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可能生活》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精选

2020-09-05 16: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精选

  《论可能生活》是一本由赵汀阳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可能生活》精选点评:

  ●不只读一遍的书!

  ●Kind of awesome

  ●六经注我,气势磅礴

  ●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了。原创性和趣味性(巧思、关怀和幽默)给五星,行文散漫和民族主义减一星。可以评分四星半。正文和附录的后三篇论文都挺好的,前七篇则是散漫不严谨的杂文。

  ●赵汀阳读书很透,不局限一门一派,值得佩服。

  ●漓清了一些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

  ●我的第一本哲学书。过了这么长的时间,脑中那些幸福的论述早已被忘记,但不会忘记的是,初读时面对环环相扣的逻辑,感到的那种震撼与头痛欲裂。

  ●美好、幸福本来就在心中。规范毫无美感。得鼓励自己,去追求美,去创造幸福。

  ●早期作品,觉得有点唠叨,评分这么高,可能是正好迎合了文艺青年看书看剧爱找金句的风气

  ●当得起“本土语言探索思辨界限”的赞誉。遇到一本书,把自己朦胧不清的想法清晰有力地表述出来,惊喜难以言喻。仍有辩证法的影子(苛求了,辩证法并非全无是处)及结尾有小小的精英沙文主义的嫌疑。论证多建立在厘清词汇语义细微区别的基础上,部分看晕,且不熟悉中西原典,对其引论只能姑且听之,有时间再看一次。嗯,今年到目前为止的第15本书,太懒了,难怪什么一事无成。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一):一本极好极好的书。

  读到现在,我觉得这是一本极好极好的书。不仅读起来有趣,而且回答了一些我的疑问,也让我思考更多。我希望希望遇到更多这样的书。

  这本书赵汀阳老师给出了他关于幸福,关于可能生活的观点。这些观点很能说明一些问题。我不知道赵老师说的在多大程度上正确,不过这本书里面的很多观点至少到目前为止很能让我感到赞同,也能让人想一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也可能能够解决一些人生上的疑问。

  然而最最重要的不是让我对赵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而是通过看这本书,让我强烈的想去看看其他思想家们对于相同和相关问题的看法及其证明。或许以后,我也有幸能够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证明之。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二):赵汀阳这个哲学家啊!

  赵汀阳和陈嘉映一样,是中国罕有的让哲学说人话和说中国话的哲学家(中国有很多哲学学者——他们的书既不说中国话,也不说人话,哲学家却寥寥无几,赵陈算是最受公认的两位)。赵汀阳比陈嘉映“狂妄”得多,陈嘉映是被人们称为“中国可能最接近哲学家这个称呼的人”,赵汀阳则大剌剌地自称为“哲学家”。我更佩服陈嘉映,但不得不承认读赵汀阳的书更有快感。他的文字我简直想用“可爱”来形容,里头充满了孩子气的大言不惭和他所谓的“把真理恶狠狠地说出来的风格”。他身上多有八十年代那种“思而不学”的遗风或余毒,不喜“学术地”在中西经典文本和体系里规行矩步地兜圈子,援引其经典和概念来就是一副“六经注我”的猖狂架势,而总是凌厉地直扑问题,并总能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他“杜撰”出来的“预付人权”“人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小伤害的双向投票规则”等等“理论”,不一定很对,但至少是够好玩的。这本《论可能生活》就是本很好玩的伦理学书,至少是能给你的想法一种被撞击的感觉的那种书,如果你有想法的话。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三):赵汀阳的“可能生活”

  本书第1版由三联书店1994年9月出版。很多年前读过,薄薄的一本,不到200页。这个第2版,篇幅大许多,共357页。

  按照著者的修订宗旨,“不改变原来的分析框架,基本保持原来的思路并给予强化,但也进行了某些重要的修改,加上了一些论证”。从目录上也能看出一些改动的痕迹。

  主要的篇幅增加在十个附录,共150页,是著者正文所述伦理思想的衍生和扩展。

  注意到第四个附录“价值在哪里?意义在哪里?幸福在哪里”,问的是人生的大问题。赵汀阳先生也自视甚高:“关于生活,只有两种真理,一种是佛说的,另一种是我要说的。”这篇是赵汀阳伦理思想的通俗而系统的阐述,值得细读。

