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通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通史读后感摘抄

2020-09-05 16: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通史读后感摘抄

  《中国通史》是一本由(日) 堀敏一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通史》精选点评:

  ●虽然也是线性的历史解释,但是完全不是事件的堆砌。探讨了很多历史的根源和其背后的原因。学术性很强。

  ●很有启发性的一部作品,对于熟知从中国视角构建的中国史之人而言,这本书是中国历史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正如它的副标题,“问题”才是关键。但我们的历史,致力于提供的往往是“定论”。

  ●日本学者立场上的中国史概说,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与中国本土学者有明显的差异,日本学者的中国史对象是中华文化圈。而且喜欢从社会经济史(其实就是现代化)角度来观察历史,延伸出来社会形态,历史分期问题,提到了很多范式结构及理论。由于是以演讲为基础,所以并不学术化,具有普及介绍性质,却有问题意识作为观照。

  ●就当今而言,此书已经落后于学界前沿近30年。虽然自称以问题史为核心,但是许多问题都是浅尝辄止,如六朝贵族论、唐宋变革论,仿佛科普读物。

  ●着重于制度史与经济史层面的日本汉学对中日历史对比的关照,历史问题切入的考察,但觉得本书算是旧著新译,几无新意。

  ●当作了解日本近代学者中国史研究主要论述的入门书,很好。书后的“参考文献”也正好用来延伸阅读。看了,感觉日本学界从经济史角度研究中国史,始终不衰。再就是,作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史,对历史分期、国家政治形态变化等问题,比较重视。其中,除内藤、宫崎以外,对仁井田陞的观点也多有引述,值得以后多加关注。此外,最后一章还分析日本学者的研究,特别引述渡边信一郎观点,指出内藤和前田直典、仁井田陞的时代划分观点不同,与其自身所处时代、各自与时代的契合方式不同有关。论述平和深入,反倒令人吃惊。总的来说,启发很多,尤其从国家形态、社会阶层、土地制度、官僚制度、工商业、海外贸易及东亚秩序等角度,考虑中国历史上的演变过程,激发对内容性质的思考。就译本来说,在字词选择上用心,但句子通顺不足,有些内容难以理解。编辑也有问题

  ●不行。

  ●相当不错的一本中国通史,还有简明的日本汉学的学术史回顾,受益良多。日本人对中华文明这么有信心,让我觉得很不安。美中不足:翻译校对有一点瑕疵。

  ●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很难评价的书,从内容上来说,要比一般的通俗通史和教材深那么一点点而且带有一些作者的述评,从形式上来说又的确是一本很入门的中国通史,特点在于结合问题破题又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感觉应该是给对中国历史有大体上了解的读者一本补充的读物,文字不错可读性也还行。今年读了不少日本的汉学研究,个人以为基本功底和对东亚文明的了解让日本的研究还是比欧美的更加上道一点,但是方法和视角上则过于传统没有欧美汉学那么新颖独特。可能由于刚看过讲谈社那一套大部头,这种单行本的简史并没有带给我们多少特别的内容,有些遗憾,如果调转阅读的顺序,应该会有更好的阅读收获吧。

  ●提出了很多宏观史观。可能是因为我不了解日本的中国史研究,所以觉得里面的史观很有趣。

  《中国通史》读后感(一):通史之见

  中华文明一直说是上下五千年,也一直说从未断绝。但是历史不会不变,现在是过去的未来,在于过去赋予的能量,所以一直都是说大历史观,而非仅仅是王朝的更迭,这本书从一些社会,经济,文化层面上面去赋予历史变革的动力,可读性也还不错。当然作为一本通史,无法非常详尽阐释某些观点也不足怪,作为打基础的读物还是可以的

  《中国通史》读后感(二):编辑问题若干

  编辑问题,像页101,汉宣帝训斥汉元帝,汉家自有制度。引文有问题。应该是“以霸王道杂之”,缺“王”字;“好是古非今”,这里成了“好古是今非”。页150,曹魏建立,写成了“公元230年”。页229,“首领称为谋克、猛克”,应该是“猛安”。页231、235,金所立齐国,“刘豫”都写成了“刘予”。页311,参考文献,“至一九九九年末”写成“至一九九年年末”。等等。需修订。

