》细腻动人栩栩如生,古代女子并非一无是处。花鸟画充斥着女性的房间(或者说是非主人公书房之外的其他房间),被细细把玩。

  更有趣的是,到18世纪以来,随着文人阶层的扩大,以及权力阶层渐渐充斥了士人以外的群体,雅的品味渐渐被俗取代,山水画没了市场,反而花鸟画大受欢迎。山水画作为士人和平民的品味区隔的藩篱,轰然倒下,这不仅是趣味问题,更寓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崩溃。而阶级、性别、科举制、文化藩篱……作者所谓的“绘画的深意”、“时代的目光”正在于此吧。

  :放上一张可爱的小画~

  《中国绘画的深意》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山水花鸟画:隐逸理想与凡俗心愿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深厚渊源不可否认,但长期以来,日本一直身体力行地淡化东亚文化圈造成的影响,转而从西洋摄取经验。长此以往,本土的艺术反而成为陪衬,以至于本国人在面对自己的美术时,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作者宫崎法子担忧现状,并希望反思日本美术与艺术当下的发展方向,既然中国画的影响在现代日本人的心目中已经逐渐淡漠,倒不如以一个新人的姿态去鉴赏其中的趣味。这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北宋及北宋之后的山水画与花鸟画,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艺术不可能是独立的存在,必然与社会有所连接,并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风貌。

  一、山水画

  至唐朝时期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已至顶峰,北宋士大夫阶层的兴起一方面加强了阶级流动性,另一方面“雅与俗”的对立变得不够清晰,士大夫阶层通过山水画来将自己与一般百姓进行一个区分,因此山水画应运而生。通过鉴赏名家名作并不断发问,作者引起了读者的思考:从唐朝到北宋,在职业画家也就是北方山水画派的笔下,经历了一个从人物画到山水画,从青绿山水到水墨山水的一个过渡过程,主角从人变为山水,而山水并非纯粹的山水,必须要有人物的点缀,画中的人物也在经历着变化,从文人到旅人和渔夫,后者是五代、北宋山水画的两大主题。

  渔夫不仅象征着儒家思想里未被发掘的民间优秀人才,还暗含着知识分子所渴望的老庄归隐思想,在后续的元代李郭派到明代浙派绘画的发展中,渔夫形象一直保留下来,并逐渐成为画中的主角,这主要还是来源于文人视角的接受,将渔夫作为一个投射点,才能使山水画不仅仅是山水画,隐逸主题也随之定型,但在元代,还出现了另一类代表文人隐逸主题的人物:钓鱼人,其简洁轻巧的形象与职业画家富与技巧的表现还是有多不同,是文人画的特殊魅力所在。

  最早的文人山水画是宋迪创作的《潇湘八景图》,之后的《潇湘卧游图》是在文人交流的场合下诞生的,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文人画还是以职业画家绘画为主,但反映的是文人的一种价值观,是将文人作为客体进行观察而产生的创作。元代山水画又与北宋山水画有所不同,其主要描绘对象转变成了对人物、建筑的描绘,山水的比重没有前者表现得多了,而明代文人在此基础上创作的别业图、别号图,描绘友人、资助者所居建筑的外观,因友人、资助者的别号常称为他们居所的名字,所以绘画可以说是对他们品德的一种间接表现,还会表现友人的造访和集会,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五代辽墓出土的山水画中深山楼阁、文人高士的形象,但地点已有所变化。

  实际上,在山水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隐逸主题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从北宋时期的将隐逸视作一种理想到元代成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常态,再到明代将其演变成对居所、别墅的实景,隐逸的意象已经发生了变化。

  而关于另一主题行旅,在北宋时期庶民和官僚的行旅不太能够体现隐逸思想,所以在文人画中较少出现,即使有也是作为卧游图而非真实地饱览当地景色后画出的作品,但到了明代,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出游已经不仅局限带有较强目的性,游乐的成分开始出现,所以有了徐霞客那样的人物遍访名山大川后写下游记,由此纪游图得到了蓬勃发展,有时还会变成别墅图、别业图等等。纪游图的发展又延伸出了文人画山水寄寓道教思想的内涵,山水成为神仙所居之地,青绿山水的古风再次重现,而奇石也与山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花鸟画

  作者同样通过历史、主题等小节来串联起花鸟画的整个过程。最早关于花鸟的形象出现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和屈原的《楚辞》中,之后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人们自然观的转变使绘画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而在唐宋时期,随着萨珊王朝灭亡后其艺术的传入,花鸟画又成为了更高层次的绘画艺术,唐代展现给世人的是生机与活力的美,主要分成“富贵”和“野逸”两种风格,而宋代则是一种无常、脆弱的美感。与山水画的隐逸主题不同,作为补充的花鸟画,描绘了山水画不太能承载的一个富贵华丽的世界,主要装点在女性亲属的房间内,反映的更多是民众的心愿和期盼,当然随着花鸟画的流行,文人墨客也赋予了它除吉祥图案外的其他意义,也有专门创作花鸟画的画家出现。相比于士人阶级的隐逸理想而言,它的受众面更为广阔,人间烟火气也更为浓厚,文中介绍了藻鱼图、莲池水禽图、草虫图等多种花鸟画,并对其中常见的形象进行了逐一的讲解。

  总体说来,这本书很适合想对中国山水花鸟画有初步鉴赏经验的朋友们看,作者的笔调轻松自然,浅显易懂,翻译非常流畅,但还是有几点不足之处:印刷纸质很不错,就是画还是看不太清楚,而且画的位置有时候和文本会对不上,需要一直翻来翻去地找;在看的过程中,说实话,我觉得作者的思路有点乱,可能各个小节之间的连接还需要更清晰的一个逻辑框架,会有些跳来跳去的感觉;此外,虽然作者在一开篇就提到绘画的本质在于内容,因此不涉及到形式方面的探讨,但若缺少了形式方面的阐述,例如构图、技法等,未免显得过于单薄和失味,且着眼点也有所局限,这可能是作者创作定位的问题;在花鸟画部分的讲解明显比山水画重复和啰嗦,翻来覆去地讲解花鸟画的吉祥意义;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讲解比较浅显,没有告诉读者应该怎样去鉴赏和理解,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作者都没有展开来讲,这也从参考文献的数量上看出一点端倪。五星顶格的话,我会给三点五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