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独坐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独坐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7: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独坐的读后感10篇

  《独坐》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坐》读后感(一):充满正能量的汪曾祺

  从《生活是很好玩的》到《独坐》,恶补了汪老的书,怎么说,汪老的文笔有一种纯朴的魔力,不是多么矫揉词藻,也不是多么惊天动地的构思和故事,但是就是特别的吸引人,就像有一种抚慰人的魔力,让人很沉浸在故事中语言里。

  汪老的散文都是零碎的语言和记忆,汪老把他的经历把他生活中有趣有意思的事情都用文字记录了下来,看起来就像他在和你聊天开导你,亲近又自然。看汪老的书会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他的书不是心灵鸡汤,但胜似心灵鸡汤,充满了正能量,让人对生活对未来都充满兴趣充满希望和热爱!

  不过很可惜,因为看的是电子书版本,所以这本书里的插画等都并未看到,但文字已经足够了。

  《独坐》读后感(二):人间有味是清欢

  “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千万不要冷嘲。唯有给予生活温热的爱,才能做个知足有趣的人。”

  汪老的作品一直都是五颗星。

  人间有味是清欢。用这句话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切苦难、不安、痛苦都曾或多或少地在他身上发生,碾压。然而他的热爱与淡然,清闲与知足,优美与高尚,是一出自己的人间喜剧。

  此书收集了他从1957年到1997年多篇文章,分别是忆旧、遐想、闲说、文谈,回忆自己的过往,论论自己的对文学和写作的想法。他说:“ 我爱在杂乱的道具室里休息。爱在下一幕要搬上去的沙发里躺一躺,爱看前一幕撤下来的书架上的书。我爱这些奇异的配合,特殊的秩序,这些因为需要而凑在一起的不同。”正因如此,他把此书取名为《独坐》,在沙发上回忆过去的往事,想念旧人旧事旧物,偶感不同,但也足以沉沦在这一场流动的盛宴中。

  我以前也会对他产生疑惑,他怎么赢得了这么多人的喜爱和称赞,不就是一个顽皮少年的生活拾趣么?他从来不是一个好学生,十几岁就开始抽烟喝酒,上课从来不记笔记。幸运的是,他遇上了不遵循学问家理论的沈从文。 在这本书中,汪老也提及了沈从文对他的影响。

  • 我认为,他的小说,他的小说里的人物,特别是他笔下的那些农村的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动我产生小英子这样一个形象的一种很潜在的因素。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期的文章,无一不是沈从文发表出去的。

  这是促使他有动力写作的好老师。

  直到我看了他的《人间草木》《受戒》《人间是好玩的》……才渐渐知道这个老人的可爱与动人。生活是好玩的,他把悲痛化为滑稽,把苍凉化为自嘲,在风雨中寻找快乐。

  • 随遇而安。“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他写平凡的生活,生活中的美食美景美人美物,草木虫鱼,没有什么波澜起伏,也没有华丽宏大的景象。一切悲悯和嘲讽都在他清淡的文字里,他是清醒的,也是好玩的。所以,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头儿”,喜欢这个老头,他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在人性的最深处给自己受伤的心予最好的慰藉。

  感谢他的慈悲与温和抚慰过我。

  《独坐》读后感(三):短评写不下系列(3)

  汪老还真正的做到了他所说的“随遇而安”哇,做到了对生他养他的故国满含深情。被下放到农村的期间,他收集民谣,研究风俗,在马铃薯研究站,蹚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上午画花,下午画叶子,马铃薯成熟后开始画薯块。他也曾因生活的穷困和卑屈而表现出悲观色彩尖刻、嘲弄、玩世不恭,沈从文发觉后,要求他对生活“执着”,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可以说是深刻地影响了汪老。无论是跑警报,还是下放农村,都能用对生活的执着和热情支撑自己苦中作乐,化作美,化作健康的人性。

  今年打的第一本五星~

  《独坐》读后感(四):带给人快乐的汪曾祺

  带给人快乐的汪曾祺

  ——独坐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讲戏剧,语言之美。举例就是样板戏《沙家浜》阿庆嫂的一段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得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祥不周祥。”语句工整流畅,富有韵律感。一个饱经世故精明睿智的阿庆嫂就这样鲜活的站在你面前,将对方的刁难堵得严严实实,没有一丝漏洞,令人佩服不已。看了汪曾祺的《独坐》我才发现原来他就是沙家浜的主要执笔者,仰慕之情顿生。

  早就听说过汪曾祺但一直没看过他的书,,这本书集忆人忆事忆物忆缘,感天感地感虫草花木于一册,让人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他,认识他。此书收集了他从1957年到1997年多篇文章,分别是忆旧、遐想、闲说、文谈,回忆自己的过往,说说自己的感慨,论论自己的对文学和写作的想法,汪曾祺自己说,这些文章都是他在沙发里坐着想出来的,因此取名《独坐》,真是有趣。

  这本书有很多他所待过城市的痕迹,昆明北郊的观音寺、云南的茶花、昆明的雨、苏北老家的草巷口、北京的胡同、钓鱼台、长城、国子监、午门,甚至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描述质朴,详实,富含感情。

  这本书有里有很多小物件,小动物,小故事,比如下水道和孩子,描写的是一群孩子和一堆突然被搬运来的水泥筒子之间发生的故事,讲的颇为生动,恍惚间竟然觉得很有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我甚至都怀疑是不是他经历过这样的事。云南特有的跑警报,躲,太消极,逃,太狼狈,只有跑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本来很紧张的一种活动竟然也透出一种不在乎的劲头来。

  汪曾祺是个两栖作家,既写小说也写戏剧。他师从于沈从文,他被教导:对于生活的执着,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一个人,总应该用自己的工作,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东西,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书轻易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汪曾祺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他秉承一种态度,“我的作品的内在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快乐,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与人们一份快乐,尤其是今天。”这种态度,这种执念令人佩服,七十岁生日时他还在说“假我十年闲粥饭,未知留得几囊诗。”这就是一直致力于带给大家快乐的汪曾祺。

  《独坐》读后感(五):为自己,打个孔。

  昨天下午在书店,翻到汪曾祺的新选集《独坐》《独酌》。快五十大洋一本,实在心狠手辣的贵。

  今天晚饭前去了书店,还是买了本《独坐》。

  汪的文字,轻柔如水,散文更是如此,不带烟火气,等上菜的时间几乎就看完了半本(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挺水[调皮])。

  上面有句话,昨天就打动了我:

  ——

  “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就在于磨制一根骨针,

  想出在骨针上刻个针鼻。”

  ——

  恰好昨天微博上有朋友说,想买一本专门介绍孔道研究的专著,因为里面学问太大,功夫太深了。

  汪也是对生活的细处极下心思的,看得见美的人。

  两相联系,心有灵动。

  磨针,打眼,人生对做事的追求不过如此。

  工作,生活,很多人(包括我)都一直在磨属于自己的那根骨针,但直到近两年,我才意识到可以钻个针鼻。

  于是便有了许多崭新的目标。

  于是觉得自己的岁数还不算大,还有很多事情可做。

  于是才对未来的日子开始有些期待吧。

  于是才被忽悠买了这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独坐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