  《中国通史》读后感(三):拙见

  一点拙劣的看法 [奸笑] 这是我第一次读甲骨文丛书,这本书是堀敏一先生关于中国通史的一本小书。《问题史试探》顾名思义,堀敏一先生探讨的更多的是“为什么?”。正如堀敏一先生在引言中所说的:“我重点考虑的是在看待中国历史时,哪些是问题所在,哪些点又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志而成为问题” 此外,有关书的具体内容。空间上,其更加宏观的“东亚视角”有异于其他的通史。时间上,讲笔墨更多地放在汉唐的模块。还将改朝换代的重大事件一笔带过,可以说是有自己的特色了。

  《中国通史》读后感(四):问题里的中国

  

1,真的是抱着日本是如何看待中国及中国史的心情购入了这本书。书中的观点我看来很中肯,尤其到了近现代的部分。但反过来说,如果不中肯,也许我就没机会读到了。

2,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必需回答的问题,我们这个民族(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只有这个问题回答好了,在全民之中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这个民族或国家才有存在下去基础和发展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本中国史都是一次对中国民族共识的重构。

3,崛敏一的这本书,基本的主线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群体的变迁,这里面包括了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其中以严谨的态度引了很多日本学者和时期各方面的学术成果,是一本很好的日本研究中国史的入门索引。即便没有再看日本人写的中国史的兴趣,书中的很多和中国现在史观相左的角度和看法也很有启发意义。举个例子吧,我一直觉得现在我们对中国史的分野太过机械的硬套苏联那一套(虽然已经好很多了)。看到最后两章,简直欲罢不能。

4,合上书的时候还很精神,要写书评时就困了。趁着热乎劲乱写几句。

  《中国通史》读后感(五):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史——《中国通史》堀敏一

  这本书是我11月22日读完的,之所以拖到12月3日来写这篇读感,实在是因为压力太大。书中干货太多,观点太多,比较枯燥,而且想不出从哪个角度去写合适。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历史,拓宽了我曾对中国史的了解,更加入了国际上对中国的评价。

  此书副标题“问题史试探”,顾名思义,作者在书中,简述了很多他心中中国历史的一些问题,并且尝试做出解答。这本书从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大约7000年前开始讲起,到现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发展速度,更多的是谈论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作者总结强调“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总体偏于友好关系,承认近代日本侵略导致关系恶化。今后两国关系如何发展,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两国的历史。若要回顾历史展望日本未来,尤其是日本经济以及世界和平关系,要与中国为首的亚洲各国、各地区建立友好关系和连带组织。”作者用这段话作为全书结尾,客观正视中日关系,也客观正视中日历史。坦白自己国家曾犯下的滔天大罪,也同时虚心向逐渐崛起的中国表示尊重和学习。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严谨客观的历史观,他笔下的中国历史,当然也不带有偏见和民族主义。

  书中的干货颇多,这本书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本教科书级别的历史书。看得出作者在中国历史上下过一番苦功夫,如果没有对中国历史的足够热爱,我想是绝对不可能写成这个样子的。他解释了文化和文明的区别,“以文化之”“以文明之”则是文化和文明的起源。中国为何如此长盛不衰?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长期向周边民族传播“文”,有时是征服、有时是同化。夏亦可作华,合为华夏。民族正是我们凝聚力的根源。有了民族意识就会产生歧视夷狄异民族意识。作者论述这种歧视起源于春秋时期。他还讲述了“支那”这个词语的来历,印度梵文Cina,Chinas等词不同于China等名称,汉译佛典里就以“支那”“震旦”之名出现。支那是Cina的直译。这个词在日本长期被使用,因为侵略时日本人因滥用该词蔑视中国人,以至于现在中国人非常厌恶日本人对“支那”的使用。书中还有很多结合了俄罗斯、日本、印度、英语中对中国称呼来历的说明。

  当然,说中国历史自然就是在说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税收制度演变、国家朝代更替、哲学思想的逐渐成熟、社会阶级的划分等等,太多的内容都在里面有独具一格的诠释,颇有些趣味。相比较之下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却更有些枯燥无味,当然《中国大历史》主要是在税收制度和政治制度上对中国历史进行诠释。

  特别说明的是,本书所引用的史料大多是日本作家出版的中国史料,并在书尾用了30页篇幅,来将所有参考文献的书名和作者一一陈列出来。不得不敬佩日本学者的严谨,如果对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想更加一步的了解,在书尾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一本合适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