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100字

2020-09-05 16:00: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100字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是一本由台海出版社著作,60元出版的32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一):老百姓都能读的历史

  很久之前我就想了解整个中国历史,但是本人文学功底有限,一直找不到一本书能看的下去。直到在知乎看到渤海小吏的文章,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却又逻辑严密、深入浅出,不只是历史的直观展现,更有精彩的分析,教人向善的核心。相信这套系列图书必将影响很多人,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自信,让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闪耀心中!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二):极力推荐

  这本书内容没得说,像极了一窖老酒,后劲儿十足,必然会大红大紫!唯一不足的是名书名有点平凡,可能有点仓促。本书不仅把历史表象进行了阐述,对背后的历史运行规矩也做了剖析和归纳。作者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高产作家,说实话有段时间工作有点忙,看他的文章竟然会跟不上趟。。。PS:我这儿有渤海小吏所有全集内容pdf,番外也有,可以私信我٩(͡๏̯͡๏)۶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三):你终于出书了。

  我是从秦并天下就开始追了。两年的时间。

  好像并不十分值得讲些什么,因为我讲不出, 它的自我发展同你的发展留下了那些可知 不可知的因数。在你有些长远代价视而不见上,在你有些更重要的生存现状上。长远代价会随时间变化成生存现状,两者在时间轴上同人发生了太多的不得已。 与君相逢,人间志兴。

  为什么非要让我凑140个字。

  这浩瀚的中国历史,通过当今中国公务员思维体系来书写,他给一些人打开了一扇窗。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四):十年之内,必超《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准确的说是这一套书,我看完的感觉是十年之内必超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并将再次推动历史热。

不是说《明事》不够好,是作者的这本书,摊子铺的更大,场面更壮观,更精彩。它是中国整个封建王朝启蒙、诞生,发展、传承、巅峰、衰落的一个缩影。

里面所述的都是中国封建2300年的关键事件,并通过战争的形式去呈现。

这种战争是广义的,除了大家熟知的长平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肥水之战外,还有诸吕之乱,巫蛊之祸,党争之乱等等也都是战争。

作者用诙谐幽默的现代语言,拍案惊绝的配图,娓娓的向我们讲述着中国的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其中,在描写战争时,地图的使用更是弥补了我们在战争中对地理的忽视。函谷关为何重要?襄阳为何重要?汉中为何重要?只要一上地图,你就全明白了。

此外,作者的这本书会改变你对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恰如作者所说:

亡国之君,不一定都昏庸无道;奸佞当道,不一定都可恨之极;忠臣孝子,也得扒出来看一看。

只有你真正了解了他们,你才会懂得:有太多的选择,是逼不得已;有太多的努力,是竹篮打水。

这本书最大亮点的地方是将那些看似一件件不相干的历史事件,连成一根线,将中国历史的整个脉络串联起来,然后告诉你,当我们也面临相同的选择时,你该如何选择,以及选完后明白他的结局走向。

这不仅仅是个历史故事读本,也是叱咤中国两千多年历史风云人物集,更是成功、失败的警示录。对于我们的人生大有裨益。

作者的三观之正,情怀之广,像一束光一样,照耀着我前行。

总之,倾情推荐,必不会让你失望。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读后感(五):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读这本书,于近处想起一个人:当年明月。回溯历史长河,忆起另一人:司马迁。 我的读书习惯,其实不算好。浸淫在碎片文化里多年,往往手边同时有许多本书。不过迄今为止,我仍记得那位朋友,向我推荐渤海小吏时的样子,仿佛在馒头咸菜里发现了珍馐。 读史不易,写史更加艰难。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再兼文言文诘屈聱牙,于普罗大众而言,可读性有限。

通史作品,最难把握的是节奏缓急。快镜头,走马观花,在市场上同质化严重;慢镜头,旁枝过多,读者容易打瞌睡。但此书作者跳出这个层面,从脉络的角度,加入血肉,梳理“剪不断理还乱”的经济文化、政治民生,视野内有青云弄潮儿,亦有孤舟蓑笠翁。亦庄亦谐,蔚为大观。 从最熟悉的三国史部分开始,每天中午就着小吏下饭。零碎时光,从“三国争霸”起步,再倒回头读“秦并天下”……作者定的目标是从秦并六国写到鸦片战争,通读已经完成的部分: 楚汉争霸16万字;强汉开疆34万字;光武中兴34万字;三国争霸56万字……如果能够不忘初心地完成,这套书体量不会小。

《舍不得读完的中国史》原名为《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说是百战,其实不止于此。宋人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之法,谓之“高远,平远,深远”。愚以为,此书纵横于“三远”之间。

以“没有广电总局的蜀汉是如何从内部被一篇论文瓦解的?”一节为例,大部分篇幅,作者是在透过战争的表象体察背后的形势。形势这东西,是上下五千年来的精髓。葛公之于昭烈,韩信之于高祖,晓形势也。天下大势,关乎综合天时地利、国力、生产力,也关乎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这样的软实力。 温庭筠曾在诗中道“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谯周,益州西充人,通谶讳之道。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大概会惋惜于蜀汉输天半子。但在历史上,蜀汉亡国前夕确有一连串的错误,共同造就不可挽回的后果。其中,谯周便用一篇《仇国论》瓦解了蜀汉政治合法性。剑门关1800年从未被正面攻破,谁料背后却已是土崩瓦解。 在封建社会,正统何其重要?饶胜文在《大汉帝国在巴蜀》里浓墨重彩地阐释了蜀汉的立国之本——“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汉的政权合法性,是蜀汉四相精诚北伐的成果。而谯周的《仇国论》自毁长城,非论“因余”,实论亡国也。 一首《正气歌》,半部中华史。 小吏笔触所至,层层剥开的是世代相传的精神内核,跃动的光点闪耀在字里行间,再串起零散的故事,终串成对文化命脉的传承。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故人的豪气干云,说出来,天地也要抖三抖。禅让、改革、政变、因果……纵横交织,层层漫铺在华夏大地上,凝聚成繁复瑰丽的图腾。 最后说说正史野史的问题。个人沉迷三国史多年,就三国部分而言,小吏老师对史实的考证精赅,价值观也拿捏得准,有其独到之处,却也不必奉为圭臬。喜欢三国史的朋友大概知道,陈寿《三国志》惜字如金,相关《魏略》《晋书》《汉晋春秋》《华阳国志》《襄阳记》等史料残缺不全,甚至互相冲突。历史没有完全的精准,报着宽容的眼光,此书值得历史爱好者一读。 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千年中国史,坦荡赠诸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