  注意到赵汀阳先生近些年来的“政治哲学转向”。他的政治哲学著作《坏世界研究》、《天下体系》、《每个人的政治》、《第一哲学的支点》,直面最具现实性的政治问题,并且清晰地说出。

  我的感觉:赵汀阳借着《论可能生活》的言说,已经参透了人生意义问题,正生活着他自己的“可能生活”。知行合一,令人起敬。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四):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正因为生命的有限性,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就成为一个可以思考的问题。

  《论可能生活》这是一本伦理学专著,伦理学是思考生活的哲学。第一次接触伦理学,让人耳目一新,把生活做为一个主体对象去思考,而把其中参与主体——人剥离出来,这样更能看见生活的本质属性。

  幸福与公正是伦理学的两个核心问题, 本书的讨论也是以这两个维度展开。

  幸福是一种能力,而要获得这种能力,前提需要自由,自由便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行动有实质意义的自主权(包涵否决权,选择权,创造权)。创造性生活产生价值和意义,这是幸福生活的核心追求。

  自由是有意义生活的基础条件,而自由是为了幸福,幸福则需要公正。

  幸福原理首先处理的是每个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即如何善待自己的问题。要保证幸福生活,同时需要另一个原理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是公正原理。

  人是群体性生活动物,具有社会属性,个体凝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人要过上幸福生活,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公正是行动与结果的对应性关系,表现在回报关系、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这三种关系分别是社会、自然和思想的唯一有序性。

  所以公正只能是一种制度设计,它是人为的秩序安排。(人与人的公正和事与事的恰当性关系)具体表现在公正的对等性和互换性。

  最终的价值判断依靠的不是公正原则而是幸福原则,公正原则只是一个必要的检测手段。幸福原则表明的是一个人怎样做一个人,而公正原则表明一个人怎样对人。

  一个幸福的人至少是一个能够公正对待自己的人,同时也能够公正的对待他人。 2018.5.19——少主,福州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五):生活在目的中

  首先表示激动,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伦理学”著作,并且因此认识了哲学家:赵汀阳。

  记得刚开始看到这本书是在我微信读书的书架上,黄色封面,下面几个大字《论可能生活》,那时的我还在各种所谓"技能书"中探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成功人士的几个喜欢》,李尚龙(后来看确实有点low),想找到某种技巧,能让自己“成功”。但确实没什么收获,不过那个时候看得还是挺爽的。

  看到这本书名字的时候我立马点了进去,翻来一看:哇,导论都看不懂!什么ought to be 什么to be完全不懂啊,但那个时候的我何其坚强!一天一本书诶!硬着头皮看完导论了,从此把这本书移出了我的书架,后来机缘巧合,多抓鱼不小心看到了这本书,还特别便宜,就下手了,买了以后六个月硬是翻都没有翻,但春节在火车上,倒是看完了。

  我特别喜欢作者的直爽,说康德关于伦理学的推论错了!他就是错了,说叔本华谬论。他就是谬论,所有的可取的不可取的都被他一一直说。全书围绕的是关于驳斥.所谓的“规范”伦理学,并给我们指出一种更好的生活道路“目的论”。这倒是有点像阿德勒,不过这个可比阿德勒高深得多,如果阿德勒所做的只是从目的论替代因果论的话,那么赵汀阳所做的就是以目的论为方法,让我们看到我们还可以有更多“可能生活”,也有更多可能的我,不论是规范,或者是宗教教条,他们都试图把人按照所谓的柏拉图的“模子”而把所有人都变成一类人,如果教条或者规范要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社会惯性要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我们作为人的自由,创造性就被剥夺了。所谓的生活,就是自己创造的,所谓的人,就是从这种创造中不断完成的,剥夺这些,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要么死亡,要么在犬儒主义和消费主义中不断消弭自己的活力。我们所面向的,是无限的可能生活。

  其它观点暂时不叙述,说一下赵汀阳与陈嘉映的相同之处,不记得是哪本书的,他们都认同的是快乐是消费品,一次就没有的那种,而幸福才是人所追求的事务,而赵汀阳说的追求幸福的手段有自成目的性,也和陈嘉映说的不断上扬的快乐相似,欢迎指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